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摘 要:文章通過對信息時代新事物、新情況、新觀點、新知識的客觀分析,全面闡述了新聞工作者面對新挑戰(zhàn),要不斷擴大視野,更新知識,努力學習的必要性。并針對新聞工作從業(yè)人員如何不斷學習,勇于進取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guān)鍵詞:更新知識;新聞工作者;永無止境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當前社會已經(jīng)進入國際傳播的時代,在“地球村”的社會現(xiàn)實下,新聞工作的內(nèi)容和方式都有了重大改變,要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新聞工作者就必須不斷擴大視野,更新知識。
對于新聞傳播這種涉及意識形態(tài)的特殊行業(yè),廣大新聞工作者是新聞媒體的構(gòu)成者和新聞宣傳工作的執(zhí)行者。這種特殊的工作性質(zhì)決定了我們應該做擴大視野,更新知識的模范,做努力學習不斷進取的標兵。新聞工作者尤其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聞工作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新需求。
首先吃透時代精神是新聞工作者挖掘新聞的一種基本功,而時代精神是靠新聞工作者“上天入地”獲得的。
所謂“上天入地”就是在上知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在下了解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所思所想。新聞報道就是尋找二者的結(jié)合點,而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通過努力學習才能逐步獲得這種能力。時代感是新聞的生命,時代感對于記者來說,尤如人不能離開空氣而生存一樣,而沒有時代感的新聞作品就好象抽掉了靈魂的木乃伊,是不感動人的。那么什么叫時代精神呢?簡單地說,就是當前我們社會上該提倡一種什么樣的思想行為,道德風尚來推動和鼓舞時代的前進,提倡的東西就是時代精神。
以榮獲第31屆(2014年度)河北新聞獎一等獎的廣播消息《公交車上的緊急救援》為例。這篇稿件的作者在去醫(yī)院看望朋友的路上,無意中聽說楊玉森老人在公交車上突發(fā)心臟病被乘客挽救生命的感人事跡,于是馬上輾轉(zhuǎn)聯(lián)系到了老人和親屬以及部分施救者,了解事情的詳細經(jīng)過,采錄了近百分鐘的錄音素材,之后認真組織語言,精選錄音,還原了公交車上緊張、感人的場景。乘客的平凡善舉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傳統(tǒng)美德,展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濃濃的真情。這篇稿件之所以受到評委的青睞和受眾的喜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展現(xiàn)的中華民族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思想行為和道德風尚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提倡和所需要的。
再以采訪稿件《科技推廣標兵——張洪閣》為例,內(nèi)容是河北省隆化縣張三營鎮(zhèn)河東村原黨支部書記張洪閣,幾十年如一日推廣科學種田。他雖然已經(jīng)60多歲了,卻矢志不渝,為了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還參加了農(nóng)廣校學習,有勇氣向農(nóng)業(yè)部長和農(nóng)業(yè)專家提出合理化建議。這篇文章寫法簡單,平鋪直敘,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所以能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農(nóng)村廣播選中播出,其原因就是有時代精神,觸及人民群眾所關(guān)心的迫切問題,刺激了社會某根神經(jīng)??平膛d國,人人有責,特別是盡快提高廣大農(nóng)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迫在眉睫。有了時代精神,作品就有了生命,就會產(chǎn)生社會影響。時代精神的獲得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新聞工作者日積月累,刻苦學習才能得到。
另外,新聞背景材料的運用也要求新聞工作者下功夫,努力充實自己的頭腦,不做專家也要做雜家。
所謂新聞背景是指那些對新聞事件能夠起到解釋、說明、襯托、鋪墊等作用的附屬材料。新聞背景是指新聞事件的從屬部分,而不是新聞事件的本身,它的作用主要是對新聞事件進行解釋和說明。解釋這一新聞事件產(chǎn)生的歷史原因、環(huán)境條件,使新聞事件不要成為脫離各方聯(lián)系的孤立事件,也使受眾在接受新聞的時候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其意義。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各種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各種新名詞也不斷涌現(xiàn),比如“供給側(cè)”、“獲得感”等等,這些帶有特別含義的名詞或說法,如果新聞工作者本身都不明白,又怎么能讓受眾清楚呢?這就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把新聞寫的真實,生動有趣,緊扣時代主題,資料的積累和案頭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新聞工作者各方面的知識都要涉獵一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做一個雜家。
當前新聞宣傳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wù),就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正確看待外部世界。作為新聞宣傳工作執(zhí)行者的新聞從業(yè)人員,就要不斷學習進取,加快更新知識的步伐,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fā)全社會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jié)奮進的強大力量。而更新知識,提高素養(yǎng)的途徑就是不斷向書本學習,向?qū)<覍W習。
第一,新聞工作者要做多讀書,讀好書的模范,把讀書做為一生的必修課,作為一種習慣來養(yǎng)成。新聞工作者唯有努力讀書學習才能堅定立場,才能堅守住真理,才能客觀全面地看待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不至于迷失自我,以便更好地適應新時期新聞宣傳工作的需要。
只有認真讀書,具備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有后勁兒,才能在工作中建立尊嚴。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需要把實際工作和讀書結(jié)合起來,圍繞現(xiàn)階段的工作任務(wù)安排讀書時間。只有了解一個行業(yè),才能對其有整體的把握并作出準確的預測,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選題。在這里我們特別強調(diào)新聞工作者要努力增強法律意識,多讀有關(guān)法律方面的書籍。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人們法律觀念日益增強,新聞工作者已成為涉法比較多的人群,我們報道的新聞事件有可能涉及法律問題,我們采訪的過程也可能涉及法律問題。新聞工作者不一定成為法律專家,但必須要有法律意識,遇到有可能涉及名譽侵權(quán)、未成年人保護、涉密等法律問題的報道時,要查閱有關(guān)法律、法規(guī),咨詢專業(yè)人士,以避免法律糾紛。記者要說法言法語、要寫法言法語,使自己的新聞報道更具規(guī)范性。新聞工作者要讓自己成為復合型人才。要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和理論水平,使自己成為一部百科全書,這樣才能具備敏銳的新聞嗅覺,才能抓住新聞,并寫出有針對性、時效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好新聞。
新聞工作者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群體之一。大家一年到頭緊張的工作,即使節(jié)假日也不例外。但是,這并不足以說明新聞工作者就沒有時間讀書。外出采訪難免要等車、等船、等飛機,在辦公室每天也會有一些長短不一的縫隙時間,如果把這幾分鐘幾十分鐘的縫隙時間積攢起來,加以利用,就會擠出許多可供讀書的時間。新聞工作者的時間有三個特點:不完整性、不均衡性和不規(guī)律性。他們的時間大都被一個接著一個的采訪所切割得支離破碎,很難像專家、教授那樣,一連幾個月專心致志地研究一個課題。鑒于上述特點,新聞工作者必須善于把零碎的縫隙時間轉(zhuǎn)化為比較完整的時間,有必要做一個短期或長期的讀書學習計劃,從而達到系統(tǒng)學習某一門學科的目的。
第二,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新聞工作者參加專家、學者的理論研討會,或參加進修班學習,是提高新聞從業(yè)人員理論水平,適應新時期宣傳工作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
從事新聞工作時間長了,就容易在頭腦中形成一種定律,久而久之反映在新聞作品中就不能正確反映社會現(xiàn)實,而作者對這一切卻全然不知。通過聽專家講課,參加研討會等一些形式,把一些現(xiàn)象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和觀點武裝頭腦,有利于新聞工作者開拓思路,糾正不正確的認識。
前幾年,筆者有幸參加了一個在北京召開的媒介與性別主流媒體培訓班。通過幾天的學習覺得在認識上有了很大提高,增強了性別意識,對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刻板印象、性別意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贪逵∠笫菍ι鐣后w及其成員固定或模式化的看法,刻板印象通常不能正確反映社會現(xiàn)實。雖然我是女性新聞工作者,但根深蒂固的性別陳規(guī)陳見和積習,限制了我對性別問題的認識,影響了報道的深度和力度。比如對老齡人口女性高比例,老人生活狀況和生活質(zhì)量中的性別差異視而不見。通過參加研討班學習有了社會性別這么一個視角。就看到了社會文化對男女兩性角色、地位和需求的影響;有了社會性別意識,在報道經(jīng)濟問題時,不僅從人民生活的角度,更注意人民中不同性別群體的不同角度;在艾滋病防治的宣傳報道方面,注意感染者狀況,他們對醫(yī)療服務(wù)的需求,這些需求滿足情況的性別差異;面對老齡問題,要看到老齡人口中女性的高比例,老人生活狀況和享受福利的性別差異;對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和服務(wù),不僅看到性教育的必要,更要看到性別平等教育應該是性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通過學習,避免使用強化性別的陳規(guī)和性別歧視的語言,比如“婦孺皆知”、“改嫁”、“婆婆媽媽”等等??傊F(xiàn)在每當接觸任何一種媒介,都會自覺以社會性別意識的角度來審視,看它是否具有性別歧視和刻板印象等內(nèi)容,使新聞報道更加客觀真實。
綜上所述,飛速發(fā)展的社會現(xiàn)實要求我們,不管是剛剛參加新聞工作的新兵,還是在新聞戰(zhàn)線馳騁多年的老將,都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解決好本領(lǐng)恐慌問題,增強新聞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受眾愛聽愛看,產(chǎn)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