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茜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促進教育公平是國家基本教育政策。貧困生認定作為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其準確性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貧困生資助的效益與效率,進而影響到教育機會的公平與均等。隨著我國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和學生總量的快速增長,貧困家庭學生的數量也隨之增加。目前,我國自上而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的資助體系,通過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校內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助、伙食補貼、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解決貧困生所面臨的學費和生活問題。隨著國家對貧困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貧困生認定工作也成為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在實際操作中我也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完善學生基本信息,了解真實經濟狀況
職業(yè)院校學生大多來自于農村,經濟情況與其生源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家庭情況有著密切的聯系。如何在第一時間獲取學生真實、準確的基本情況,是開展貧困生認定工作的主要依據。作為班主任,在每屆新生入校之后,我會給每人發(fā)一份家庭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學生本人基本情況、家庭通訊信息、家庭主要成員、家庭經濟狀況有關信息(或證明)、自我評價等五個方面,其中學生本人基本情況涉及家庭人口數、是否孤殘、是否單親、是否烈士子女等項目,家庭成員情況涉及其家庭成員單位、職業(yè)、收入、健康狀況等內容,與家庭經濟狀況相關的信息則需要學生進行口頭陳述,同時附上相關佐證材料,如貧困戶精準脫貧明白卡等。一般來說,新生入校時給班主任提供的個人及家庭資料相對完整、真實,通過對第一手資料的搜集和歸整,能夠將切實需要幫扶的學生篩選出來作為重點資助對象。
二、規(guī)范資助評議流程,監(jiān)督工作貫穿始終
在貧困生認定方式上,主要包括生源地認定、學校自身認定兩種方式,其中生源地認定為三級政府證明法,即根據學生家庭所在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 街道辦事處或父母所在單位出具的貧困證明或家庭經濟調查證明來判斷。但是這一方式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很大弊端,因此,僅僅將貧困證明作為評定貧困生的依據并不能說明問題。為了提高認定的公平性、有效性,建立一套科學規(guī)范的“班級—學院—學?!比墝徍酥贫确浅S斜匾N倚T谡J定貧困生的過程中要求各班成立貧困生認定評議小組,負責貧困生認定的民主評議工作。由輔導員或班主任任組長,班干部、普通學生代表等擔任成員,普通學生代表人數不少于該班總人數10%,該小組名單在公示時,注明每名學生的身份(是班干部還是普通學生),以便驗證普通學生代表是否達到10%。同時,為了杜絕拉選票、人情分等因素,在確定評議小組時還要充分考慮小組成員的宿舍分配情況,避免評議小組人員集中到個別宿舍,或者是某些宿舍一個也沒有的情況出現。
三、鼓勵學生勤工助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貧困生資助政策的目的是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改善基本生活條件,鼓勵品學兼優(yōu)的同學不為貧困所困擾,以便順利完成學業(yè)。但是,精神上和意志上的貧困是不能靠經濟資助來幫扶的。作為班主任,一方面,要關心貧困生物質上的困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導貧困生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處境。在第一學年,我會推薦貧困生積極申請學校勤工助學崗位,力所能及地在學校范圍內工作;第二學年專門針對貧困生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指導,開展求職面試講座;到了大三實習時,大多數貧困生都能夠自信地步入職場,其中還有部分同學開始了自主創(chuàng)業(yè),用自己的勞動賺取生活費,甚至可以提前還清助學貸款。
貧困生認定和資助并不是每年只有一次的活動,而是應該貫穿于學生從入校開始到離校之時的每一天。全方位地關注學生的真實表現、了解學生的切實需要,這是公平高效地開展工作的基礎。把培養(yǎng)和提高貧困生求職和就業(yè)能力視為資助的最終目標,才能使資助變成一種真正長期有效的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