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敏
由于應試教育的主宰,語文教學容不得學生的任何自由和創(chuàng)新,一切以標準答案為依據(jù)。一篇文章,教師說分三段,分四段就是錯誤的。學生在閱讀上受到了嚴重的束縛和壓抑,對語文課興趣全無。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我深感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之弊,也常常為之困惑、苦惱,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尋求閱讀教學的新境界。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為達到上述目的,教師要激勵學生全身心地、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教學途徑封閉實踐活動缺乏。閱讀的內(nèi)容來源于生活,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課本,教室成為教學的唯一場所,較少或者根本不組織學生進行室外活動,隔斷了教學過程與現(xiàn)實生活的天然聯(lián)系,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不能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閱讀與生活脫節(jié)。學生不能做到活學活用,只會機械的套用。舉一反三、逆向思維、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差。
2、教學過程單一引導發(fā)現(xiàn)不足。教學過程中學生被一味地灌輸,時間一長,學生失去主動學習的興趣與能力,逐漸習慣性的被動接收,而很少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忽視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態(tài)度和習慣的教學方式不能使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學會”閱讀。
3、教學方法呆板“牽”“引”求同過多。教學過程中對個人觀點、個人理解一味地排斥,求同不存異,為了得出所謂的標準的、統(tǒng)一的答案,老師進行各種牽引,使學生變得思維僵化、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1、提高教師文學素養(yǎng),促使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我們常常感嘆優(yōu)秀的老師在課堂上妙語連珠,才華橫溢,課堂氣憤活躍,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老師身上散發(fā)出來的文學氣息和文學修養(yǎng),把我們深深折服了。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加強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多讀書,讀好書?!弊鳛樾聲r代的語文教師,只有身上的一點點積累是遠遠不足的,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積累,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才能把學生牢牢吸引到你的課堂中來,才能感染學生,才能使語文課有語文的味道,才能讓閱讀課受到孩子們的喜愛。所以我們應該多閱讀,提升教師素養(yǎng),用文化滋養(yǎng)精神,用文化提升品位。
2、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j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fā)、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xiàn)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3、實現(xiàn)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交融。在教學時,老師要鼓勵學生多給自己提問題,讓學生多問為什么。在學生提出問題后,要引導學生自己先預測下答案。讓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把自己不懂的,印象深刻的地方圈起來或劃一條線。并隨時寫下自己對某一句話,某一片段等的看法,讓學生對平常積累摘抄的精彩語句,寫出自己感受,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的消化了所學的知識,而不僅僅只是形式上消化了,教師可以使用復述這個策略來檢驗。復述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知識底蘊。復述看起來很枯燥,實際上對學生理解與記憶課文都有很大的幫助,它能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力、表達力,能培養(yǎng)學生的條理性、邏輯性。讓學生在記憶最佳時期積累一些規(guī)范的語言,其受益終生。
4、注重閱讀教學的生活化。為了提高閱讀教學質(zhì)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可以更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重閱讀教學的生活化。在新課程閱讀教學中有許多文章是富有濃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以及作者對所處時代的獨特感受的,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金色的魚鉤》,等等,這些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與學生相距較遠,所寫的內(nèi)容也遠離學生的生活,所抒發(fā)的情感也讓學生覺得遙遠。而我們在對這些文章進行講解與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應該盡量的縮小這些理念差距,在閱讀教學中應注意拓展,讓學生了解舊中國的社會背景,舊社會里廣大人民的貧困生活,紅軍長征時的艱苦奮斗,學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會理解文本,同時也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教學質(zhì)量。
5、倡導廣泛的、自主的、個性化的閱讀。閱讀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從不會讀書到“自能讀書”,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來實現(xiàn),很長時間以來,閱讀教育中課本被當作唯一的材料。在實施新課標的背景下,充分開發(fā)和挖掘?qū)W校圖書館、班級圖書架、家庭和社區(qū)等各種閱讀課程資源,并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可以較好的改善學生的閱讀環(huán)境,真正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
三、結(jié)語
總之,語文課堂,應該在指導學生精讀文本的過程中讓學生發(fā)揮主體的能動性,充分體驗作品的情感,體會語言表達的方式,體驗作品中的人物特征,體驗作品中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細節(jié)的描述,從而深刻理解閱讀內(nèi)容,培養(yǎng)言語運用能力。我們將不斷摸索,總結(jié)提煉出更多有效的策略來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體驗,在閱讀中感悟,在閱讀中細嚼慢咽。
參考文獻
[1] 王亞,駱文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2(1).
[2] 王安禮.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科技探索,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