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敘東,周倩儀,吳豫云,覃文儀,林昌松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廣州 510405;2.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風濕科, 廣州 510405)
【理論探討】
大半夏湯證辨析
蔡敘東1,周倩儀1,吳豫云1,覃文儀1,林昌松2△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廣州 510405;2.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風濕科, 廣州 510405)
現(xiàn)代醫(yī)家關于大半夏湯證的論述大多從“虛寒胃反”立論,而根據(jù)相關條文內容以及藥物組成反推,發(fā)現(xiàn)大半夏湯證“虛證”突出,而“寒證”立據(jù)卻不足,因此用“虛寒胃反”來概括大半夏湯證的病機并不恰當。經過查閱書籍可得,大半夏湯證的病機主要在“虛、逆、燥”,其本為胃氣虛弱,其標為胃氣上逆,而陰津虧損是因為嘔吐、進食減少導致,是反復胃氣上逆的繼發(fā)證。從藥物組成來看,該方以大劑半夏為君,和胃降逆治其標,以三兩人參為臣,益氣生津治其本,同時再以白蜜一升為輔佐潤其燥,三者相合,標本兼治,與“虛、逆、燥”的病機相對應,理法方藥一目了然。
大半夏湯;《金匱要略》;胃氣虛弱;胃氣上逆
大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大半夏湯方,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贝藯l文極其簡潔,單憑此條文難以揣測其病機,現(xiàn)代醫(yī)家對此條文的理解則多是以“虛寒胃反”立論。筆者卻疑惑,如果是“虛寒胃反”,整個方中針對“寒證”的藥物缺如,按張仲景用藥習慣此處為何不用干姜?因此筆者認為,以“虛寒胃反”來闡釋此條的病機,存在明顯的理法方藥不一致,是有欠妥當?shù)摹?/p>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中闡述胃反病機的條文主要有兩條,本文后面敘述時簡稱第一條和第二條。第一條:“問曰: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fā)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寒在于上,醫(y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贝藯l論述了誤汗和誤下導致胃陽受損而形成胃反的過程。此外,《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中有條文:“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說明弦脈可以是大下后導致的寒證表現(xiàn)。根據(jù)第一條條文,誤汗和誤下可以損及胃陽而形成胃反,此時我們的確可以用“虛寒胃反”來概括第一條的病機。
第二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贝送?,《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中有條文:“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备鶕?jù)條文中“浮則為虛,澀則傷脾”可以推測,第二條胃反條文中的脈浮應浮而無力,是胃氣虛、受納功能下降的表現(xiàn);脈澀則為脾陰不足、運化能力受損的表現(xiàn)。脈浮雖然提示胃氣虛,但不能就此等同于虛寒證?!督饏T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說:“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薄磅藐柮}當伏”說明“脈浮”不是趺陽脈的正常表現(xiàn),而是胃氣虛導致胃受納與和降功能下降的表現(xiàn)。又“今反緊”引出結論“本自有寒”,說明張仲景認為緊脈才主寒證,故第二條條文后面說“脈緊而澀,其病難治”。綜合以上分析可知,第二條條文主要強調胃氣虛,脾陰虧損導致的胃反,并指出了合并寒證則“其病難治”的不良預后。如果依然沿用第一條條文“虛寒胃反”來闡釋此處的病機,顯然是欠妥當?shù)摹?/p>
翻閱現(xiàn)代著者的相關論述,發(fā)現(xiàn)大多著作都是用“虛寒胃反”來闡釋大半夏湯證的病機,其依據(jù)主要就是片面地根據(jù)上述第一條條文對胃反的病機論述,而同時模糊了第一條條文與第二條條文之間病機的區(qū)別。如陳紀藩主編的《中醫(yī)藥學高級叢書·金匱要略》[1],李克光、張家禮主編的《金匱要略譯釋》[2],張琦等主編的《金匱要略講義》[3]都將大半夏湯放置于虛寒胃反欄目下論述。
魏荔彤在《金匱要略方論本義》[4]描述:“胃反而嘔吐者,胃家久虛,食停氣滯,旋食旋吐也?!庇肉凇督饏T要略心典》[5]寫到:“胃反嘔吐者,胃虛不能消谷,朝食而暮吐也。又胃脈本下行,虛則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參、白蜜益虛安中?!眳侵t[6]“胃反嘔吐者,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嘔吐也,主大半夏湯,補脾胃、止嘔吐也?!背涕T雪《金匱篇解》[7]:“氣陰大傷,胃火下降,津液枯槁,上下無以濡潤,大便結如棋子,食不得入,入則嘔吐……方用人參生津養(yǎng)氣陰,半夏降逆氣,白蜜潤枯燥?!鄙鲜鰲l目提示古人論述大半夏湯方證及其治療時強調3個方面:一是“虛”,如“胃家久虛”“胃虛不能消谷”“氣陰大傷”;二是“逆”,如“胃脈本下行,虛則反逆也”;三是“燥”,如“氣陰大傷……津液枯槁,上下無以濡潤”。而相對應的治法也分別是“人參、白蜜益虛安中”“補脾胃”“人參生津養(yǎng)氣陰”的補法,“半夏降逆”“止嘔吐”“半夏降逆氣”的和胃降逆法以及“白蜜潤枯燥”的潤法,而對于寒和溫則論之甚少。可見,在古人看來大半夏湯證中的“寒”體現(xiàn)不明顯,其病機并不是所謂的“虛寒胃反”,是現(xiàn)代中醫(yī)八綱辨證立論盛行的產物,大半夏湯的病機應當是以“胃氣虛”為主,兼有胃氣上逆和津液虧損。
根據(jù)以上條文以及古人的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大半夏湯證的病機與第二條條文所論述的胃反病機比較符合,是以胃氣虛弱、脾陰虧損為主要病理表現(xiàn),以胃氣上逆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但尚未發(fā)展到“脈緊而澀”陰陽俱虛的階段。再根據(jù)大半夏湯藥物的組成及其用量,可推測其癥狀的嚴重程度及伴隨癥狀。張紅麗總結發(fā)現(xiàn),半夏在經方中的計量單位有數(shù)種,如小劑量用枚或合,常用量用升(通常為半升),特大量用至二升[8],大半夏湯中半夏用至二升說明嘔逆癥狀很突出,頻繁嘔吐,病程較久;劉忠第整理發(fā)現(xiàn),《傷寒論》中的人參常用劑量是二兩和三兩共有16首,占整個人參方劑近70%,最大用量6兩,但是在烏梅丸丸劑中使用[9],大半夏湯人參用三兩說明胃氣虛弱的程度也較明顯;閆愛玲等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經方中以蜂蜜入煎劑者有6首[10],其中有3首蜂蜜用至兩升或兩斤來解烏頭毒,其余豬膚湯用一升,甘草粉蜜湯用四兩,而大半夏湯蜂蜜用至一升,可知病人陰津虧損的程度亦較重,應還有大便如羊屎狀等癥狀。
綜上所述,大半夏湯證的病機是胃虛津虧、胃氣上逆,主要體現(xiàn)在“虛、逆、燥”方面,其本在胃氣虛弱,其標在胃氣上逆,而陰津虧損一方面是嘔吐導致,另一方面是進食減少所致,是反復胃氣上逆的繼發(fā)證。治療以大劑量半夏為君,和胃降逆治其標,以三兩人參益氣生津治其本,再以白蜜一升為輔佐潤其燥,三藥相合標本兼治、相輔相成,與“虛、逆、燥”的病機相對應,理法方藥一目了然。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條文本身出發(fā),還是從古人論述中尋找抑或以方測證,都不能得出大半夏湯證“虛寒胃反”的病機解釋。
[1] 陳紀藩. 中醫(yī)藥學高級叢書·金匱要略[M]. 2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2] 李克光,張家禮. 金匱要略譯釋[M]. 2版.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4.
[3] 張琦,林昌松.金匱要略講義[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4] 魏荔彤. 金匱要略方論本義[M]. 天津: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7.
[5] 尤怡.金匱要略心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2.
[6] 吳謙,等. 醫(y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M]. 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7] 程門雪.金匱篇解[M].何時希,莫雪琴,程煥章 合著者.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2012.
[8] 張紅麗. 經方中半夏古劑量與現(xiàn)代應用初探[J]. 山西中醫(yī), 2010, 26(4): 47-48.
[9] 劉忠第. 《傷寒論》的人參應用規(guī)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
[10] 閆愛玲, 姜東云. 淺談仲景方中蜂蜜的運用[J]. 甘肅中醫(yī), 2007, 20(8): 64-65.
蔡敘東,男,在讀碩士,從事《金匱要略》風濕病的臨床與研究。
△通訊作者:林昌松,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金匱要略》風濕病的臨床與研究,Tel:13802772276,E-mail:13802772276@163.com。
R289.5
A
1006-3250(2017)05-0598-02
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