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反日民眾運動近三十年研究述評

2017-01-12 00:58:44,
關鍵詞:日貨民眾運動

,

(1.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杭州 310018;2.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南京 210046)

中國反日民眾運動近三十年研究述評

賀俊杰1,聶慶艷2

(1.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杭州 310018;2.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南京 210046)

反日民眾運動是中日民族矛盾凸顯的產物,是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中國民眾抵抗日本侵略的重要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從研究范式來看大致經歷了革命史研究范式、現代化研究范式和社會史研究方式。從研究的切入點來看,主要集中在運動發(fā)生的時代背景、組織形式、組織機構、社會參與、官民互動以及作用與影響等方面。既有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在研究內容深挖、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與史料挖掘等方面尚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反日民眾運動;社會動員和參與;官民互動;中日關系

近代以來,隨著日本侵略的加劇,民族主義思想傳播的深入,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凸顯,中國國民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民間反日情緒不斷醞釀、積淀,反日民眾運動此起彼伏。作為“非戰(zhàn)手段”,反日民眾運動是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中國民眾抵抗日本侵略的重要方式,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運動。長期以來,學界對此予以高度關注,并產生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對近30年來學界的研究成果進行回顧總結,寄望于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反日民眾運動的研究狀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這一課題的研究。

一、研究概況

反日民眾運動是學界高度關注的課題之一,近三十年來學界圍繞抗議二十一條運動、五四愛國運動、五卅運動、濟南慘案、九一八事變等個案進行了廣泛研究,取得了相當的學術成果。從研究范式演化來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的革命史范式,80年代后的現代化研究范式以及新世紀以來的社會史研究范式。

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學界多采用革命史研究范式。該范式強調階級斗爭在歷史發(fā)展中的推動作用,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這類研究對反日民眾運動的正當性常予以肯定,認為它是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的產物,是愛國主義的體現;同時,對日本的侵略行為予以強烈譴責,對工人、學生、小生產者、小商人等社會階層在運動中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對政府及其官員在運動中的表現多持批判態(tài)度。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受現代化研究范式影響,學者們將運動置于當時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背景下,著力剖析運動與當時經濟社會發(fā)展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認為民眾運動在抗擊日本經濟侵略、促進民族經濟發(fā)展、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推進民族國家建構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對于資產階級、商人及其組織、政府及其官員在運動中的作用予以較為客觀的評價。

新世紀以來,社會史范式在反日民眾運動研究中的運用日益受到重視。該范式注重從社會結構和歷史進程中探討運動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及其歷史影響,注重探討運動發(fā)生的特定歷史背景,運動過程中的官民互動,日本對運動的反應與應對等,研究視角更加開闊,研究結論也更趨客觀。

學術研究的興盛離不開史料的整理與發(fā)掘。30年來反日民眾運動相關史料的整理與挖掘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主要成果有: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五卅運動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九一八”——“一·二八”上海軍民抗日運動史料》(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一二·九”以后上海救國會史料選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3輯(民眾運動)》(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日關系史料——排日問題(1919—1926年)》(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劉明逵等編《中國近代工人階級和工人運動》(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周天度、孫彩霞編《救國會史料》(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等。另外,英國外交部檔案資料、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美國外交部檔案資料的開放,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二、研究內容分述

近年來中外學者們圍繞時代背景、組織形式、組織機構、社會參與、官民互動以及作用與影響等方面對反日民眾運動進行了深入研究,具體狀況分述如下。

(一)反日民眾運動時代背景研究

反日民眾運動多因日本侵占中國的利益而起,研究反日民眾運動產生的時代背景,有利于明確反日民眾運動的合法性和正當性,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和人類的正義與和平,對此,學者們給予了高度關注,體現了鮮明的學術自覺。何國蕊[1]分析了抵制日貨運動發(fā)生的背景和思想淵源,認為抵制日貨運動不僅表現出中日民族之間侵略與反侵略的武力沖突,更重要的是在武力沖突背后中隱藏著的經濟沖突。劉家鑫、白兵針[2]對日本學者長野朗的“反對抵制日貨論”的觀點進行了批駁,指出長野朗在責任主體和國家主權問題上模棱兩可,是為日本的侵略粉飾。馮帆、石方杰[3]認為1915年漢口的抵制日貨運動的爆發(fā)不僅是因為二十一條所引發(fā)的愛國情感,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漢口重商重利與狂暴的城市特性,新式報刊在漢的繁榮,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成功的余溫,以及日本在漢勢力擴張所造成的中日沖突。齊春風[4]列舉了民眾八次反日運動,認為民眾反日是因為日本對中國固有權益的損害。日本學者內田辰之[5]顛倒黑白,認為反日運動是中國人過激性格導致的,認為中國反日運動不斷興起,最終導致了中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

(141)尖瓣扁萼苔 Radula apiculata Sande Lac.ex.Steph.余夏君等(2018)

(二)反日民眾運動形式研究

反日民眾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運動形式的多樣性折射出這一歷史現象的復雜性。羅志田[6]認為“二十一條”交涉期間,各種力量通過集會、抵制日貨、愛國儲金運動、組織國恥會、紀念國恥日等活動匯集在一起,形成了歷時數月的反日運動,表達了激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李學智[7]考察了“五四”運動中天津商人罷市、抵制日貨的過程,分析了商人在運動中的敷衍或消極表現,認為商人們并未真正參與到抵制日貨斗爭中,揭示了天津商業(yè)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李玉才[8]分析了五四時期安徽青年學生抵制日貨運動的原因及其特點,認為這場運動是在全國抵制日貨運動的宏闊背景下展開的,充分體現了安徽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

李永玲[9]對1923年的抵制日貨運動的歷程及其意義進行了考察。于文浩[10]從民間經濟外交的角度,考察了中日兩國商人團體之間抵制與“反抵制”運動,認為抵貨運動是中日雙方商人團體與政府間的一場博弈斗爭。樂炳南[11]對日本侵占山東與反日運動的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在整個反日運動過程中,經濟絕交運動的成效最大。張華[12]探討了1931—1933年民眾抵制日貨狀況,考察了社會團體在運動中的參與及抵制日貨的影響與作用。秦鴻濱[13]對抵制日貨行為進行了反思,認為抵制日貨實質就是普通民眾對日本傷害中國人民情感和利益孰無可忍后,自發(fā)掀起的“民間經濟制裁”。

有效抵御日本的侵略,需要強大的國力作為后盾,鑒于當時政府財力貧乏,藉民力為政府后盾一度成為人們的救國良策,并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救國儲金運動。賀俊杰[14]分析了民國初期救國儲金運動的興起、發(fā)展、衰退的歷程,肯定了其歷史進步意義,認為這場運動體現了民眾自發(fā)的愛國主義思想。領袖人物對于運動的興起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馮筱才[15]在研究中充分肯定了虞洽卿作為領袖人物在救國儲金運動中的作用。

(三)反日民眾運動組織領導研究

反日民眾運動有序發(fā)展、壯大離不開組織機構的領導與參與。各種組織機構的成立,各種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將個人的反日行為匯聚到特定的模式中,使得反日民眾運動呈現出組織化、規(guī)范化的特點,使運動從開始時的無序逐步走向有序與規(guī)范。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反日會、商會、反日救國會等組織機構。

商會在領導商民在罷市、抵制日貨運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朱英[16]全面考察了“五四”運動期間天津商會的表現,分析了它與其他商會的差異,肯定了天津商會在領導商人罷市斗爭、抵制日貨運動中的積極作用。何毅亭[17]分析了上??偵虝谖遑\動中的表現及作用。羅攀[18]對濟南慘案后廣州商會領導商民參與抵制日貨運動的情形進行了分析,認為商會的行為體現了其愛國熱情,也有其局限性,總體來看商會的領導作用值得肯定。魏文享、張鑫[19]認為天津各業(yè)同業(yè)公會的宣傳和動員,強化了抵制日貨運動在市場層面上的實施,體現了同業(yè)公會的愛國精神與國民責任。

反日會是民眾運動的重要組織機構。周斌[20]分析了反日會的黨派關系、內部分歧及其在對日交涉中的作用。李洪珍[21]考察了上海反日會的制度建設、組織活動及改組情況,他認為上海反日會起到了政府與民眾運動聯(lián)系的紐帶作用。王倩[22]探討了天津反日會的成立過程、規(guī)章制度以及開展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等活動,肯定了天津反日會的作用。王慶海[23]對“反帝大同盟”和“反日會”這兩個組織進行研究,分析了其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

救國聯(lián)合會也是當時重要的反日組織之一。陳首崔[24]探討了上海民眾反日救國聯(lián)合會的發(fā)展過程,分析了該組織在聯(lián)絡民眾、援助罷工工人、組建義勇軍、開展反日運動、創(chuàng)辦反日刊物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付海晏[25]對無錫國民救國會被搗毀風潮作了分析,揭示了反日運動中地方商民與國民救國會之間的矛盾沖突。

此外,還有學者對中國共產黨在反日民眾運動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周斌[26]探討了濟南慘案后中國共產黨在反日民眾運動中的作用,認為共產黨雖不是領導階級,但在擴大黨對反日運動的影響,恢復黨的城市工作基礎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黃金鳳、趙修磊[27]認為濟南事件后,中國共產黨力圖將反日、反國民黨和發(fā)動民眾三者有機結合,認為初期中共通過反日運動,喚醒民眾與國民黨抗衡,后期轉變?yōu)闋幦∶癖?積蓄力量。

(四)反日民眾運動社會動員與參與方面的研究

廣泛的動員與參與是社會運動的必備要件。反日民眾運動中的社會動員與參與遍及學界、商界、工界等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的階層背景、政治傾向、利益結構等決定了其社會動員與參與的特點,也決定了其在運動中的不同角色扮演。

學生在反日民眾運動起了先鋒作用。鄭文祥[28]考察了五卅運動前后學生運動的變化及其開展情況,揭示了國民革命的動力根源。劉一皋[29]通過對學生群體行為的分析,考察了大規(guī)模學生群體行為發(fā)起和持續(xù)發(fā)展的條件,尤其是組織形式和行動策略的變化特征及學生與政府、社會各界的關系變化。美國學者唐納德·A·周丹[30]認為,九一八事變后參加抗日運動的中國學生分三個亞群體:一受南京中央政府影響的;一受廣州國民黨地方派影響的;一受共產黨影響的;學生反日的總目標一致,但在對日策略上有分歧。王熠[31]分析了1927—1937年間南京學生反日運動發(fā)展狀況,指出國民政府、報界對學生反日運動的作用。

留學生也是反日民眾運動的重要力量,并積極參與、推動了運動的發(fā)展。趙純清[32]認為留學生在抗議二十一條運動中,通過向政府通電、請愿,策劃、組織國民大會,積極支持參加抵制日貨運動、儲金救國運動,成為近代中國留日學生運動的獨特風景。周棉[33]認為留學生在五四運動中,發(fā)揮了“導燃”、引發(fā)、參與、影響五四運動歷史進程的作用。

商民具有豐厚的社會資源和廣泛的人脈關系網絡,在反日運動社會動員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陳廷湘[34]分析了抗議二十一條運動中民眾情緒的變化,認為知識精英反對過激行為,商界傾向平穩(wěn),這決定了抗議二十一運動由迅速走向平靜的發(fā)展態(tài)勢。周石峰[35]考察了濟南慘案后各地商人的言論、作用及表現,探討了商人在民族情感與經濟利益之間的考量,并對其在抵抗日貨中的種種反應做了分析。虞和平[36]考察了資產階級在中國的近代政治運動中的表現及作用,探討了商人在參與反日民眾運動,如抗議二十一條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濟南事件及抵制日貨運動中發(fā)揮的作用。

普通民眾是反日運動社會參與的主體,在運動中發(fā)揮了基礎性作用。馮筱才[37]以“日人置毒”風潮為中心,探討了普通民眾尤其是下層民眾的對五四運動的認知,認為五四運動在下層民眾的眼里可能是一場因為日人放毒謠言而引發(fā)的集體恐慌行動。任吉東、畢連芳[38]對天津反日運動參與群體進行了分類,探討了社會各階層對反日運動的態(tài)度與行為選擇。吳志國[39]考察了民眾抵制日貨運動的情形,并分析了政府、商界、學界、政黨在運動中的態(tài)度。邵建國[40]探究了日本制造濟南事件所引發(fā)的中國各地的反日運動,分析各地反日運動的特點、民眾的參與程度、領導力量及該運動與國民政府的關系。

(五)反日民眾運動中官民互動研究

官方的態(tài)度對反日民眾運動的發(fā)展走向有著重要影響。在運動的早期,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官方往往采取默許、甚至支持的態(tài)度,這有利于運動的發(fā)展、壯大;但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到運動的中后期,官方或為維護自身統(tǒng)治,或迫于外交壓力,其態(tài)度往往發(fā)生轉變,對運動采取壓制措施,甚至會取締民眾運動組織機構。

馮筱才[41]從執(zhí)政府的角度考察五卅運動的形成、發(fā)展,認為大規(guī)模的群眾運動與執(zhí)政府的政治、外交策略的運用是密切相關的;五四抵貨運動中,地方官廳的態(tài)度很“微妙”,其基本著眼點是秩序與利益。韓國學者裴京漢[42]探究了濟南慘案發(fā)生前后,上海的反日運動及經濟絕交運動的情況,闡明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對反日民眾運動的反應及立場。馬思宇[43]探討了天津反日運動過程中復雜的權力博弈和治理模式轉換,分析了國民黨處理民眾運動的思想脈絡、運作機制及實踐困境。齊春風[44-45]認為反日會、政府、商人團體即黨政商之間的沖突,分析其所持立場的緣由和影響;探討了濟南慘案后國民黨對反日民眾運動的態(tài)度,認為國民黨積極領導了各地民眾的反日運動。黃景偉、周石峰[46]考察了濟南慘案后國民黨對民眾抵制日貨由支持領導到限制、禁止的態(tài)度變化過程。白華山[47]對上海工商界、市政府、市黨部三者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分析了三者對抵制日貨運動的態(tài)度及反應。潘健[48]分析中日兩國對“平潭慘案”的折沖過程,探討了在不平等條約體系的制約下,國民政府為維護政權穩(wěn)定,在外交交涉中壓制民眾的反日運動,這與“濟南慘案”外交策略是一致的。左雙文等[49]分析了九一八事變后,學生運動的狀況及國民政府采取的措施與對策,指出國民政府最初采取的是外寬內緊、勸勉的對策,其后對學生進行武力驅散。陳偉[50]分析了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應對學生請愿運動中的應對策略及得失。陳廷湘[51]探討了九一八事變后學生運動的發(fā)展過程及樣態(tài),并對影響學生運動的因素作了分析,認為國民政府內部對東北事變的處理不統(tǒng)一,導致了學生運動的高漲。喬兆紅[52]對商民協(xié)會進行了分析,認為國民黨在執(zhí)政前支持群眾運動,而執(zhí)政后則希望各方相安無事,即由運動民眾轉變?yōu)榭刂泼癖?。美國學者柯博文[53]關注了20世紀30年代影響中國國內政治的日本因素,考察了南京政府、地方領袖、“民意”力量三大群體在面對日本入侵時種種態(tài)度及表現,認為這體現出三者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

(六)反日民眾運動的歷史意義與影響方面的研究

近代以來的中國反日民眾運動,對中國乃至日本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李育民[54]認為五四運動采取了理性的方式,諸如游行示威、演講宣傳、抵制日貨,以及罷課、罷工、罷市等,展現了民眾運動的新態(tài)勢,開啟了中國近代反帝運動的序幕,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周石峰[55]分析了抵貨運動的經濟效果,肯定了抵制日貨運動的作用,認為沒有強大的國力作后盾,單靠經濟絕交還是遠遠不夠的。刁成林[56]探討了1927—1937年間中國反日運動的狀況,從中國和日本兩個角度分析了反日民眾運動的作用,認為反日民眾運動使日本對中國的出口貿易下降,打擊了日本經濟發(fā)展,有利于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為中日外交交涉提供了后盾。梁華[57]考察了1927民眾抵制日貨的貿易效應,認為抵制日貨運動對日本產品輸入中國產生了抑制作用。

三、結 語

如前所述,學界對近代以來中國反日民眾運動的社會背景進行了探討,對運動參與群體進行了分類,對資產階級、商人與其組織、政府與官員在運動中的作用予以解析,肯定了民眾運動在揭露日本侵略、促進民族經濟發(fā)展、強化民族意識等方面的作用。這些探討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這一課題在內容深挖、方法創(chuàng)新與史料挖掘等方面尚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為深入推進這一問題的研究,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研究

反日民眾運動是一個個運動組成的集合群。既有研究多為個案研究,對運動集群現象關注不夠,對運動之間的聯(lián)系揭示不多,對其共同點歸納研究不足。今后要注重研究的整體性,將近代以來的反日民眾運動作為一個整體,從長時段考察這一歷史現象產生的特定時空背景,深入了解反日民眾運動的特點、組織機構、動員方式及其參與群體,探究反日民眾運動產生及其演化的內在規(guī)律。

(二)拓展研究視角,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

既有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借鑒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統(tǒng)計學等學科研究方法還不夠。這導致了對反日民眾運動多重面相的遮蔽。例如,對反日民眾運動的組織機構的研究,對運動社會動員策略與方式方面的研究,對運動中民眾參與社會心理方面的研究,對運動中官民互動、博弈策略方面的研究等都還有很大的探討空間。在今后研究中,要注重綜合運用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結合民眾思想意識、經濟、傳統(tǒng)文化、民眾心理等因素系統(tǒng)分析民眾運動,進一步拓展研究視角。

(三)注重量化分析在研究中的運用

需要強化對反日民眾運動中相關文獻中數據的挖掘與分析。通過宏觀的、大跨度的數量分析,探尋近代以來反日民眾運動的關聯(lián)性,深入揭示這一歷史現象深層次結構及其規(guī)律性,全面深入考察反日民眾運動興起的特定時空背景,運動生成演化的內在機理,運動所產生的多重歷史影響等。

(四)多方挖掘史料,力求史料多元化

要積極擴展反日民眾運動研究的資料來源,關注反日運動的具體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以及運動參與中下層普通百姓更為真實、細致的參與動機與心理,揭示其復雜多重面相,從而使相關研究更加精確化、細致化,使研究結論更趨客觀公正。另外,現有研究中資料大多局限于中文文獻,外文文獻資料挖掘有待深入。

[1] 何國蕊.中國20世紀初期的抵制日貨運動及其背景和思想淵源[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8.

[2] 劉家鑫,白兵.中國通·長野朗的“反對抵制日貨論”辨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29(1):60-62.

[3] 馮帆,石方杰.1915年漢口抵制日貨運動研究[D].江漢論壇,2014(8):120-124.

[4] 齊春風.近代中國民眾何以反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8-11(8).

[5] 內田辰之.中國的反日運動的背景[M].東京:冬至書房,2005.

[6] 羅志田.救國抑救民?二十一條時期的反日運動與辛亥革命期間的社會思潮[M]//羅志田.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 李學智.五四運動中天津商人罷市、抵制日貨問題考察[J].近代史研究,1995(2):176-189.

[8] 李玉才.五四時期安徽青年學生抵制日貨運動[J].安徽史學,2001(1):71-73.

[9] 李永玲.1923年抵制日貨運動考察[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7.

[10] 于文浩.中日民間經濟外交的博弈:以1923年抵制日貨運動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16(10):139-145.

[11] 樂炳南.日本出兵山東與中國排日運動(民國十六年~十八年)[M].臺北:國史館印行,1988.

[12] 張華.1931—1933年抵制日貨運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13] 秦鴻濱.抵制日貨問題的政治經濟學思考[J].特區(qū)經濟,2007(6):84-86.

[14] 賀俊杰.民國初年“救國儲金運動”概論[J].民國研究,2009(1):174-185.

[15] 馮筱才.政商中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16] 朱英.五四運動期間的天津總商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6):49-55.

[17] 何毅亭.五卅運動中的上??偵虝J].歷史研究,1989(1):85-100.

[18] 羅攀.抵制日貨運動中的廣州商會:以濟南慘案后的反日運動為例[D].廣州:暨南大學,2010.

[19] 魏文享,張鑫.天津同業(yè)公會與1923年抵制日貨中的行業(yè)動員[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3(3):71-78.

[20] 周斌.1928至1929年的反日會[J].近代史研究,2004(2):145-185.

[21] 李洪珍.政府和民眾之中間地帶:上海反日會個案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4.

[22] 王倩.天津反日會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23] 王慶海.東北地區(qū)“反帝大同盟”及“反日會”初探[J].社會科學輯刊,1991(5):24-29.

[24] 陳首崔.上海民眾反日救國聯(lián)合會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

[25] 付海晏.無錫商會與1929年國民救國會被搗毀風潮[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5(5):88-94.

[26] 周斌.中國共產黨和濟南慘案后的反日運動[C]//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6年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382-403.

[27] 黃金鳳,趙修磊.中國共產黨與濟南事件[J].黨史教學與研究,2007(3):63-67.

[28] 鄭文祥.論五卅運動前后上海學生運動的統(tǒng)一和分化[J].學術月刊,2000(3):69-75.

[29] 劉一皋.五四運動中的學生群體行為分析[J].開放時代,2009(10):36-61.

[30] 唐納德·A·周丹.九一八事變后抗日運動中的中國學生[C] //抗日戰(zhàn)爭與中國歷史:“九一八”事變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183-190.

[31] 王熠.南京學生反日運動研究(1927—1937)[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9.

[32] 趙純清.留日學生反對“二十一條斗爭”述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3(1):6-10.

[33] 周棉.留學生與五四愛國運動[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6(4):21-29.

[34] 陳廷湘.民眾情緒變化與抗議二十一條運動[J].社會科學研究,2005(4):135-141.

[35] 周石峰.義利之間:近代商人與民族主義運動[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

[36] 虞和平.資產階級與中國近代政治運動[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15.

[37] 馮筱才.上海下層民眾對五四運動的反應:以“日人置毒”風潮為中心[J].社會科學研究,2005(3):136-145.

[38] 任吉東,畢連芳.抗戰(zhàn)前天津反日運動群體探析[J].城市史研究,2016(1):118-127.

[39] 吳志國.近代中國抵制洋貨運動研究(1905—1937)[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40] 邵建國.北伐戰(zhàn)爭時期的中日關系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41] 馮筱才.滬案交涉:五卅運動與一九二五年的執(zhí)政府[J].歷史研究,2004(1):45-62.

[42] 裴京漢.國民革命時期的反帝問題:濟南慘案后的反日運動與國民政府的對策[J].歷史研究,2001(4):106-114.

[43] 馬思宇.黨治社會與黨制社會:以1928—1929年天津反日運動為中心[M] //強世功.政治與法律評論(第六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52-173.

[44] 齊春風.北平黨政商與濟南慘案后的反日運動[J].歷史研究,2010(2):81-103.

[45] 齊春風.國民革命時期的反帝問題再探討:國民黨中央與濟案后反日運動關系辨[J].歷史研究,2007(5):134-155.

[46] 黃景偉,周石峰.國民黨對“抵貨運動”之態(tài)度:以“濟案”為中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8):99-102.

[47] 白華山.上海政商互動研究(1927—1937)[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48] 潘健.海盜乎?海難乎:1928年“平潭二二八慘案”的中日折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80-85.

[49] 左雙文,郭秀文,欒成.“九·一八”事變后學生的請愿示威與南京國民政府的應對[J].學術研究,2006(7):98-104.

[50] 陳偉.嘗試與困境: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后學生請愿中的應對[J].民國檔案,2015(1):137-143.

[51] 陳廷湘.政局動蕩與學潮起落:九一八事變后學生運動的樣態(tài)及成因[J].歷史研究,2011(1):67-87.

[52] 喬兆紅.中國商民運動論析[J].社會科學,2010(6):150-159.

[53] 柯博文.走向“最后關頭”中國民族國家構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M].馬俊亞,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54] 李育民.“五四”與中國近代的廢約反帝運動[J].中共黨史研究,2009(6):16-25.

[55] 周石峰.1923年抵制日貨運動的經濟效果與政治制約[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2-37.

[56] 刁成林.近代中國的反日運動研究(1927—1937)[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2.

[57] 梁華.抵制日貨運動的貿易效應探究:以1927年為例的經驗分析[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6(6):59-68.

ReviewontheResearchofAnti-JapaneseMovementofChinesePeopleinRecentThirtyYears

HEJunjie1,NIEQingyan2

(1.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2.School of Histor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Anti-Japanese movement is the product of China-Japan national contradictions, and an important way that Chinese people resisted the invasion of Japan 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Comprehensive Anti-Japanese War. Since the 1980s, in-depth researches have been made on this topic. The research patterns include revolutionary history research pattern, modernization research pattern and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pattern. The focal points of research mainly includ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rganizational form,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fficials and people, role and influence of the movement. Through the researches, plentifu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but there is still a room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in respect of research content deepening, research method innovation and historical data mining.

Anti-Japanese movement;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officials and civilian; China-Japan relations

K264

A

1673- 3851 (2017) 05- 0444- 06

(責任編輯王艷娟)

10.3969/j.issn.1673-3851.2017.10.010

2017-05-08 網絡出版日期: 2017-09-27

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16YJC770008)

賀俊杰(1978-),男,山東沂南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歡
日貨民眾運動
兌現“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金橋(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抵制日貨,韓國女性更積極
不正經運動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日貨的愛與恨
特別文摘(2016年17期)2016-09-23 18:05:11
血拼日貨圖什么?
世界博覽(2015年6期)2015-04-27 03:35:10
古代都做什么運動
瘋狂的運動
十八屆三中全會民眾怎么看?
中國民政(2014年1期)2014-06-27 05:53:04
胡主席一彎腰 感動億萬民眾
中國火炬(2012年7期)2012-07-25 10:11:32
明星| 青铜峡市| 延津县| 万州区| 临颍县| 林西县| 康乐县| 商城县| 收藏| 长宁县| 响水县| 望谟县| 法库县| 郓城县| 封丘县| 平舆县| 金堂县| 彰化市| 耿马| 青冈县| 姜堰市| 南汇区| 赤城县| 白沙| 和平区| 霍州市| 当涂县| 富源县| 沁源县| 长汀县| 景洪市| 郸城县| 于田县| 昌邑市| 抚远县| 金堂县| 波密县| 曲麻莱县| 昌图县| 乌兰察布市| 毕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