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是關于與第三人惡意串通導致合同無效的認定及其效力,并在此基礎上研究無效合同返還財產的請求權基礎。
關鍵詞 惡意串通 合同無效 請求權基礎 物權 不當?shù)美?/p>
作者簡介:黃文婷,煙臺大學法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022
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一種協(xié)議或契約。但如果合同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它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存在的理由和基礎。其中“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 是合同無效的一種法定情形。合同一旦無效,便會自始無效,為了解決合同無效的情形,便有了《合同法》第58條、59條的規(guī)定。有一個案件可以充分的體現(xiàn)與第三人惡意串通導致合同無效的情況和法律后果及其認定。
一、問題
2006年5月8日,福建金石公司與福建田源公司簽訂一份《國有土地使用權及資產買賣合同》,約定金石公司將其國有土地使用權、廠房、辦公樓和油脂生產設備等全部固定資產以2586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轉讓給田源公司。金石公司與田源公司對買賣的標的物進行交接后,田源公司給予匯款2500元,金石公司把匯款分兩批轉到金石集團的旗下,用途是往來匯款。
2009年10月15日,中紡糧油公司獲得了田源公司80%的股權,田源公司改名為中紡糧油公司。同年的9月16日,中紡糧油公司購買了匯豐源公司80%的股權,并簽訂《股權轉讓協(xié)議》。
由于金石公司已經無可執(zhí)行的財產,請求:一是確認金石公司與中紡糧油公司簽訂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及資產買賣合同》無效;二是確認中紡糧油公司與匯豐源公司簽訂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及資產《買賣合同》無效;三是判令匯豐源公司、中紡糧油公司取得的合同項下的財產返還給財產所有人。
試問:債務人與他人惡意串通行為的認定及其效力?
二、“高級人民法院”的判決結果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11年10月23日做出(2007)閩民初字第37號民事判決,確認福建金石公司與田源公司(后更名為中紡福建公司)之間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及資產買賣合同》、田源公司與匯豐源公司之間的《買賣合同》無效;
有以下幾點需要說明:
(一) 金石公司與匯豐源公司及田源公司之間行為的認定
1.王曉琪作為金石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在與其丈夫柳峰簽訂轉讓的買賣合同時,已經事先知曉嘉吉公司與其公司的協(xié)議約定,并對公司的財務狀況有所了解,她在明知有協(xié)議約定的情況下,仍然將土地使用權及相關的廠房設備轉讓給田源公司,這就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構成惡意串通。
2.根據(jù)一審法院的調查,田源公司以明顯的不合理低價購買金石公司手中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并且事先知道金石公司欠下巨額債務,可推定田源公司存在主觀上的惡意。
3.在匯豐源發(fā)生股權轉讓的過程也可看出其明知金石公司的巨額債務,主觀上也是惡意。
(二) 本案債務人的行為及涉及的法律后果
因為金石公司、田源公司與恒豐源公司彼此之間的行為構成了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的利益,根據(jù)《合同法》第52條的規(guī)定,合同屬于無效情形。對于無效合同的處理辦法,根據(jù)《合同法》第58條的規(guī)定:“合同無效,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p>
根據(jù)《合同法》第59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給集體、第三人。”那么“第三人”該如何認定呢?根據(jù)《物權法》第39條的規(guī)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p>
三、認定、效力及請求權基礎
(一)惡意串通的認定
關于惡意串通的含義,在法律中并未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往往是從主觀和客觀上認定其構成。
1.主觀構成要件: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損害他人的利益,但仍積極實施或放任其行為的發(fā)生,最后得到自身想追求的損害他人權益的結果,這樣的主觀心態(tài)即可認定為“故意”。在此案例中,通過金石公司、田源公司及恒豐源公司簽訂的一系列合同,可以看出,三個公司都事先知曉金石公司的資金與債務狀況,但仍然不顧巨額的風險負擔,繼續(xù)簽訂合同,在主觀上已經構成了“故意”。
2.客觀構成要件:串通人之間有相互勾結的行為,為了使自身獲益,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并在客觀上產生使他人利益受損的結果。通過金石公司和田源公司法定代表人的關系及與匯豐源公司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可看出,他們之間存在的明顯的相互勾結的行為,破壞了嘉吉公司與金石公司良好的商業(yè)信譽關系,違背了善意和誠實信用的原則,迫使嘉吉公司面臨無法償還債務的困境。
惡意串通的行為違背了民法中平等主體之間所能維持的相互對等或近似平等的權利義務關系,打破了司法中平衡理念的天平,如果在這種情形下簽訂的合同不能認定為無效的話,那么合同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二)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
無效的合同,雖然不能產生法律上預期的結果,但是也會有一定的法律效果。若合同無效,則自始無效,因為它不能產生像合法有效的合同一樣的法律效果,它無法追求合同平等、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合同無效的前提是一方獲得了利益,而另一方的利益受損,所以為了重新保持法律的平衡,《合同法》就規(guī)定返還財產和作價補償這兩種方式作為彌補來賠償受損方的損失。在本案中,兩份合同均無效,因此匯豐源公司和田源公司分別把國有土地的使用權和廠房設備等直接歸還給福建金石公司,這種返還財產的形式可以填補失去的利益,維持法律的平衡。
(三)返還財產的請求權基礎
既然本案根據(jù)合同法的規(guī)定產生了返還財產的法律后果,那么當事人請求返還財產的請求權基礎是什么?
關于無效合同財產返還的請求權基礎有不同的觀點:
1. 英美法系的物權請求權的觀點。英美法系的國家認為當事人原先所為之給付在法律上不發(fā)生所有權轉移之效果,給付人得依所有權請求返還財產,恢復原狀。
2. 德國法的不當?shù)美埱髾嗟挠^點。雙方在簽訂合同時已達成協(xié)議,并有一定的信賴基礎,合同成立生效后,一旦給付就會產生所有權轉移的法律效果。當合同無效時,這種合理的利益的依據(jù)就不存在了,持有這種依據(jù)的人應當把這份利益返還給利益受損的另一方,否則就構成不當?shù)美?/p>
3. 我國的觀點。我國的民法理論普遍認為,物權請求權和不當?shù)美埱髾鄡烧卟荒懿⒘?,在物權請求權不能時,不當?shù)美埱髾鄷鳛閷ζ涞难a充,當事人可以選擇有利于其的請求權,但這個觀點還存在爭議。
關于兩種請求權的區(qū)別:
1. 構成要件不同:
(1)物之返還請求權。
(2)妨害排除請求權。
(3)妨害預防請求權。
不當?shù)美臉嫵梢兴模?/p>
(1)一方獲得利益。
(2)他方受到損失。
(3)獲得利益和受到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
(4)沒有合法的依據(jù)。
2. 返還財產的范圍不同。根據(jù)《物權法》第34條的規(guī)定:“無權占有不動產或動產,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關于其返還的范圍,根據(jù)《物權法》第243條的規(guī)定:“不動產或動產被占有人占有的,權利人可以要求返還原物及孳息?!彼晕餀嗾埱髾喾颠€財產的范圍僅限于原物和孳息。
根據(jù)《民法通則》若干意見(試行)第131條的規(guī)定:“返還的不當利益,應當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當?shù)美〉玫钠渌?,扣勞務管理費用后,應當予以收繳。”
3. 主觀上的惡意不同。物權請求權的主觀態(tài)度,在相關的法條上并沒有具體的體現(xiàn)?!段餀喾ā返牡?4條中的“無權占有”,是一種事實狀態(tài),也就是說,一旦一方當事人無權占有另一方的財產,不論無權占有人的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只要原物存在,就應當返還原物,返還這個受損的物權。
不當?shù)美紤]其主觀要件,看其是善意還是惡意,因為這涉及到返還義務的問題。若受益人是善意,返還的財產范圍以現(xiàn)存利益為限;如果現(xiàn)存利益不存在,就不負返還義務。
與本案件的聯(lián)系:
田源公司將廠房設備返還給金石公司,匯豐源公司把國有土地使用權返還給金石公司。我認為,從田源公司與金石公司訂立的買賣合同的過程中,足以看出兩者存在相互勾結,惡意同謀的行為,不論是在主觀還是客觀上,都已經符合“惡意串通”的構成要件,他們不惜自身獲得巨額的財產,而不顧嘉吉公司的利益;他們以一己之私,違背誠信,喪失商業(yè)信譽。這已經構成了不當?shù)美虼烁鶕?jù)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田源公司應當將廠房設備返還給金石公司,金石公司履行其對嘉吉公司的巨額債務。田源公司通過合同協(xié)議將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給了匯豐源公司,匯豐源公司也獲得了國有土地使用權證,但匯豐源公司只支付了部分價款,而這部分價款遠遠小于總價款,可以認定為不合理的低價轉讓,可以確定的是匯豐源公司已經獲得了國有土地的使用權,但其支付的價款無法購買所有的廠房和設備,因此可以推出匯豐源公司沒有實際得到這批廠房和設備,那么匯豐源公司只需要返還國有土地使用權即可。與此說是不當?shù)美蝗缯f是無權占有,我們先拋開主觀的過錯,單憑看無效的合同背后是什么?是這份合同缺乏合法有效的法律依據(jù)來做支撐,占有他人的財產雖是一種事實狀態(tài),但也要合法有據(jù),所以匯豐源公司對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無權占有更為合適。
四、結論
與第三人惡意串通引起的法律后果就是導致合同的無效,無效的合同必然產生財產返還或折價補償這兩種結果中的一種。與第三人惡意串通導致合同無效的存在機制必然是在主觀和客觀上都符合惡意串通的構成要件,只要在主客觀上符合其構成要件,即可認定。認定一個合同是否無效一般不會產生較大的爭議,但是唯一存在爭議的是財產返還所基于的請求權基礎。我們國家的立法既不同于發(fā)達的英美法系,又不同于富有特色和相當成熟的德國法,在適用物權請求權還是不當?shù)美恼埱髾嗌线€存在諸多的爭議,在兩者競合的情況下,到底適用何者,還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兩種請求權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優(yōu)勢,物權請求權相對于不當?shù)美恼埱髾嗑哂袃?yōu)先的效力,但是對于返還財產的范圍來講,遠遠小于不當?shù)美姆颠€范圍,在原物毀損或滅失的情況下,只能折價補償,即使“一價抵一物”,物都將不復存在,權利的依附和載體又從何說起呢!但在不當?shù)美姆颠€中,大可不必考慮這些。那么,如果適用于物權的請求權就更加的合理,才能保證受損人利益的最大化,可以保證在物不復存在的前提下可根據(jù)《物權法》第38條的規(guī)定,請求損害賠償同時也不必考慮受益人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僅僅認定為無權占有即可。
我相信,存在的爭議不會永遠存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法律的進步,一些難題總會有突破。作為一個法律人,也應當試著不斷地發(fā)現(xiàn)和探索法律的奧秘,這是我們堅持不懈的追求。
注釋:
郭明瑞、房紹坤主編.民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9.
最高院第33號指導性案例判決書之裁判要旨.
段寶玫.無效合同財產返還的請求權基礎.上海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