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戰(zhàn)國策·秦策一》“明臣之楚與不”一句中,“之”是助詞,而不是動詞。“楚與不(否)”是并列結(jié)構(gòu)。“楚與”是動賓結(jié)構(gòu),賓語前置。“楚與”即“與楚”,“與楚”即“助楚”。與“楚與”相對應(yīng)的內(nèi)容是“以國情輸楚”。今人惑于表層結(jié)構(gòu),誤解了深層語義。
關(guān)鍵詞:之 楚與 賓語前置 表層結(jié)構(gòu) 深層語義
《戰(zhàn)國策·秦策一》:陳軫去楚之秦。張儀謂秦王曰:“陳軫為王臣,常以國情輸楚。儀不能與從事,愿王逐之。即復(fù)之楚,愿王殺之?!蓖踉唬骸拜F安敢之楚也?”
王召陳軫告之曰:“吾能聽子言,子欲何之?請為子約車?!睂υ唬骸俺荚钢??!蓖踉唬骸皟x以子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軫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順王與儀之策,而明臣之楚與不也。楚人有兩妻者,人誂其長者,長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許之。居無幾何,有兩妻者死??椭^誂者曰:‘汝取長者乎?少者乎?‘取長者??驮唬骸L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曰:‘居彼人之所,則欲其許我也;今為我妻,則欲其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陽,賢相也。軫為人臣,而常以國情輸楚,楚王必不留臣,昭陽將不與臣從事矣。以此明臣之楚與不?!?/p>
軫出,張儀入,問王曰:“陳軫果安之?”王曰:“夫軫,天下之辯士也。孰視寡人曰:‘軫必之楚。寡人遂無奈何也。寡人因問曰:‘子必之楚也,則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為臣;孝己愛其親,天下皆欲以為子。故賣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婦嫁于鄉(xiāng)里者,善婦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軫為?忠尚見棄,軫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為然,遂善待之。
“明臣之楚與不”在文中出現(xiàn)兩次,胡安順、郭芹納主編《古代漢語》中對注釋為“證明我到底去楚還是不去”①。把“不”讀作“否”,這沒問題,鮑彪的注本正作“否”。但把“之”理解為動詞,就有問題了。元人吳師道(1283-1344)認為:“‘故之楚之‘之,往也;‘之楚與否之‘之,語助也?!雹?/p>
本章中“之楚”共出現(xiàn)11次,吳師道認為其中9次“之”都是動詞,2次“明臣之楚與不”中的“之”是語助。胡安順、郭芹主編《古代漢語》教材認為11次都是動詞。哪種說法正確,需要結(jié)合全文加以分析。
秦王問陳軫:“子欲何之?”陳軫答:“必故之楚。”意思是:秦國不用我,我到哪里都可以,如果你們預(yù)料我要到楚國,那我就順應(yīng)你們的心思,一定特意到楚國去。既然已經(jīng)明言“一定特意去到楚國”,那么是否去楚國就不再是一個需要證明的問題了,為何又言“證明我是否要去楚國”?顯然,陳軫要證明的是另一個問題,而不是是否“之楚”的問題。根據(jù)文意,陳軫要證明是否“以國情輸楚”的問題。換言之,意義上與“楚與”相對應(yīng)的是“以國情輸楚”。
在“明臣之楚與不”這句話中,“明”是動詞,“臣之楚與不”是賓語。賓語“臣之楚與不”是主謂結(jié)構(gòu)。按照古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主謂結(jié)構(gòu)作賓語時,應(yīng)在主謂之間加“之”字,通常稱之為“取消獨立性”?!俺c/不”是正反并列作“臣”的謂語。這應(yīng)該就是吳師道講“之”是“語助”的用意。
另外,還需考察“與”的詞義問題。
《詩·小雅·小明》:“正直是與?!敝祆洹都瘋鳌罚骸芭c,猶助也?!?/p>
《孟子·告子上》:“此又與于不仁之盛者也?!敝祆洹都ⅰ罚骸芭c,猶助也?!?/p>
《呂氏春秋·樂成》:“吾其與之?!备哒T注:“與,猶助也。”
《戰(zhàn)國策·秦策一》:“不如與魏以勁之?!备哒T注:“與,猶助也?!?/p>
《戰(zhàn)國策·齊策一》:“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备哒T注:“與,猶助之?!?/p>
“楚與”的“與”與上引各例詞義相同,應(yīng)是“幫助”之義。
另外還需考察語法問題。上引各例中,“與”作為動詞都有賓語,賓語一般都是后置的,只有“正直是與”賓語前置,但有“是”為語法標志,算是一種特殊語序,而在“楚與”中,“楚”是“與”的賓語,直接前置了,“與”字是否有這種用法需再分析。
《論語·微子》:“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痹凇罢l與”這個結(jié)構(gòu)中,“誰”是“與”的賓語,尚可說是特殊語法現(xiàn)象,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但在“斯人之徒與”這個結(jié)構(gòu)中,“斯人之徒”是“與”的賓語,也直接前置了??梢姟芭c”作為動詞,它的賓語是可以直接前置的。
由此可見,“楚與”就是“與楚”,就是幫助楚國,它所對應(yīng)的內(nèi)容就是“以國情輸楚”?!懊鞒贾c不”翻譯過來就是:以此證明我是否在幫助楚國。換言之,就是:以此證明我是否把秦國的情報泄露給楚國了。
總之,從語境、詞義、語法幾個方面看,在“明臣之楚與不”中,吳師道“之,語助也”的觀點是正確的,把“之”看作動詞是不對的。
由此可見,表層相同的語法現(xiàn)象,其深層語義可能是不同的,我們不能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
注釋:
①胡安順、郭芹納主編《古代漢語》(第3版)第384頁,中華書
局,2014年7月。
②見《戰(zhàn)國策》第13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第2版。
(許征 新疆烏魯木齊 新疆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83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