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展
公公是個普通工人,卻養(yǎng)育了四個兒女,家境自然好不到哪里去。然而,他卻一輩子樂善好施,在外人面前極要面子。
一直以來,親朋好友間只要有喜事、喪事需要隨禮,公公總是盡量包最大金額的紅包,并能找到充足的理由:比我們家窮的,他說要體恤人家;比我們家富的,他說人窮志不能短。婆婆說,過去家里特別貧困,有時隨完禮后甚至得為下一頓飯發(fā)愁,可公公還是“打腫臉充胖子”。
退休后,公公有些閑錢,便將“慷慨大方”發(fā)揚光大——上車搶著買票,聚餐搶著買單成了家常便飯。有次吃早餐時,他搶著給小區(qū)的年輕保安買單。人家不好意思接受,他豪爽地扔了錢就走。
正因為這樣,公公的人緣相當不錯,常常大老遠的,就有人“朱老,朱老”地跟他打招呼。逢年過節(jié)時,也有得過他幫助的人給他送點吃的東西。公公常常滿足又得意地說:“看看,我當了一輩子的老百姓,還能得到別人這樣的尊重,很不容易吧!”
婆婆卻毫不留情地打擊他:“得瑟個啥?就知道在外面逞能!你對這個家有多大貢獻?孩子們做任何事情都得靠自己。你好意思,我還不好意思呢!”
這些話多說幾次,婆婆便把公公說蔫了。有段時間,我家買房急需用錢,東挪西借弄得焦頭爛額的。公公看在眼里,生出一些愧意,直說:“都怪我沒本事,都怪我沒本事!”
搬來我家新房住之后,公公越發(fā)覺得對不起我們,在家低眉順眼的,還把工資卡交給我做生活費。他不再去遛彎兒,總是悶悶地躲在家里練書法、看電視。有人打電話請他喝茶,他也推辭了,自言自語地說:“沒錢就老實待在家,總是吃人家的不好!”
我擔心公公悶出病來,把工資卡還給他,讓他還像過去一樣,該怎么花就怎么花。公公卻直搖頭,說:“我一生沒能給子孫一丁點兒福蔭,慚愧得很,能省就省著點吧!”
就在我以為公公這輩子都會活在自責與自卑的陰影里時,情況突然有了新的轉機。
那天,公公突然神秘兮兮地把我和老公叫進房間,一臉興奮地說要給我們看樣明朝的古董。我們接過他從懷里掏出的“古董”一看,原來是一支竹簫。簫上刻了兩句繁體古詩,落款是“明成祖朱棣”!
簫的材質并不好,是特意在地里埋了一段時間再挖出來的新竹,雕刻也很粗糙,一看就是贗品。我問他這玩意從哪里來的,公公告訴我們:“我在街上聽人聊起郊區(qū)一個老鄉(xiāng)過去是大戶人家,現(xiàn)在家道中落,很多東西要變賣,于是趕過去花了兩千元錢淘了這件寶貝……”公公還沒說完,我們就明白這是江湖騙子。老公正要說出真相,被我用眼神制止了——既然被騙的錢不是太多,也沒辦法追回,就沒必要讓老人知道后添堵了。
公公全然不知自己上當受騙,還陶醉在“慧眼識珠”的成就感里,問:“這玩意兒年代久遠不說,還是皇宮之物,應該很值錢吧?好幾個人搶著買,出的價比我還略高,可人家最后還是愿意賣給我!”
“估計是挺貴的,都是您老人家平時積善多,善有善報吧!”老公敷衍他說。公公的臉頓時明亮起來。他仔細地找了塊布,將那支簫包了一層又一層,讓老公藏到最安全的衣柜上面去,說是將來要傳給長子長孫。
有了這件“傳家寶”,公公終于覺得對得起子孫,腰板再次挺了起來,說話的嗓門也粗了許多。而那支簫,隔天便被他拿下來擦了又擦,然后珍藏起來。
關于“古董”的秘密,除了公公之外,我們整個大家族后來都知道了,婆婆還背后笑他是“古董先生”。不過,那支簫確實成了朱家的“傳家寶”,因為它讓不僅讓我們學會了如何仗義疏財、關愛后代,也讓孩子們學會了怎樣孝敬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