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泉林
摘 要:快樂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xué)家伊壁鳩魯就對快樂進行了具體論述。在伊壁鳩魯眼中,快樂是追求幸福,也就是深層次的理性快樂,而非表面的感性快樂,而自由意志又是其幸福論的基礎(chǔ)。本文重在分析伊壁鳩魯主義哲學(xué)。
關(guān)鍵詞:伊壁鳩魯;自由意志;快樂主義寧靜
中圖分類號:B50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54-02
伊壁鳩魯受到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思想影響,即宇宙是由原子和虛空組成,且原子處于不斷無序的運動中。這除了是對古希臘樸素自然哲學(xué)的概括更是對希臘城邦民主制的比喻。在民主制城邦中,希臘人可以自由參與城邦管理和監(jiān)督的工作甚至是軍事行動中。但是隨著馬其頓民族的入侵,希臘失去了城邦的根基,希臘公民也受控于馬其頓的獨裁統(tǒng)治。伊壁鳩魯通過對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拓展,為希臘人找到了“一種溫和的福音”。這種拓展在于將重力賦予原子,如此一來,原子不是單純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也會受到自身特性的影響,這就暗示著,即使失去了城邦根基的希臘公民,是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安排自己的生活,去追求幸福。
在此階段,人們更多關(guān)注的是自身的快樂與幸福,很少將注意力放在對國家正義的研究上。對于快樂的追求,伊壁鳩魯強調(diào)快樂是人生的目的,從本質(zhì)上說是理智地追求善,具體表現(xiàn)為身體上的無痛苦和精神上的無紛擾。伊壁鳩魯嚴格區(qū)分了快樂的各種類型??鞓房梢灾饕环譃樯眢w的快樂和精神的快樂;身體的快樂又可以被分為三種。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有著明顯的積極意義,在于其對理性快樂的追求,但是其弊端也很明顯,輕視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物質(zhì)追求;將注意力過分放在個人幸福的時候,忽略了城邦的整體幸福和正義。
一、以自由意志為基礎(chǔ)的幸福觀
伊壁鳩魯繼承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肯定了空間的實在性,為之后的連貫理論準備了條件。只有在肯定了空間的概念原子論才可以發(fā)展出這樣的觀點:萬物都是由原子構(gòu)成的。而原子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毀滅,數(shù)量無限。處于不斷運動中的最初原子必定會相互碰撞,從而相互結(jié)合,形成團,類似于阿那克薩戈拉稱作的漩渦,最終形成了世間萬物。而原子的創(chuàng)造者以及第一推動力原子論者不予討論,直到牛頓假設(shè)是上帝讓一切動起來。伊壁鳩魯沿襲了原子論者對于事物本質(zhì)所提出的機械論的概念。與之不同的是,伊壁鳩魯賦予原子以重力,這使得原子不在做不規(guī)則的任意運動,而是在空間中做直線下落的運動。這種整體的垂直運動因為一個原子的朝著某個方向傾斜而被破壞。一個原子的朝著某個方向的“傾斜”使得原子相撞,最終在撞擊中形成了原子團,進而形成了這世間的萬物。人類不再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因為一次意外,才誕生了人類。
既然人類不是被神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也就無需害怕神,因為神不能干預(yù)人的生活,二來即使有神,神也是由原子構(gòu)成,與人并無差異。伊壁鳩魯認為,他把人們從對神和對死亡的恐懼中解放出來。這種無神論與唯物主義的思想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稱為“古代真正激進的啟蒙者”。這種思想為當時迷茫的希臘人點亮了一盞明燈。縱使希臘正在被馬其頓的獨裁著統(tǒng)治者,但是希臘公民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希臘城邦式的公民生活依舊帶著希望在遠方等待著。而死亡之所以不再恐怖是因為死后的世界是無法被感知的,人死了以后組成肉體和靈魂的原子都會散開,一切感覺都不在存在。這些組成肉體與靈魂的原子變回原初物質(zhì),再組成新的物質(zhì),開始新的輪回。因此,對于人之本性的解釋,不再需要任何別的本原。
擺脫了神和死亡的束縛,人類完全處于被自己控制著的狀態(tài)下,這為道德哲學(xué)提供了一個新的取向。這種新的取向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到個人對于快樂和幸福的渴望上,一種是對肉體快樂的渴望,一種是對精神快樂的渴望。這比思考抽象的道德原則或事難以觸及的神祗更為務(wù)實,也更易操作。個體的人也因此成為道德的活動場所。
二、快樂主義的具體內(nèi)容
伊壁鳩魯雖然以一種機械論的方式描述了萬物的起源,但是卻將調(diào)整控制人的欲望的能力留給了人類。他在關(guān)上了人們對天神的恐懼之門的時候?qū)⑶楦信c欲望的大門向人類打開。他將快樂作為善的標準,同時清楚地區(qū)分了不同快樂所包含的不同價值。以原子論的方式來解釋萬物,便已經(jīng)擺脫了神和靈魂對人的干擾,從而提高了人的理性的地位。在這一過程中,人可以通過理性來控制和戰(zhàn)勝自己的欲望。
對于快樂是如何作為善的標準的,伊壁鳩魯這樣回應(yīng)道:“我們認識到快樂是我們之中與生俱來的第一位的善。而且從快樂出發(fā),我們著手每一個選擇或避免的行動,而且我們總是返回到快樂之中。簡而言之,“要永遠以感覺及觸感作為根據(jù)”,對我們的感官而言,快樂的感覺總是好的,而痛苦的感覺總是壞的。這種以快樂為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以幸福生活作為最高的善的評判標準,注定會給道德留下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這與西方的歷史傳統(tǒng)有關(guān),尤其受到了亞里士多德的影響,這是對其人性論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為了真正引導(dǎo)人們向善,伊壁鳩魯對快樂做了嚴格的區(qū)分。對于身體的快樂而言,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自然而且必要的欲望,比如對睡眠的欲望;第二種,自然而不必要的欲望,比如對性生活的欲望;第三種,又不自然又不必要的欲望,比如對虛榮的追求和奢侈生活的享受。
這種對身體的快樂的嚴格區(qū)分幫助伊壁鳩魯?shù)玫搅诉@樣的結(jié)論:當我們堅持認為快樂是目的時,我們并不是指放蕩者的快樂,或肉體享受的快樂,像那些無知或不贊成或不理解我們的人所設(shè)想的那樣,我們所說的快樂指的是身體的無痛苦和心靈的無紛擾。快樂不是連續(xù)不斷地飲酒作樂,也不是淫欲的滿足,更不是盛宴中的魚和別的美食佳肴的享用??鞓吩醋岳潇o地推理,這種推理會尋求取舍的動機,并且排除那些導(dǎo)致精神紛擾的意見。
從中我們發(fā)現(xiàn)伊壁鳩魯并非享樂主義或禁欲主義。他是在強調(diào),我們需要認清面對那些自然的但是不必要的以及不自然而且不必要的欲望,我們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就好比執(zhí)著于奢侈生活的享受,我們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而這種以有限的能力和有限的資源去追求無限的欲望的時候,我們必定會陷入一種自我折磨的痛苦狀態(tài)。這一種痛苦又不同餓或疲倦這樣的身體上的痛苦,而在于不必要的欲望不能被滿足后導(dǎo)致的心靈和靈魂上的痛苦,也就是精神的紛擾。如果欲望不被理性控制,那心靈感受的變化,會使得原本的快樂變?yōu)榱送纯唷?/p>
因此,在伊壁鳩魯看來,那些自然而且必要的欲望得到了滿足就會給人帶來快樂。真正值得提倡的生活,是坦然承認自己的欲望,并且對自己的欲望作出區(qū)分,戰(zhàn)勝那些自然卻不必要或不自然也不必要的欲望,才可以讓身體的快樂得到持久地滿足。就像《論語·雍也第六》所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中西方,都有這種生活簡單卻可以使精神不受紛擾的代表。其原因在于他們用自己的理性控制了欲望。
此處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種欲望是理性的,是不被指責的,那就是為了擺脫對天神和死亡的恐懼而放縱的自己的欲望。因為當人們沉浸在這種可以使自己擺脫對天神和死亡的恐懼的放縱中,他們的身體和心靈都不會感到痛苦。所以,這種縱欲不在受譴責的范圍內(nèi),不是因為這是善的行為,只是因為這種行為沒有給個體帶去心靈的和精神上的痛苦。
伊壁鳩魯所強調(diào)的快樂主義的原則在于對度的把握。只有把握好度,才可以在享有肉體快樂的時候,也享有精神快樂。理性就是把握度的方式。說有理性的人,知道如何降低自己對不必要欲望的占有欲。“知道好的生活的限度的人,也知道要比匱乏而帶來的的身體痛苦容易消除,完美的生活是容易達到的,所以他不需要那些必須通過苦苦爭斗才能獲得的東西?!闭嬲兄腔鄣娜酥?,減少自己的需求比增加自己的消費來的更容易,也更能讓自己快樂,理性就是減少自己需求的工具。
人的本性所尋求的終極的快樂是寧靜(repose)。伊壁鳩魯所說的這種寧靜的就是身體上的無痛苦和精神上的無紛擾。這種精神的快樂是長久的,是各種快樂中等級最高的。這種精神快樂的獲得方式就是通過戰(zhàn)勝自己的欲望,提高自己的德性。待人平等、為人誠信、處事公正等等這些美德都是追求精神快樂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美德。
三、對快樂主義的思考
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在內(nèi)在要求提高了德性的地位,將德性與快樂、道德與幸福結(jié)合在一起,強調(diào)了理性在追求快樂扮演了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在外在表現(xiàn)上注重平等和諧的友誼。伊壁鳩魯在其《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一書中談?wù)摰接颜x首先需要忠誠,其次需要感激,再次之當朋友逝世時我們不應(yīng)感到痛苦,而是感到悲傷。雖然伊壁鳩魯認為當一個人的心靈足夠平靜的時候就可以不需要友誼,但是他卻不贊成獨居,因為以友誼為基礎(chǔ)的人際交往經(jīng)過發(fā)展才可以得到愛情、親情等其他情感,從而給個人帶來真正快樂的人生,對于這些人際關(guān)系的正確處理依舊是以個人為中心而非社會整體。
但是伊壁鳩魯?shù)目鞓酚衅诰窒扌浴I眢w上的無痛苦和精神上的無紛擾都是以某個一個個體作為衡量標準的,從而忽略了人的社會性,可是這真的可以給人帶來快樂嗎?當一個身體健康,內(nèi)心平靜的人真的就會快樂嗎?他周圍的親人的痛苦或事朋友的煩惱在某種程度上一定也會個他帶去困擾。而不去關(guān)心周圍的人或者孤身一人是解決這種困擾的最便捷途徑。這種個人主義傾向成為其局限性之一。此外,受到當時古希臘戰(zhàn)亂的影響,伊壁鳩魯通過強調(diào)個人的快樂給飽受戰(zhàn)火摧殘的希臘人一種精神慰藉,在強調(diào)心靈平靜的時候,就意味著節(jié)制、勇敢、智慧和公正這些品質(zhì)必須時時刻刻驚醒著自己不為欲望所動,其關(guān)注點也放在未來,此刻對欲望的戰(zhàn)勝是為了未來的快樂,對于現(xiàn)實的快樂就有所排斥。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倫理觀所說的快樂無論是感官的快樂還是精神的快樂;無論是短暫、現(xiàn)時的快樂還是長久、永恒的快樂,都立足于個人,歸結(jié)到個人,卻鮮有與社會幸福、社會利益相聯(lián)系的,這也是快樂主義常常為人所詬病之處。
四、結(jié)語
從其優(yōu)點與局限性上,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以理性控制過剩的欲望,以平常心對待人生得失,但知足常樂的境界很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學(xué)會的。同時,因為靈魂會朽,死后便消散了,我們更應(yīng)該勇敢積極地面對可以被感知的生活。
參考文獻:
[1]羅素(英),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xué)史(上卷)[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2]撒穆耳·伊諾克·斯通普夫(美),詹姆斯·菲(譯).西方哲學(xué)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魏勝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4.
[4]撒穆耳·伊諾克·斯通普夫(美),詹姆斯·菲(譯)西方哲學(xué)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Bailey,C.Epicurus:The Extant Remains,Oxford:Clarendon,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