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群慧
紅脖頸槽蛇咬傷救治1例
蔡群慧
患者 男,1 9歲。因“左食指蛇咬傷6 h”于2 0 1 4年4月1 6日來我院急診?;颊咭詾榧t脖頸槽蛇為無毒蛇,所以拿在手上逗玩時被咬傷左食指,當時感覺傷口疼痛,流血不止,患肢無腫脹、麻木及活動障礙,無局部壞死;無頭暈、乏力、視物模糊,無惡心、嘔吐,無發(fā)熱及神志不清,無呼吸困難,無牙齦出血、黑便及血尿等表現(xiàn)。傷后6 h其家人送至我院急診,血常規(guī)示:WB C 6.6 2×1 09/L,中性粒細胞分類數(shù)5 4.6%,紅細胞總數(shù)4.4 2×1 012/L,H b 1 4 1 g/L,P L T 1 4 8× 1 09/L;凝血功能示:正常對照P T1 1.2 0 s,P T>5 0 s,部分凝血活酶時間>1 0 0 s,T T>5 0 s,纖維蛋白原0.5 g/L,血漿D-二聚體16 3 0 μg/L;肝腎功能、心肌酶譜各項指標均無異常。急診靜脈滴注抗蝮蛇蛇毒血清6 0 0 0 U、肌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T A T)1 5 0 0 U治療后,于當晚收住入院。入院查體:體溫3 6.5℃,脈搏9 0次/m i n,呼吸2 0次/m i n,血壓1 1 5/7 0 m m H g,神志清晰,檢查合作,對答切題,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心肺腹檢查未及異常;左手食指傷口滲血,局部輕度腫脹,臀部肌肉注射處滲血不止;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診斷:(1)紅脖頸槽蛇咬傷;(2)凝血功能障礙。入院后迅速建立靜脈通道,靜脈滴注抗五步蛇毒血清4 0 0 0 U、頭孢呋辛3.0 g 1次/1 2 h,地塞米松1 0 m g、氨甲苯酸0.3 g等常規(guī)治療,予以維生素C、維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效果欠佳,患者傷口出血不止,遂加用人凝血酶原復合物,冷沉淀及輸新鮮血漿以改善凝血功能、碳酸氫鈉堿化尿液;并予以中藥內(nèi)服:半邊蓮、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車前草、水牛角各3 0 g,黃連6 g、鮮生地黃、赤芍、牡丹皮、黃芩各1 5g,蚤休、白芷、生大黃(后下)各1 0 g。水煎內(nèi)服,1 0 0 m l/次,2次/d。白及磨粉外敷局部止血。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進軟食,避免肢體碰撞硬物及撓抓皮膚,勿摳鼻子,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
患者經(jīng)上述處理5 d后復查凝血功能,正常對照P T、P 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均恢復正常,血漿D-二聚體1 3 6 0 μg/L較前明顯下降。血小板始終正常。大小便常規(guī)無異常。
討論 紅脖頸槽蛇——外形無毒蛇的典型特征:該蛇頭橢圓形,尾巴細長,頸背部有豎著排列的紅色紋理,且不主動攻擊人。有文獻報道該蛇屬毒蛇,我國于2 0 0 8年將其列入游蛇科中的后毒牙類毒蛇[1]。
長期以來人們意識里認為它是無毒蛇[2-3],碰到此類蛇,人們往往沒有警惕徒手去捕捉甚至當作寵物飼養(yǎng)。因此要加強宣傳,預防為主。政府有關部門應利用科技下鄉(xiāng)、圖片展覽等渠道和方式進行蛇傷防治科普知識宣傳,使廣大群眾深入了解紅脖頸槽蛇等本地常見蛇類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若不幸被該蛇咬傷,應馬上作傷口局部處理,及時用流水沖洗傷口、負壓吸引排毒、局部燒灼破壞蛇毒等,但切忌作局部皮膚切開排毒,以免造成傷口出血不止;局部處理后應緊急送至醫(yī)院就診[4]。
該蛇咬傷后導致患者凝血功能異常,而且國內(nèi)目前尚未生產(chǎn)出單價的抗紅脖頸槽蛇蛇毒血清,所以本例患者采用抗腹蛇毒及五步蛇毒血清中和該蛇的混合毒液,效果不明顯。筆者采用凝血酶原復合物、冷沉淀、新鮮血漿改善凝血功能,并結合中醫(yī)辨證治療,方中半邊蓮、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車前草、蚤休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為治蛇毒要藥,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黃芩涼血止血。我科采取中西醫(yī)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取得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1] 李金榮,藍海,黃曉軍,等.后毒牙類毒蛇[J].蛇志,2007,19(3):202-205.
[2] 中國的毒蛇及蛇傷防治編寫組.中國的毒蛇及蛇傷防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105-108.
[3] 賈公平.中國毒蛇學[M].2版.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6-45
[4] 王舒茵,梁子敬.紅脖頸槽蛇咬傷1例并文獻復習[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9,29(12): 1147-1148.
2 0 1 6-0 6-2 9)
(本文編輯:嚴瑋雯)
d o i:1 0.1 2 0 5 6/j.i s s n.1 0 0 6-2 7 8 5.2 0 1 7.3 9. 1 5.2 0 1 6-9 9 4
3 2 2 3 0 0磐安縣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
蔡群慧,E-m a i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