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駿
摘 要:跨文化交流活動發(fā)生在遠古時期的人類文明活動。但是,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研究學科,跨文化交際學起始與上個世紀的美國。當前,跨文化活動的日益頻繁對我國高校培養(yǎng)現(xiàn)代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對北美54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北美高校近三十年的跨文化交際教育所涵蓋的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實施方式、評價體系等進行深入分析,為大專院校開設相關課程提供翔實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課程設計;北美;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074-02
在當今全球化趨勢下,世界各地區(qū)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梢哉f,跨文化交際活動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類活動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之一。整個世界的相互依存性與聯(lián)系性日益增強,唯有培養(yǎng)乘浪而行的能力,以一種嶄新的思考與跨時代的生活方式來與跨時代的生活方式來與這股新浪潮并行前進,我們才能開拓探索成功的人生。而這種能力不經(jīng)由跨文化交際學的學習,是無法達到的①。
上個世紀50年代左右,跨文化交際學剛在美國興起的之時,跨文化訓練主要是針對外交人士和駐外軍人,承擔培養(yǎng)任務的單位集中于少數(shù)幾個征服培訓機構②。而目前由于時代的迫切需要,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擴大到更大范圍。高等院校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使命。學校的課程設置則體現(xiàn)了高校對于跨文化交際學的定位、理解以及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思路。而課程設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跨文化交際學的基本規(guī)律,課程定位是否準確,課程內(nèi)容能否體現(xiàn)當代社會價值,都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均有重要影響。
我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此問題。由于外語教師的語言優(yōu)勢,跨文化交際學主要集中于外語研究和外語教學領域③。在很大程度上,我國高校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是作為外語類課程的附屬品或者衍生品存在,而這樣的課程定位,無法適應當前全球化社會背景對于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④。美國高校是最早系統(tǒng)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的研究機構,其開課歷史已經(jīng)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對美國高??缥幕n程開設情況和教學內(nèi)容做系統(tǒng)分析,有助于指導我國高等院校相關課程的設立,為培養(yǎng)跨文化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⑤。其相關問題設計《跨文化交際》課程設計的主體教學內(nèi)容、所涉及的主要理論框架、課程教學設計理念、評價體系⑥等等。通過對代表美國高校跨文化交際教育的54所高校的調(diào)查,結合跨文化和比較教育學的研究,了解北美地區(qū)跨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從課程定位、課程內(nèi)容、課程體系、授課方法、評價方式、課程資源等六個維度為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優(yōu)化提供思路。
一、資料與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為主要研究手段,調(diào)查對象來自美國高校。高校的選擇標準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⑦:(1)開課歷史;(2)開課層次;(3)社會影響力;(4)課程完善程度;(5)信息公開程度。初步參考美國國家傳播學會發(fā)布的開設跨文化交際傳播學課程的高校信譽度排名。以此為基礎,考察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俄克拉荷馬大學、南加州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匹茲堡大學、賓州州立大學、華盛頓大學、新墨西哥大學等在跨文化交際的教學和研究處于北美領先地位的學校。調(diào)查方式通過網(wǎng)絡電郵進行。共收回有效問卷54份。
二、數(shù)據(jù)及討論
根據(jù)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了數(shù)據(jù)歸類,從六大方面對北美高校開設《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的情況進行了歸納和探討,具體如下。
(一)課程設置基本數(shù)據(jù)
調(diào)查表明,最早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年份為1968年,距今已經(jīng)有將近40年歷史了。大多數(shù)院校均從上個世界八十年代開始,也有三十來年歷程。班級規(guī)模從大小不一,從不到20人到多達100多學生。平均保持在40人左右。最常見的開設頻率是每學期1門。學時從最少的10課時到最多的將近50課時。大多數(shù)學校是必修課,要求大一新生均需選讀。部分院校是作為博雅教育的選修課。選課的最主要原因是未來需要赴海外求學或旅游。其他因素包括國際意識、增長見識、授課老師的魅力等。北美高等教育一直引領世界,眾多院校是全球?qū)W子求學的圣殿,國際學生在北美高校中占著一定的比例。如何幫助來自全球各地的國際學生適應北美文化是美國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之一??缥幕浑H類課程的開設,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外國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同時也拓展了本土學生的視野,為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做了準備。
(二)課程目標內(nèi)容
總體來說,跨文化交際課程設置的目標是“意識+態(tài)度+技能”三合一的灌輸。但并不是所有學校對此三大目標做均衡對待。具體來講,各大高校著重關注如下目標:
1.跨文化交際學科相關術語的討論,包括“文化”、“跨文化交際”、“世界觀及其對交流的影響”、“交流與溝通”模式以及相關技巧等
2.跨文化交際場合的實際運用,如識別和運用跨文化交際模式、加強跨文化交際關系、如何解決跨文化沖突、文化調(diào)整等。
3.自我意識方面的目標,如了解自己和母國文化,如何應對偏見和刻板印象等。
4.其他技巧,如外語能力的提高、研究能力的加強、寫作技巧的灌輸?shù)取?/p>
目標的擬定是課程設置的靈魂⑥,需要體現(xiàn)學科的整體性、社會的需求性、和學習者的需要三大要素。北美高校的跨文化交際課程目標的設置明確了學科的基本要求,強調(diào)了實際運用和個人素質(zhì)的提高,以及整合了個人的需求。
(三)課程設計內(nèi)容
大多數(shù)被采訪對象認為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是基于教育為理念,少部分提到了訓練,個別提到了研究為主要開設動因。各大高??傮w上還是以應用為主線。課程內(nèi)容紛繁復雜,主線涉及10大領域,具體如下。
(1)跨文化研究領域,涉及歷史與發(fā)展和研究現(xiàn)狀
(2)文化,涉及定義、構成、文化比較、強弱語境文化、目標文化講解、傳統(tǒng)文化介紹
(3)世界價值觀,包括文化相對論和決定論;超越自我文化范;世界觀的定義;語言相對論和語言決定論;語言
(4)跨文化交際能力,涵蓋定義界定;特征;組成結構;訓練方式;評價體系等
(5)溝通能力,含非語言交際;定義界定;空間交際學;溝通模式
(6)人際交流過程,包括沖突管理;發(fā)現(xiàn)自我;交互關系
(7)跨文化交際過程,涵蓋文化休克;刻板印象;跨文化假設;調(diào)整策略;文化交流過程
(8)語言學習,如語言變體;語言習得和學習的關系;母語和二語習得
(9)多元文化灌輸,涵蓋多元文化界定;語碼轉(zhuǎn)換;語言干擾
(10)倫理道德探討,包括研究種族歧視和倫理目的
課程目標確定之后,具體課程內(nèi)容便可詳細展開。由于“跨文化交際”涉及眾多學科和領域的知識,不可能也沒必要做知識的羅列,更為關鍵的是灌輸“跨文化意識”。北美高校的課程內(nèi)容的重心還是放在意識的培養(yǎng)以及實際能力的提高上。與其他人際交流類課程相比,本課程的最大特色是“文化”的界定和“跨文化能力”的強化。
(四)課程實施方式
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跨文化交際課程或多或少涉及理論以及應用。因此,教師為中心以及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均有所使用。具體方式有討論、講課、文獻回顧、課堂練習、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模擬演練、觀察法、合作學習、辯論、學生講解等等。由于跨文化交際是一門注重實踐的人際交流課程,學生參與式教學占據(jù)主導地位,較好的體現(xiàn)了“做中學”的原則。
(五)教材使用
目前,北美高校采用了眾多的跨文化交際教材。有的注重理論建構,有的注重人際交流,有的側重商務談判,有的涉及旅游和健康管理等等。問卷得知,最為盛行的是由Samovar和Porter教授主編的《跨文化交際讀本》。該書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發(fā)行,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第十四版了。并被翻譯改編成其他語言在全球使用,受眾極廣。其它曾被多次提到的教材有Gudykunst和Kim教授主編的《與陌生人交往》,Hall教授的專著《超越文化》等。還有的教員補充了視頻和音頻教材。與此同時,所有高校均采用了多本教材和自編材料相互補充借鑒。從這點來看,沒有一本教材能滿足本校師生的需求。除了選擇權威教材之外,相關老師還要考慮到自身的興趣愛好,學生的需要和接受情況,以及教材內(nèi)容的新鮮度進行及時的補充和更換。
(六)評價方式
所有參與調(diào)查問卷的老師均認為學生是基于課程大綱最初的目標進行測試。測試方式涉及書面考試和小測驗、學期論文、面試反饋。其他測試方式還有學生口頭報告、實地考察、日記撰寫等等。同時,檔案袋式的形成性評價方式為眾多高校使用。書面測試是為了檢驗學生對于本學科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同時也是為了檢測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模擬面試則是考察學生能否在在掌握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和具備一定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前提上能否解決實際問題。此種多元的評價體系很好的體現(xiàn)了本學科既注重理論又關注實踐的性質(zhì)。
三、總結
近半個世紀以來,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促使跨文化活動飛速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各大高校學生對于《跨文化交際》的需求日期增高。許多高校教師參與課程的設計和教學,影響著該課程的走向。同時,開設課程所在的學院或者高校由于各自不同的目標和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跨文化交際》的內(nèi)容和定位。本調(diào)查研究基于數(shù)據(jù)分析為美國各大高校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做了翔實的分析,詳細概括了各大高校的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對高校開設《跨文化交際》等相關課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第2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6。
②Hall, E. T. The Silent Language[M]. Garden City: Doubleday,1959.
③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03.
④鄔姝麗,周英莉.“高校英語專業(yè)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J].中國外語教育,2010(02):63.、
⑤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課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之探討”[J].中國外語,2006(06):04.
⑥顧建民.高等教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45.
⑦ Lederman,L. C. Communication Pedagogy:Approaches to Teaching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Communication[M].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