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漢苗
修身養(yǎng)性需持節(jié)
□ 王漢苗
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最早出現(xiàn)在金文中。《說文解字》云:“節(jié),竹約也。”段玉裁注曰:“約,纏束也,竹如纏束之狀?!薄妒酚洝敳吡袀鳌吩疲骸爸裢庥泄?jié)理,中直空虛?!蓖怀隽酥竦奶卣?,即外有節(jié)理束之而不會輕易彎曲,內中空而挺拔,四季青翠,凌霜傲雨。竹的這些特征,正表達了節(jié)之意蘊——作為動詞的節(jié)制、節(jié)約、節(jié)儉與作為名詞的節(jié)操與節(jié)氣。
身體健康是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內容之一,但《2016年全民中醫(yī)健康指數(shù)研究報告》顯示,近一半的居民處于非健康狀態(tài)。在經濟發(fā)展帶給人們富足生活的同時,也使得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重大殺手。這促使人們反思自身的問題,并尋找那些影響人們健康的因素。其實,世界衛(wèi)生組織研究已表明,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中,生活行為方式占的比例高達60%,并針對此因素,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的理念,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梢?,維護健康,關鍵在一節(jié)字。節(jié)制自己的生活行為習慣,健康便掌握在自己手中。
怎樣才能做到節(jié)制自我呢?早在幾千年前,黃帝與岐伯的一段對話就探討了這個問題。黃帝就上古之人可度百歲而不衰,當時之人年半百而衰的現(xiàn)象向岐伯發(fā)問:是世道變了,還是人出了問題?岐伯給出的答案是,上古之知“道”者,能“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他們節(jié)制自己,使自身的行為與陰陽、術數(shù)相“和”,控制飲食、合理作息,不過度勞累,凡事能把持好一個合理的度,不做超出身體極限之事,所以能度百歲而不衰。當時之人,不知滿足,不會駕馭自己的神思,不懂得日中則昃、月滿則虧的道理,做事不節(jié)制,隨心所欲,打亂了身體健康運行之規(guī)律,所以才會出現(xiàn)半百而衰的現(xiàn)象。健康與否,不是世道變了,而是人節(jié)制自己的能力喪失了。
在當下,經濟、科技的發(fā)展給人們提供了物質上的富足,也讓人們被大千世界的繽紛所誘惑;激烈的競爭,導致人們的工作壓力不斷增大,喜怒哀樂無常;快節(jié)奏的生活,打破了老祖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的生活方式……環(huán)境無法改變,但人們可以改變自身的生活行為方式,按照健康四大基石的要求,克制口腹之欲,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平和心態(tài),過健康生活。
《孔子家語·觀周》記載,孔子帶弟子參觀周太祖之廟,在廟堂右邊臺階上有一銅人,嘴巴被封了三重,其背刻有“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等語??鬃涌春螅嬲]弟子說話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就不會因嘴巴招來禍害,這也是“三緘其口”典故的來歷。俗話說,禍從口出,故出言有節(jié)則寡尤。
老子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笨鬃釉疲骸扒裳粤钌?,鮮矣仁?!鼻f子云:“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倍急砻髁诉@樣一個道理:真正有修養(yǎng)、有學識的人,是那些能節(jié)制自己言行的人。
曾國藩曾說過,“人生壞事的兩個因素,一是自傲,二是多言。多言生厭,多言招禍,多言致敗,多言無益”。從古至今,言語不節(jié)致禍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曾經深得曹操器重與信任的楊修,最后卻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誅殺。楊修處處彰顯自己的聰明,還善于揣測曹操的意圖,并對外散播。如在與劉備爭奪漢中之時,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之時,曹操只說了“雞肋”二字,致使其手下將領難以知曉曹操之意圖,獨楊修領會并對部下說:“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痹诓軤I中散播曹操要撤軍的意圖,弄得曹營軍心不穩(wěn),招致曹操憤怒,埋下禍根。
節(jié)制言行方可寡尤。那么,如何做到出言有節(jié)?孔子給我們的答案是:“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本褪钦f,說話要避免三種過失,不該說話時就說,是急躁;該說時不說,是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而貿然說話,就是瞎子??鬃铀詫崉t包含著出言要把握時機、掌握分寸、恰到好處,為我們節(jié)制言行避免犯錯乃至招來禍端提出了忠告。因此,在與他人交往中,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避免自取侮辱。
世上并無后悔藥,為避免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我們在做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牢記“以約失之者,鮮矣”的圣人之言。
唐太宗之所以能開創(chuàng)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盛世局面,與他善于納諫、約束自己的行為是分不開的。故有學者指出,他最大的優(yōu)點,是“嚴厲地控制自己不去觸及無限權力的毒牙,并且鼓勵和接受最難堪的逆耳之言”。無論是在執(zhí)政立國,還是道德修養(yǎng)、私人生活方面,唐太宗即使很不情愿,但仔細考慮后仍能接受魏征等大臣的進諫,也正是眾臣的敢于勸諫,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諸多過失。所以,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思念他,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p>
“沖動是魔鬼”“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動買單”……表明了節(jié)制行為的重要性。黨員干部要筑牢欲望的防線,自律自愛,自覺抵制金錢、美色、名利的誘惑,不因一時糊涂而自取毀滅;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遇事學會換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學會節(jié)制自己的行為,才不會因為行為的不適引發(fā)后悔之事發(fā)生??傊?,如果人人都能按照“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去做,就會達到行己有節(jié)則寡悔的目標。
節(jié)操又稱氣節(jié)、德操,指一個人在任何條件和處境下,都能篤守高尚純潔的道德品質的行為表現(xiàn)?!熬又\道不謀食”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些膾炙人口之句,無不道出自古至今志士仁人堅守氣節(jié)、做傲骨之人的崇高追求。
中華民族歷來不乏抱節(jié)守志的典范。伯夷、叔齊,因恥食周粟而餓死于首陽山;蘇武在匈奴單于威逼利誘下,不畏強權,不辱使命,在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放牧19年終歸漢;抗元名臣文天祥,兵敗被俘后,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將自己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jié),垂留史冊。近代以來,多少民族豪杰,如關天培、鄧世昌、馮子材、佟麟閣、方志敏、趙一曼等,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抵抗外辱、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浩氣長存;和平時期,又涌現(xiàn)出了以孔繁森、焦裕祿、楊善洲、沈浩、廖俊波等為代表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他們堅守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嚴于律己,艱苦奮斗,用愛心、用行動,譜寫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時代新篇章。
堅守氣節(jié),守住做人的良知,歷史永遠不會忘記;而那些在危難時刻喪失氣節(jié)、臨陣脫逃之人,必將受世人唾棄。泰坦尼克號沉沒之際,婦女和小孩子先走的逃生政策,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愛情、親情、友情畫面:世界首富亞斯特四世、銀行大亨古根海姆、著名工程師羅布爾、50多名高級船員……沒有一個人擠上救生艇去搶奪婦女和孩子的生存機會;但日本鐵道院副參事細野正文卻男扮女裝擠上了滿載婦女和孩子的救生艇。他的這一舉動,讓他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他在巨大的羞辱中茍延殘喘地熬過了自己的后半生。
“一個人喪失氣節(jié),就是‘軟骨頭’,經不住考驗;一支軍隊喪失氣節(jié),就成烏合之眾,沒有戰(zhàn)斗力;一個民族喪失氣節(jié),就會備受凌辱、任人宰割。”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廣大黨員干部尤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修身養(yǎng)性之智慧,將“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銘記心中,牢記“言寡尤”“行寡悔”,堅持做人的底線,堅守內心的良知,節(jié)制自我、保守節(jié)操,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道德防線,做到“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只有節(jié)制,才能堅守思想上的不放松與行動上的不滑坡,永葆黨的先進性。
(作者為濟寧醫(yī)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