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智博
將“猴文化”推向世界,是六小齡童后面的打算。他作為主演和藝術顧問,現(xiàn)在正在和美國的電影團隊合作,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將孫悟空的電影打進好萊塢。
猴年的六小齡童,很忙。從年初忙到現(xiàn)在。
猴年春晚,六小齡童并沒有如很多觀眾所愿的那樣出現(xiàn)在節(jié)目名單里面,但57歲的他并不在意,用他的話來說,春晚導演如果邀請他,那是他的榮譽,自然是不遺余力上臺表演,但即便沒有上春晚,他依舊很開心:“不知你注意到了沒有,春晚依然是有‘猴戲的,就在一個戲曲節(jié)目里面?!?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1/11/ndzk201619ndzk20161917-1-l.jpg" style="">
將“猴文化”發(fā)揚光大是六小齡童給自己定下的人生終極目標,所以猴年注定不會缺少需要他的舞臺:2月6日,農歷臘月二十八晚,六小齡童表演時長近3分鐘的《金猴鬧春》亮相遼寧衛(wèi)視春晚,標志性的孫悟空打望、耍棒的唱念做打的動作在全息技術的舞臺包裝之下聲光效果十分魔幻。
13個小時之后的美國紐約,當民眾按慣例齊聚慶祝中國傳統(tǒng)新年到來時,在國內錄完節(jié)目的六小齡童又像孫悟空一個跟斗翻了十萬八千里一樣“空降”美國,帶領著自己的“猴子猴孫”,以一場改編自京劇猴戲的快閃表演“大鬧”時代廣場,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們直接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來了場零距離體驗。
毫不夸張地說,這位中國最著名的美猴王,現(xiàn)在的舞臺已經(jīng)是世界級的。
2月8日,農歷大年初一,六小齡童穿著一身火紅色的中式服裝,在北京電視臺春晚再次亮相,在一個名為《大圣歸來》的節(jié)目里,他要對著鏡頭,親自展示畫猴臉、穿行頭。他熟練地為自己扮上了父親“六齡童”獨創(chuàng)的紹劇中孫悟空的臉譜:掌扇臉,紅色打底兒,一層黑眼圈,一層金眼圈,下嘴唇用白油彩“點”上兩顆“小牙”,然后是套帶有毛發(fā)的頭套和雉雞翎,穿戴上黃金鎖子甲。
與京劇猴戲里的臉譜相比,“章氏猴戲”的臉譜上少了很多紋路,為的是可以讓劇場遠處的觀眾更好地區(qū)分孫悟空的哭和笑、怒與喜,戴頭套的傳統(tǒng)來自于南派猴戲,但為了不讓“猴毛”顯臟顯老,六小齡童先生沒有選擇通常戲班子里常用的棕色“猴毛”,而是選擇了金黃色,讓“大圣”看起來更加精神。
隨著年紀的增長,六小齡童的扮相越來越像父親,但后臺緊張的節(jié)奏讓他沒有時間睹鏡思人,齊天大圣頭上插的雉雞翎過長,為了防止穿幫影響演出效果,六小齡童在升降臺上一直蹲伏候場,讓導演和現(xiàn)場工作人員十分感動。
在節(jié)目結束的那一剎那,六小齡童已經(jīng)熱淚盈眶,此時他的思緒已經(jīng)被兩年前大年初一去世的父親帶走。
因為1986版電視劇《西游記》,中國觀眾記住了“六小齡童”,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直到這部電視劇導演楊潔在1982年敲定了由誰來演孫悟空演員的那一刻起,有著紹劇“南派猴王”之稱的六齡童——章宗義先生,才給自己最小的兒子章金萊起了藝名“六小齡童”。
章氏家族是一個以表演猴戲著稱的“猴王世家”,六小齡童的曾祖父章廷椿在故鄉(xiāng)浙江上虞就被稱為“活猴章”,祖父章益生平時種地之余還經(jīng)營著一個燈籠鋪子,農閑季節(jié),逢年過節(jié)演社戲的時候,章益生就有了屬于自己的舞臺,他演得最多的角色是猴,還經(jīng)常學習和借鑒別的戲班的演出技巧,很快有在鄉(xiāng)里有了“賽活猴”的美譽。
后來因為腳傷,不再登臺的章益生做起了從城市里倒賣貨物的生意,積累了一定資金之后,干脆到上海,在福建中路和北京路口,盤了一塊原屬于五豐錢莊的倉庫,將二樓改造成了一個有491個座位的劇院,拉來了紹興大班入駐。在民國上海戲劇的黃金年代,這座“老閘大戲院”成為了紹劇、越劇等華東地方戲曲的最重要舞臺,也是上海灘如雨后春筍興起的、名號響亮的劇院之一,一批地方戲名角在這里走紅,到了周末,連走廊都站滿了聽戲的觀眾。
章宗義年幼時雖然沒有跟隨父親去上海,卻在老家里“飽看”各樣社戲,成了小戲癡,哥哥(六小齡童的伯父)章宗信7歲時就在老閘大戲院登臺演出,工老生,很快走紅,有了藝名“七齡童”,這讓初到上海的章宗義不顧長輩的反對,想登臺演戲,最終章益生拗不過他,讓他在《霸王出世》演一次“小霸王”,結果章宗義一炮而紅,有了章宗信起藝名的“?!保晃粍龅墓と吮惝攬鼋o章宗義起藝名“六齡童”,直接印上了演出說明書。
但章益生仍舊不愿意讓兩個兒子都當“戲子”,章宗義六七年的時間里只獲得了三次客串登臺的機會,礙于班主的權威,戲班子的演員誰也不敢接受“少班主”的拜師,章宗義只能跟著哥哥到處“偷藝”。
后來因為青春期“倒嗓”,章宗義沒有辦法再唱戲了,便選擇了“打”,萌生了學猴戲演孫悟空的念頭,他跟著戲班的師傅們從武生的基礎練起,掌握了扎實的基礎之后,又為了戲班子的營生,參演了三年《濟公》,對戲劇的領悟大有長進。
章宗義開猴戲的想法得到了哥哥章宗信的大力支持,章宗信將《西游記》的廣告牌立在了老閘大戲院的樓頂,又在戲票上將弟弟扮演孫悟空、自己扮演豬八戒等師徒四人的劇照印在戲票上,觀眾只要集齊四人的劇照,就可以獲得四人的合影一張。
從此“章氏猴戲”正式立旗,章宗義也不斷繼續(xù)觀摩京劇、昆曲里各家的猴戲,博采眾長,從《猴王出世》一直演到《大鬧天宮》,“章氏猴戲”有了自己獨有的“活”和“靈”。
“活,比如孫悟空和唐僧的戲,唐僧講話時,孫悟空不能‘大動,可以‘小動,眨個眼,點個頭,配合師傅的話;靈,就是動作一定要漂亮,眼神要到位,動如脫兔?!绷↓g童介紹說。
為演好孫悟空,章宗義還自己養(yǎng)了一只猴子,觀察猴的動作特點?!昂镒邮俏覀兗易钪匾睦蠋煟彩亲钣H近的第一個朋友。我有一張(打望的)照片,手就是學猴子的‘大拇哥,是半松弛的?!绷↓g童舉例說,“但小拇指要(微微翹起),如果蜷著,就成真猴子了,我父親覺得太實。但這樣微微放松,就有點媚,又很美?!?
“孫悟空的各種撓,抓耳撓腮啊,習慣性看啊,是猴子的習性,但要服務于人物塑造里面去。我父親演戲,說‘戲、細、戲,所謂戲,就是要在細節(jié)上下夠功夫才能叫真正的戲?!绷↓g童說。
今年6月6日,六小齡童發(fā)布了自己的自傳《行者》,在回憶自己如何與猴戲結緣的那一章,他起的標題是:一世猴緣,命本無。
這是他發(fā)自內心的感慨,因為在“六小齡童”之前,本來父親章宗義想要培養(yǎng)的接班人是他的二哥,“小六齡童”章金星。
章宗義的子女眾多,六個兒子五個女兒。在六小齡童兒時與哥哥姐姐在老閘大戲院陽臺上的合影里,父親的遺傳基因在他們面孔的表達都極為明顯。
“我父親可能是中國最早具有‘海選意識的人?!绷↓g童回憶道?!昂⒆由眠@么多,就是因為我要選吶!我們兄弟姐妹都演過小猴子,只有你扮上猴臉的時候,在臺上演,我父親才能觀察到你作為個演員,是行還是不行。”
在章宗義諸多的孩子中,老大章金彥老實本分,書看得多,學問不錯,經(jīng)常給弟弟妹妹講故事,但性格和追求都不適合演戲,“后來參軍、到縫紉機廠當工人,現(xiàn)在活得也很好”。章宗義最初青睞的是二兒子章金星,認為是個演猴戲的天才,還給兒子取藝名“小六齡童”。小名妙良的章金星就出生在老閘大戲院的樓上,見到父親的第一眼時,剛剛結束演出還沒有卸妝的章宗義臉上還是孫悟空的扮相。
章金星一聽戲院的鑼鼓點子就能安然入睡,鑼鼓一停就會醒來。章宗義讓孩子們上臺演小猴子,章金星會特別興奮,父親教的幾個動作很快就能學會。3歲大時,章金星就開始在《鍘美案》里演小孩的龍?zhí)祝?歲時正式成為浙江紹劇團的“藝徒”。那年,在周恩來總理的外交活動上,劇團表演《大鬧天宮》,父親章宗義演孫悟空,伯父章宗信演二郎神楊戩,章金星則扮演傳令的小猴。演出結束,周恩來上臺接見演員時,一把抱起了在一邊蹦蹦跳跳的、還沒有卸妝的章金星,被《新民晚報》的記者拍下了一張著名的照片。
在章金星17歲因為白血病去世之前,他的天賦顯露無遺,雖然沒有上過一天學,卻可以憑借超強的記憶力自己識字、看劇本、背戲詞,因為算盤打得極好,父親買煙、酒、菜、消夜、水果的“理財”事宜,全由他打理。最新的連環(huán)畫他一本不會漏看,看完就給小弟弟章金萊(即六小齡童)講故事。
六小齡童的出生,則多少和父母想彌補早逝的三子章金剛有關,本來章金剛也是一個很有演戲天分的孩子,卻在8歲死于腸梗阻。章宗義的妻子嚴茶姑為了安慰悲傷的丈夫,說:“你別難過,我再賠你一個。”
但章家“最后一只小猴子”的出生,并沒有哥哥姐姐們順利,嚴茶姑作為大齡產(chǎn)婦,遭遇了早產(chǎn)和難產(chǎn),當醫(yī)生用鉗子將章金萊“拔”出來后,大哥章金彥趕緊打長途電話告訴在蕭山演出的父親,章宗義為了紀念周恩來的那次接見,給小兒子取名“金來”(后“來”字又改成了“萊”)。
在六小齡童的記憶里,大自己整10歲的二哥是對自己最好的,他不光給自己好吃的糖果,還有永遠講不完的故事。章金星離開人世前,六小齡童曾問二哥死亡是什么,以后怎樣才能見到他,二哥回答他說:“當你演成美猴王孫悟空的那一天,你就能見到我了?!?/p>
手足之情有時難以解釋,1966年4月13日,六小齡童的7歲生日剛過,章金星就離開了人世。章宗義在悲痛之余,開始考慮將猴戲的傳承寄托在小兒子章金萊身上。
盡管年近花甲,不過六小齡童仍然精神矍鑠,走路腳下生風,很多20多歲的小伙子跟他同行時,想跟上他的步速都會有些吃力。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訪之前,六小齡童剛剛回到上海參加了一次中學同學組織的同學會,發(fā)覺“很多當年身體素質比我好的同學,現(xiàn)在身體都不如我了”。
倒退回半個世紀前,六小齡童的小學、中學同學們,很難相信“章金來同學”會成為中國日后家喻戶曉、叱咤風云的美猴王——一方面是因為他內向、壓抑、膽小、不自信,連回答“1+1等于幾”都要在心里反復確認,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那個時代。
就在二哥章金星去世、父親章宗義決定培養(yǎng)小兒子成為下一個猴戲接班人的當口,“文革”開始了。章宗義被扣上了“大戲霸”等好幾頂帽子,被隔離審查,勞動改造。
這一耽擱就是5年的時間,直到1971年的一天,章宗義帶著六小齡童,在騎著三輪車拉木頭去鋸板廠的間隙,開始一招一式地教起了兒子練功。三輪車成了父子的流動課堂,章宗義還在鋸板廠給兒子撿了根木棍當作金箍棒。
“小時候的演出就是上去站一站、玩一玩、動一動,湊個數(shù),后來的練功則必須是從戲曲的武生基礎入門,丁字步,腰收緊,不能塌肩,人要‘顛起來?!绷↓g童回憶說,“演悟空戲要‘收,但如果從小就這么練,那么武生就會演‘縮了?!?/p>
而邁出這一步,就意味著六小齡童踏上了一條苦路。在戲曲界,武生在各個行當付出最為辛苦,身體受傷的風險很高,但藝術壽命又相對短暫,演出來的名角身上幾乎沒有不帶傷病的。
后來章宗義被關進了牛棚,他想方設法給自己的老師、上海戲劇學校的薛德春先生寫了一封信,讓六小齡童成為了薛先生的關門弟子。
“黑藝人”的后代那時想去劇院練功、演戲是天方夜譚,薛先生和六小齡童不約而同想起了《西游記》里菩提祖師半夜三更教孫悟空功夫的典故,決定如法炮制。章家那時還住在老閘大戲院,薛先生家則離戲院300米,一老一少每天凌晨5點不到就出家門,來到公交車兩站地外的人民廣場——這里是上海當年最大的“空地”,誰也不認識他們是誰,所以練功也就沒有了顧慮。若是趕上雨天,師徒倆就去上海服裝公司門前的一條上有遮雨棚、下面是水泥地的通道繼續(xù)練習。
六小齡童說:“那時我每天背著個包,包里是練功的白球鞋和藍色燈芯絨長褲?!?——這幾乎是那個年代里人們進行體育鍛煉的“標配”。有次在人民廣場他比薛先生早到,想自己在沒有老師保護的情況下練練“單前撲”(單筋斗里的一種動作,戲曲“毯子功”里的一種,為了保護學員一般都要在毯子上練習),結果用力過猛頭先著了地,直接摔暈了過去,薛先生趕來,把他送到醫(yī)院縫了8針。六小齡童的姐姐得到消息趕到醫(yī)院,對縫針的醫(yī)生一直求情:“給我弟弟縫仔細一些,別留疤,以后我們還要演戲的?!?
這樣的“秘密教學”持續(xù)了半年多。1971年毛澤東在杭州觀看紹劇演出時,突然想起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里扮演孫悟空的章宗義,說:“紹興的猴子到哪里去了?還壓在五行山下嗎?讓他出來見見世面嘛!”
于是這年年底,章宗義結束了拉板車的日子,回到紹興,在劇團“拉大幕”。六小齡童也隨父親回到紹興寄讀,在父親的指點下學藝。學藝、練功的地點無處不在,章宗義生病住院,父子倆就在病房里教和練;平時,六小齡童把家里當練功房,在門廊上掛吊環(huán),在墻邊拿大頂,在小天井里翻跟斗、練劈叉。家里的熱水瓶和穿衣鏡經(jīng)常被他弄碎,墻上、桌上腳印累累。后來他覺得家里小,又去“越王臺”練,但那里和上海的人民廣場一樣,沒有保護,常常把自己弄傷。
雖然六小齡童“接過了二哥的金箍棒”,但家里的長輩其實對他學戲吃苦都很不忍心。六小齡童天生體質不好,“同時代五個男孩一起練功,人家身體條件很好,練幾個小時不累,我練兩三個小時,臉色就蒼白了,累了”。父親每每這個時候,就會說“好了好了”,若是六小齡童練習那些危險的技巧,章宗義就躲開不看,“眼不見為凈”。
高中畢業(yè)后,六小齡童鐵心要做一名戲曲演員,在全家只有父親支持的情況下,他為了考試方便,毅然將戶口遷出了上海、落到了紹興。
“上海的經(jīng)濟當年是全國的一半,戶口買都買不來。”六小齡童還清楚地記得,戶籍警舉著戶籍遷移專用章對他說:“你想好了,這個章一敲下去,你就被‘遷出上海了,想回來可就難了。”
六小齡童沒有猶豫點了頭,民警手起章落,戶口上他的那一頁被印上了兩個字:“遷出”。
但命運仿佛跟他的決心開了一個玩笑,到了紹興之后,父親所在的紹劇團當時不許招藝人子弟,只招工農兵后代;雜技團也來招人,但要的卻是做“底座兒”的敦實演員;上海越劇團招生——但要有上海戶口。
六小齡童在紹興一“待業(yè)”就是3年,直到浙江昆曲劇團1978年招生時,六小齡童才憑借多年練功打下的底子,考了進去。
為猴癡狂
六小齡童到昆劇團的第一天,他就被通知要在當晚的演出《十五貫》跑個龍?zhí)住O胫赣H說“身上要有戲”,他把“章氏猴戲”里的“活”用在了龍?zhí)咨希緛響蚯锏凝執(zhí)撞恍枰斜砬?、動作,但他演的龍?zhí)?,臉上的表情卻一直隨著劇情推進“賣力”地配合著。演出結束,幾位老師給他的評價是:“扮相俊美,頗有乃父之風,不過演龍?zhí)撞挥媚敲促M力?!?/p>
他在昆劇團以學員的身份度過了3年,重新打基礎,“邊學邊練邊看邊演”,每月工資36元。這期間,六小齡童先跟父親學猴戲的基礎,然后又學了昆劇的猴戲。到1981年,劇團決定讓他開猴戲,很快,21歲的六小齡童擔綱主演的昆劇猴戲《三借芭蕉扇》上演,大獲好評。
本來昆劇團想借勢在未來10年里由六小齡童擔綱,排演《西游記》全本,但此時,來自北京的一個電話,在后來的歲月里將六小齡童的舞臺變得更高更大。
這個電話是1986版電視劇《西游記》的導演楊潔打來的,一直在籌拍電視劇的她為了選擇孫悟空的演員,先是在北京接觸了好多的戲曲名家,但都因為藝術分歧沒有了下文。
中國的猴戲以京劇為代表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猴戲的表演風格就像國畫里的寫意畫,在意虛擬,不要求一舉一動跟真猴一樣,孫悟空更加擬人化,南派猴戲則像國畫里的工筆畫,要求所有的表演要跟真猴子很接近。”六小齡童介紹說。
在楊潔接觸的北派猴戲藝術家里,不少人對于電視劇有些不同的見解,表現(xiàn)出了很正常的顧慮:比如沒有鑼鼓的節(jié)奏怎么演?比如孫悟空花果山稱王,京劇里是水袖,人物的喜怒哀樂都可以通過舞袖來表現(xiàn),電視劇把袖子弄沒了,我怎么演呢?又比如在實景里拍攝,舞臺上無實物的虛擬化動作要怎么表演?
這些問題讓楊潔想起了六齡童章宗義,因為南派猴戲“猴氣更濃”,可能更貼近拍攝電視劇的需要。她給章宗義打電話,詢問“小六齡童”的“近況”,最后卻在紹興收獲了一個“六小齡童”。
在六小齡童等待最終通知的那一個月里,章宗義一直給他開小灶,將自己表演《西游記》全本戲的經(jīng)驗傳授給兒子。一個月后,在北京市委第三招待所的會議廳里,章金萊通過了中央電視臺一干領導和專家的“面試”,獲得通過。在確定小兒子將要在電視劇《西游記》中扮演孫悟空之后,章宗義現(xiàn)場將二兒子章金星“小六齡童”的藝名做了個調整,為小兒子章金萊取藝名“六小齡童”。
后來在六小齡童收拾好行裝去北京進劇組之前,父親交給了他1000多張照片——上面是他拍攝的猴子各種各樣的造型。
為了演好孫悟空,劇組還送給了六小齡童一只小猴子,他和父親一樣,每天觀察猴子的各種姿態(tài),“猴子很多動作是下意識的,比如撓毛,高興時順著撓,不高興反著撓,但《西游記》后期就越撓越少?!?/p>
“你去動物園看到的是下午的猴子,猴子晚上睡覺時是什么樣?后來在《西游記》里,我演夜里驚醒、先看看師傅、再去看看有沒有妖怪的那段,就是模仿猴子睡覺被驚醒的樣子?!绷↓g童說,“我要逗它生氣,看它睡覺被驚醒的樣子。”
這只猴子幫助六小齡童留下的另外一段經(jīng)典表演,是大鬧天宮時吃蟠桃,“吃桃,猴子不是馬上吃,先看看,聞聞,吃一口,想一想,慢慢吃,越吃越快,扔了桃核,再去摘新桃,然后開始糟蹋。”
后來電視劇拍完,家里養(yǎng)猴子實在不衛(wèi)生,六小齡童把這只猴子送到了杭州動物園,幾年后去動物園,那只猴子還能認出他來。
未來的猴王在哪里?
拍了1986版《西游記》的孫悟空之后,六小齡童一舉成名天下知,平日除了拍戲,還經(jīng)常活躍在高校、書店、講堂。他演講從來不打草稿、不列提綱,但演講時通常“又講又演”,“只有這樣大家才知道,噢,為什么這個動作是這樣,為什么這個動作手要這么放,腳為什么要這么抬?!绷↓g童說,“這樣觀眾就會懂得傳統(tǒng)猴戲是美在什么地方了?!?
六小齡童用一生的時間將孫悟空的形象推向了世界,在這個過程里也變得對猴十分癡迷,他收藏一切與猴有關的海報、書籍、紀念品、擺件、面具、瓷器,甚至連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的老板們都知道他的癖好。他常接受媒體采訪的咖啡館二樓,店員知道他的習慣,就把包間里的靠墊全部換成了孫悟空圖案的。
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訪的當天,除了掛在胸前的項鏈墜和手上的戒指都是猴子造型,他還穿了一件鮮艷的A BATHING APE的襯衫,在日本買的手表的表盤里也有一只猴子的圖案。提起好萊塢的電影,他脫口而出的是《金剛》和《人猿星球》。
將“猴文化”推向世界,是六小齡童后面的打算。他作為主演和藝術顧問,現(xiàn)在正在和美國的電影團隊合作,計劃用3年的時間,將孫悟空的電影打進好萊塢,為此,他甚至在重新練習猴戲,希望技藝更加精進。
他很希望在今年這個猴年,在全中國全世界來篩選出“猴王傳人”:“馮驥才老師說,我們不希望六小齡童成為中國的末代猴王,但是未來猴王的出現(xiàn),是要我們十幾億觀眾來定的。我說了也沒有用,我不希望后繼無人,或者說有但是無法超越我。”
但猴戲在戲曲里的式微也是事實。六小齡童只有一個女兒,小時扮個猴子還很高興,長大之后興趣已變。近年來各個戲劇曲種里,猴戲的傳承都不樂觀,但六小齡童對于想學猴戲的孩子非常謹慎,因為演猴戲只能從傳統(tǒng)戲曲入門,猴子作為戲曲藝術里獨特的一派,訓練比武生的行當更加艱苦,成材率也低很多:“我這一塊,當然希望猴戲有人繼承,但光有興趣還不行,還得有基本的條件。”
在吉林,曾有一位母親帶著兒子想跟六小齡童拜師,但孩子體形胖,性格“蔫”,父母的身高也都沒有超過1米6。小男孩非常喜歡《西游記》,還給六小齡童帶來了自己的書法作品:“斗戰(zhàn)勝佛——六小齡童爺爺留念?!绷↓g童一看那毛筆字,最后將孩子推薦給了自己認識的一位書法家當作弟子,兩年之后,這個孩子就獲得了少兒書法大賽的頭獎。
“我們總是強調只要努力了就行了,或者說通過刻苦奮斗你一定會成功,這個話不準確的,因為成人要給孩子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年輕的人一定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走好的路?!绷↓g童感慨道,“《西游記》里師徒五人, 就是五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對換位置不行,少了誰也不行?!?/p>
(本文部分內容源自六小齡童自傳《行者》,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