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青
(揭陽日報社,廣東 揭陽 522015)
讀書·行路·讀書
□楊桂青
(揭陽日報社,廣東 揭陽 522015)
筆者剛剛入行時,一前輩說:一名好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是個“雜家”,并爭取成為“專家”。這句話乍一聽似乎南轅北轍,但細細品味,再加上實踐的印證,卻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它們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簡而言之,就是“知”與“行”的關系;再通俗點講,就是“讀書”與“行路”的關系。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边@是傳統(tǒng)文人所提倡的治學修身的重要途徑,因為這兩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掌握廣博的知識,成為“雜家”,是新聞工作的特點決定的。而掌握知識的最佳來源恰恰是通過讀書增加的理論知識和通過行路(工作實踐)增長的實踐經驗。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好讀書與行路的關系,在讀書中積累知識,在行路中加以實踐印證,再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不足,更加有針對性地補充相關知識,形成自身學習實踐的閉環(huán)模式。
有口能說有筆能寫就能當記者是沒錯,可那得看你說的寫的是什么。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無論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還是對自身業(yè)務能力的提高,都必須時刻保持充電狀態(tài),多讀書,勤讀書,不斷學習各種知識,才能真正勝任新聞采訪編輯這份工作。
多讀書,有助于我們消除知識盲點,充實知識儲備。當然,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讀書”的概念也不僅是狹義的閱讀書籍,方便快捷的互聯(lián)網也為我們汲取知識提供了一個新渠道。當我們在新聞采編過程中碰到新名詞、新知識,客觀條件又不允許我們埋頭書架查閱相關書籍的時候,網絡閱讀就起到了救場的作用。2017年8月19日《揭陽日報》1版見報的《建設商貿強市 確保普遍安寧》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要處理好‘黑天鵝’與‘灰犀牛’的關系。”對于既沒有當過財經記者又非股民的筆者來說,“黑天鵝”與“灰犀牛”都是陌生的概念,幸好有網絡查詢可以及時釋疑答惑。這個實例也從反面證實了新聞工作者平時要多讀書的重要性,如果筆者事前對財經類的書籍多加涉獵,就不會產生這個知識盲點。
多讀書,有助于我們開展工作,因為一些不經意間的知識在關鍵時刻成為我們工作中的一大幫助。2013年,筆者在采寫一則關于現(xiàn)代人寫信寄信習慣的民生稿件時,無意中想到之前曾經讀過的鄉(xiāng)土文獻中對于“僑批”的介紹,靈機一動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眾所周知,潮汕地區(qū)是著名僑鄉(xiāng),在近現(xiàn)代,出國討生活的潮汕僑民就是通過“僑批”這一獨具地方特色的郵件傳遞家書、郵寄財物的。于是筆者走訪了當地的老人,并實地拍攝到其珍藏多年的“僑批”原件,稿件也由“僑批”這一有著厚重歷史意義的特殊信件入手,再到現(xiàn)代通信方式和通信習慣的轉變,再到郵政部門的應對等,采寫成質量較高的《今天,你還寫信嗎?》一稿發(fā)表,獲得多方好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北仨毻ㄟ^實踐才能將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深化、固化,徹底吸收成為自己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力量。對一名新聞工作者而言,只有多行路,將書本上得到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加以印證,才能采編出高質量的稿件,才能將新聞事實客觀反映給讀者并引起讀者的共鳴。
多行路,對采寫調查類報道來說尤為重要。2009年筆者剛參加工作不久就和同事一起接到采訪本地蕉農的任務,事前通過參考一些統(tǒng)計資料和其他消息渠道得知當年香蕉大豐收,原本以為可以輕松完成采訪并寫一動態(tài)消息刊登,但是采訪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原來豐產是事實,但蕉農卻普遍歉收。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反常的現(xiàn)象?筆者和同事帶著問題多方走訪,最后從現(xiàn)狀分析癥結、分析出路,形成了《香蕉豐收 蕉農為何滿臉愁》一文發(fā)表,得到了當地蕉農的認可,也為農業(yè)部門制訂相關措施提供了第一手參考資料。如果當時筆者僅憑一些數據資料,而不是實地走訪的話,很有可能單單寫出香蕉豐收的片面報道,有損報紙的公信力不說,還有可能激發(fā)蕉農的不滿情緒。
多行路,對于采寫文化類稿件同樣重要。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币环剿琉B(yǎng)一方人,一方人創(chuàng)造一方鄉(xiāng)土文化,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習俗。要采寫涉及鄉(xiāng)土文化的稿件,首先要查閱相關文獻,但又不能單純迷信文獻。2016年,筆者在采訪報道廣東省非遺項目普寧英歌時,事先做案頭準備工作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對于普寧英歌的發(fā)源時間有幾千年到幾百年不等的說法。在采訪中,筆者著重就此問題請教了有關專家,咨詢了非遺傳承人,最后稿件中采用了最為經得起考證的300多年一說,因為持續(xù)千年說者是從上古儺舞推斷而來,缺乏過硬的佐證。隨后,《普寧英歌:一舞風騷三百年》一稿刊發(fā),成功避免了不必要的爭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要“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堅踐實踐、實踐、再實踐?!边@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我們新聞工作者也應該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的良好習慣,在讀書行路中不斷汲取知識、積累經驗、發(fā)現(xiàn)不足,通過再讀書鞏固拓展知識儲備,做到在讀書學習中提升自我,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中體現(xiàn)價值,在自覺修為中砥礪品行。
再讀書,是一個鞏固已獲得知識的過程。就如前文提及的例子,筆者在編輯過程中發(fā)現(xiàn)財經知識方面的不足,在及時通過網絡查閱之外,事后又找來了相關書籍進行惡補,今后再遇到類似問題時也不至于瞬間兩眼一抹黑。又再如2012年,筆者在采訪電影下鄉(xiāng)時,和鄉(xiāng)村電影放映員一起進村入社區(qū)播放露天電影,在和電影放映員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對近30年國內電影的演變過程所知甚少,報道任務完成后就找來舊電影雜志及相關書籍補充這方面的知識。
再讀書,是一個拓展知識儲備的有效途徑。“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zhàn)歸來再讀書。”這是曾國藩送別曾國荃時的一句詩,揭示了經歷實踐之后再重拾書本,提升自身修養(yǎng)的必要性。筆者所在的揭陽市榕城區(qū),素有“水上蓮花”之美譽。作為土生土長的榕城人,筆者對水鄉(xiāng)民俗文化自幼耳濡目染,上學時又閱讀過相關書籍,在2011年采寫水鄉(xiāng)渡口演變時,一開始進展順利,但當涉及到歷史上渡口數量、具體渡口的名稱和地點的演變等問題時,一時又進入了知識的盲區(qū)。當時急著交稿,文章中對此只能避實就虛,一筆帶過。事后筆者通過請教前輩,查閱地方志書,才把這幾個疑問解決了。通過這種再讀書的過程,更加加深了筆者對家鄉(xiāng)的認識,也警醒筆者對于接觸過的知識要及時加深和拓展。
讀書、行路、再讀書,以學促行,以行證學,將讀書與行路兩者相互交融、互促共進,貫穿于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才能實現(xiàn)自我充電,不斷充實自己的人生。
(編輯: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