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苗苗
摘要:“以學生為本”是指注重每一個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個性差異相統一的個性需求,從而把學生個性的健康成長作為課程實施的著眼點和目標。作為高校的青年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就要明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且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以學生為本;教學;教師;學生
我認為所謂以學生為本,是指注重每一個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個性差異相統一的個性需求,從而把學生個性的健康成長作為課程實施的著眼點和目標。作為一名高校青年教師,如何做到在實際教學中以學生為本呢?
一、明確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為教師經過專門訓練,對于所教育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對于課程經過專門的培訓,知道自己任教的課程需要掌握到什么樣的程度。在教育過程中先進行仔細去分析,了解學生學習中已有的水平,在學習中將會有哪些困難等都做到心中有數。例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門課,我自己也經歷過考研,也從一個學生的角度很認真的學過這門課,知道它的難點是什么,知道考試的時候怎么考,所以在講課的時候就要告訴學生哪塊需要多花時間啃啃,哪塊可以稍微放放。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表現在對教學活動的領導、組織、指導和檢查。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在課前對一節(jié)的內容,以及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對學生的情況要進行詳細的了解,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合理組織教學使學生能更好理解教學的內容,對于學生中存在的問題要進行相應的指導。
為了鞏固教學成果還要布置學生作業(yè),并進行檢查。同時還要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和檢查指導功能。一定量的作業(yè)是必須的,學生上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課下如果不進行鞏固的話很快就會忘掉,同時在給學生批作業(yè)的時候要仔細認真,這樣的話學生在寫作業(yè)的時候也會認真對待。每一次的作業(yè)最好給一個成績,這樣學生私下會看看誰的作業(yè)比較好,這樣好的會更好,不好的會爭取做好,起到一個獎勵和激勵的作用。
二、明確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是圍繞學生展開,怎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使學生學的更輕松,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只有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才有效果。經過這幾年的教學,我覺得學生喜歡一些感性的教學材料,不太喜歡純理論的教學,所以我講《自動控制原理》時會放一些相關的小視頻,因為這門課理論性太強,學生基本都沒什么興趣學。講《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時候會引入一些實際生活中的例題,不致于課堂太枯燥,另外我還經常會讓學生就某個問題討論幾分鐘,這樣也對課堂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可以在討論中加深對該知識點的理解。
另外,在我們的教學中,存在著一種現象:教師對學生不放心,生怕漏掉一點知識,于是每堂課都講得滿滿當當,每個知識點都說得清清楚楚,每個規(guī)律都讓學生記得明明白白。其實這種不信任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老師在上課時很少讓學生發(fā)散性思維,一是怕管理不好課堂的紀律,二是怕學生沒有這個能力想。我想我們的學生已經是大學生,他們對于課本文字的理解能力已經達到相當一定的水平,對于知識的認知和接受能力也是沒問題的,而且學生可以通過上網和圖書館等多種渠道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還是像以前一樣怕學生不理解、怕學生不接受,一整節(jié)課都在“滿堂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長期下去學生也會漸漸失去興趣,導致學生的厭煩。我想新課程標準就是要完全相信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提升,得出知識的結論。這樣不僅授課形式新穎,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潛能,使學生能力得到提高。
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特點,多關心愛護學生。學生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他們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還沒有完全定形。所以學生的可變性、可塑性很大。教師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學生的成長,而不能用成人標準衡量學生,更不應該把成人的標準強加給學生,不應唯分數論人,不應以一兩次錯誤對學生有偏見,應對學生寄予無限的希望,多欣賞和鼓勵學生,鼓勵他們超越自我、超越老師。如學生在課堂提問中回答錯誤、作業(yè)中出現錯誤等等,這時教師不應指責或鄙視學生,而應鼓勵學生繼續(xù)探索,應耐心地進行指導,使學生不放棄、有信心能做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逐步取得進步。
三、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如今信息知識爆炸的年代,師生關系應該更多的是一種平等的民主關系,要培養(yǎng)良好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學會與學生換位思考。如果學生犯錯,作為老師,批評他沒錯,但是應該講究方法和藝術,可以課下和學生談談,效果會更好;把學生當朋友,也是師生關系的民主化體現,教師的知識通常比學生更全面,更專業(yè),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忽視學生的見解;用心去愛學生,給他們力所能及的溫暖,也是良好的師生關系的一個反映。在教育實踐中,由教師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種高尚的感情,它既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又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同時還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感情基礎。
總之,教學應該把兩方面的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果只看到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會影響教學效果。而且如果一味順從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都以學生說了算,這其實是抹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作為大學教師,以學生為本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不僅僅表現在上述幾個方面,比如教師的師德,這是所有教師的最低要求等,如果有合理的教學方法、良好的師生關系及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并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學生為本,大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就沒有理由得不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龐麗麗.“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
[2]邵曉楓,廖其發(fā).“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內涵的解讀【J】.中國教育學刊.2006,3(3)
[3]董凌波.基于“以學生為本”的高校課程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02(20):103-1107
[4]吳全華.教學以學生為本觀念的若干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4,09(9):20-26
[5]冀學鋒.論以學生為本的高校學生工作理念【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9(5):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