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改徐
那天,某網(wǎng)站出現(xiàn)一張圖片,三個神情落寞的小男孩,坐在某火車站一處距離地面約兩米的暖氣排風洞口。他們當中最大的不滿18歲,最小的才7歲,他們共同的身份是街頭流浪兒,而那個小小的排風洞是他們臨時的蝸居。
也許在常人看來,這樣的蝸居狹窄,陰暗,令人窒息;但相對于露宿街頭來說,這里是三個孩子的天堂,可以遮風避雨,還可以躲開世人異樣的目光。
可是,有一天,記者來了,他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個小小的蝸居,他興奮地舉起了手中的相機,對著每一個孩子,對著每一個角落,快速拍了一通照片,再配上精心構思的文字,這些照片和文字被刊登在報紙上,流傳于網(wǎng)絡中,很快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些孩子從哪里來,為什么要住在這里?
沒等人們解開心中的疑問,火車站的后勤部門已經迅速出動,買來細密的鋼絲網(wǎng),安裝在排風洞的洞口。這下,孩子們再也不可能爬進去了。他們在外面流浪了一天,疲憊地奔向自己的小天堂時,發(fā)現(xiàn)已經無法“回家”。他們又要到哪里再去尋找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
沒有人知道答案。
火車站的工作人員說,他們的職責就是封堵排風洞,并不知道孩子們去哪兒了。
那么,誰該對孩子們負責?當那個記者舉起相機時,他有沒有想到,自己的這篇報道,等于就是一封舉報信,會奪去孩子們唯一一處可以棲身的家?
看到過一個類似的故事。一位記者和一位來報社實習的小伙子一起外出采訪,因為躲雨,偶然闖入了公園里一處非常隱蔽的山洞,這里同樣棲身著好幾個流浪兒。當時,孩子們正在分享乞討得來的食物。
實習的小伙子忍不住舉起相機,想要拍攝這一幕。記者卻悄然阻止:“請放下相機!”面對他的不解,走出山洞之后,記者才告訴他:“如果我們明天把這組照片發(fā)表出去,這個山洞立刻就會被人圍觀,這些被打擾的孩子只能四散離去。讓我們好好想一想,或許還有更好的辦法?!?/p>
不久,這位記者聯(lián)系了一家慈善機構,他又征詢了孩子們的意見,直到將他們一一安排妥當,這件事情才在報紙上刊登了出來。
我們更應該欣賞這位記者的做法,在面對弱勢群體時,如果不能幫到他們,就不要貿然去驚動。當你放下照相機時,或許失去了一次難得的拍攝機會,卻給他們保留了起碼的棲身之地,這種不打擾,才是最好的幫助呀。
(心香一瓣摘自鳳凰網(wǎng),圖/浩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