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我的第一臺電腦是在1995年添置的,當時花了我將近半年的薪水,同事們都覺得我瘋了。
因為我所服務的機構福利極好,從房子、煤氣灶到過年的大米和東海帶魚,員工們樣樣都有份。寫稿用的圓珠筆、筆記本和墨水更是隨要隨取。一位老先生很認真地對我說:“你是在為國家寫稿子呀,為什么用自己的錢買電腦?”
他們沒有料到的事情是,有了電腦之后,我的寫稿速度大大加快,原本厚重繁瑣的剪報被錄入電子文檔中,取用無比快捷。更了不得的是,我成了中國第一批撥號上網(wǎng)的寫作者,互聯(lián)網(wǎng)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現(xiàn)在想來,我們這一代人是怎樣淘汰上一代人的?
不是我們比他們更勤奮、更聰明,而是我們比他們更樂于接受新的工具。如同汽車淘汰馬車,互聯(lián)網(wǎng)淘汰紙媒,不是因為馬匹不夠健美強壯,紙媒不夠精致深刻,而是因為工具的革命性迭代。
有一次我去一個中學講課,一位教師站起來與我辯論。
他說:“不能用80后、90后來斷代,根據(jù)我十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95后才是‘新新一代,他們與90后的區(qū)別遠遠大于90后與85后的區(qū)別?!鳖愃朴谶@樣的討論,我時時聽到。
在60后一代,大家覺得老三屆與之后的“統(tǒng)考一代”是兩類人;在70后一代,大家覺得1976年是個分水嶺;在80后一代,大家覺得第一批七位數(shù)的QQ用戶才是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的標志。這樣的斷代永遠不會有定論。
庫茲威爾的《奇點臨近》一書提出過“加速回報定律”,據(jù)他的計算,整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幅度,在21世紀只要20年就能達成,也就是說2000年的發(fā)展速度是20世紀平均發(fā)展速度的5倍。在2000年,只要再花14年就能達成整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而之后的2014年開始只要再花7年,就能達到又一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以此計算,人類在21世紀的科技進步水平將是20世紀的一千倍。
這一千倍的進步速度,顯然是非線性的,其核心的動力,必來自工具的快速更迭。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推斷出,21世紀的工具衰老速度一定快于人類年齡的衰老速度。
每一次工具革命發(fā)生的時候,原有生態(tài)中的既得利益者往往無法適應,他們的思維和運作體系已在原有的工具系統(tǒng)中形成慣性,那太讓人舒服了,改變則意味著砸爛一切,就在他們的猶豫和恐懼中,新的競爭者已經(jīng)刀逼頸部。
所以,老一輩的轉(zhuǎn)型升級的成功率十分低,非有大勇氣者,不能背叛自己過去的成功。
【熱用立意】工具的意義/淘汰/與時俱進/改變
【素材化用】一代人對一代人的淘汰,從來不因為年齡。有沒有使用同樣的工具,比年齡的差異更具有斷代的意義。工具的改變,只與兩個要素有關,一是速度,二是效率。速度可以擊穿原有的成本邏輯,效率則改變原有的利益分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