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龍,翁錫全,林文弢,吳玉英
中國澳門地區(qū)4~6年級學童超重/肥胖與步行及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的關(guān)系
何曉龍1,翁錫全2,林文弢2,吳玉英2
目的:通過對澳門地區(qū)學齡兒童BMI與步行及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關(guān)系進行探討,揭示住所周邊環(huán)境對學齡兒童BMI的影響,以期為學齡兒童體力活動導向型的健康社區(qū)環(huán)境建設(shè)提供參考。方法:選取澳門地區(qū)學齡兒童1 288名,測量其身高、體重,通過問卷調(diào)查性別、年級等人口社會學變量,調(diào)查其日常外出散步(休閑性步行)情況,上、下學步行情況以及對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如家周圍馬路步行的便利性,住所周邊馬路的安全性和住所附近是否有公園、游泳池、單車徑和運動場(館)等。結(jié)果:經(jīng)分析后發(fā)現(xiàn),家周圍馬路步行的便利性既是影響男性學齡兒童超重或肥胖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也是影響經(jīng)常散步情況的主要因素(OR分別為2.394和1.162,P值分別為0.001和0.658)。居住小區(qū)的安全性既是影響女性學齡兒童超重或肥胖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也是影響經(jīng)常散步情況的主要因素(OR分別為1.813和1.087,P值分別為0.002和0.082)。住所附近有室內(nèi)健身場(館)是影響男性和女性學童經(jīng)常散步情況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OR分別為1.979和1.106,P值分別為0.092和0.682)。結(jié)論:澳門男性學齡兒童步行上、下學和經(jīng)常外出散步有助于降低超重和肥胖的發(fā)生,但女性學齡兒童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并不明顯。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男性學齡兒童住所周邊設(shè)施的便利性和具有玩耍的伙伴是促進步行,降低超重或肥胖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但對女性學齡兒童而言,住所周邊環(huán)境安全性則更具積極意義。因此,建議澳門地區(qū)有關(guān)部門今后針對促進學齡兒童步行的政策中應(yīng)加強對步行環(huán)境安全性的改善,這有助于促進女性學齡兒童步行上、下學和經(jīng)常外出散步,從而降低超重和肥胖的發(fā)生。
步行;安全性;便利性;建成環(huán)境;BMI
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地學齡兒童肥胖檢出率的逐年增加,如何增進學齡兒童體質(zhì)健康、降低肥胖發(fā)生率成為了學校衛(wèi)生領(lǐng)域的研究熱點。然而,影響學齡兒童高肥胖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和科技的發(fā)展,一方面促成了長期足量地攝取食物的物質(zhì)保障;另一方面,交通機動化、家務(wù)勞動電氣化、職業(yè)勞動機械化以及久坐行為常態(tài)化等均導致了日常體力活動量過低,這種高熱量攝入而低熱量消耗的生活方式被認為是現(xiàn)代社會高肥胖率的主因[4,7,21]。近年來有縱向研究發(fā)現(xiàn),有計劃和有目的的學校體育干預對學齡兒童的體質(zhì)健康促進效果并不明顯,尤其是學齡兒童的高BMI[22]。針對這一情況,學齡兒童健康促進研究領(lǐng)域折射出范疇不斷擴展、學科交叉不斷深入等特征,有學者開始關(guān)注外部環(huán)境與學齡兒童體重的關(guān)系,如良好的住所周邊環(huán)境能夠促進學齡兒童的戶外體力活動包括選擇步行上、下學的概率,養(yǎng)成體力活動導向型的生活方式,抑制肥胖問題的產(chǎn)生[17,20]?;诖搜芯糠较?,本研究通過對澳門地區(qū)學齡兒童BMI與步行及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關(guān)系進行探討,揭示住所周邊環(huán)境對學齡兒童BMI的影響,以期為學齡兒童體力活動導向型的健康社區(qū)環(huán)境建設(shè)提供參考。
2.1 研究對象
生活在澳門地區(qū)超過1年的小學4~6年級學童,病理性肥胖者除外,葡萄牙裔者除外。
2.2 研究方法
2.2.1 樣本量的計算
假設(shè)可接受的誤差范圍為±5%,即E值為0.05,且要求抽樣估計在實際總體比例的±2%范圍內(nèi)的置信度為95%,則Z值為1.96,設(shè)計效應(yīng)(d)為1.85。根據(jù)李大撥等的報道[5],澳門5~12歲學童的超重率為13.2%,依據(jù)其澳門地區(qū)該年級學生總數(shù)以及最小樣本量的計算公式,每年級最小樣本含量為325人;肥胖率為9.2%,同樣計算出最小樣本含量為256人。因此,每年級樣本量不少于325人,此外考慮到10%左右的無效問卷情況,每個年級最好可達到360人及以上。
2.2.2 人群的選擇
本次調(diào)查基于社區(qū)的橫斷面調(diào)查研究(Cross-sectional community-based survey study),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方法。
1.第1階段:分層抽樣(satisfied sampling)
依澳門地區(qū)的地域情況,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澳門半島地區(qū)的花地瑪堂、花王堂、大堂、風順堂等4個區(qū)小學,在各堂區(qū)按簡單隨機法從堂區(qū)的小學中各抽取2所小學,即共抽取8所小學進行調(diào)查。
2.第2階段:整群抽樣(cluster sampling)
對被抽取的小學在4~6年級每年級按隨機抽取2個班學生進行調(diào)查研究,相關(guān)抽樣框架見圖1。
最后被抽取的班數(shù)為48個,總?cè)藬?shù)是1 483人。
圖 1 本研究抽樣框架圖
2.3 研究變量的定義及測量
2.3.1 個體水平的變量及測量
1.人口學特征
包括學生就讀學校、就讀年級(D1)、性別、居住地區(qū)、出生地點、與父母同住情況、家里兄弟姐妹數(shù)量等內(nèi)容。
2.身高及體重的測量
按《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測試的規(guī)定測量被試者身高、體重。
3.小學學童的超重和肥胖判斷標準
將身高及體重測量數(shù)據(jù)錄入excel表,并用以下公式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
體質(zhì)指數(shù)(BMI,kg/m2)=體重(kg)/[身高(m)]2(精確到0.1 kg/m2)。
澳門地區(qū)居民多為廣東祖籍和福建祖籍移民,此外少部分為葡萄牙裔人口[8,14]。由于本次的研究對象為澳門地區(qū)非葡萄牙裔學齡兒童,所以,學童超重、肥胖根據(jù)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的研究劃分[13],在進行統(tǒng)計分析時,本次研究并未考慮體重偏低這一情況。結(jié)合本次測量情況,選取其中7~14歲年齡段的標準判斷受試者的超重、肥胖情況(表1)。
表 1 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BMI分類標準
注:依據(jù)《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shù)分類標準》。
2.3.2 問卷變量
1.學童步行情況
對學生步行水平的情況從兩個方面進行調(diào)查,1)學童上、下學步行情況(Z1):1為步行上下學,0為否;2)學童外出散步(休閑性步行)情況(Z2):1為經(jīng)常外出散步,0為否。
2.學童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
學童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包括:家周圍馬路步行的便利性(X1),居住小區(qū)的安全性(X2),住所周邊街道的安全性(X3),住所周邊過馬路的安全性(X4),住所附近可一起玩耍的朋友(X5),鄰里的熟悉情況(X6),住所附近具有公園(X7)、游泳池(X8)、單車徑(X9)、室外運動場(館)(X10)、室內(nèi)健身場(館)(X11)。其中,定義住所附近的標準為步行20 min內(nèi)可以到達,數(shù)據(jù)形式為是=1、否=0。
3.數(shù)據(jù)搜集方法
變量信息除學童的身高、體重需要進行體質(zhì)測量外,學童性別、年齡、年級、家庭基本情況、家庭成員及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均采用問卷量表由學童根據(jù)具體實際情況填寫。
2.3.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對不同年級、性別間的BMI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雙側(cè)顯著性檢驗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具有極顯著性差異。對不同年級和性別的學齡兒童按是否步行上、下學和是否經(jīng)常步行的人數(shù)進行卡方檢驗,雙側(cè)顯著性檢驗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具有極顯著性差異。對是否肥胖/超重、是否經(jīng)常散步及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進行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OR值為>1結(jié)合P值大小判定是否為危險因素。
3.1 調(diào)查情況
3.1.1 問卷完成情況
本次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1 483份,回收1 396份,回收率為94.1%,其中有效問卷1 288份,問卷合格率為92.3%。
3.1.2 有效樣本基本情況統(tǒng)計
表 2 本研究調(diào)查對象家庭及居住情況
續(xù)表 2
3.1.3 不同年級、性別BMI比較
將全體樣本的BMI按不同年級和性別進行描述統(tǒng)計分析(平均數(shù)±標準差),然后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組間差異比較(表3)。由表3可以看出,在男性學齡兒童中4~6年級的BMI值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步降低,分別為22.2±3.6、20.6±3.6和20.0±4.1。而在女性學齡兒童中,4~6年級的BMI值分別為21.7±5.8、19.3±3.6和19.6±3.8,雖然6年級要比5年級稍高,但和4年級相比都明顯減小,因此總體來說,女性學齡兒童的BMI值有隨著年級的升高有降低的趨勢。
經(jīng)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5、6級男生與4年級男生組間均有極顯著差異(P<0.01),而不同年級間女生無顯著差異;5、6年級男、女生組間均無顯著差異。每位受調(diào)查者按其年齡和性別根據(jù)《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shù)值劃分標準》劃分出正常、超重和肥胖3種等級[5]。然后分別統(tǒng)計出4、5、6年級超重和肥胖的人數(shù),4~6年級小學生超重率分別為38.4%、10.7%、14.1%;肥胖率分別為33.8%、8.4%、6.8%。經(jīng)卡方檢驗,學齡兒童超重或肥胖的情況與不同的年級存在顯著差異。
表 3 4~6年級不同年級、性別學童BMI統(tǒng)計分析
注:男、女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表示<0.05,&&表示<0.01;不同年級組間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四年級組為對照組,*表示<0.05,**表示<0.01。
表 4 4~6年級學童超重、肥胖率統(tǒng)計
注:采用卡方檢驗,a1、a2表示5、6年級以4年級為對照,其中,a1表示kappa值<0.75、P<0.01,a2表示kappa值>0.75、P<0.01;b1、b2、b3表示男性、女性學童間對照,其中,b1表示kappa值<0.75、0.01
0.05,b3表示Kappa值<0.75,P<0.01。
3.1.4 不同年級、性別學齡兒童步行情況比較
將4~6年級的男、女學齡兒童按是否步行上、下學和是否經(jīng)常外出散步的人數(shù)進行列聯(lián)表分析(表5、表6)。從表5可以看出,5、6年級間步行上、下學的人數(shù)在男性學童和女性學童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卡方檢驗結(jié)果P值分別為0.000和0.043。從表6看,3個年級中只有5年級經(jīng)常外出散步人數(shù)在男性學童和女性學童之間具有較顯著性差異,P值為0.058。不同年級同一性別的步行上、下學比例差異比較發(fā)現(xiàn),高年級女性學童步行上、下學的比例提高較明顯,P值為0.058,經(jīng)常外出散步的比例提高也極明顯,P值為0.000。
3.1.5 肥胖/超重情況與步行及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對因變量是否肥胖或超重,選擇是編碼為1,選擇否編碼為0,對各自變量同樣選擇是編碼為1,選擇否編碼為0。模型1只納入Z1和Z2以及就讀年級(D1)因素,因為相比于年齡,就讀年級因素,模型1所納入的因素被認為是影響學齡兒童生活方式更為重要的因素。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chǔ)上納入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X1~X11。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見表7和表8。
從表7可以看出,男性學齡兒童中,模型1中Z2是影響超重或肥胖的一個危險因素(OR=1.154>1,P=0.031),而在模型2中,X1是影響超重或肥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OR=2.394>1,P=0.001),此外,X5、X9也是影響超重或肥胖重要危險因素(OR值分別為1.514,1.664>1,P值分別為0.045和0.066)。從表8可以看出,女性學齡兒童中,模型1中Z2對超重或肥胖的影響也具有顯著性,但還不能診斷為危險因素(OR=0.660<1,P=0.025)。模型2中X2是影響超重或肥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OR=1.813>1,P=0.002)。
注:卡方檢檢結(jié)果數(shù)據(jù)表述形式為(χ2;Kappa;P),其中,“-”指Kappa一致性檢驗無意義;是=步行上、下學,否=非步行上、下學;男-女指同一年級的男性和女性比較;4、5、6年級男性是指不同年級間同一性別的比較,下同。
表 6 不同年級、性別學齡兒童外出散步情況人數(shù)比較(人)
表 7 男性學齡兒童肥胖/超重情況與步行及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注:模型1納入變量D1、Z1和Z2,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chǔ)上納入居住環(huán)境變量X1~X11,下同。模型1的Cox & Snell R2為0.013,P=0.086,模型2的Cox & Snell R2為0.192,P=0.000。
表 8 女性學齡兒童肥胖/超重情況與步行及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注:模型1的Cox & SnellR2為0.347,P=0.000,模型2的Cox & SnellR2為0.363,P=0.000。
3.1.6 經(jīng)常散步情況與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由表7和表8可知,相比于步行上、下學情況,外出散步情況對澳門學齡兒童是否超重或肥胖的影響更為顯著。因此,本研究對外出散步情況與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進行了Logistic回歸分析(表9、表10)。從表9可以看出,雖然P值為0.658,但X1對男性學齡兒童是否經(jīng)常散步也顯示出較大的影響度(OR=1.162,β=0.339>0),可以認為是一種危險因素,而X11是另外一個重要影響男性學齡兒童是否經(jīng)常散步的危險因素(OR=1.979,β=0.683>0,P=0.092)。從表10可以看出,X2是影響女性學齡兒童經(jīng)常散步最重要的危險因素(OR=1.087>1,β=0.241>0,P值為0.082),同樣X11是另外一個重要影響女性學齡兒童外出散步情況的危險因素(OR=1.106,β=0.101>0,P=0.682)。
表 9 男性學齡兒童外出散步情況與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注:模型Cox & SnellR2為0.373,P=0.000。
表 10 女性學齡兒童散步情況與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注:模型Cox & SnellR2為0.373,P=0.000。
BMI受年齡和性別的影響較大,據(jù)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的研究表明,中國青少年在7~18歲間BMI的超重和肥胖篩查臨界值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提高。雖然,許多青少年在身高快速增長期時會出現(xiàn)BMI降低的現(xiàn)象,但我國青少年在此年齡段身體發(fā)育的總體趨勢是BMI值增大[9,10]。從本研究中學齡兒童的不同年級和性別BMI比較結(jié)果(表1)可以看出,4~6年級的學齡兒童中,男性學齡兒童的BMI隨著年級的升高而減小,雖然6年級女性學齡兒童的BMI要比5年級高,但和4年級相比都有明顯減小,總體趨勢和男性學齡兒童一樣為隨著年級的升高而減小,這與中國青少年在該年齡段的身體發(fā)育總體趨勢不一致。Fu等[16]的調(diào)查也表明,在該年齡段,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地區(qū)的青少年肥胖率要比內(nèi)地其他省份青少年的肥胖率低。
由表5和表6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步行上、下學和經(jīng)常散步的比例有所增高,尤其是女性學齡兒童。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隨著年齡的增大,學童外出活動的自我要求以及父母對其外出活動的放心程度同時提高,再與近幾年澳門地區(qū)城市改造中步行環(huán)境的改善等有關(guān)[1,2]。而從不同年級學齡兒童步行上、下學人數(shù)比較(表5)和卡方檢驗可以看出,隨著年級的升高,男性、女性學齡兒童尤其是步行上、下學的人數(shù)比例上升,且經(jīng)檢驗存在顯著性。更為直接的證據(jù)是由是否步行上、下學和是否經(jīng)常散步與是否肥胖關(guān)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表7、表8中的模型1)表明,相比于步行上、下學,學齡兒童經(jīng)常散步更有助于降低超重和肥胖的發(fā)生。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隨著年級的升高,經(jīng)常外出散步對于澳門地區(qū)學齡兒童BMI的減小具有積極意義。在表7、表8的模型2中,有關(guān)影響澳門地區(qū)學齡兒童超重/肥胖的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中,男性學齡兒童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家周圍馬路步行的便利性、家附近可一起玩耍的朋友、住所附近具有單車徑,而女性學齡兒童主要影響因素為居住小區(qū)的安全性。
影響澳門地區(qū)學齡兒童超重或肥胖的因素包括了是否經(jīng)常散步和一些環(huán)境因素等,但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為環(huán)境因素通過影響學童的休閑性步行,從而影響群體的超重或肥胖發(fā)生率。因此,本研究對外出散步情況與住所周邊環(huán)境因素進行了分析(表9、表10),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影響男性學齡兒童超重或肥胖的因素中,家周圍馬路步行的便利性這一環(huán)境因素也是影響是否經(jīng)常散步的主要因素,影響女性學齡兒童超重或肥胖的因素中,居住小區(qū)的安全性這一環(huán)境因素也是影響外出散步情況的主要因素。另外,住所附近有室內(nèi)健身場(館)是影響男性和女性學童是否經(jīng)常散步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這可能和澳門地區(qū)的濕熱環(huán)境以及建筑密度高,室內(nèi)健身場(館)更具建設(shè)性和可接受性有關(guān)[3,6,12]。
影響人們出行時選擇步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步行的環(huán)境支持性。愉悅的街道景觀、合理的街道布局以及良好的社會治安和清潔的環(huán)境衛(wèi)生都會增加人們出行時選擇步行的概率[15,18,19]。有研究指出,影響步行的人居環(huán)境因素前5位的因素分別是健身場所、交通安全、道路設(shè)計、街道路面和穿越馬路[11]。本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澳門地區(qū)學童是否經(jīng)常外出散步的因素包含了這5類中的健身場所(住所附近是否有室內(nèi)健身場館)、道路設(shè)計的便利性(家周圍的馬路是否容易步行)以及安全性(家周圍是否很安全適合步行)。對于男性學童而言,便利性和具有玩耍的伙伴更具影響度,而對于女性學童而言,家周邊的安全性更具積極意義。
澳門地區(qū)男性學齡兒童步行上、下學和經(jīng)常外出散步有助于降低超重和肥胖的發(fā)生,但女性學齡兒童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并不明顯。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男性學齡兒童住所周邊設(shè)施的便利性和具有玩耍的伙伴是促使其選擇步行,降低超重或肥胖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但對女性學齡兒童而言住所周邊環(huán)境安全性則更具積極意義。因此,建議澳門地區(qū)有關(guān)部門今后針對促進學齡兒童步行的政策中應(yīng)加強對步行環(huán)境安全性的改善,這將有助于促進女性學齡兒童步行上、下學和經(jīng)常外出散步,從而降低超重和肥胖的發(fā)生率。
[1]澳門地區(qū)土地工務(wù)運輸局,交通事務(wù)局.完善區(qū)內(nèi)步行系統(tǒng),構(gòu)建氹仔慢行環(huán)境[EB/OL].2012-12-19.http://biyelunwen.yjbys.com/cankaowenxian/420205.html.
[2]澳門地區(qū)土地工務(wù)運輸局.提升休閒空間,優(yōu)化步行環(huán)境,小潭山觀景臺今正式動工[EB/OL].2014-08-04.http://www.gcs.gov.mo/showCNNews.php?PageLang=C&DataUcn=80814&Member=0.
[3]郭云英,施金萍,鄔小芝,等.香港社會人士的運動選擇意向調(diào)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9,31(1):88-90.
[4]季成葉,孫軍玲,陳天嬌.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趨勢動態(tài)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2):103-108.
[5]李大撥,何敏,姜美云,等.澳門學校飲食環(huán)境和學生營養(yǎng)狀況調(diào)查[EB/OL].[2010-01-20].http://www.dsej.gov.mo/webdesj/www.inter_desj_page.php?con=inter_desj_doc_page.php&layout=2col:20093-8.
[6]李晉,張威.濕熱地區(qū)全民健身中心形態(tài)構(gòu)成與自然通風[J].華中建筑,2013,31(8):62-66.
[7]馬軍,吳雙勝.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趨勢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9,30(3):195-197.
[8]孫九霞.澳門的族群與族群文化[J].開放時代,2000,12(7):73-78.
[9]譚琪,徐勇.中國兒童青少年1985—2010年肥胖發(fā)展趨勢及預測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3,34(5):570-572.
[10]薛紅妹,劉言,段若男,等.中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趨勢及相關(guān)影響因素[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4,35(8):1258-1262.
[11]張瑩,劉東寧.步行適宜性人居環(huán)境與體質(zhì)健康關(guān)系的研究[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2013,30(5):449-452.
[12]張宇峰,陳慧梅,孟慶林.我國濕熱地區(qū)使用分體空調(diào)建筑的熱舒適與熱適應(yīng)現(xiàn)場研究(2):適應(yīng)行為[J].暖通空調(diào),2014,44(1):15-23.
[13]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shù)值分類標準[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2):97-102.
[14]周大鳴,孫九霞.澳門人口與族群[J].南方人口,1996,11(3):45-48.
[15]ALFONZO M A.To walk or not to walk? the hierarchy of walking needs[J].Environ Behav,2005,37(6):808-833.
[16]FU F H,KONG Z,ZHANG H,etal.A comparison of lifestyle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residents of three chinese cities:Cong cong,macau and weihai(Shandong)[J].Int J Sports Sci,2013,3(4):115-126.
[17]GIBSON C,CINTRON M,DAWKINS M,etal.Addressing obesity:Fear of crime,perceptions of disorder and disaparitie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use of public parks[J].J Appl Res Child Inform Policy Child Risk,2012,3(1):1-28.
[18]HANDY S,CAO X Y,MOKHTARIAN P.Correlation or causality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travel behavior? evidence from Northern California[J].Transport Res D,2005,10(6):427-444.
[19]OWEN N,HUMPEL N,LESLIE N,etal.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walking-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Am J Prevent Med,2004,27(1):67-76.
[20]PROCTER K L,CLARKE G P,RANSLEY J K,etal.Micro-level analysis of childhood obesity,diet,physical activity,residential socioeconomic and social capital variables:where are the obesogenic environments in Leeds?[J].Area,2008,40(3):323-340.
[21]SCHMIDT C W.Obesity:A weighty issue for children[J].Environ Heal Perspect,2003,111(13):700-707.
[22]SHARMA M.International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obesity in children[J].Obesity Rev,2007,8(2):155-167.
Study on Overweight/Obesity,Walking and Residenc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4~6 Grade School Children in Macao
HE Xiao-long1,WENG Xi-quan2,LIN Wen-tao2,WU Yu-ying2
Objective:Through discuss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ao school-age children BMI,walking and residenc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this paper reveals the residence surroundings affecting school-age children's BMI,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 of the school-age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oriented community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Methods:1288 school-age children are selected in Macao to measure the height and weight,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gender,grade,such as sociology of population variables,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ir daily walking regularly(being leisurely walk),whether to walk to and from school,and to the residence surroundings factors around the road is easy to walk around home inns,home whether safety and shelter when you cross the street if there is a park near and sports venues,swimming pool,a cycling path,etc.Result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asy home way is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male school-aged children’s overweight and obese,and it is also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whether walking regularly(OR were 2.394 and 2.394,p values were 0.001 and 0.658).Whether safety around the house is not only affect female school-age children overweight or obese,it is also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walking regularly(OR were 1.813 and 1.813,p values were 0.002 and 0.082).The indoor fitness venues nearby the residence ar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male and female children to take a walk(OR were 1.979 and 1.979,p values were 0.092 and 0.682).Conclusion:Walking up and down school and regular walking of male school age children in Macao will help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school age children is not obvious.Through the analysis,we found out that the convenience around the residence facilities and playing partner are the main factors to promote walking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overweight or obese,but for female children,the safety around the residence environment has more positive significance.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hat relevant departments in Macau area should strengthen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walking in future for the promotion of school-age children walk policy.It can help to promote female school-age children walking to school and often go out for a walk,so as to reduce incid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alking;safety;convenience;builtenvironment;BMI
1002-9826(2016)05-0104-08
10.16470/j.csst.201605014
2015-08-14;
2016-04-22
浙江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金。
何曉龍(1987-),男,浙江金華人,講師,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體力活動與健康,Tel:(0579)82283901,E-mail:hexiaolong198707@163.com。
1.浙江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2.廣州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0 1.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2.Guangzhou University of Sport,Guangzhou 510500,China.
G804.4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