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飛翔
研究《道德經(jīng)》首先要搞清楚《道德經(jīng)》中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道德經(jīng)》全書81章,直接論及“道”的就有37章,“道”字先后出現(xiàn)了74次?!暗揽傻溃浅5?;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保ā独献印返谝徽拢坝形锘斐桑忍斓厣?。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日道?!保ā独献印返诙逭拢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ā独献印返谒氖拢┠敲?,什么是“道”呢?
“道”既是老子哲學(xué)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思想中最根本的概念。在老子看來,道是無象不包、無形不顯、無景不呈、無色不備。老子將“道”作為萬事萬物出生發(fā)展的總根源。他認(rèn)為“道”是宇宙萬物產(chǎn)生和存在的基礎(chǔ),沒有“道”也就沒有了宇宙萬物乃至人類的一切。在老子這里,“道”是一個內(nèi)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它包括了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自然觀、歷史觀等,實際上已成為當(dāng)時時代哲學(xué)的一個高度總結(jié)。老子的“道”,大體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體;二是指客觀規(guī)律性。正是基于此,世人才說:“不學(xué)道,不足以處世。不識道,不足以經(jīng)商。不得道,不足以為官。”
《道德經(jīng)》五千言,博大精深。其中涵蓋宇宙觀、自然觀、社會觀、處世觀、養(yǎng)生觀等等。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但《道德經(jīng)》到底說了什么?
班固云:“道家者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術(shù)也?!苯鷨⒚伤枷爰覈?yán)復(fù)也說,老子言作用,輒稱侯王。故知《道德經(jīng)》是言治之書。細(xì)讀《道德經(jīng)》不難發(fā)現(xiàn),老子說話的主要對象是面對君主而非普通百姓。從《道德經(jīng)》第二章、第三章“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之治”等話明顯可以看出《道德經(jīng)》一書的主要關(guān)注點在于君主應(yīng)該以何種方式來統(tǒng)治百姓?!兜赖陆?jīng)》中多次出現(xiàn)“侯王”“王”“萬乘之君”等字眼。這更說明了老子其實一直是在為當(dāng)權(quán)者著想。老子在中國歷史上實際上扮演的是“帝王師”的角色。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順治帝)福臨等,都親自對《道德經(jīng)》加以注疏和解讀。不僅如此,歷代統(tǒng)治者還對老子不斷加封,使之神圣化。如: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淵封老子為“始祖”: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公元725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老子為“金闕天皇大帝”:公元1014年,宋真宗趙恒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章太炎先生曾說:“老子書中有權(quán)謀語。”太炎先生說得沒錯,《道德經(jīng)》中不少地方流露出殺機,根本就不像是一個世外之人所言。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保ā独献印返诹哒拢皩⒂ㄖ?,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保ā独献印返谌拢┑鹊取Wx這些話時,我們常常會脊背發(fā)涼,陰森森的,感覺就像掉進(jìn)了冰窖里,
此外,《道德經(jīng)》一書有強烈的“反智主義”傾向。老子主張“絕圣棄智”。主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認(rèn)為“民多智慧,袤事茲起”。這種“反智主義”傾向?qū)笫烙绊懞艽蟆R谎砸员沃?,《道德?jīng)》一書盡管也談宇宙天理、修身養(yǎng)性,但從根本上說,乃“人君南面之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