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影
摘要:新課程前提下,信息技術學科教材發(fā)生了變化,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在中小學開設,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完一個軟件后又再接著新軟件的教學一直是我們從事信息技術教學教師的常規(guī)做法。而在新課程背景,原來的教學教法似乎遇到障礙,讓從事教學工作的我們不得不對當前新課程背景下的信息技術教學進行思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任務驅動;生活素養(yǎng)
1、教材思路的轉變。新課程教材與原來的教材比較,編寫思路明顯不同,原教材圍繞軟件功能結合實際應用設定目標,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完成任務來把握知識點。而現(xiàn)教材雖然也設定了特定的場景和任務,但任務卻比原來更大。在一個任務實現(xiàn)的過程不是教師熟練掌握某一軟件知識所能應對,教師要把握的不僅是軟件怎么用,而且還要組織好學生參與到任務活動中去。
2、教材內容的轉變。面對著新教材,我們信息技術教學怎么進行,原來的“任務驅動”教學還能適應新課程的實施嗎?成為我們廣大信息技術教師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教師首先要對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和新課程中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地位認識清楚之后才能明白信息技術教學怎么進行。
3、強調教學與生活相聯(lián)系,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征。學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不是書本世界中的人。學生的許多直接經驗、感受都來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教育意義得以構建的場所,所以只有根植于生活并為生活世界所服務的課堂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信息技術學科在教學中要與生活相聯(lián)系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只要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善于動腦、抓住契機,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許多信息技術學科與生活相聯(lián)系的部分,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綜合以上想法我認為信息技術學科中應用任務驅動法與添加豐富多彩的生活元素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從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布置任務,激發(fā)興趣
知識是情境化的,是它被應用于其中的活動背景和文化的產物。學習就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建構新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和動力。具體做法可以是教師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理解,以學生經驗為依據(jù),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組織學習材料,使新知識呈現(xiàn)形式貼進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語言描述、直觀演示、多媒體展示等各種方法與手段來模擬、再現(xiàn)和創(chuàng)設實際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對生活情境的體驗中產生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與學習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活動。
二、教學中任務設計多添加生活元素,強化人文教育情境,貼近生活
同樣是任務驅動教學,原來的任務設計強調在一個課時內讓學生的掌握一些操作技能。而現(xiàn)在的任務強調的是設計一個大任務,而且是具有人文情境的以大任務。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審定稿)》中專門強調:“任務驅動”中的任務要具有情境性、有意義性、可操作性。筆者結合自身實踐理解為設計單元任務為前提,將具有人文教育情境的大任務分解到多個課時,把所講授的內容巧妙隱含到一個個任務中去。從而使細分的課堂不至于因為知識點枯燥乏味而讓學生喪失興趣。這是新課程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培養(yǎng)的 業(yè)務素質。“任務”的選擇、設計要難度適宜,要符合學生特點。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考慮學生的年齡、興趣、認知能力等特點。按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認為,知識的獲得與掌握都是漸進承接的過程,學生對新知識的獲得與掌握必然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的。因此在《信息及其特征》章節(jié)中,我選擇的案例都是考慮了學生年齡、興趣和認知能力的,這些案例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探索和自我開拓的余地,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探索式學習方法去獲取知識與技能。實現(xiàn)知識的新的建構
三、生活化的評價考核機制
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要區(qū)別于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的評價,要在評價內容和方法上進行大膽的改革,要積極提倡評價的“生活化”,即評價應注重平時的操作與實踐,注重過程性評價,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學科標準去評價。在評價的內容上要拓寬評價內容體系,改變單一評價學習結果的狀況,做到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既要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要評價學生從生活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特點,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評價他們在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評價的形式應以學生評價為主,有效地開展小組評價、自我評價、對評價的再評價,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給予適當點撥、啟迪、調控評價過程。
四、教學手段、教學地點也可以與生活中的場景多聯(lián)系
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的特征,上課地點幾乎無一例外在機房,這樣有時會使學生的思維局限或固化。如果我們能適時將課堂搬到生活中的其他場景,就會收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學習PPT知識時,制作有關科學試驗的小報告,有兩種方案可以選擇。方案一:教師提供文字、圖片素材,或者學生自己到網(wǎng)上去尋找素材,全程在機房完成。方案二:教師和科學課老師配合,把學生帶到科學試驗室,讓學生動手體驗試驗的過程,并記錄試驗數(shù)據(jù)。學生用手中的數(shù)碼相機按下快門親自動手試驗的精彩瞬間,把自己采集到的圖片或寫作的文字添加到自己的作品中。這樣的作品會別有一番情趣。親臨生活現(xiàn)場會使學生對幻燈片制作印象更深刻,內容也隨之豐富,激發(fā)學生無限的創(chuàng)作熱情。
總之,新課程強調突破學生本位,砍掉學科的繁難偏舊內容,讓生活融入課堂。課堂教學本身就是生活。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毙畔⒓夹g老師在教學中能積極發(fā)現(xiàn)信息技術學科與生活相聯(lián)系的部分并且予以正確的利用,必將推動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使生活成為課堂的源頭活水,川流不息,充滿生機與活力,從而真正地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這對于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師生而言,都是一次學習方式的轉型,特別是對于教師,可能教學指導思想的改變,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授課設計上改進都是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過程,正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