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潤
1.引言
2009年,新的跆拳道競賽規(guī)則頒布施行。其中,新規(guī)則對跆拳道得分分值進行了較大改動,由以前的擊頭得2分、擊軀干得1分、重擊致對手倒地加1分的分值,變化為現(xiàn)今的擊頭得3分、旋轉性技術擊軀干得2分、一般性技術擊軀干得1分。同年,在跆拳道世界杯比賽中開始使用電子護具計分。在采用新規(guī)則和使用電子護具的情況下,跆拳道的技戰(zhàn)術應用出現(xiàn)了變化。首先,新規(guī)則和電子護具的使用,使3分擊頭技術的得分次數(shù)、得分種類增加,創(chuàng)新?lián)纛^技術大量涌現(xiàn);其次,新規(guī)則和電子護具的使用使橫踢的得分比例下降,前橫踢技術的得分比例略有上升,2分技術中的旋轉踢得分比例沒受到新規(guī)則和電子護具的影響;再次,肋部失分次數(shù)最多,頭部失分次數(shù)排第二位。但由于新規(guī)則規(guī)定擊頭得3分,因此,實際上頭部失分要高于肋部失分。
顯然,提高擊頭、前橫踢技術和頭部、肋部防守技術是關鍵。但是,要提高這些技術,則必須首先加強相關的體能訓練。因此,本研究計劃根據(jù)新規(guī)則和使用電子護具情況下的技戰(zhàn)術變化特征,結合國內(nèi)外常用技戰(zhàn)術訓練方法、手段,設計相應的體能訓練方法、手段。
2.主要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主要研究對象
針對提高擊頭、前橫踢技術和頭部、肋部防守技術的體能訓練方法、手段和體能訓練方法、手段。
2.2主要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網(wǎng)上檢索相關跆拳道新規(guī)則和使用電子護具情況下的技戰(zhàn)術變化特征及國內(nèi)外常用提高技戰(zhàn)術水平的體能訓練方法、手段。
2.2.2訪談法:通過對高水平的教練員訪談,結合國內(nèi)外常用技戰(zhàn)術訓練方法、手段,設計、篩選一些針對提高擊頭、前橫踢技術和頭部、肋部防守技術的體能訓練方法、手段。
2.2.3邏輯分析法:對調查結果結合專項理論知識進行邏輯分析,為體能訓練方法和手段提供專業(yè)理論依據(jù)。
3.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3.1跆拳道運動的基本特征
跆拳道運動屬搏擊類運動項目,通過同場對抗,利用拳和腳進行搏擊的一種運動形式。跆拳道運動項目中的“跆(TA)”指用下肢踩、踏、踢;“拳(KWON)”意為用拳擊打;“道(DO)”是指方法與道理。跆拳道所有的技術,均是以自我防衛(wèi)的本能為基礎,并逐漸發(fā)展成為在防衛(wèi)的前提下向對手發(fā)起攻擊的技術。運動中無論進攻與防守、主動與被動、場上情況瞬息萬變,“道”在對抗中自始至終主導著搏擊者的行為與意念。跆拳道的運動方式、運動競賽的規(guī)則、裁判方法、習練中的要求和各種禮儀規(guī)定,等等,其基本精神和要求,充分體現(xiàn)出該套拳道運動的深厚文化內(nèi)涵與儒雅的東方文化魅力,使跆拳道運動在世界范圍內(nèi)得以廣泛地普及與快速地發(fā)展。
3.1.1跆拳道運動項目特征
跆拳道在比賽中根據(jù)運動員的體重分為不同的級別。不同的比賽會有不同的體重級別設置,例如,奧運會和全運會的體重級別設置包括:男子:58公斤以下、58公斤~68公斤、68公斤~80公斤、80公斤以上,共4個級別;女子:49公斤以下、49公斤~57公斤、57公斤~67公斤、67公斤以上,共4個級別。
跆拳道運動是一項技戰(zhàn)能主導類格斗對抗性項目,競賽雙方在12米×12米的墊子上,主要通過腿部各種踢擺技術并擊中對方有效部位得分,最后以得分多者為勝方。跆拳道比賽的基本規(guī)則是:每一賽次均為3局,每局比賽時間為2分鐘,局間休息l分鐘。若終局仍是平分時,則進行加時賽,并以先得分者為勝方。得分的關鍵是動作的速度和力量及步法的配合,因此,跆拳道運動是一項對運動員技術、戰(zhàn)術、體能要求都很高的運動項目。
從跆拳道運動比賽中的供能情況來分析,跆拳道運動主要是無氧代謝和有氧代謝混合供能的運動項目。作為優(yōu)秀跆拳道的運動員,首先應該具備良好的ATP-CP系統(tǒng)和糖酵解功能系統(tǒng)的供能能力,以保證在比賽中具備優(yōu)異的擊打速度和力量,以及連續(xù)攻防的能力。其次,跆拳道運動員的有氧代謝能力訓練也不容忽視,它不僅能促使運動員在短暫的l分鐘局間休息時間內(nèi)盡可能地恢復體能,而且在一局比賽中能延緩運動員乳酸積累的速度和強度。良好的有氧代謝能力也是運動員賽后和訓練后迅速恢復的基礎。
3.1.2跆拳道運動員體能特征
根據(jù)目前對體能論述材料來看,體能一般包括身體形態(tài)、身體素質、身體機能和心理幾個方面。但是,在相對較短時間內(nèi),變化最明顯的是身體素質。跆拳道運動員的身體素質特征是:
身體素質是指人體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調配下,機體運動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動作的活動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等基本素質,還包括靈敏、協(xié)調、平衡等復合素質。由于跆拳道運動具有較高的競技性和對抗性,因此對身體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綜合多位學者的研究,一般認為跆拳道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具有反應速度靈敏、動作速度敏捷,快速擊打力量大,彈跳力強,站立時啟動速度快,運動系統(tǒng)的靈敏性、協(xié)調性、柔韌性好等主要特征。
3.2針對提高擊頭、前橫踢技術和頭部、肋部防守技術的體能訓練方法、手段
3.2.1針對提高擊頭技術的體能訓練方法、手段
3.2.1.1盡可能全面掌握各種擊頭技術
多掌握一種擊頭技術,就多一種得分手段。因此,在訓練中應要求運動員盡可能全面掌握各種擊頭技術。在橫踢、后橫踢、后踢、后旋踢、下劈、擺踢、雙飛踢、旋風踢、推踢、側踢等各種擊頭技術練習中,不僅力求多掌握幾種擊頭技術,而且要掌握分前后腿的踢擊技術和旋轉擊頭技術。在體能達到一定訓練水平的情況下,還應掌握技術相近的擊頭技術之間的空中變換技術(比如,下劈改擺踢、橫踢改下劈等)。
3.2.1.2努力提高擊頭技術的動作速度
通過某一種擊頭技術1-3次的反應、計時練習,努力提高擊頭技術的動作速度。必要時可將提膝、踢擊或下劈進行動作分解,對分解動作進行1-3次的反應、計時練習。
3.2.1.3將擊頭技術作為體能訓練的一種手段
通過某一種擊頭技術5-10次的反應、計時,進行連續(xù)的踢擊練習,努力提高擊頭技術的動作速度和速度耐力。必要時可將提膝、踢擊或下劈進行動作分解,對分解動作進行5-10次的反應、計時練習。這種練習不僅能提高擊頭技術的動作速度和速度耐力,而且能提高相應部位的肌肉力量。
3.2.1.4加強核心力量訓練
擊頭技術的主要用力肌群是股四頭肌、髂腰肌、腹肌和股二頭肌,另外,旋轉擊頭技術還要有較強的腰背力量和快速轉體能力。因此,要加強核心力量的訓練。
重復次數(shù)較少的大負荷力量訓練有助于提高絕對力量;重復次數(shù)較少的輕負荷力量訓練有助于提高快速力量;重復次數(shù)較多的輕負荷力量訓練有助于提高力量耐力。
另外,可通過原地或上步的轉體練習、以旋轉擊頭技術為練習手段的反應、計時練習,提高運動員的旋轉動作速度。
3.2.2針對提高前橫踢技術的體能訓練方法、手段
提高前橫踢技術的體能訓練方法、手段,主要有:前腿重復提膝、單個或多次重復的前橫踢練習。根據(jù)提高動作速度或提高動作速度耐力等不同訓練目的,可采用1-3次或5-10次的空踢、踢腳靶、踢護具等不同練習方法。除把這些專項練習手段作為體能訓練手段之外,也應加強運動員核心力量的訓練。
3.2.3針對提高頭部防守技術的體能訓練方法、手段
針對提高頭部防守技術的體能訓練時,除了把步法躲閃、頭部及上體躲閃、上格擋、內(nèi)格擋、外格擋等專項技術動作作為體能訓練手段之外,還應加強踝關節(jié)力量和上體的躲閃練習。建議在一般身體素質訓練中,多采用單搖和雙搖得跳繩練習;多進行“拍背”游戲(即:兩隊員相對站立,用手拍擊對方背部一次得1分,盡量不讓對方拍擊到自己的背部。在一定時間內(nèi)得分多者為勝)。
3.2.4針對提高肋部防守技術的體能訓練方法、手段
針對提高肋部防守技術的體能訓練時,除了把前后側移動的步法防守、下格擋、外格擋、內(nèi)格擋等專項技術動作作為體能訓練手段之外,還應加強踝關節(jié)力量。建議在一般身體素質訓練中,多采用單搖和雙搖得跳繩練習。
4.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針對提高擊頭、前橫踢技術和頭部、肋部防守技術,設計與篩選的一些體能訓練方法、手段,對提高擊頭、前橫踢技術和頭部、肋部防守技術有一定的訓練效果。由于本研究是針對高水平運動員制定的,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修訂,因此,其他使用者在使用訓練方法和手段時,應根據(jù)評價對象進行適當調整。另外,我們?nèi)孕柽M一步進行因果關系的實驗研究,才能更加準確地說明這些體能訓練方法、手段對提高擊頭、前橫踢技術和頭部、肋部防守技術所產(chǎn)生影響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