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云+盧付林
〔摘 要〕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以實地取景拍攝的大型抗戰(zhàn)史詩電視劇《最后一戰(zhàn)》登上了熒屏。作為一部紅色主旋律題材的電視連續(xù)劇,本劇塑造了多個特色鮮明的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本文從本劇中的人物和敘事策略出發(fā),剖析《最后一戰(zhàn)》這一文本所呈現(xiàn)出的美學意味。
〔關鍵詞〕人物 敘事 紅色
《最后一戰(zhàn)》講述的是1945年日軍在中國最后一場戰(zhàn)役——芷江之戰(zhàn)。雖然在歷史課本上對此次戰(zhàn)役的著墨不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芷江戰(zhàn)役在抗戰(zhàn)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的歷史地位。它為八年抗戰(zhàn)畫上了圓滿句號,也是日本唯一承認的一場敗戰(zhàn)。為了贏得這場戰(zhàn)役,日本軍在已是強弩之末的境遇下依舊對我國的軍人、老百姓進行屠殺,遲遲不發(fā)表戰(zhàn)敗投降書。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簽下無條件投降書,中華民族才贏得了偉大勝利。該劇本著抗戰(zhàn)真實、情感真實的意圖,首先生動地介紹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湖南境內的中國軍隊和中美聯(lián)合航空大隊,包括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南下支隊、雪峰山大隊以及湖南西部各少數(shù)民族武裝等各路抗戰(zhàn)隊伍的精神面貌,體現(xiàn)出中華兒女精誠團結,浴血奮戰(zhàn)抗擊日寇的壯舉。
一、人物群像的集中塑造
男主角張懷濱,是中美聯(lián)合團的一名空軍飛行員,因為違抗指令,被罰去軍統(tǒng)特案組,由此身陷囹圄。從他的經(jīng)歷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對國民黨政府有功的國民黨員,如何一步步對自己的黨國失望,又如何一步步自己完成對國家對自我的救贖。他身上有著中華民族男兒的血性特征,但是由于其生長環(huán)境是美國空軍基地,受到來自于西方價值觀的影響,使得他在抗戰(zhàn)初期一直看不清抗戰(zhàn)局勢,把希望寄托在美軍身上,盲目自信中國和美國的國際關系以及中國的國際地位,因此他被國民黨的偽善給欺騙。這一人物的塑造其實也是當時抗戰(zhàn)時很多國民黨派進步人士的縮影,他們看不清國民黨的反人民屬性,更看不清中國國情,對我們當時共產(chǎn)黨所提出來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也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女主角諶劍玉本是一個大家閨秀的女學生,卻因對抗日抱有極大的熱忱,投奔延安,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但卻因為顧全大局,多次與國民黨軍統(tǒng)周旋,陷入險境。當她成功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時候,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國民黨的黨內斗爭與沉珂腐敗,這種斗爭和腐敗使得抗日的步伐一次次被拖緩。與此同時,由于她的初戀情人張懷濱、她的二哥與她的政治立場不同,她在一方面積極爭取他們投奔光明的同時,也小心地謹慎地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所以常處于情感上和理智上的掙扎中,但隨著日軍的大規(guī)模進攻,戰(zhàn)爭局勢的白熱化,她以大局為重,最終堅定自己的革命信仰和政治主張,在局勢險惡的情況下完成了組織上交給她的任務。
軍統(tǒng)干事胡嵐,是一個對黨國極其效忠的人,她在舊時期作為進步青年投筆從戎,卻在多年的軍統(tǒng)浸染中成為一只愚忠的獵犬。最后,當她被眾人從日寇的監(jiān)獄中救出來,她從自己的的上司的欺瞞中幡然醒悟過來,真正地去捍衛(wèi)正義,捍衛(wèi)自己的民族。她這個人物和張懷濱一樣,都抱著一片赤誠之心,想求得肝膽相照,但是在黑暗的現(xiàn)實下,她在和張懷濱亦敵亦友的合作里也逐漸清楚地認清了國民黨隊伍的真面目。國民黨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同樣也是一個血性漢子。他一方面受到上級何應欽的掣肘,一方面又對抗日報以極大的熱忱,在調兵遣將上面與岡村寧次斗智斗勇,他識人善用,是國民黨高級將領里少有的將才。歷史上的王耀武被蔣介石稱贊“善于帶兵,有指揮才能”。時人也有“寧碰閻王,莫碰老王”之謂。在劇中,他也是一個明辨是非的司令官,為民族喪失的國土自責,為保城殉職的將士們慟哭,更為苦難中的老百姓伸張正義,當他的貼身警衛(wèi)員老黑被俘,他拒絕交換戰(zhàn)俘,乃為大局,但他其后又只身前往祭奠老黑在江中的亡魂,可謂義舉。這兩個人物的設定,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即使像胡嵐、王耀武這樣的精英人士,在國民黨隊伍中依然最終被他們所信仰的黨國拋棄,令人唏噓。此外還有反面角色軍統(tǒng)站長韓文龍值得一提,這個人物設立的立足點是世仇和國恨,韓家和諶家是芷江有名的大戶,韓文龍作為韓家的長子,看上了諶家的女兒諶劍玉,本是一段美好良緣,但是諶劍玉卻逃婚了。這給韓文龍及其家族帶來了莫大的恥辱。但是在抗日階段,他又偶遇共產(chǎn)黨人諶劍玉,所以他打著“清共抗日”的旗號去抓捕諶劍玉及她的心上人張懷濱。因此,他作為反面人物的動機就公報私仇——把世仇摻雜在國殤里一起報。
和韓文龍“投機國難”的人物設定不同,另一個反面人物藍凌兒作為一個日本特務,在身份上和人性上有著雙面性。在身份上,她是滿清遺孤,被川島芳子親手調教成日本特務,她有著中國人和日本人的雙重屬性。在人性上,她作為特務潛伏在芷江戰(zhàn)地服務團做女護士,積極救助傷兵,但卻密謀暗殺張懷濱。當受傷的藍凌兒被一家中國人民所救助,卻看到自己的同胞殘忍殺害這一家人的時候,甚至企圖強奸自己,她終于舉起槍,殺了這些日本軍人。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得出日本人形象的塑造與其他影視文本不同。日本人不再是《南京!南京》里懺悔的日本兵角川,也不再是《舉起手來》里面滑稽的配角,他們兇狠、狡詐、泯滅人性,甚至連善良的日本平民都要殺害。不過,導演并沒有過多地去展現(xiàn)戰(zhàn)爭下的殺伐絕戮,故意挑起民族仇恨,而是在展現(xiàn)這場戰(zhàn)役的真實性和殘酷性的同時,展現(xiàn)的是歷史背景下無論日本人還是中國人都受到了人性上的拷問。
在劇中,這些人物角色雖然從屬于不同黨派,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抗日。這就奠定了整部劇的基調,這些群像的主角所有的活動都是為“抗日”這個主題服務的。因此在前二十集導演已經(jīng)埋下伏筆,在敘事結構上已經(jīng)完成了對人物初步構造,這些主角所背負的歷史使命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此起彼伏但卻絲毫不影響“抗日線”。如果說整部劇被一根“抗日線”牽引著,那么前二十集的主人公這種群像式的鋪展正如一根根線頭,在后二十集開始擰成這股抗日的戰(zhàn)線,就連劇中前半部分的反派韓文龍、藍凌兒等角色雖然在愛國層面上欠缺,但在抗戰(zhàn)后期也開始走向抗日的道路上,反而像韓文虎這樣被日本人利用,為了一己私利站在日本人身邊的“反派”被革命所拋棄,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公敵。
敵人和戰(zhàn)友,這種身份的轉換在“反派”身上卓有成效。藍凌兒作為日本特務,一開始她“壞”的屬性已經(jīng)確定,她出賣“諶建功妻兒”(結尾反轉成張懷海的妻兒),接近傅立柱,打聽觀通站的地理位置,都使這個日本特務令人深惡痛絕。但是她卻多次救下張懷濱,放棄對他下手,在遇到日本人屠殺中國人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這時候她在對張懷濱的愛情里找到了良知,找到了“善”的屬性,認回了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同樣的胡嵐和諶建業(yè),一開始對國民黨的信仰堅定不移,對上級的命令言聽計從,是一個“愚忠”的形象。卻因為抗日,看到了國民黨內部不顧大局,黨內斗爭,在最后一次高地戰(zhàn)中,上級命令諶建業(yè)退兵放棄對日本人的合圍,諶建業(yè)第一次對上級反抗,他對黨國心灰意冷,毅然決然地舉槍自殺。這并不只是他一個的悲劇,他表面看上去是“站錯了隊”,實際上他是把自己的信仰建立在腐敗的機構上,對國民黨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作為湘西人,有著頑強奮斗的民族氣節(jié),可以擊退日本的進攻,但卻敵不過自己黨內的政治斗爭。最終他以“不甘”的形象抱憾終身。胡嵐也是如此,為了尋找所謂的真相和公義,她對自己的上級對軍統(tǒng)深信不疑,卻不想在自己被俘時,自己所忠于的組織竟然要謀殺自己。最后毀容的胡嵐放棄了個人偏見,看透了自己所效忠的黨國。她最后留給張懷濱的那句忠告其實也是留給自己的:在這個本就不公平的世界里追求公平,無疑是與虎謀皮。
二、多線交叉的影像敘事
劇中有三條主要的線同時進行,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情感線、戰(zhàn)爭線、案件線。這三條線彼此交叉,最后奠定抗日的主旋律基調。
首先,戰(zhàn)爭線,顧名思義是芷江最后一戰(zhàn)中的史料記載的戰(zhàn)爭細節(jié)以及成果。“1939年,抗日戰(zhàn)爭轉入艱苦的相持階段,日寇侵略的鐵蹄在湖南戰(zhàn)場受阻,湖南成為抗日戰(zhàn)爭正面戰(zhàn)場的最前沿。1945年日寇進入湖南西部,歷史上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中的最后一次會戰(zhàn)——“湘西會戰(zhàn)”在湖南西部拉響了。氣焰囂張的日軍一路掃蕩最后到達湖南西部的懷化芷江,企圖爭奪芷江空軍基地,但被勇猛的湘西人民奮力擊退,日軍的陰謀最后沒有得逞。殘酷的戰(zhàn)爭從4月9日一直持續(xù)到6月7日,雙方傷亡共5萬多人,損失慘重。作為擊敗日軍導致其最終投降的“最后一戰(zhàn)”無疑是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史上不可抹殺的一筆,這一戰(zhàn)給了日本最致命的一擊,最終以湘西人民勝利結束?!痹谶@樣一個大背景下,由王耀武牽連出的調兵部署和日寇進攻湘西的路線基本是按照時間軸的順序講述的,其中王耀所帶領的74軍作戰(zhàn)、何應欽過度妄想新六軍牽制敵人、武陽失守等這些情節(jié)都是有史料記載的。劇中在這條戰(zhàn)爭線上尊重“芷江保衛(wèi)戰(zhàn)”的史料記載,并以此史料展開合理的想象情節(jié):王耀武的貼身警衛(wèi)員被俘、日本兵恩將仇報殺害美國神父、日本特務誘降諶建功帶路龍?zhí)端镜惹楣?jié)。這些情節(jié)雖進行了藝術化改編,卻沒有影響大局,反而能夠串聯(lián)起時間軸上的史料。
如果說戰(zhàn)爭線完全符合史實,那么情感線則是“虛實結合”。由于溆浦龍?zhí)端緦儆诠偌乙執(zhí)稇?zhàn)役也是歷史上重要的一場大戰(zhàn),而溆浦龍?zhí)端局R、韓兩家對抗日也付出了極其卓越的貢獻,如今在龍?zhí)犊h依然有著兩家的宗廟祠堂。這些背景都是“實”?!疤摗钡氖乔楦芯€的主角設立為諶家和韓家子女的恩怨。諶家大女兒諶劍玉由于違背了和韓家大兒子韓文龍的婚約,在婚禮當天逃婚,以此結下冤仇。而諶劍玉與進步青年張懷濱相戀,卻因陰差陽錯,一個投身于共產(chǎn)黨,一個效忠于國民黨。兩個不同政見的主角相愛必定有一個人會為此改變,所以諶劍玉打入國軍內部,一來拯救自家二哥,二來也為發(fā)展張懷濱入共產(chǎn)黨。更是加入日本特務藍凌兒、軍統(tǒng)干事胡嵐等女性角色來共同編織諶韓兩家的情感線,更是由張懷濱這個“外來者”來主導這條線的發(fā)展趨向。如他與諶劍玉的患難與共的愛情、與胡嵐朝夕相處的同事情義、與藍凌兒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以及與韓文龍的對抗和韓文玉的友情,都使得他成為整條情感線的支點。
案件線則完全是杜撰虛構的,為完成劇本的敘事結構所設立的。這條案件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情節(jié)的緊張性,為塑造劇中人物和牽引另兩條線做鋪墊。這個案件大概的情節(jié)是:日本特務殺害美國人,嫁禍給中國人。而回到諶韓兩大家族的爭斗上,成為韓家老二韓文虎為了包庇日本特務,嫁禍給諶家老三諶建義。從前幾集開始直到最后一集諶建義出現(xiàn)而真相大白,日本特務刺殺行動失敗,這個案件貫穿全劇,并與情感線和戰(zhàn)爭線交叉。因為軍統(tǒng)以為諶建義是兇手,諶劍玉和張懷濱之間的愛情產(chǎn)生了隔閡;因為美國人拿“中國人殺害美國人”這個由頭來拒絕對日出兵,影響了對日作戰(zhàn)計劃;軍統(tǒng)的胡嵐和張懷濱也因著對此案的調查,才牽引出出賣國家情報的韓文虎、日本特務吳秋月,因著奔走在芷江和龍?zhí)端緝傻?,二人才開始形成深厚的情誼,也是這樁案件,胡嵐本人對黨國失望,對自己開悟。使得這樁案件的結局不僅僅是改變陳建義的個人命運,更是關乎國家命運,觀眾也從這樁案件窺見出二戰(zhàn)時美國對中國軍事的掣肘,中國的大國地位在世界仍處在美英蘇這些強國之下,而國民黨對美國心存幻想,言聽計從,無疑是一種變相的“賣國”行為。這就更加堅定了復興中華民族的民族情懷。
這三條線相互交織,最后由這三條線擰成一股“主旨線”——抗日。尤其是第三條案件線,雖然整體是虛構的,但是其在中間起的作用卻是貫穿始終,不可或缺的。它從一開始就是日本的“鼴鼠行動”,旨在破壞中美兩國關系所挑起的事端。戰(zhàn)爭線中史料需要另兩條線的重新梳理,而情感線中諶劍玉和張懷濱、胡嵐等人的命運也被案件和戰(zhàn)爭所改變。
最后,劇作中的旁白也值得玩味。一個是畫外音旁白,另一個是張懷濱和諶劍玉的內心獨白。畫外音旁白主要是介紹戰(zhàn)爭的傷亡人數(shù)及戰(zhàn)爭進程,即戰(zhàn)爭線。內心獨白主要穿插于感情線和案件線。這種旁白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觀眾對劇作中這三條線索的理解度,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著實過于直白。
三、主旋律的紅色凱歌
作為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獻禮劇作,該劇再現(xiàn)了湘西會戰(zhàn)、日本芷江投降的歷史事件,同時也將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美混合空軍飛虎隊的故事搬上熒屏。七里橋,麻纓塘鄉(xiāng)政府、糧站,巖橋,窯灣塘等地都出現(xiàn)在劇中。這些抗戰(zhàn)遺址重現(xiàn)更大程度地還原了真實的歷史,成為一首紅色的主旋律凱歌。
除了故事整體走向令人情緒波瀾起伏,一些小的的情節(jié)點及藝術處理手法也令人印象深刻。導演用影視語言對史料進行再創(chuàng)造,從而引起了當代的青年群體的深思。其中有一個場景的藝術手法令人印象深刻:當一些學生要求參與戰(zhàn)爭,王耀武回絕了他們的請求,并說他們好好讀書就是為國效力。之后戰(zhàn)場上炮火聲疊映著著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強化了王耀武這一思想,也使青年群體們油然生起“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的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大家都知道,日本直到現(xiàn)在也不承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翻看他們的所謂中日事件的歷史隨處可見謊言。甚至連世界公認的臺兒莊大捷、緬北大捷,他們也認為是戰(zhàn)略收縮和自己的勝利。但是在整個八年期間,有一場國軍的完勝日本自己也是承認的,這就是日本歷史的芷江會戰(zhàn)的完敗。在這場戰(zhàn)役中,10萬日軍在和國軍硬碰硬的二個月拼死較量中,最終的結局是日軍兵敗如山倒的完敗。敗的如此徹底如此丟人,連日本歷史學家自己也承認是一場災難。《最后一戰(zhàn)》正是基于這樣的立場,承認國民黨戰(zhàn)場的歷史作用,弱化共產(chǎn)黨在劇中的主要地位,但這種弱化并不是忽視,相反,共產(chǎn)黨在其中一直像一面旗幟,一面正確領導革命勝利的偉大旗幟。其中八路軍張懷江和諶劍玉,以及藍家寨和投身革命的諶麻子尤勇等土匪野寇,他們對于抗日抱有極大的熱忱,真實身份都是共產(chǎn)黨員,在情感上抗拒甚至排斥國共內戰(zhàn),導演這么做,旨在削弱國共斗爭,肯定國共合作,傳達出萬眾一心齊抗日的決心。
芷江保衛(wèi)戰(zhàn)打得不容易,芷江保衛(wèi)戰(zhàn)勝利更是不容易。若不是發(fā)動了湘西民眾,這場戰(zhàn)爭的歷史可能將會被改寫,劇中一些小人物的出場無疑是論證這一觀點。芷江這場戰(zhàn)役是抗日戰(zhàn)爭的句點,在艱苦的八年抗日戰(zhàn)爭中,先后有380萬中國軍人戰(zhàn)死沙場,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生也默默,死也無聞,甚至沒有人記得住他們的名字,也更少有人為他們樹碑立傳,他們化作了大地上的一抔泥土,森林中的一片綠葉,原野間的一朵野花,藍天上的一縷青煙。導演把這種紅色精神傳達給銀幕外的觀眾不僅是讓我們瞻仰故人,更是提醒我們這些人的犧牲精神正是我們不能忘記的,因為他們身上彰顯的是中華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