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憲軍
(甘南縣平陽鎮(zhèn)農村經濟服務中心,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2100)
有機水稻生產技術研究
宋憲軍
(甘南縣平陽鎮(zhèn)農村經濟服務中心,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2100)
介紹了有機水稻生產基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要求,論述了水稻插秧技術規(guī)范,并對本田管理技術措施予以總結,供種植戶借鑒。
有機;水稻;生產技術
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周圍不能有大氣污染源,上風口禁止有害氣體排放。
有機水稻生產基地的土壤元素含量位于背景值正常區(qū)域,周圍沒有金屬或非金屬礦山,無農藥殘留污染,具有較高土壤肥力。
有機水稻生產基地的地下水源周圍沒有污染水排放,不得存在有污染水質的廢棄物,農業(yè)用水水質要清潔無污染。
秧齡32~35 d,葉齡3.5~4片,苗高14~16 cm,根數12~15條,百株苗干重3.8 g以上。
選擇無污染、地勢平坦、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質肥沃的微酸性或中性旱田地建大棚育秧。對床土、肥料實行高溫發(fā)酵、翻倒,以消滅病原菌和蟲卵。提倡基質育苗,節(jié)約土資源。播種前1個月扣棚預溫。秧田、本田比例為1∶(80~100)。秋整地、秋做床,秋施農肥。苗床施用腐熟的農家肥2.5~5 kg/m2,苗床整平耙細。
根據當地積溫等生態(tài)條件和有機水稻對品種的要求,選用優(yōu)質高效、安全成熟、抗逆性強的非轉基因高產品種。使用一級原種,標準為純度99%、凈度99%、發(fā)芽率95%、含水量13.5%。如黑龍江第二積溫帶選擇11片葉、12片葉水稻種子,可選墾稻10、龍粳31、龍粳25等品種。
種子不得經過任何有害物質、化學藥品處理,不得經過任何輻射。采用種子清選機械進行選種。選種后進行浸種催芽,可采用1%石灰水浸種處理,杜絕種子帶菌。當種皮顏色變深、用手捏成粉末無硬心時,就表明種子已經吸足水;然后在恒溫32℃催芽器中催芽,當種子有80%破嘴露白時將溫度降低到25℃,要經常翻動,當芽長1~2 mm時,降溫至15~20℃煉芽。
當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通過5~6℃時即可播種。堅持稀播,一般機插盤育苗每盤需125 g左右芽種;缽盤育苗每盤需55 g左右芽種。播后覆土0.8~1 cm,床面扣一層地膜,保溫保濕。秧盤內育苗土要提前1年高溫腐熟,封閉保存,這樣就能基本消滅苗床雜草,如果有少量雜草可人工除草[1]。
2.6.1 溫度管理
從播種到出苗期,需要密閉保溫,防止凍害發(fā)生,晚上可用防寒簾覆蓋。苗出齊后,揭去地膜,注意開始通風、煉苗。1~2.5葉期棚內溫度不超過25℃。移栽前可晝夜揭膜,進行煉苗。
2.6.2 水分管理
水稻秧苗2葉前,原則上不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即可。如果床面干裂應及時補水,如果床面有積水要晾床。秧苗2葉后,床土干旱,可于早晨澆水,1次澆透。揭膜后,可適當減少澆水次數,旱育壯苗。
根據農時等綜合因素,堅持秋整地與春整地,水整地與旱整地,翻、耙、旋結合,做到整平耙細、上松下緊。秋翻地,翻深20 cm,還可進行旋耕,翻、旋結合。搞好水整地,做到寸水不露泥。
施經過無害化處理的優(yōu)質農家肥1.5 t/667 m2以上,全部作底肥,結合耙地1次施入。
日平均溫度穩(wěn)定通過12℃時開始插秧,不插6月秧。采用30 cm×13.3 cm規(guī)格,插后2 d內查田補苗。
3.4.1 科學灌水
實行淺水灌溉技術,以提高地溫,促進水稻生長發(fā)育。水稻在插秧后灌1~3 cm水返青,分蘗期灌水3 cm,6月末排水曬田3~5 d,控制無效分蘗。再灌水3~5 cm,一般7月中旬加深水層到10~15 cm,抽穗后灌水3 cm,以后進行間歇灌水。水稻黃熟初期開始排水,洼地適當早排水。
3.4.2 本田除草
水稻生育期進行人工除草,或者機械除草,促進水稻生長。要及時割除池埂上的雜草??刹捎玫爵~共育技術、稻鴨共育技術,以活水促進水稻發(fā)育,牲畜糞便為水稻提供有機肥。
3.4.3 滅蟲防病
通過采用農業(yè)技術措施和生物防治技術,防治水稻病害??赏ㄟ^調節(jié)水層的深淺來控制稻瘟病和雜草危害。如果發(fā)生稻瘟病,使用波爾多液進行噴霧,避免使用化學農藥造成土壤重金屬殘留;如果發(fā)生負泥蟲,可人工掃除消滅,也可通過猛灌、猛排水來解決。
當水稻完熟達90%時即可收獲。收獲時做到單品種收獲、單品種碼垛、單品種運輸、單品種脫谷、單品種保管和單品種交售,使產品達到國家行業(yè)產品二級以上標準。從收割到加工的過程中,禁止用拉過農藥或其他污染物的車輛運送水稻,禁止用污染的絲袋、容器、氈布袋裝運稻谷,禁止在污染場地附近存放稻谷,不要與其他非有機水稻混放、混運。
[1]張連萍,趙忠良,閆景鳳,等.黑龍江省有機水稻生產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4(14):57-58.
1005-2690(2017)12-0068-02
S511;F326.11
B
201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