“人力資源”悖論和治理模式
陳彩虹
陳彩虹,中國建設銀行董事會秘書,高級經(jīng)濟師。出版有《現(xiàn)代貨幣論叢》《錢說——貨幣金融學漫話》《經(jīng)濟學的視界》《世界大轉折》等10多部著作、文集。
“人力資源”這個概念很不明了,不明了到可能被誤解。在此基礎上來談“人力資源管理”,也就有陷入邏輯混亂的危險。雖然說,概念的不清晰,并不必定對治理實踐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但是,深植在公司治理者腦海深處中的概念、想法和創(chuàng)意,通常會組合成某種意識形態(tài),持久地影響治理中決策、管理、監(jiān)督等的質量。因此,在公司治理中,對于“人力資源”這類重大事項的概念,還是有個相對清楚的界定為好。
“人力資源”容易產(chǎn)生誤解的地方,就是將“人”等同于了一般的“資源”,如同材料、機器、土地、財務資源等等一樣。基于“人”和一般資源的完全不同,這一概念背后,存在一個重大悖論。如果說,“人力資源”是指全部人員,那么,誰來進行配置和管理?因為“人力”作為如同材料、機器一樣的“資源”,自己是無法配置和管理自己的,這與材料和機器無法自我管理一樣;如果說,“人力資源”只是指“被配置和管理”的那一部分人員,從事配置和管理的人員,不屬于“人力資源”范圍,那么,他們屬于什么,又由誰來配置和管理?
這個悖論,很是接近歷史上著名的“羅素悖論”——“理發(fā)師可以給所有要理發(fā)的人理發(fā)”。這一說法的內在沖突是,理發(fā)師是無法給自己理發(fā)的,此說中的“所有要理發(fā)的人”并不正確;而將此修改為,“理發(fā)師可以給除自己之外的‘所有要理發(fā)的人’理發(fā)”,這里的“所有要理發(fā)的人”仍然不是正確的說法,因為“所有要理發(fā)的人”是必定包括理發(fā)師自己在內的。顯然說,后一種說法有了限定條件,大家在實際生活中也不會誤解,但理發(fā)師總是在“所有要理發(fā)的人”之中,他也總是要理發(fā)的。一言以蔽之,無論如何,理發(fā)師自身是排除不掉的。
“羅素悖論”引來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它最終是解決了,或是回避了,這里不討論。在公司治理中,類似這一悖論的“人力資源”,顯然不只是邏輯上的困境,更是實踐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這就是,“人力資源”,究竟包括不包括公司治理者在內;相應地,“人力資源管理”,究竟是部分人“配置和管理”另外一部分人,還是全部人員在內的全員式“配置和管理”?
從邏輯上講,公司里所有的人員,不論處于何種位置,都屬于“人力資源”范疇,都應當在“人力資源管理”范圍內。在實踐中,情況五花八門。從大多數(shù)公司來看,人們對此并沒有清楚的認知;或者說,人們根本就沒有仔細地思考過“人力資源”的確切含義。觀察到的做法是,大多數(shù)公司都沒有將公司的管理團隊,也就是治理者看成“人力資源”,而是模模糊糊地將其擺放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同一般的“人力資源”群體分離開來。更有意味的是,一些公司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人員,也不在與業(yè)務關聯(lián)的“人力資源”體系內,成為了實際上的“管理者”。換句話說,實踐展現(xiàn)的,大多是“管理者”和“人力資源”兩個相對獨立的群體,前者非“人力資源”是也。由此而來,邏輯上的悖論,實際治理中就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塊“空白”——作為“管理者”,誰來配置和管理他們?
還有更為重大的方面存在問題。當公司全部人員分離為“管理者”和“人力資源”兩部分時,這就預定了公司內部人與人之間一種特殊的關系。作為“管理者”,他們是主體,是支配者,是決定性的因素;“人力資源”是客體,是類材料、類機器設備一樣的東西,被決定、被支配和被使用。這種“主客關系”所演化出來的公司治理模式和組織體系,從橫向看,“管理者”處于治理的中心,“人力資源”則是服務和服從于“管理者”中心的工具;從縱向看,由下至上、一級服從一級的組織構架,終極是位于“金字塔”最高處的“管理者”;相應地,“從管理需要出發(fā)”或“便于管理”天然就成了治理的最高原則。這正如有的城市十字路口,紅綠燈、斑馬線等交通管理設施,就是基于“從管理需要出發(fā)”而不是“從行人、車輛便利出發(fā)”的理念來配置的——通常的結果是,因行人和車輛整體都不覺得方便,那些路口的交通狀態(tài)較差??梢?,分離“管理者”和“人力資源”,必定導引出“管理者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
容易看出,“管理者為中心”的模式和市場經(jīng)濟要求的“客戶為中心”的經(jīng)營準則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這是因為,在此模式下,“為股東、客戶、員工和社會創(chuàng)造最大價值”的公司治理目標,當且僅當“管理者”在內部和外部、宏觀和微觀都能夠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信息,并能夠適時轉化成動態(tài)的決策、管理和監(jiān)督的具體舉措時,才能夠得到最佳的實現(xiàn)——這時,“管理者為中心”的理念、戰(zhàn)略和策略等,高度地契合到了“客戶為中心”的準則之中。問題是,現(xiàn)實表明,“管理者”根本不可能全面、及時、準確地得到完備無缺的全量性信息,如此模式下的最佳治理是缺乏“元基礎”的。正因為此,這種模式,一直為理論界和社會各方所詬病,也一直是治理實踐中改革或調整的對象。
然而,在當今世界的公司治理中,“管理者為中心”的模式仍然是主流,一些修補式的改革和調整,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到這種模式的筋骨,市場性的“客戶為中心”的經(jīng)營準則,只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實現(xiàn)。看看我們身邊的公司,認真地分析一下組織結構和“人力資源”的管理方式,再結合業(yè)務發(fā)展和客戶需求的變化,“管理者為中心”的特征就會凸現(xiàn)出來。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尚未達到可以摧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分界的水平,公司全部人員分成“管理者”和“人力資源”仍然有存在的現(xiàn)實理由;二是現(xiàn)代公司治理終究需要一種權力結構,治理者必須依據(jù)一定的權力去實現(xiàn)治理的目的,“管理者”也就需要存在,相應地就需要有“人力資源”在內的工具供其運用;三是公司治理的文化傳統(tǒng)和理念,還具有相當大的力量,人們普遍認為,公司或許永遠都是需要“管理者”和“人力資源”分離存在的,想象不出全部人員都是平等、平行地位的公司組織構架和互相關系。
說到這里,所謂“人力資源”悖論,也就是在現(xiàn)代公司里,一個內在、固化和不可消除的人與人之間特殊的關系:主動的“管理者”和被動的“人力資源”兩相分離和“管與被管”的關系。相應而來的公司治理模式,就是“管理者為中心”的,它與“客戶為中心”的經(jīng)營準則難以自然地融合起來。雖然在實踐中,大量公司對此進行了變革的種種探索,但基于這些探索并不能夠突破“悖論”產(chǎn)生的基礎,即“管理者”和“人力資源”的分開無法避免,結果,探索沒有能夠將“管理者為中心”和“客戶為中心”揉合到一個籃子里。
其實,這是一個“悖論”帶來的另外一個矛盾結局?,F(xiàn)實中較普遍的狀況是,不少公司的“管理者”可以配置和管理“人力資源”,但對于自身的“管理和配置”,常常懸空;而且,“管理者”的權力越是集中,這種懸空程度就越大。一個可怕的引論就是,這樣的“管理者”任何細微的失策或失誤,都缺乏管理,又“自救”無門,必將帶給公司重大甚至災難性的后果。試想,“理發(fā)師”給自己理發(fā),結果可能只會是很難堪;如果外科醫(yī)生給自己動手術,他不僅技術上無法下手,心理上他會自己下得了手么?
那么,是否有可能,建設起“管理者”和“人力資源”合二為一,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呢?回答是肯定的。這就是依托現(xiàn)代科學技術進步,圍繞“客戶”來建立起公司戰(zhàn)略和業(yè)務的“流程中心”模式——公司的所有人,不論是當下的“管理者”還是“人力資源”都不過是“流程”上的服從者和服務者,一個平等、平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成。在這樣的新模式里,基于客戶的“流程中心”取代了“管理者中心”,治理目標就能夠完全落實到“客戶為中心”上了。應當說,有眼光的理論家和企業(yè)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擺開架勢在研究和實踐這樣的模式了。公司治理的“人力資源”悖論,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獲得“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