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和平
(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 中山 528404)
政治社會化視角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匡和平
(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 中山 528404)
由于政治社會化所固有的功能和特質,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上,從個體視角看,它不僅具有信息傳遞的雙向性、間接性等獨特優(yōu)勢,而且能夠通過多個路徑一并發(fā)力,還能夠在特定時空下的特定活動中恰到好處地進行要素調配,確保具備相關支撐,使效果更為彰顯;從社會視角來看,它能夠在工作實踐中確保人們自覺以價值理性矯正工具理性泛濫,使發(fā)展大方向不偏離,更具實效性。
政治社會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治文化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指出,“對國外的理論、概念、話語、方法,要有分析、有鑒別,適用的就拿來用”〔1〕。政治社會化,由于其所固有的功能和特質,可以“拿來”作為協調、系統和有序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的工具。政治社會化(Pol i t i calSoci al i zat i on)就是社會成員在政治實踐活動中逐步獲取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識和立場的過程。它是社會成員與政治體系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互動過程,是社會意識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統一,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政治社會化不僅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而且實效性更為彰顯。
人類政治社會化現象最早可溯及古希臘城邦的斯巴達軍事專制和雅典時代,以及中國的先秦時期。那個時期,人們已明確意識到了教育在完成人的各種知識積累并使之成為合格人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20世紀初,如何利用學校、政黨和政府機關進行正規(guī)的公民教育以培養(yǎng)公民的政治忠誠感以及如何面對日益增強的狹隘的民族意識成為了學術界關注政治社會化問題的兩個主要焦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不僅帶來了新的制度上的對立,也產生了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危機和政治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每一種政治制度、每一個社會都面臨著鞏固與發(fā)展的難題,這一背景促成了政治社會化研究在20世紀50-60年代的興起?!霸诂F代社會中,政治社會化已經成為了統治階級實行政治統治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成為了社會成員個體政治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2〕。
無論哪一種政治體系都會想方設法以公民政治社會化方式對自己的公民進行塑造,以確保公民產生對社會穩(wěn)定并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政治態(tài)度和信念。這種用來塑造公民的政治文化是一種主觀意識形態(tài),內容涉及“政治意識、民族精神、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觀念、政治理想、政治道德等各方面”〔3〕?!案粡?、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被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來,凝練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guī)定著民族的價值追求、社會制度理念向往和個人行為的規(guī)范,要求全體社會成員認同和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中國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生成,并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自洽于當代政治文化發(fā)展要求,契合于政治價值的現代化趨勢。其培育和踐行必須遵循人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在人的心理認知過程中經由知、情、意、行、信五個環(huán)節(jié)才能真正實現。社會成員只有學習和領會了國家、政黨、法律等方面的知識,遵守一定的政治行為規(guī)范,才能參與共同的政治生活,從事政治活動。而社會成員參與政治生活熱情的高低卻取決于其對真理、國家和人民的愛是否深厚和強烈。如果這種熱情深厚且沒有偏見、政治認知也是良性的話,最終就會形成相應的政治態(tài)度。直接影響政治態(tài)度和行為的是政治價值觀,這是社會成員以自己的需要為標準對種種政治現象的評價和認識,進而在其政治活動中起導向作用的知識背景和思維框架。推動社會成員為政治理想執(zhí)著追求和不懈奮斗的巨大精神源泉就是政治信仰。當然,這幾個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支配著每個社會成員采取相應的政治行為。這樣,作為政治文化實現過程的政治社會化就成為其實現路徑。這個實現過程是雙方面的統一:從社會成員個體的角度講,政治社會化是一個人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有關政治體系的知識、價值、規(guī)則和規(guī)范的過程,即通過這種學習和實踐,一個自然人轉變成為一個具有一定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傾向的社會政治人;從社會整體的角度講,政治社會化是一個社會將政治文化通過適當的途徑加以廣泛傳播的過程,也即通過這種傳播,人們把其所具有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傾向傳授給新一代社會成員,使之逐步獲得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識和政治立場的過程〔4〕。
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中的許多做法基本上都能夠遵循知、情、意、行、信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只是各自側重程度不同,但總體上存在對政治立場、政治覺悟培養(yǎng)比較重視而對政治“技能”培育不足的突出問題。在政治社會化視域中,應該在對政治社會化環(huán)節(jié)和過程等方面進行全面檢視的基礎上,激活政治社會化的功能,通過其本身所具有的方式方法,拉長板,補短板,以全面推進。政治社會化在方式上可以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目前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強調政治模仿、政治教育等直接政治社會化的多,而對間接政治社會化涉及甚少。雖然間接政治社會化最初獲得的政治傾向不具有政治性,或政治色彩不濃,但對其后期政治意識自我形成的影響力不可小覷。比如在訓練學習問題方面,一個社會成員在步入政治生活中所需要的能力、洞察力和技巧貫常是以非政治性活動的方式來獲取的。又比如在關系轉移問題方面,一個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非政治價值貫常都會被轉移于政治生活,并以它來評價政治生活。政治社會化在方法上可以分為強制、明示和暗示。目前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強制和明示的方法使用得多,暗示涉及甚少。雖然通過強制的方法可以借助于某種力量使政治社會化對象必須接受全社會普遍接受的主導政治文化或意識形態(tài),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效用非常有限。雖然明示的方法在公開交流有關政治信息、政治情感和政治價值觀念時非常有必要,但效用卻得不到鞏固。而暗示雖然是非政治態(tài)度的傳遞方法,但它能夠借助于習俗、禮儀、文娛、期望、理想、教育等非政治性手段獲得某種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雖無政治社會化的故意,但卻是一系列活動中政治社會化所必需的基礎條件。
《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發(fā)揮新聞媒體和網絡陣地的傳播作用,而且要通過發(fā)揮精神文化產品育人化人功能,通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來培育和踐行。這種以“宣傳教育”、“融入”為要旨的要求不僅為政治社會化所包涵,而且還具有其獨特優(yōu)勢。
宣傳作為傳播學的一個概念范疇,在傳播中主觀色彩濃厚,目的性非常鮮明,也因此多用于政治目的方面。宣傳作為一種過程,也因此成為一個改變人的心理和行為、建立起新的價值觀的過程。無論哪種階級、哪種勢力都會使用宣傳的各種渠道、陣地和方式方法達到自身的目的,宣傳無疑具有強烈的階級性。無產階級的宣傳始終秉持科學性、真實性和現實性原則,因而總能有效地通過宣傳而實現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目的,提高人民群眾的覺悟,促進其發(fā)展。教育作為人類薪火相傳的基本途徑,既是人為了生存需要而獲取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的心性培育的不二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無疑是培育人心性的教育過程,其中主要包括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將占統治地位的思想觀念傳遞給社會的每一個成員,使他們成為合格公民。而政治社會化則是政治體系利用多種渠道傳播和創(chuàng)新主流政治文化、塑造社會成員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識以培養(yǎng)政治人的過程。從這個邏輯出發(fā),政治社會化與宣傳、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交叉又各有獨特蘊意。但是,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而言,宣傳、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為政治社會化所兼容。從目標上看,宣傳、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致力于塑造合格公民;從過程上看,宣傳、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政治社會化的基本手段,或者說是政治社會化的主要途徑。但是,一般意義上的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宣傳等方式在信息的流向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信息流動是不對稱和不均衡的,而政治社會化則與之不同,其在信息流動方面的雙向性明顯,這是政治社會化更有效的一個優(yōu)勢所在。
政治社會化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中也發(fā)揮著獨特的優(yōu)勢作用。國民教育全過程,既包括從家庭、學校到社會的橫向教育,也包括學前、小中大學、繼續(xù)教育等縱向教育。融入有進入、匯入之意,如有形物質的彼此融合,一種物質融入另一種物質,或者無物質形態(tài)的融合,如精神上的融合和接納等。政治社會化在推進精神“融入”的過程中更具優(yōu)勢。因為社會化本身就是自然人融入社會成為社會人的過程,并且這個過程還是多重的,既包括家庭、學校、同伴、社會共同體和大眾傳媒,也包括理論爭鳴、社會宣傳、文藝熏陶、制度規(guī)范、實踐鍛煉以及精英培養(yǎng)等社會立體網絡。政治社會化則是通過政治機構、專門性政治社會化機構和功能性政治社會化組織與群體運用不同形式、不同方式方法和手段來實現的一整套科學機制。與宣傳、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都是直奔主題、目標明確不同,政治社會化的目的在于傳輸政治技能和態(tài)度,是一種潛在或間接的活動〔5〕,有明顯的間接性特征,是以一種不經意的或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改變政治社會化對象的思想、態(tài)度、行為傾向,更符合融入的內涵要求。宣傳、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能產生與政治參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它“不能傳授基本的社會態(tài)度,也不能樹立社會信任和信心,無法用特定的政治態(tài)度去填塞政治程序,無法確定主動性與被動性、參與與疏遠以及地域民、順民與參與民取向的混合比例”〔6〕,因為這一切需要時間。無論是宣傳,還是公民教育,抑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實都是政治社會化的顯性模式,但無論哪一種方式,如果獨立運行都無法成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最為有效的方式,因為對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態(tài)度和行為是以一種復雜的、微妙的方法結合而形成的,在某種程度上實現各種相互對立因素的平衡,否則,就無法完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和代代相傳。所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必須從應試教育模式下走出來,通過政治社會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各門學科的教學、學生的日常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等過程中,貫穿到學校各項管理過程中,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通過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等途徑,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稱道的“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時時處處起著應有的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各種路徑,如道德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重要節(jié)慶日的慶?;顒右约肮鎻V告等,是新形勢下的有效路徑,且都為政治社會化路徑所包含。這些路徑在政治社會化機理的作用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效果更為彰顯。
從個體視角來看,政治社會化能夠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更具實效性。政治社會化的路徑多種多樣,一般包括家庭、共同體、聚居區(qū)、同輩群體、學校、工作場所、正式組織、大眾傳播工具等。應該說,如果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置于政治社會化視角下,還存在多個路徑如何一并發(fā)力的問題?!叭绻鐣蛏鐣心骋惶囟ǖ臋C構想要有意識地來塑造其年輕公民,建立各社會化機構之間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進因素”〔7〕93,這樣就更能夠增強培育和踐行實踐活動的效果。如家庭是影響一個人確定其政治價值觀念和社會行為模式的重要因素和場所;又如,同輩群體作為政治社會化渠道具有獨到的特點,具體體現為:通常在無意識中進行,伙伴平等交流和切磋,沒有強制約束,根據自己興趣安排活動,氣氛寬松,有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此外還有聚居區(qū)、學校、工作場所、大眾傳播工具等,這些載體盡管有所不同,但其所傳播的信息是否一致非常關鍵,“社會化的結果取決于所有信息和條件的相互作用,尤其取決于有關信息內容的一貫性”〔7〕109。
另外,政治社會化能夠在特定時空下的特定活動中恰到好處地進行要素調配,確保具備相關支撐,使效果更為彰顯。如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其核心無疑是“涵養(yǎng)”,如果缺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就是為活動而活動,其危害極大?,F實中,不乏有功利化學雷鋒和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現象,傳統節(jié)假日中存在封建迷信活動,公益廣告背后存在金錢交易行為,這些都不乏表面上的熱鬧,而靈魂缺失。如果從政治社會化視角來推進這一系列活動,那么,圍繞著“涵養(yǎng)”,政治社會化應既考慮活動的靈魂維系,更涉及活動前后的基礎和延續(xù),使活動既有靈魂,更有效果。政治社會化渠道多元,但必須選擇可靠手段,從而促進實踐活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yǎng)。從效果的發(fā)生機制上看,政治社會化可以使人在完全沒有意識或者是顧慮的情況下,對傳播的內容進行自主選擇,這恰恰有助于人們通過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達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并起到良好的效果。
從社會視角來看,政治社會化能夠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更具實效性?,F代社會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個普通公民感到不易理解的復雜程度,更不用說控制了。在這種條件下,培育一種能夠在一個復雜世界中說明問題并提供簡單的解釋和行動綱領的意識形態(tài)是明顯具有感召力的。當社會的復雜性超出了決策機構的能力甚至是超出了領導人制定并貫徹有效公共政策的能力時,這種傾向變得特別嚴重?!霸谝磺锌磥矶荚絹碓健タ刂啤那闆r下,世俗主義的感召力可能會大大下降,而新的、反世俗化的意識形態(tài)和運動則可能會脫穎而出”〔7〕125-126。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國因應時代需要而倡導的精神追求。
在經濟發(fā)展、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是對參與其中的人的要求。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既有作為政治人、社會人、道德人、法律人的要求,也有作為理性人、文化人和經濟人的要求。現實生活中既不存在某個具體的政治人,也不存在某個具體的政治公民,只有當某個公民與實際政治生活發(fā)生關系的時候,其政治公民的屬性特征才更加顯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人的政治性和政治的社會性”。事實上,“無論一個人是否喜歡,實際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種政治體系之外。一位公民,在一個國家、市鎮(zhèn)、學校、教會、商行、工會、俱樂部、政黨、公民社團以及許多其他組織的治理部門中,處處都會碰到政治”〔8〕。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深深地卷入政治生活的漩渦中,人類政治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地滲透于社會的經濟、文化、宗教、法律和倫理道德中。構建好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政策導向,政治社會化在其中的作用尤其重要。政治社會化能夠在工作實踐中確保人們自覺以價值理性矯正工具理性泛濫,使發(fā)展大方向不偏離,更具實效性。如在法治中國建設過程中,當法治還沒有成為普遍信仰時,人們會想方設法規(guī)避法律、鉆法律的空子,甚至是拿法律做交易,視法律為兒戲,以權代法。培育人們的法律觀念和法治信仰,使人們從內心深處服從法律的“統治”,這是一個政治社會化過程。
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同樣需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在制度完善過程中形成激發(fā)和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向力。國際上,治理創(chuàng)新的基本理念和做法是:擴展治理主體,讓社會組織、公民、媒體等共同參與到治理中來;圍繞公共問題展開對話與協商,以期在互動與妥協中達成共識;充分尊重各方利益,以利于促成利益共享。這些理念和做法也離不開政治社會化的作用。抵制為富不仁和拜金主義,引導人們抑惡揚善,使全社會共享發(fā)展成果,更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的引領,也就更需要政治社會化的推進。人們參與政治的原因很多,其中利益、權力、社會挫折與被剝奪感、價值觀等對政治參與均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和驅動力。價值觀作為比較穩(wěn)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式,一旦在政治社會化中成為人們的目標意向,就會產生出參與政治、付諸實踐的強大政治動力。與之相應的是,價值觀一旦遭到破壞和踐踏,就會產生出維護這些價值準則的政治參與行為。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05-17(06).
〔2〕馬振清.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1.
〔3〕王滬寧.比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9.
〔4〕匡和平.從農民到公民:中國農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16.
〔5〕宋迎法.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會化研究概述〔J〕.國外社會科學,1995(7):28-31.
〔6〕毛壽龍.政治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21-122.
〔7〕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霖,鄭世平,公 婷,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8〕羅伯特·A.達爾.現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5.
責任編輯 周 榮
D616
A
1009-1203(2017)03-0097-04
2017-03-10
匡和平(1965-),男,江西吉安人,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主任,教授,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