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秀
記得當年大學畢業(yè)的時候,老校長語重心長又言簡意賅地跟我們說:你們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要記住人生其實有三件事情最重要:一是知道如何選擇;二是明白如何堅持;三是懂得如何放棄。斗轉(zhuǎn)星移,流年似水,至今想起這話仍意味深長。
知道如何選擇,決定路走得對不對。人生時時處處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工作中有職業(yè)的選擇,學習上有專業(yè)的選擇,生活里有朋友的選擇,大到選擇走什么路、讀什么書、交什么友,小到選擇有什么興趣愛好、吃什么飯菜佳肴,等等。選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知道如何選擇,就等于不知道如何生活。然而,現(xiàn)實中不愿、不敢和不善選擇的人不在少數(shù),有的生活過得慵懶而閑散,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習慣于“被選擇”“被安排”,還美其名曰“隨遇而安”;有的面對機遇和挑戰(zhàn),“一等二看三通過”,患得患失、左顧右盼,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等等。選擇有對有錯,正確的選擇決定正確的人生,錯誤的選擇很有可能毀掉人生。人可以有過錯,但不可以錯過。該選擇的時候不愿、不敢或不善于選擇,則“過了這個村沒了這個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正確的選擇取決于什么?說到底取決于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一個人感到困惑、迷惘而不知道如何選擇的時候,如果站在當初起點上去看自己的人生、看價值取向,會豁然開朗起來。當代兒童文學家秦文君說得好,人的生命是一個燦爛的過程,每個人都是世上的一個過客,要做怎樣的過客,那是每個人的選擇。選擇做怎樣一個“過客”,是其他所有選擇的“總開關”。
明白如何堅持,決定路走得遠不遠。“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弊鋈魏问虑?,成于堅持不懈,毀于半途而廢。堅持說起來輕松,做起來不輕松;表面上看容易,實際上不容易;剛開始時簡單,越到后面越不簡單,就好比登山,能不能領略“無限風光”,貴在堅持,所謂堅持就是勝利。然而,在攀登的路上,有的人起頭很順、起初很熱、起步很快,甚至一起步便實現(xiàn)了起飛,可是走著走著“精力”逐漸不集中,“體力”也逐漸透支,于是有的開起了小差,走到岔路、斜路,甚至歪路、錯路上去了;有的打起了小算盤,徘徊不前、裹足不行,邁不動腳、走不動路了;更有甚者,一路走來有功勞也有苦勞,不容易、不簡單,可惜卻跌倒在了成功前的“一米線”上,沒能走完“最后一公里”,讓人唏噓不已。人這一生,難在堅持、貴在堅持,成在堅持、贏在堅持。有哲人說:成功根本沒有秘訣,如果有秘訣的話只有兩個詞——謙虛、堅持。這堅持那堅持,最重要的是堅持出發(fā)時的初心不變、初衷不改,多問一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往哪里去?”在一次次的躬身自問中不迷失方向,以一如既往的毅力、一鼓作氣的耐力和一往情深的定力實現(xiàn)人生目標。
懂得如何放棄,決定路走得好不好。人需要堅持,也需要放棄;需要“得”,也需要“舍”。事實上,有時必要的放棄是為了更好的選擇,合理的放棄實際上是一種擁有,是一種新的開始,可以獲得新生。東漢末年,神醫(yī)華佗的美名在民間傳開了,引起朝廷的注意,朝廷于是舉薦華佗為“孝廉”,被舉為“孝廉”意味著做官,可是被華佗放棄了。他覺得“舉為‘孝廉也許是做官發(fā)財?shù)碾A梯,但對我來說只不過是一個虛名罷了,哪有我為鄉(xiāng)親們治病更有意義呢!”幾年后,他又放棄了被應征到都城洛陽太尉府的美差,仍舊從醫(yī),終成流芳千古的一代名醫(yī)。懂得放棄的人,是一個懂得自己想要和不想要、能要和不能要、該要和不該要什么的人,人不能什么都想要,什么好處都想沾。眼下一些為官從政的人,有的總是這也想要那也想得,心比較貪,有的既想做官又想發(fā)財,總想“甘蔗兩頭甜”,魚和熊掌都兼得,貪大求多、貪好求全,最后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對于當下不少人來說,懂得如何放棄顯得更為重要和突出,真正“放得下、看得透、想得通”,該放棄的放棄,則能夠更好地發(fā)展、更好地獲得和擁有。
無論是選擇,還是堅持,抑或是放棄,說到底都是人生的一種態(tài)度,一個人成功與否就在于這三件緊要事做到或做對沒有。選擇對的、堅持好的、放棄錯的,人生的道路就會越來越寬廣、越走越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