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敘事模式看奧斯丁的道德說教

2017-01-10 17:38陳金
名作欣賞·下旬刊 2016年12期
關鍵詞:奧斯丁

陳金

摘 要:奧斯丁雖屬于19世紀初期的作家,但她成長于18世紀末,深受18世紀小說的影響,十分看重道德的影響力。但奧斯丁并沒有拘泥于18世紀道德小說過于直白的說教,她的道德宣傳是通過文本策略與讀者進行的倫理價值的交流。通過全知敘述的選擇性透視,奧斯丁不僅向讀者呈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也成功地交流了自己的道德觀。

關鍵詞:道德說教 全知敘述的選擇性透視 敘事交流 奧斯丁

18世紀上半期,英國的資產(chǎn)階級勢力逐漸壯大,資本主義經(jīng)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處于上升期的資產(chǎn)階級為了鞏固其政治經(jīng)濟地位,需要建立一套標榜自己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道德說教因而成為18世紀小說的一個特征。無論是開辟現(xiàn)代小說歷史先河的笛福,還是促進現(xiàn)代小說興起的理查遜(1689—1761),抑或是后來的女性小說家范妮·伯尼(1752—1840),其作品中無不彌漫著說教色彩。

奧斯?。?775—1817)雖屬于19世紀初期的作家,但她成長于18世紀末,深受18世紀小說的影響,十分看重道德的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奧斯丁并沒有拘泥于18世紀道德小說過于直白的說教,她的道德宣傳是通過文本策略與讀者進行的倫理價值的交流。本文將以《傲慢與偏見》與《愛瑪》為例,闡明奧斯丁通過全知敘述的選擇性透視實現(xiàn)這一交流的魅力。

一、奧斯丁的“理智”與“情感”

奧斯丁十分崇尚道德。這從她對18世紀小說家理查遜及菲爾丁的態(tài)度上可見一斑。由于道德觀點相近,奧斯丁喜歡理查遜,“尤其喜愛他的最后一部小說《查爾斯·格蘭迪森》”{1},卻不喜歡菲爾丁。亨利·奧斯丁在《奧斯丁略傳》中寫道:“她對于菲爾丁的任何一部作品,評價就不是那么高了。她毫不做作地避開一切粗鄙的東西。認為像這樣低下的道德標準,即使寫得真實、俏皮、幽默,也是無法補救的?!眥2}在《諾桑覺寺》的第7章中,奧斯丁讓紈绔子弟約翰·索普高度贊美菲爾丁的《湯姆·瓊斯》,用反諷手法表現(xiàn)了對菲爾丁的不滿。這種用無知者的贊美表達抨擊的手段本是“菲爾丁最擅長的”{3},但寫作手法上的相似并沒有博得奧斯丁對菲爾丁的好感,其根本原因就是道德問題。那么奧斯丁的道德標準是什么呢?

學術界的一種觀點認為奧斯丁的六部作品體現(xiàn)了她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創(chuàng)作歷程。裘因?qū)⑦@一發(fā)展歸納為思想上的發(fā)展,即從理性到浪漫的轉(zhuǎn)變。指出《理智與情感》中奧斯丁讓埃莉諾破鏡重圓,而瑪麗安卻被她鐘情的男子所拋棄,說明奧斯丁在這一時期提倡謹慎從事,反對感情用事。而在最后一部作品《勸導》中,安妮經(jīng)歷了八年的痛苦后由理智轉(zhuǎn)向浪漫,說明奧斯丁此時“已經(jīng)認識到那種體現(xiàn)理性思想的謹慎是扭曲人的本性的”{4}。

上述歸納似乎沒有看清奧斯丁小說中“理智”與“情感”的本質(zhì)?!独碇桥c情感》于1811年出版,是奧斯丁第二部比較成熟的小說。在《理智與情感》中,埃利諾得知愛德華與露西訂婚的消息后十分震驚,但她用理智控制了感情,恪守諾言,沒有向任何人傾訴自己的苦衷。瑪莉安被威洛比拋棄后,完全沉浸在失戀的痛苦中,她將自己的情緒宣泄無遺,令全家人為她擔心,這一行為不僅感情用事,也是無視他人的表現(xiàn)。在《勸導》中,安妮最初因拉塞爾夫人的勸導放棄了心上人溫特沃斯,這種所謂的“理智”主要是為自己的將來打算,擔心溫特沃斯沒有前途,這是人自私本性的外露,與埃莉諾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影響他人的行為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解除訂婚后,安妮痛苦不已,“懊惱的陰云一直籠罩著她的心頭”{5},八年后她得知溫特沃斯仍然愛著自己,于是與溫特沃斯重歸舊好。這雖是對自己情感的歸順,卻不同于瑪麗安的肆意宣泄感情,是八年來對自己的感情理性思考的結(jié)果。因此一向被認為貫穿于奧斯丁小說中的“理智”與“情感”并不僅僅是現(xiàn)代讀者所理解的“理性”與“浪漫”,只有站在18世紀末的歷史語境中,才能真正理解這對矛盾所承載的深刻內(nèi)涵。

18世紀末情感主義運動在英國風靡一時,情感主義者認為“人性本善,道德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6}。他們提倡情感的自然流露,反對用道德準則約束人的行為?,旣惏簿褪乔楦兄髁x者的典型代表。但奧斯丁出身于牧師之家,深受基督教傳統(tǒng)道德的影響,認為“人性本惡,人應該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為”{7},用理性壓制欲望。她反對傷感主義小說,反對肆意宣泄感情,其根源就是對人本性的認識不同于情感主義者。因此奧斯丁所提倡的“理智”并不是反對情感或浪漫愛情,而是要壓制人本性中的欲望,要用“理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不要讓無視他人感受的“情感”肆意流淌。在奧斯丁的六部作品中,這一思想一直貫穿始終?!独碇桥c情感》中的瑪莉安,《傲慢與偏見》中的凱瑟琳夫人及柯林斯,還有《勸導》中的伊麗莎白都因為不同程度地無視他人感受而受到奧斯丁的“懲罰”。瑪莉安大病一場,幾乎喪命;凱瑟琳夫人不僅未能如愿嫁女,還遭到身份地位“遠低于她”的伊麗莎白的搶白;而柯林斯則被刻畫成一名“小丑”,只要一出場便會令讀者忍俊不禁。相反,《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及《愛瑪》中的愛瑪雖然有時也會缺少“理智”,愛瑪甚至缺點諸多,卻因本質(zhì)上能用理智控制情感,重視他人感受而得到奧斯丁的認可。

二、敘事手段與復雜人性的“巧合”

(一)對18世紀的超越

奧斯丁推崇理查遜,但是她塑造的伊麗莎白、愛瑪及安妮并不像理查遜筆下的帕梅拉或格蘭迪森一樣,不是令人生疑,便讓人感到乏味?!杜撩防烦霭婧螅恍┳x者曾對帕梅拉保持貞潔的目的表示懷疑,他們認為她并不是真的想保持貞操,而是以此為手段達到與主人結(jié)婚的目的。因為帕梅拉與主人結(jié)合前對貞潔的反復重申及一味追求體現(xiàn)出她性格的單一性,這讓她在讀者心中失去了真實性。奧斯丁深諳人性的復雜,也懂得人性的魅力。從《傲慢與偏見》開始,奧斯丁將展現(xiàn)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視為刻畫女主人公的重要手段。伊麗莎白雖然美麗、善良、睿智,卻因為虛榮心蔑視達西并否定他的一切,反為韋漢所迷惑,輕信他的欺騙。愛瑪?shù)男愿窀鼮閺碗s,她勢力,自以為是,控制欲強,但她也熱情、好客、善良。她想控制海瑞爾特的婚姻不是出于私利,而是想幫助她躋身上層社會。她嫉妒菲爾菲克斯的優(yōu)雅卻又同情她的不幸。這種多層性格的人物增強了奧斯丁小說的立體感,讓讀者覺得真實并貼近生活。

但奧斯丁畢竟是19世紀初期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她的人物無論多立體、鮮活、多面,也脫離不了道德傳教的首要使命。既讓讀者感受到人物真實又欣然接受其道德觀便成為奧斯丁創(chuàng)作的關鍵。在《傲慢與偏見》與《愛瑪》中,奧斯丁利用全知敘述的選擇性透視,一面與讀者交流人性的復雜,一面成功傳達了自己的道德思想。

(二)以《傲慢與偏見》為例

對于《傲慢與偏見》,奧斯丁在給姐姐凱桑德拉的信中曾提到它的語調(diào)過于“輕松,明亮,奪目閃光,如果可能的話需要在這里或那里加上一大章嚴肅的東西”{8}。在奧斯丁的六部作品中,《傲慢與偏見》的確是最受讀者青睞,最輕松易讀的一部。然而正如理查德·威特利(Richard Whately)所說:“奧斯丁作品中的道德內(nèi)容并不比瑪利亞·埃奇沃斯(Maria Edgeworth)少,只是她將它們處理得更好?!眥9}故事開始不久,吉英和彬格萊就互生愛慕之意,吉英能否嫁給彬格萊成了班納特家的頭等大事,吉英與彬格萊之間的不穩(wěn)定關系成為吸引讀者閱讀的最大動機。這一不穩(wěn)定因素使知情的全知敘述者與不知情的讀者之間形成一種張力。然而前來緩解這一張力的既不是女當事人吉英,也不是男當事人彬格萊,而是吉英的妹妹伊麗莎白。這一安排使敘事的焦點漸漸轉(zhuǎn)向伊麗莎白。從第八章開始,不穩(wěn)定因素的發(fā)展狀況皆通過透視伊麗莎白的內(nèi)心活動由伊麗莎白告知。彬格萊離開尼日菲花園后,吉英飽嘗相思之苦,深陷痛苦之中??吹浇憬阈腋N床?,伊麗莎白極力寬慰吉英,開導吉英,勸吉英不要放棄自己的愛情。隨著敘事向前推進,吉英所承受的一切變成了伊麗莎白“展現(xiàn)”自己善良本性的舞臺。第二十四章中,彬格萊小姐的來信使吉英所有的希望都變成了絕望,然而被敘述者派去體會這絕望的不是吉英,仍是伊麗莎白。通過對伊麗莎白的內(nèi)心透視,敘述者既讓讀者看到伊麗莎白對姐姐幸福的真切關注,又看到伊麗莎白對事態(tài)的理智分析。她認定彬格萊是愛吉英的,只是因為受到妹妹和達西的影響才離開尼日菲。這些都確立了伊麗莎白在讀者心中善良、睿智的“理智”形象。

但敘述者也要讀者知道伊麗莎白并不是完美的,她也有缺點。盡管伊麗莎白憎恨達西主要是因為他勸導彬格萊與吉英分手,但她最初對達西產(chǎn)生厭惡之情則是因為自己的虛榮,達西說她長得不夠漂亮,使她在舞會上落了單。相反,她被韋漢表面的殷勤所迷惑,視達西為敵人。對于伊麗莎白的主觀判斷,敘述者仍通過透視伊麗莎白內(nèi)心的方式,讓讀者從伊麗莎白的立場考慮問題,同伊麗莎白一起犯錯誤,在看到達西的信之前對達西和韋漢的真實面貌一無所知。真相大白時,讀者已與伊麗莎白一路走來,盡管他們會原諒達西,唾棄韋漢,卻因為早已接受伊麗莎白的“理智”而原諒她的“情感”判斷。更何況讀完達西的信后,伊麗莎白深感內(nèi)疚,長達六頁的自我反省及自我譴責使讀者認識到盡管伊麗莎白對人的判斷的確存在問題,但她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而且很深刻,因此能夠原諒她。這正是奧斯丁所希望的。奧斯丁沒有將一個道德范本強加給讀者,她的伊麗莎白好像生活中的某個人,一個不完美的人。通過見證這個不完美的人的成長,讀者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奧斯丁的道德觀。

(三)以《愛瑪》為例

伊麗莎白的優(yōu)點明顯多于缺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讓讀者接受她的缺點似乎并不太難。然而要讓讀者接受愛瑪這樣一個自以為是、控制欲超強的富家小姐可就沒那么容易了。然而奧斯丁是肯定愛瑪?shù)?,這從愛瑪最終完美的婚姻便可看出。奧斯丁肯定愛瑪?shù)母匆廊皇堑赖隆谋举|(zhì)上來說,愛瑪也是一個能用“理智”控制“情感”的人。一方面讓讀者認識到愛瑪?shù)姆N種缺點,另一方面又讓讀者看清愛瑪?shù)牡赖卤举|(zhì),使《愛瑪》成為奧斯丁最為復雜的一部小說。

小說一開始,敘述者就從家庭背景上為愛瑪自以為是的性格鋪墊各種原因。母親去世的早,父親過于溺愛;在泰勒小姐看來,姐姐伊薩貝拉與愛瑪比起來相形見絀,因此對愛瑪偏愛有加,導致愛瑪盲目自信;伊莎貝拉出嫁后愛瑪年少管家,海特菲爾德在海伯里的首屈一指使愛瑪高高在上,不能認清自己。然而愛瑪?shù)牟蛔灾⒉皇且桃馊λ?,她有足夠的“理智”支持她認為美好的事情。為了讓讀者看清愛瑪?shù)谋举|(zhì),敘述者依然采用全知視角選擇性透視透視愛瑪?shù)膬?nèi)心。泰勒小姐結(jié)婚后,愛瑪感到寂寞又不適應,但她沒有像父親一樣認為泰特小姐不應該結(jié)婚,而是設法讓自己適應新的生活。面對刻板又保守的父親,愛瑪并不任性,她想盡辦法讓父親過得舒服。即使是對海瑞爾特這個她想控制駕馭的“小朋友”,敘述者依然通過選擇性透視讓讀者知道不管愛瑪如何霸道,她首先是想幫助海瑞爾特的。愛瑪認為對于這個朋友來說,自己“可能是有用的”。覺察到馬丁對海瑞爾特的特殊情感后,愛瑪甚至覺得如果自己在這個問題上不拔刀相助,她“可憐的小朋友”將就此“沉淪”{10}。第四章結(jié)尾處,愛瑪自以為是地分析了與埃爾頓結(jié)合將帶給海瑞爾特的種種有利之處,使讀者看到在海瑞爾特的婚姻問題上,愛瑪絕沒有想為自己謀半點好處。發(fā)現(xiàn)自己牽錯線后,愛瑪極度自責,表達了對海瑞爾特的深切歉意。還有那個喋喋不休讓愛瑪無法忍受的貝茨小姐,當愛瑪意識到自己傷害了她之后,心中焦灼不安,毅然屈尊登門拜訪貝茨一家以表歉意。通過這些,敘述者告訴讀者愛瑪在本質(zhì)上并不是讓自己的欲望肆意流淌的“情感”人物,她是有“理智”的。

愛瑪最大的錯在于她自以為是,不能認清自己。她認為埃爾頓夫婦的結(jié)合是她一手促成的;她為自己巧妙看穿菲爾菲克斯小姐的“隱私”自鳴得意;她甚至覺得丘吉爾愛上了自己并急于表白。即使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誤會后,愛瑪依然無法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根源。第16章,愛瑪一面懺悔是自己使海瑞爾特愛上了埃爾頓,一面說:“啊,要是我滿足于說服她拒絕小馬丁就好了。在那一點上,我是完全正確的……”{11}她無法看清自己對別人的干涉才是最根本的錯。愛瑪就好比柏拉圖“洞穴”比喻中被鐵鏈鎖住的人,從小缺乏管教,得父親溺愛,被泰勒小姐縱容,這些都是束縛她的“鐵鏈”。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中,愛瑪無法看到洞外的陽光。雖然有奈特利先生的提醒,可愛瑪始終無法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她只能在這個“洞穴”中一面懺悔,一面繼續(xù)犯錯誤。值得注意的是,當讀者通過全知敘述的選擇性透視看清愛瑪錯的根源后,不僅感覺不到與愛瑪?shù)氖柽h,反而找到一種認同感。因為每個人的身上都會有一條“鐵鏈”,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鐵鏈”都不會被發(fā)覺,即使發(fā)覺了想完全擺脫也是不容易的。何況敘述者在小說一開始就已經(jīng)為愛瑪?shù)倪@條“鐵鏈”找到各種客觀原因,加上愛瑪每次意識到自己錯誤后的深深自責,讀者心中的天平自然就傾向了愛瑪“理智”的一面。

三、結(jié)語

通過全知敘述的選擇性透視,奧斯丁巧妙地向讀者傳達了她用“理智”戰(zhàn)勝“情感”的道德觀。哈羅德·布魯姆在談到奧斯丁作品的魅力時說“奧斯丁的作品中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一種獨特的敘事模式”{12}。這獨特的敘事模式之所以能產(chǎn)生神秘的力量,正是因為奧斯丁“了解人性奧秘,懂得人性中某些永恒的東西”{13}。她將二者巧妙結(jié)合,在“二寸象牙”上創(chuàng)造出不朽。

{1}{3} 申丹、韓加明、王麗亞:《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頁,第53頁。

② 朱虹選編:《奧斯丁研究》,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8頁。

{4} 裘因:《從〈勸導〉看簡·奧斯丁創(chuàng)作思想的發(fā)展》,《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第50-54頁。

{5} Jane Austen. Persuasion. Wordsworth Classics, 1992. {6}{7}{8}{9} Marilyn Butler. Jane Austen and the War of Ideas[M].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1975: 9,40,197,162.

{10}{11} Jane Austen. Emma.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17-18,102.

{12}{13} [美]蘇珊娜·卡森編:《為什么要讀簡·奧斯丁》,王麗亞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8頁,第22頁。

作 者:陳 金,文學碩士,北京聯(lián)合大學生物化學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歡
奧斯丁
如何躲開簡·奧斯丁
《理智與情感》與奧斯丁的女性意識
看世界(2017年4期)2017-02-24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曼斯菲爾德莊園》的灰姑娘主題
“搬磚工”奧斯丁:超越C羅源于下班后的2萬米
StubbornSoul
約翰奧斯丁法哲學再探
龙游县| 千阳县| 罗田县| 定西市| 扶绥县| 咸宁市| 灵寿县| 信宜市| 遵化市| 中西区| 荥阳市| 天气| 偃师市| 贡嘎县| 柳河县| 浏阳市| 腾冲县| 城步| 阿城市| 万安县| 南宫市| 娄烦县| 锡林浩特市| 灵宝市| 扎兰屯市| 襄垣县| 噶尔县| 邓州市| 兰坪| 利川市| 佳木斯市| 旌德县| 会宁县| 霍邱县| 旬邑县| 当涂县| 习水县| 平凉市| 青海省| 当雄县|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