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約翰奧斯丁法哲學再探

2015-05-20 18:57陳銳
北方法學 2015年3期
關鍵詞:奧斯丁法理學哈特

陳銳

摘要:約翰·奧斯丁是現(xiàn)代西方法理學中的重要人物,分析法學的創(chuàng)始人,以提出“法律命令說”而著名,他的法哲學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批判,這些批判主要來自于兩大陣營:一是形形色色的自然法學家;另一是一些后起的法律實證主義者。這些批判影響巨大,以致遮蔽了奧斯丁法哲學的本來面目。其實,“法律命令說”并非奧斯丁法哲學的核心與標志,縱使人們批駁倒了“法律命令說”,對奧斯丁的法哲學整體來說損害也并不大。奧斯丁的代表性思想是:倡導對法律進行分析性研究,主張建構起一般法理學與法律教義學,最終使法學成為一門科學。在眾多的批判之下,奧斯丁的上述代表性思想不僅沒有失去生命力,反而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以致在現(xiàn)代西方法理學中,奧斯丁仍然是一個人們無法繞過的思想家。

關鍵詞:分析法學一般法理學奧斯丁的法哲學

中圖分類號:DF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330(2015)03-0099-13

在分析法學派之中,約翰·奧斯丁屬于開天辟地式的人物,人們常常將之視為分析法學的先鋒。當然,也有人不贊成這一說法,他們認為,如果邊沁的全部作品能夠在生前出版,那么,在法學史上,可能就沒有奧斯丁的位置,或者至少沒有現(xiàn)在那么高的地位。雖然這一說法支持者甚眾,但并非全然正確。如對奧斯丁和邊沁都非常熟悉的密爾就認為,奧斯丁在以下這些方面異于邊沁:第一,邊沁的主要工作是“破”,而奧斯丁的主要工作是“立”。第二,邊沁的問題視域比奧斯丁要寬廣得多,如果將邊沁的研究看作一個整體,則奧斯丁的研究只相當于其中的一個部分。第三,邊沁重視的是“審查性法理學”與立法科學,奧斯丁側重的是“描述性法理學”與法律科學。第四,奧斯丁曾將自己的主要工作形容為“解扣”,即澄清那些由于復雜組合而形成的令人困惑的觀念,建構一個確定的概念體系,揭示那些相近概念之間的區(qū)別,最終使得這些概念得到清楚、一致的應用,而邊沁的主要工作卻不是這樣。因此,密爾認為,兩人的思想軌跡并不重合,在法學史上的地位也并不沖突。①

對于奧斯丁的法哲學,歷來不乏批判者。如果對這些批判者進行簡單的歸類,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批判者主要來自兩大陣營:一是來自與分析法學處于對立地位的自然法陣營,自然法學者主要是對奧斯丁所持的“法律與道德分離理論”不表贊同;二是來自法律實證主義陣營內部,主要表現(xiàn)為一些后起的法律實證主義者出于維護法律實證主義的核心信條這一目的,對奧斯丁法哲學中那些最易受到攻擊的理論進行了揚棄,加以了與時俱進的改造。由于兩大陣營的交叉攻擊,奧斯丁法哲學的本來面目被弄得面目全非,以致我們難以區(qū)分“本真的奧斯丁”與“批判者嘴中的奧斯丁”。我們不禁要問:作為現(xiàn)代英美法理學的先驅,奧斯丁的法哲學真的如此不堪?奧斯丁的法哲學在今天的法理學或法哲學領域是否還有生命力?筆者試圖對奧斯丁的法哲學進行梳理,從而對上述問題做出回答。

一、奧斯丁意欲何為

如果想理解奧斯丁的法哲學,首先就要了解19世紀的奧斯丁到底想干什么,這就與作為一個群體的法律實證主義的志業(yè)發(fā)生了聯(lián)系。從總體上看,幾乎所有的法律實證主義者的志業(yè)都是為了使法律(或法學)變得更加科學,奧斯丁自然也不例外,以致維多利亞時代的法學家們喜歡在奧斯丁的身上貼“法律科學家”這一標簽,并稱他為“法律科學化的先驅”。②

但在同時,人們注意到,對于“科學化的對象到底是法學,還是法律”,法律實證主義者之間有著不同的理解,如邊沁與奧斯丁的理解就各不相同。邊沁致力于使法律科學化與立法科學化。在《論一般法律》這本書的最后(即“前18章的用途”)邊沁對自己的意圖有所交代:“上述論述的用途是:(1)在法律部門的刑事部門與民事部門之間劃出某種類型的界限。(2)基于自然而普遍的原則,為諸項法律的整體規(guī)劃方案確定一個基礎,設想這個方案從一開始就是建構在這個基礎之上。(3)展示一項工作的規(guī)劃方案以及標準,在將習慣法體系或習慣法與制定法的混合體系整理或簡化為一個純粹的制定法體系之時,作為指引……(4)改進立法技藝,或者發(fā)明出這樣一個方法,借助這個方法,熟悉立法技藝的原則,使之可以在所有人中間流傳,人人共知?!雹鄱鴬W斯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法學成為一門科學,故他關心的是如何建立“一般法理學”或“普遍法學”,而不太關心立法科學。奧斯丁的這一句話或許較為清楚地闡明了他與邊沁之間的不同:“普遍法學或實在法學并不直接涉及立法學。它直接關注的是各種不同體系的特定實在法共有的原則和特性;它們是那些不同體系中的每一個特定實在法體系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的原則和特性,不管它們值得贊美還是譴責,也不管它們是否與一個預定的標準或尺度相符合?;蛘哒f,一般法學或實在法學只涉及必然如何的法律,而不涉及應當如何的法律,只涉及那些必然存在的法律,無論它們是好還是壞的,而不是涉及那些應當存在的法律?!雹?/p>

邊沁與奧斯丁對科學化的對象有著不同的理解,這與他們各自的目的不同有很大的關系。邊沁有感于英國普通法存在很大局限并隱含某些危險,因而鼓吹法律改革,其目的是使英國的法律現(xiàn)代化起來。他除了倡導對英國的法律在形式方面進行改造外,還試圖使英國法律的內容變得科學起來,為此,他提出了檢驗法律好壞的科學標準,即功利原則。由于邊沁主要是社會改革家,而不是純粹的法學家、哲學家或邏輯學家,因此,雖然他也觸及到了法學的科學化問題,并提出過“審查性法理學”與“闡釋性法理學”的區(qū)分,但他在這方面涉獵不深,甚至沒有弄清楚,科學的法學到底應當是“闡釋性法理學”,還是“審查性法理學”。而奧斯丁卻不同,準確地說,奧斯丁應當算不上一個社會改革家,雖然他也曾從事過一些法律實務工作,如短暫地做過律師,擔任過刑法起草委員會委員與馬耳他皇家專門調查委員會委員,但他在這些實務工作上少有建樹。奧斯丁是英國第一個在大學法學院里講授一般法理學的學者,是第一個像科學家一樣研究法律的英國法學家,因此,奧斯丁從事的主要工作是使法學成為一門科學。

奧斯丁力圖使法學成為一門科學,這是否暗含著,在奧斯丁之前,法學在英國根本就不是科學、沒有被納入科學之列呢?確實如此,在很長時間里,法律在英國被視為一門職業(yè)技巧,人們都是在律師事務所里向一些有經(jīng)驗的律師學習法律知識與應訴技巧,而不是在大學里學習法律,法學并沒有作為一門科學而被大學接納并向大學生講授。⑤在奧斯丁進入大學之前,這種情況已有所改觀,有一些大學開始設立法理學這門課程,布萊克斯通當時就以講授法理學而著名,其《英國法釋義》成為英國當時一些大學講授法理學的標準教材,以至邊沁在大學里就聽過布萊克斯通的法理學課程。但邊沁與奧斯丁對布萊克斯通的法理學都不表示贊成,反而展開了批判:布萊克斯通的法理學不過是對英國現(xiàn)有法律現(xiàn)狀的描述,有時甚至是一種歌功頌德,里面充斥著含糊的“大詞”,理論基礎亦不可靠,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特殊法理學”,并且不符合“科學性”這一標準。奧斯丁是這樣評價布萊克斯通的:“他的著作之所以那么流行,不過是由于某種雖然無益但卻十分奏效的故弄玄虛的技術,或者歸功于某個十分匱乏而又膚淺的價值。他屈從于某些邪惡的利益或者由權力導致的十分有害的偏見,并且,他對那些對本國特有制度的自鳴得意的自負不斷獻媚……隨著理性的進步,這些制度已經(jīng)被廢止殆盡……”⑥

由于奧斯丁認為布萊克斯通的法理學已不符合當時大學教育的需要,從1826年進入倫敦大學時起,奧斯丁就擔負起建立新的法理學體系的任務。奧斯丁在這方面進行了艱苦嘗試,他的妻子薩拉·奧斯丁這樣描述他的追求:“我能夠肯定的是,在他寫作講義、設計表格以及為這本書的出版作準備時,除了推動他在法律科學方面的考察與發(fā)現(xiàn)、以便盡可能地傳播它們以外,他沒有其他想法、意圖與追求。在此方面,他從來沒有動搖過,也沒有在艱巨的勞動面前畏葸不前,更沒有因為討厭相對貧困、身份低微的生活而放棄他一直希望奉獻其生命的追求?!雹?/p>

二、奧斯丁的法律科學是何種樣式的

在了解了奧斯丁的追求之后,我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奧斯丁的法律科學是什么樣子的?

首先,奧斯丁的法律科學是一種一般法理學或普遍法學,是關于實在法的科學。奧斯丁在《法學講演錄》中說得非常明確:“我將把一般法理學或實在法哲學與那些被稱為特殊法學或者關于特殊法學的科學區(qū)分開來?!雹唷胺煽茖W,關注的是那些實在法,或者是那些能夠在嚴格意義上如此稱之的法律,而不管它們的好壞?!雹徇@種一般法理學或實在法哲學研究的不是有關某一特殊國家、某一特定時期的具體規(guī)定,而是“直接關注各種不同體系的實在法共有的原則和特性”。⑩“是要闡明什么是法律,正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以及其他先哲已經(jīng)做過的那樣?!盉11

對奧斯丁在《法學講演錄》中就“一般法理學”所做的論述,密爾似乎不太滿意,他覺得奧斯丁在如此重要的問題上說得太少,以致不能清楚地說明一般法理學的內涵。其實,奧斯丁在別處已經(jīng)將這一問題交待得很清楚。如在“法理學研究的用處”這篇文章中,奧斯丁對“一般法理學”做了詳盡的解釋。奧斯丁認為,“由不同法律系統(tǒng)抽象出來的、各種比較成熟的法律系統(tǒng)都具有的各種原則是法律科學的研究對象,人們稱這種法律科學為一般法理學” ,B12“這一科學致力于闡明所有法律系統(tǒng)都具有的那些原則、觀念與特點的含義”。B13對于這一科學的內容,奧斯丁也有所說明。奧斯丁認為,這一科學必須包含以下一些必要的要素:(1)探討義務、權利、自由、傷害、懲罰、賠償?shù)雀拍畹暮x與相互關系,以及它們與主權者、獨立的政治社會之間的關系。(2)研究制定法與非制定法之間的區(qū)別,即區(qū)分直接由主權者或最高的立法者創(chuàng)制的法律與由有授權的下級頒布的法律。(3)探究對世權與對人權之間的區(qū)別。(4)弄清對世權與各種各樣的有限制的權利之間的區(qū)別。(5)厘清各種各樣義務之間的區(qū)別。(6)注意以下一些重要區(qū)別:故意傷害與過失之間的區(qū)別;民事?lián)p害與刑事傷害之間的區(qū)別;民事?lián)p害與侵權之間的區(qū)別;違反合同義務與過失之間的區(qū)別,等等。B14奧斯丁認為,這些問題是一般法理學必須討論的問題,因為在法律實踐中,這些概念反復出現(xiàn),并且在不同的法律系統(tǒng)里都能找到,但這些概念往往又非常含糊,因此,到了急需清理的時候,故奧斯丁將之作為一般法理學的研究對象。由上可知,奧斯丁既界定了“一般法理學”,又確定了其應探討的基本問題,已經(jīng)論述得非常清楚,不存在密爾所抱怨的含糊性。

其次,奧斯丁眼里的法律科學是一種類似于古羅馬法律科學、由一系列法律概念構成的系統(tǒng)。奧斯丁在倫敦大學擔任法理學教授時,面臨著如何為這一學科確立體系的問題。他知道,這一學科在古羅馬存在過,在歐洲大陸一些國家的大學里,這一科目也早已存在,已發(fā)展得非常成熟,并且,這一法律體系曾以教會法為中介影響了英國的很多地方,因此,他的工作就是將這一科學從其他國家引入英國,并結合英國的實際情況,加以現(xiàn)代式改造。

奧斯丁是通過在德國學習這一經(jīng)歷而接觸到羅馬法的。據(jù)奧斯丁夫人后來回憶,在奧斯丁被任命為法理學教授之后,他就毅然去了德國,以便了解德國法學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狀況。在這段時間里,他與尼布爾(Niebuhr)、布蘭蒂斯(Brandis)、施萊格爾(Schlegel)、阿爾恩特(Arndt)、威爾克爾(Welcker)、邁科迪(Mackeldey)、赫夫特(Heffter)等當時居住在波恩的著名學者進行了一些交流,從中學習到很多東西。1828年春天,他離開波恩,這時他已經(jīng)較好地掌握了德語,帶回了一大批用德語寫作的重要著作,準備回國后慢慢研究。正是在德國的這段經(jīng)歷,為奧斯丁間接而系統(tǒng)地了解羅馬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奧斯丁自己對此有所論述:“在我頭腦里形成的所有簡明的表達方式中,‘實在法哲學最為深刻地表達了我的教程的主體和范圍。我從胡果的一篇論述中借用了這一表達方式,他是哥廷根大學著名的法學教授,是羅馬法歷史的卓越編著者?!盉15

我們可以從奧斯丁的一些論述中看出他對羅馬法的推崇。如在“法理學研究的用處”這篇文章中,奧斯丁向我們推薦羅馬法的優(yōu)點:羅馬法運用的技術性語言非常清楚,內容安排合理,是科學安排的范例,羅馬法的風格簡單而明晰、緊湊而不擁擠,因此,形式上非常完美。

由于以上的經(jīng)歷,奧斯丁的法律科學帶有模仿古羅馬的法律科學這一特征,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其法律的概念,即著名的“法律命令說”,較大地受到了羅馬法的影響。雖說在羅馬法中,法律包括成文法、平民會議決議、元老院決議、元首命令、長官告示以及有學問者的解答等諸多形式,但按照羅馬人對于法律(lex)的理解,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的,體現(xiàn)了某種“意志”,并需要得到皇帝的認可。B17這三點不正是“法律命令說”的核心因素嗎?學者登特列夫在對“法律命令說”進行一番考察之后也得出了大致類似的結論,他發(fā)現(xiàn),“法律命令說”不僅出現(xiàn)在霍布斯、奧斯丁的理論之中,如果向上追溯,可以追溯到西塞羅與拉丁教父那里,他認為,羅馬法傳統(tǒng)在培育“法律命令說”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B18二是其理論體系的內容與體例安排較大地受到了古羅馬法學家著述的影響,其中主要是《學說匯纂》與《法學階梯》的影響。在開始法學講演之前,奧斯丁列出了自己即將進行的演講大綱,即《課程大綱》。在這一大綱中,奧斯丁告訴我們,他首先要界定法學的范圍,然后討論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如人和物,事實或事件及事故,作為、不作為及疏于履行等等。他的整個演講進程也是由物法開始,再到人法,層層推進展開的。他根據(jù)物法與人法在關注點上的不同,而將權利、義務、能力、無能力、作為與不作為等概念分配到物法與人法之中,分別加以論述。奧斯丁的這一靈感顯然來自于古羅馬的法律科學,他認為,這一“古老的分法”對于演講的展開非常便利。B19在其演講的內容上,奧斯丁也受到了古羅馬法律科學的影響。如奧斯丁對法律進行的分類、對一些重要法律概念的界定,其理論來源很多時候來自于羅馬法。如奧斯丁承認,“在我計劃的教程中,考慮到它的目的與主題,法律因而被分為物法與人法。而這一著名分法的創(chuàng)立者是羅馬古典派法學家們?!盉20應當說,奧斯丁的羅馬法造詣非常高,因為他曾專門指導密爾學習羅馬法。密爾自陳學習羅馬法之后的心得:“羅馬法理論易于產(chǎn)生一般法理學,因為其理論、概念抽象程度非常高,可在一切法律體系中找到其根據(jù),故全面優(yōu)于其他法律理論。”B21他贊成奧斯丁以之為素材建構自己的法哲學。當然,奧斯丁也不是機械地全盤接受羅馬法學家們的觀點,而是批判地繼承他們的理論。B22如奧斯丁不贊成羅馬法學家將人法放在物法之前的做法,反而認為,物法應當優(yōu)先于人法,因為物法所涉及的原理和規(guī)則比人法所包含的原理和規(guī)則更為普遍,更具有概括性。奧斯丁還對羅馬法中的一個重要區(qū)分——公法與私法的區(qū)分持批判態(tài)度:“所有這些著作家們將整個法令大全都置于兩個主要部分之下了,即公法與私法……這一著名的區(qū)分與安排是完全錯誤的,這個錯誤源于對法律目的或目標的一種莫名奇妙的糊涂理解……正如我將表明的那樣,對于法律的每一部分,從某個特定的視角看,都可以稱為私法,而同時從另外的特定視角看,又都可以稱為公法……公法與私法之分應當為科學所摒棄,因為它們對于法律的任何目標來說都是不合適的?!?

綜上所述,奧斯丁為教學而編制的法學講義是以古羅馬的法律科學為藍本的,他對幾乎所有的羅馬法概念都進行了檢視,凡符合自己要求的,都予以保留,凡不符合自己意圖的,要么加以拋棄,要么予以批判性改造。同時,奧斯丁也不是完全照搬羅馬法理論,而是注意結合英國的法律實踐情況,進行英國式改造。在“法理學課程大綱”中,奧斯丁承認,他在抽象一般法學的原則和特征時,主要參考了兩個特定的法律體系,一個是羅馬法,另一個是英格蘭法。B24因此,奧斯丁的法律科學是一種奇怪的混合物,是羅馬法系與英國法系的一種混合物。奧斯丁本人的法哲學也非常奇怪,一方面,它具有大陸唯理論的傾向,另一方面,又帶有英國經(jīng)驗論的傾向。

三、對奧斯丁法律理論的一些主要批判是否成立

在法學史上,對奧斯丁法律理論進行的批判非常多,在這一點上,同為法律實證主義者的哈特與拉茲表現(xiàn)得最為典型,他們都是站在奧斯丁的肩上再進一步前進的。這其中,又以哈特對奧斯丁的批判影響最大。很多人了解的奧斯丁其實就是哈特批判的奧斯丁。因此,我們首先來考察一下哈特對奧斯丁的批判,并分析其批判是否全都成立。

(一)哈特對奧斯丁的批判

哈特對奧斯丁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他的《法律的概念》的第二章至第四章,他將奧斯丁的法律概念簡單地比喻為“搶匪情境”,并由此展開批判:

第一,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將法律比擬為一種“搶匪情境”,不能反映法律的普遍性與持續(xù)性特點。哈特說道:“一個搶匪命令其受害人交付錢包,并且威脅他,如果拒絕就開槍;假使這個被害人順從了,我們就將他不得不如此做的行為稱為他是被迫這樣做的。對某些人而言,在如下情況中,即一個人以威脅為后盾對另一個人發(fā)出命令,并且在上述之‘強迫的意義上,強迫他順從時,我們就找到了法律的根本要素,或至少是‘法律科學的關鍵,這就是對英國法理學有著深刻影響之奧斯丁分析的出發(fā)點?!盉25接著,哈特表面上表揚暗地里貶抑奧斯丁說:“不論奧斯丁的理論有何缺陷,他的分析仍有其優(yōu)點:

搶匪情境中所包含的種種因素,不像‘權威這個因素本身十分模糊,需要更多的說明。所以,我們將跟隨奧斯丁的腳步,從搶匪情境中的‘命令概念出發(fā),來建構我們的法概念?!盉26然后,哈特才直趨主題:“即使在現(xiàn)代國家般復雜而龐大的社會里,仍然會發(fā)生一些情況,使得官員必須與民眾面對面……但如此個別化的控制方式,要不就是極端例外的情況,要不就只是用來輔助或者加強一種較普遍的行為指示。就算是刑法(最接近以威脅為后盾的命令),其標準的運作方式也具有普遍性?!盉27“搶匪取得的只是暫時的優(yōu)勢地位,其發(fā)布的命令不具有‘持續(xù)性。法律顯然具有‘持續(xù)性特征,因此,我們若是要使用以威脅為后盾的命令來說明法律是什么,就必須想辦法把這項特征呈現(xiàn)出來?!盉28

不知道哈特此處的用心為何,他顯然故意歪曲了奧斯丁的法律概念。因為奧斯丁的法律定義顯然與“搶匪情境”有很大差別。奧斯丁一直強調作為法律的“命令”應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爱斠粋€命令強迫性地要求一個階層普遍性地做或不做什么時,它就是法律或規(guī)則。但在其強迫性地要求做或不做某一具體行為時,或者該命令確定某些特殊的人或者個體去做或不做某些行為時,該命令就是偶然而特殊的命令?!盉29奧斯丁還舉例說,如果國會一般地發(fā)布一個禁止出口谷物的命令,那么,這個命令就是法律;如果國會發(fā)布禁令,禁止已經(jīng)停在碼頭上的船中的谷物出口,這個禁令就不是法律,原因在于后者是“個別化的具體規(guī)定”。因此,我們不能由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推導出“強盜的命令也是法律”。

哈特還批判說,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不能解釋法律的“持續(xù)性”特征,尤其不能解釋老國王雷克斯一世死亡后,他的命令是否仍是法律的問題。B30對于這一問題,奧斯丁實際有所考慮,他解釋道:“‘國王是不會死的這是一句諺語,盡管實際上的王位占據(jù)者是一個人,而且這個人的生命終有一死,但王位本身的持續(xù),英國憲制卻沒有規(guī)定一個可能的期限。而且,往往在一個實際占有者死掉之后,王位會立即轉移到另一個人手里,這個人具備那繼承王位所要求的一般特征,根據(jù)《王位繼承法》所規(guī)定的一般特性,那繼承王冠的人是符合這一一般特性的。”B31亦即奧斯丁認為,盡管一個國家中的某個具體主權者會死亡,會發(fā)生輪替,但作為一個機構,它肯定存在,并且會永遠存在下去,我們不能庸俗地將“主權者”理解為某個具體的人,而應當是一個“抽象的主體”。奧斯丁的這句話實際上就是為了避免類似的哈特式批判。

以上的論述說明,哈特對奧斯丁這一影響最廣的批判是不成立的,是對奧斯丁法律理論的一種歪曲。羅伯特·默爾斯在研究哈特對奧斯丁的批判之后也認為,哈特沒有耐著性子把奧斯丁的論述讀完,沒有注意到奧斯丁的很多論述,因此,錯誤地理解了奧斯丁的思想,甚至存在故意曲解奧斯丁之嫌。B32

第二,哈特批判說,奧斯丁的法律定義過于狹窄,無法涵括現(xiàn)代各種各樣的法律,無法反映現(xiàn)代的法律現(xiàn)實。哈特指出:“在現(xiàn)代法體系中,有各種類型的法律,如果我們將這些不同類型的法律,與我們上一章所建構的脅迫命令的簡單模型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其間有許多相異之處……并非所有的法律都在責令人們去做或不做某事……并非所有的法律都是被制定出來的,也不全然像我們這個一般命令模型一樣,是某人欲求的表達。慣例就不是如此……即使可以制定出來的法律也未必只是下達給他人的命令,成文法也不經(jīng)常拘束立法者他們自己嗎?最后,法律的制定一定要確實地表達立法者真正的欲求、意圖、愿望嗎?”B33哈特的這一批判實際上涵括了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法律內容上,奧斯丁的法律概念過于狹隘,將刑法之外的法律都排除在法律體系之外;二是在法律起源模式上,無法解釋多種多樣的法律起源,特別是無法恰當?shù)亟忉屩贫ǚㄖ獾姆蓽Y源,法律的起源模式也不都是這種“自上而下”的垂直模式;三是在法律適用范圍上,奧斯丁的法律概念無法解釋主權者也要受法律限制這一情形;四是在“意志論”問題上,奧斯丁的法律概念也存在問題,因為法律不一定體現(xiàn)了立法機關的意志。

必須承認,哈特的這一批判很有殺傷力,指出了奧斯丁法律理論帶有的時代局限性。確實,奧斯丁從羅馬法學家那里繼承而來、并綜合邊沁法哲學而得到的“法律命令說”不能描述現(xiàn)代國家法律淵源日益多元的情形,雖然奧斯丁也花了大量精力為自己辯護,但這些辯護在現(xiàn)實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對此,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將奧斯丁的這一理論放在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來評價。在奧斯丁所處時代,“無限主權”的思想非常盛行,無論是馬基雅維利、霍布斯,還是邊沁等的“主權理論”都帶有這一特點,奧斯丁不過是將他們的這一思想搬到了自己的法律哲學中,我們只能說他的創(chuàng)造性不夠,而不能苛求古人。因為從1832年到1952年有一百二十年的鴻溝,奧斯丁是不能跨越的!哈特不過是擁有“時間霸權”。

奧斯丁將法律概念化約為“命令說”,這與他信奉科學主義有著直接關聯(lián)。哈特在批判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時,對奧斯丁的這一良苦用心有所揭示。他認為,奧斯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法理學之中,對統(tǒng)一性有著強烈的愿望;這個愿望絕非聲名狼藉……就像大多數(shù)在法理學長期存在的理論一樣,在這些論證中,也包含了部分真理?!盉34也就是說,為了追求法律科學的統(tǒng)一性,奧斯丁犯了“化約主義”錯誤,將豐富多彩的法律規(guī)范形式簡化成了一種唯一形式,即命令或義務性規(guī)范這一形式,這一化約過程犧牲了太多的東西。哈特認為,這一做法是不值得的:“為了換取令人愉悅的統(tǒng)一性,這兩者皆以抬高的代價來得到,即它們將所有法律皆化約為某種單一形態(tài),而其付出的代價就是:扭曲了不同類型的法律規(guī)則所具有的不同社會功能?!盉35哈特顯然不贊成這種“化約主義”做法。確實,奧斯丁為使得法學更加“純化”,不得不將法律簡約為“命令”、“主權者”、“獨立的政治社會”等最簡單、最基本的因素,丟棄了太多的東西,這雖然都可以歸結為“科學化”的代價,但這種做法是否正確、是否值得,確實值得進一步反思。

哈特對于奧斯丁的零散批判還有很多,我們只是挑選出兩條主要的批判進行一些分析。一方面,筆者揭示了哈特批判的合理性成分;另一方面,筆者也指出了其曲解的部分,這對于恢復奧斯丁法律思想的本來面目是非常必要的。以下,筆者將揭示人們對奧斯丁法律哲學的另一個重要批判,即對“法律與道德分離命題”的批判。

(二)各種各樣的自然法學者對“分離命題”的批判

提出這一批判的大多是各式各樣的自然法學者,他們認為,這一命題的始作俑者是奧斯丁,之后的法律實證主義者也都堅持這一信條,因此,他們將奧斯丁與其他的法律實證主義者捆綁在一起,一股腦地予以批判。有些自然法學家將法律實證主義的“分離命題”簡單地解讀為:法律實證主義者認為,法律與道德沒有關系;也有些自然法學者認為,法律實證主義者忽略了法律的道德性,這在實踐中產(chǎn)生了極端惡劣的后果,朗·富勒即是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到底法律實證主義的“分離命題”是怎么回事呢?奧斯丁是如何表述這一觀點的?

奧斯丁的原話是這樣的:“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優(yōu)點與缺點是另一回事。法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它與一個預定的標準是適合的,還是不適合的,則是另一個與之不同的需要研究的問題。一個法律仍然會是實際存在著的,哪怕我們碰巧不喜歡它;或者哪怕它偏離了某種衡量尺度。當將之當成一個抽象命題去正式地宣稱時,這個真理是如此簡單而明顯,以至于再去特意堅持它好像完全是畫蛇添足?!盉36人們習慣上將這段話解讀為“法律與道德的分離命題”,也有人將這段話簡單化地理解為:法律實證主義主張“惡法亦法”。

奧斯丁的這一段話是針對自然法理論而言的,具體而言,奧斯丁反對的是那種主張法律應符合上帝法的自然法觀點。“認為所有人類制定的法律,在與神法相沖突時,都會是沒有約束力的,也就是說,它們不會是法律,那將是十足的胡言亂語。那些最為有害的法律,并且因此那些與上帝的意志最為相互沖突的法律,它們都一致并且將繼續(xù)是為司法機關當作法律來強制執(zhí)行的那些法律……一個基于上帝之法而做出的反對意見、異議或者辯護理由,從世界被創(chuàng)造以來,直到現(xiàn)在,從來沒有為法院所聽取過?!盉37奧斯丁指出,如果如自然法學家所言,上帝之法是明確的,人們可以依據(jù)它來反抗與之相違反的人類法。然而,上帝之法并非總是明確的,所有神明都不可能通過神祗將其意志毫不含糊地昭示給人們,因此,一般地宣稱邪惡的、或者有悖于上帝意志的法律是無效的和不可容忍的,這是在宣揚無政府主義。雖然這有利于反對愚蠢和殘忍的暴君,但對于明智和仁慈的法律也具有同樣的危險性。因此,奧斯丁認為,即使是最邪惡的法律,即使是與上帝之法嚴重沖突的法律也是法律,也應被法院當作法律來適用。有學者就注意到了奧斯丁分離法律與道德在法律實踐中的意義:“一個受過較好教育的法官不能混淆正義原則與實在法的關系,他應當承認,道德原則不必然是法律的一部分?!盉38

這段話還表明,奧斯丁反對將道德作為評判法律的標準,他的這一做法與他一貫的目標——即建立科學的法學體系也有很大關系。因為法學如果要成為一門自足、可靠的學問,必須有明確的研究領域與對象,必須擺脫對倫理學、政治哲學、神學的依賴,同時,其中的概念還必須是清楚明白的,可以用經(jīng)驗的方法來檢驗,而道德具有眾所周知的含糊性,顯然不符合這一要求,故奧斯丁將法學研究的對象確定為實在法,排斥道德進入法律科學之中。威廉·馬克比(William Markby)贊成奧斯丁的這一區(qū)分,他認為,這是奧斯丁最具有原創(chuàng)性、最有價值的做法。B39奧斯丁的這一說法還與西方的分析技巧有很大關系,這種技巧在邊沁、奧斯丁的作品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托夫勒(Alvin Toffler)是這樣解釋這一技巧的:“在當代西方文明中有一個高度發(fā)展的技巧,那就是解析的方法——即:將一個難的問題解析為許多可能的、最小的部分。我們對這一技巧如此的熟悉,以至我們有時甚至忘記把這些部分還原為整體”。B40基于這種分析的技巧,法律和實在道德雖然是屬于同一屬概念的種概念,兩者是不可分離的,但為了便于人們更好地認識它們,可以將這一整體分開來加以研究,奧斯丁正是這樣做的。

我們不能將這段話解讀為,奧斯丁真的認為法律與道德是分離的,或者法律與道德沒有關系。從奧斯丁先生的遺作看,他非常重視研究法律、實在道德與倫理學之間關系,他一直試圖探討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奧斯丁曾想寫一本命名為《法理學和倫理學的范圍和關系》的著作,他曾寫信給威廉·厄爾(William Erle),告訴他自己的這一想法:“我試圖顯示實在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以及兩者與其共同的檢驗標準的關系?!盉41當然,這一目標最終沒有實現(xiàn)。奧斯丁也不是真的認為法律與道德在實踐中是分離的。在《法學講演錄》中,奧斯丁曾多次明確地說過:“實在法,實在道德由那些對兩者都適用的原則緊密結合起來,它們是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而結合在一起的?!盉42

對于奧斯丁區(qū)分法律與道德的意圖,默爾斯與哈特還另有說明。他們認為,奧斯丁在自己的講義中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讓法科的學生樹立自己的專業(yè)意識,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法律概念的學習上,而不要為道德、倫理問題所困擾。默爾斯與哈特的這一說明為我們敞開了恰當理解奧斯丁的另一扇窗口。

由上可知,一些人對奧斯丁“分離命題”的批判是不成立的,奧斯丁并沒有說道德與法律在本體論意義上是分離的,在實踐中是分離的,而是說,在認識論的角度,基于科學研究的需要,可以將兩者分離。奧斯丁與大多數(shù)法律實證主義者在說到“法律與道德是分離的”時,他們的意思是:法律與道德是“可以”(或“可能”)分離的,而不是“必須”(或“必然”)分離的,這兩對模態(tài)詞之間的區(qū)別是非常關鍵的。

也許奧斯丁對“分離理論”的闡述不太明確,以至引起了人們過多的誤解,故后來的法律實證主義者們(主要是哈特)對之進行了更為精致的說明:第一,法律實證主義并不否認道德的重要性。第二,法律實證主義并不否認道德對法律有著重大影響,兩者甚至共用一套語匯,大多數(shù)規(guī)范之間有重合之處。第三,法律實證主義者從來沒有否認,借助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許多道德原則可以引入法律體系,成為法律規(guī)則的一部分。第四,法律實證主義不過是宣稱:我們不能僅僅由于一個規(guī)則不合道德標準而認為它不是法律;我們也不能因為一個規(guī)則是道德上值得贊揚的,進而認為它就是法律。第五,法律實證主義反對用法律手段來解決道德問題。B43以哈特為代表的法律實證主義者的這一說明非常明確,但我們不能強求奧斯丁也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一個理論在初始階段經(jīng)常不太明確,甚至不全面,只有經(jīng)過后來者的不斷詮釋、補充,它才會變得比較完善。

(三)梅因對奧斯丁的批判

在19世紀諸多批判奧斯丁的人中,梅因無疑是最著名的人物。他對奧斯丁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古代法》、B44《東西方的鄉(xiāng)村社會》、B45《人類早期的法律與習慣論文集》B46等著作中。

梅因從很多方面對奧斯丁展開了批判,其中最主要同時也是最有力的批判是圍繞奧斯丁的法律定義展開的。梅因認為,奧斯丁的法律概念缺乏歷史維度,完全忽略了有組織的政治社會的早期形態(tài),不能說明法律的一般性特點,因此,質疑其法律概念的“普遍性”。首先,梅因注意到,在古代社會,一開始時并沒有一個明確的主權者或立法者,統(tǒng)治者也不是根據(jù)法律來統(tǒng)治的。梅因說道:“我們對古代思想史研究得越深入,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同邊沁、奧斯丁所主張的所謂法律概念距離就越遠??梢詳嘌?,在人類初生時,難以想象會有任何種類的立法機關,甚至一個明確的立法者。”B47梅因認為,古代的法律,包括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法律,完全不符合奧斯丁的法律定義。在古代,英雄式的國王并不發(fā)布規(guī)定或禁止實施某一行為的命令,相反,他們是根據(jù)流行的神話或神諭來斷案的。其次,梅因認為,奧斯丁的法律概念不能說明印度式、以村落為主體的社會的法律狀況,因為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是根據(jù)習慣而非法律來治理的。在如此的社會里,法律的強制性是通過公眾輿論、神的懲罰等方式保障的,而不是通過國家強制力來保障的。再次,梅因認為,在類似于印度式鄉(xiāng)村的社會里,法律、宗教、道德等東西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絕對不能像奧斯丁那樣區(qū)分法律與道德。

除此以外,梅因還批判說,奧斯丁并沒有完全講清楚自己的理論假設,以至于我們難以清楚地判斷奧斯丁的理論前提是什么,他是如何推演出自己的理論體系的。B48梅因還對奧斯丁《法理學的范圍》這本書的內部結構、令人生厭的風格提出了批評。如梅因認為,奧斯丁將有關“主權者”的論述放在這本書的后面進行討論是不恰當?shù)?,因為奧斯丁的整個理論都嚴重地依賴這一概念,應當先期交待清楚。B49對于奧斯丁論述的功利主義理論,梅因也展開了批判。他認為,奧斯丁試圖將上帝之法與功利所確定的規(guī)則相同一,這一做法不論基于何種意圖都是不恰當?shù)?。B50

應當說,梅因對奧斯丁法律概念的批判有一定道理。確實,奧斯丁為了使得法律概念更加“純化”,犧牲了太多的東西,用梅因的話說,奧斯丁的法律概念是“非歷史性的、去社會性的、非宗教性的、去經(jīng)濟性的”,B51這種過于抽象的概念最終也許徒?!靶问健边@一軀殼了。但我們也應注意到,梅因在某些方面顯然誤解了奧斯丁的觀點。如奧斯丁并沒有說,在一切社會里,都有著他所界定的嚴格的、準確意義上的“法律”,奧斯丁也沒有認為,所有的社會都能夠被稱為“獨立的政治社會”,相反,“獨立的政治社會”的條件是非??量痰模珺52在奧斯丁看來,梅因所舉印度的鄉(xiāng)村社會根本就不能算“獨立的政治社會”,而只能是“自然社會”,在這種自然社會里,存在著法律、宗教、習慣、道德等等的綜合統(tǒng)治,對此,奧斯丁并不表示反對。正如蘭布爾所揭示的,奧斯丁與梅因之爭的實質是法理學中的“普遍主義”與“歷史主義”之爭,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講,兩者是相互對立的,但從另外的角度看,兩者又是互補的,它們都看到了真理的某一側面。B53梅因對奧斯丁的其他幾點批判也都是從其歷史主義立場出發(fā)而展開的,有為了批判而批判之嫌,此處不一一評論。

蘭布爾還提醒我們,不要老是盯著奧斯丁與梅因之間的差異,而應看到兩者之間更多的契合之處。如兩者都信奉實證主義哲學,運用的都是實證主義方法;都有追求法律科學的傾向;都批判自然法學派混淆了法律與道德;都不經(jīng)常從事法律實踐;都強調羅馬法的重要性;等等。B54因此,梅因與奧斯丁之間的對立并沒有人們原先想象的那么大。菲茲詹姆斯·史蒂芬(James Fitzjames Stephen)也認為,梅因的歷史法學與奧斯丁的分析法學有很多共同點,兩者是“殊途同歸”,不可或缺,因為“沒有歷史的分析不過是一種瞎分析,沒有分析的歷史不過是一種好奇,因此,兩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相互補充”。B55

綜上所述,無論是梅因,還是哈特,甚或是一些自然法學家,他們都看到了奧斯丁法哲學的一些固有缺陷,并分別予以了批判,有很多批判切中了奧斯丁法哲學之要害,所以,才有后來的法律實證主義者(包括哈特)對奧斯丁法哲學進行的修補與維護。正是在這種批判與反批判中,法律實證主義才與時俱進,并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當然,這些批判也并不是全都成立,有些批判顯然夸大了奧斯丁法哲學的缺陷。

四、奧斯丁的法哲學還剩下些什么

在討論了人們對奧斯丁的主要批判之后,我們再來探討奧斯丁法哲學的影響。人們可能會好奇,既然有如此多的批判,奧斯丁法哲學是否能夠屹立不倒呢?或者說,在奧斯丁的法哲學中,有哪些東西經(jīng)受住了批判,并一直影響到今天呢?

應當說,奧斯丁法哲學的命運頗具戲劇性,可謂一波三折。蘭布爾評價道:“奧斯丁曾經(jīng)是法學研究中的傳奇,法理學中的標桿式人物,一個具有重大影響的法學家。但現(xiàn)在,他變成了一個遺民,一個不太重要的二流人物。除了批判性目的以外,或者基于保持法律史完整性的考量,人們很少談及他,他的觀點已經(jīng)不重要了?!盉56蘭布爾的這一評價大致交待了奧斯丁法哲學在時間上的興衰歷程。雖然奧斯丁的法哲學在現(xiàn)代遭到了大量批判,但并不表明奧斯丁法哲學沒有興盛過,或者在現(xiàn)代真的銷聲匿跡了。在奧斯丁死后的一段時間里,英國的學者們開始認識到其價值,奧斯丁法哲學曾盛極一時。如戴雪曾嘆道:“在英國,法理學研究就意味著奧斯丁研究,或奧斯丁式的研究?!盉571882年,波洛克在其著作中怏怏不樂地承認:“對于英國學生來說,法理學要么指的是奧斯丁的《法學演講錄》,要么指的是其濃縮版《法理學的范圍》。奧斯丁的著作已經(jīng)成為英國法理學的代名詞?!盉58據(jù)蘭布爾考察,奧斯丁的聲譽在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也就是《法學講演錄》出版之后的一些年)曾達到頂點,B59這與著名學者密爾、梅因等人的批判與推介有很大關系;之后開始沉寂。到了20世紀50年代,由于哈特的杰出貢獻,奧斯丁又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學者們重新審視奧斯丁,但這一段時間的奧斯丁研究是以批判為主調的。到了20世紀80年代,又有一批研究奧斯丁的新作得以出版,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莫里森的《約翰·奧斯丁》、B60默爾斯的《法律理論中的定義與規(guī)則:對哈特與實證主義傳統(tǒng)的再評估》、B61蘭布爾的《奧斯丁的思想:法理學、殖民地改革以及英國的憲制》B62以及羅特與漢伯格的《約翰·奧斯丁夫婦的艱難生活》B63等等。與哈特掀起的批判浪潮不同,這一次,人們要冷靜得多,人們試圖客觀而全面地評價奧斯丁。如蘭布爾就認為,哈特對奧斯丁的批判過于片面,沒有注意到奧斯丁法哲學的多面性,故意忽視了奧斯丁《法學講演錄》中的某些重要章節(jié)。B64因此,學者們發(fā)起的新一輪對奧斯丁的研究不僅在廣度上而且在深度上都有了很大進步,這易于讓人產(chǎn)生這樣一種錯覺:奧斯丁又復活了!

與從時間維度探索奧斯丁法哲學的興衰相比,從廣延性維度來探索奧斯丁法哲學實質內容的影響要難得多。由于奧斯丁法哲學具有多層面的內涵,因此,評價奧斯丁的法哲學就應具體探討這多層面的內涵及其影響。一般地,人們大多側重研究的是奧斯丁的“法律概念論”與“法律與道德的分離理論”,而對奧斯丁法律理論的其他方面重視得不夠。對于這兩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前面已經(jīng)做了詳細評述,下面,筆者將探討奧斯丁法哲學其他方面的影響,并對之進行評述。

如前所見,人們習慣于將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與“分離理論”放在顯著的位置上,加以猛烈攻擊,似乎只要批倒了這兩個標志性理論,就整個擊敗了奧斯丁。這種做法實際上有點幼稚。雖然前兩種理論在奧斯丁的法哲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并非其法哲學的全部,也不是奧斯丁力圖從事的最主要工作。眾所周知,奧斯丁一直致力于在英國建立起一般法理學,或分析法理學,因此,建立一般法理學才是奧斯丁意圖實現(xiàn)的目標,澄清法律概念、厘清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不過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手段。現(xiàn)在,有很多人質疑奧斯丁建構一般法理學手段的恰當性,這確實動搖了奧斯丁建構一般法理學這一工作的基礎,但那并不等于說,人們已經(jīng)徹底地否定了奧斯丁建構一般法理學的全部努力,或者否定了其目標的可靠性。

應當說,奧斯丁力圖建立一般法理學的努力并沒有被人們否定,他倡導的研究法律的分析方法也沒有為人們所拋棄,相反,他的這兩項工作代有傳承。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在英國,人們從事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歸結為從事法律概念分析、建立一般法理學,以至于某些從事英國法律史研究的學者哀嘆,這一時段的英國法理學毫無生機,充斥著“權利”、“義務”、“占有”等概念的冗長討論。B65其中,馬克比(Sir William Markby)與霍蘭德(Thomas Erskin Holland)可以看成是接過奧斯丁手中火炬的人。如果有人將馬克比爵士的《法律原理》多讀幾遍,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斯丁式風格。它不僅有著奧斯丁式、追求概念明確性這一特點,而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奧斯丁式的法律定義:“當我們談到法律時,就意味著那一法律是由一個統(tǒng)治性的權威為一個政治社會所設置的;這里的政治社會意味著一個國家,其中的主權者的權威被習慣性地服從?!盉66任何法理學學生都知道,這是純奧斯丁風格的法律定義。像馬克比一樣,霍蘭德是通過使奧斯丁的思想變得具有可讀性而著名的,在《法理學的要素》這本書中,他提出了一個比奧斯丁的法學概念更為狹隘的定義,他認為:“法學(或法理學)是一種形式科學,僅僅處理各種各樣的法律與法律規(guī)則之間的關系,以澄清法律是如何規(guī)定所有權、行為等法律概念的?!盉67在20世紀中期之前,這一狀況仍沒有大的改觀。哈里森在1919年曾評述道:“對我們法律思想的分析……最終被化約為奧斯丁90年前提出的方法……奧斯丁的方法似乎仍然是英國理性法理學的基礎?!盉68哈里森最早是在19世紀70年代得出這一結論的,在幾乎半個世紀之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不需要對早期的論斷作絲毫改變,這讓他有點異訝!到20世紀中期,哈特成為那個接過奧斯丁一般法理學(或分析法理學)接力棒的著名人物。這說明,奧斯丁所開創(chuàng)的一般法理學事業(yè)有著強大生命力,它并沒有因奧斯丁的死亡而消失。

在英國之外,情況又怎樣呢?可以這樣說,一般法理學及其使用的分析方法在很多國家都有一定的市場。據(jù)莫里森考察,奧斯丁的一般法理學與分析方法遠渡重洋,不遠萬里傳播到澳大利亞,這與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法理學教授喬治·佩頓爵士(Sir George Paton)以及卡里頓·坎普·阿倫爵士(Sir Carleton Kemp Allen)的努力有很大關系。他們都曾在牛津大學學習過,日后又回到澳大利亞,從事法理學教學工作,因此,他們將在英國有很大影響的奧斯丁法理學順理成章地搬到了澳大利亞。B69當然,他們并不是完全照搬奧斯丁的理論,而是進行了批判性改造。在美國,只要人們一談到奧斯丁式傳統(tǒng),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霍菲爾德,他因設計了一套有關權利、義務的相關關系與對立關系的圖表而聞名于世,他的這一工作經(jīng)常被人們當作奧斯丁的分析傳統(tǒng)在美國得以延續(xù)的典型。其實,奧斯丁的影響并不只是表現(xiàn)在霍菲爾德的作品中。早在霍菲爾德之前,約翰·奇普曼·格雷(John Chipman Gray)就深深地為奧斯丁的分析方法所吸引,在《法律的本質與淵源》這本書中,格雷表達了類似于奧斯丁式的法律觀,如他認為,法理學是一個由法律規(guī)則構成的系統(tǒng),法律應當與道德、宗教相分離,法律應當符合功利原則等等,他明確地承認,他的靈感來自于奧斯丁。B70注意,此處我們談論的是那些直接受奧斯丁一般法理學與分析方法影響、并從事奧斯丁式工作的美國法學家及其思想,而不包括那些間接評述或批判奧斯丁的法學家,如果將那些贊同或批判奧斯丁理論的人都算入的話,就需要一個很長的列表了。在英聯(lián)邦之外的國家,奧斯丁的影響又如何呢?據(jù)達克斯伯里考證,在德國,分析性方法最早比較明顯地出現(xiàn)在19世紀的新教法學家恩斯特·比爾林(Ernst Bierling)的著作中,他像奧斯丁一樣,試圖陳述那些與權利概念緊密相關的基本概念。在保持民法傳統(tǒng)的國家里,建立在奧斯丁的法律概念分析基礎上的相似努力是由一個重要的匈牙利法學家費利克斯·索姆羅(Felix Somlo)完成的。B71在我國,奧斯丁的一般法理學及其分析方法同樣有一定影響。早在民國時期,奧斯丁及分析法學思想即傳入我國,引起了當時一些法學家的注意,他們對分析法學思想做出了極為恰當?shù)慕榻B與評價。B72如果大家有興致,可翻閱我國自民國以來的大多數(shù)法理學教科書,都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類似于奧斯丁式的法律概念定義,其中也必然充斥著“權利”、“義務”、“國家強制力”等奧斯丁式的討論,這種情形在現(xiàn)代仍無大的改觀。

以上分析說明,雖然奧斯丁的很多理論都遭到了人們的批判,但其主要理論,即一般法理學及分析的方法,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正如蘭布爾所說的:“奧斯丁法哲學的不同部分命運各不相同。如果將他的理論與方法理解為主要意指一般法理學,以及對法律基本原則、理念以及特點的分析,那么,它的影響就是非常深遠的,他的理論中的其他部分就沒有這么幸運了。”B73

可以展現(xiàn)奧斯丁法哲學巨大影響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是法律教育領域。毋庸置疑,在1832年到1952年之間,在英國的法學教育中,奧斯丁的地位是無人撼動的。據(jù)考證,從1875年到1920年,奧斯丁的《法學講演錄》出版了13版,這使得奧斯丁變得特別著名起來,對英國興起的法學教育職業(yè)化運動起著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在注意到這一歷史事實時,約翰·厄斯(John Orth)只能無奈地嘆道:“如果當時的英國沒有奧斯丁,人們也會制造出一個奧斯丁來。”B74到了20世紀中期之后,情形又怎樣呢?以下是一些研究者對英國大學法理學課程狀況的調查,其結果同樣令人驚訝。據(jù)科特雷爾與伍德里夫1974年的調查,在英國的大學里,哈特作品的重要性在眾多思想家中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奧斯丁了,為數(shù)眾多的法理學教師認為,奧斯丁的作品值得詳細解讀。這讓兩位調查者大跌眼鏡,驚呼:“奧斯丁似乎復活了!”B75在1985年,巴內特與雅克做了第二次調查,有68%的大學法理學課程相當全面地講述了奧斯丁的法律思想,這一比例低于人們對哈特的重視程度,且略低于馬克思,但比另外的思想家都高。B76在1995年,巴內特又報告了第三次調查的結果。仍有59%的法理學課程重點講授了奧斯丁的法律思想,這一比例要低于哈特、德沃金、菲尼斯、羅爾斯等現(xiàn)代法理學家,與馬克思大致差不多。B77以上調查再一次證明,哪怕到了今天,奧斯丁的法哲學在法學教育領域仍然有著很大影響??梢粤舷氲氖牵陨锨樾慰隙ú恢皇浅霈F(xiàn)在英國。只要存在法理學這門課程,就必然會涉及到“權利”、“義務”、“制裁”、“行為”、“人”等基本的法律概念,如果不厘清這些法律概念,則整個法律理論就無法建構起來,法律也會變得不可理解。因此,不管你是否喜歡奧斯丁,都絕對無法繞過奧斯丁這一現(xiàn)代法理學的巨人。

通過以上的論述與分析,我們才理解到了奧斯丁的重要性,也才理解了奧斯丁所從事的工作,即奧斯丁為法學確立了“教義學”基礎,將概念的“精確性”引入到法理學領域,B78這不僅是其法哲學在現(xiàn)代仍具有生命力的奧秘之所在,也是奧斯丁從事的最有創(chuàng)見的工作。不論法學發(fā)展到何種程度,“教義學”都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人們如何抱怨其抽象、枯燥、乏味,它都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只有那些非常內行的人,才懂得如何欣賞“法律教義學”;也只有那些能靜下心來、認真品味法理學的行家,才能真正讀懂奧斯?。?/p>

Abstract:John Austin is a major figure in modern Western jurisprudence and creator of analytical jurisprudence who proposed the famous theory of “l(fā)aw as command”. Austins jurisprudence has often been criticized by two groups of scholars: one from those of natural law and the other from those of the newly-arising legal positivists. These criticisms are so influential that the true nature of Austins jurisprudence has been clouded. In fact, the theory of “l(fā)aw as command” is not the core and signal of Austins philosophy of law, thus though such theory is defeated, it will cause little damage to the whole. The representative idea of Austin is to propose analytical study on law and to construct general jurisprudence and legal dogmatics, so as to make law as science. Therefore, with regard to those criticisms, Austins leading theories have not been jeopardized but rather been kept vigorous, which has made Austin a philosopher who cannot been neglected among theorists of Western jurisprudence.

Key words:analytical jurisprudencegeneral jurisprudenceAustins philosophy of law

猜你喜歡
奧斯丁法理學哈特
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模式初探
如何躲開簡·奧斯丁
船王挑選接班人
簡·奧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導向的重要性
“搬磚工”奧斯?。撼紺羅源于下班后的2萬米
安樂死的法理學思考
船王挑選接班人
選擇
讷河市| 遵义市| 潞西市| 岗巴县| 聊城市| 和田县| 武陟县| 唐山市| 依兰县| 灵宝市| 博客| 肇源县| 虞城县| 定西市| 海林市| 封丘县| 南部县| 龙门县| 甘孜县| 屯昌县| 新营市| 化隆| 毕节市| 中方县| 丰镇市| 沙雅县| 广安市| 绥芬河市| 枣强县| 洱源县| 舞钢市| 南宫市| 玉林市| 晋州市| 封丘县| 贵德县| 冀州市| 塔河县| 大庆市| 漳浦县| 肥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