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圣盧西亞] 德里克?沃爾科特
翻譯 | 程一身
選自|《白鷺》,廣西人民出版社
在濕地
作者|[圣盧西亞] 德里克?沃爾科特
翻譯 | 程一身
選自|《白鷺》,廣西人民出版社
銀白水面隱現(xiàn)在蘆葦間
或隨著一曲挽歌流動,它可以適當?shù)匾种?/p>
為了追求名譽而做的努力、嫉妒和
高尚行為的損耗;我的狂亂平復下來,
就像一葉船體被撞破的輕舟。
像深藍灰色的蒼鷺,我飛向荒蕪之地,
飛向苔蘚美化的肋骨分明的失事船體,
自由一詞太過縹緲,往前一步可以是天高海闊,率真灑脫,往后一步也可以是任性妄為,恣意縱欲,就如少年時的周處一樣。
在那里白鷺伸展雙翅以免因搖晃而墜落
船頭,螃蟹在那里搜尋鱸魚,
我用盡了所有精力,探索一種
更豐富的生活,而不是三心二意的尋求。
我想起一個特殊的地方
那是亨特的海灣:遠離公路
一只青蛙沖著星星和車流伸出它的
舌頭;想起濕地,在濕地之光里
伴著充電的黃昏和蟾蜍的叫聲
在蘆葦間在螢光點點的夜晚
一座天堂在如鏡的水中不可思議地搖動。
薦詩丨流馬
對不起各位,今天這首詩沒有一個顯而易見的警句足以引發(fā)你的強烈共鳴,使你可以輕易摘取,復制轉發(fā)。甚至你讀起來可能會覺得“累”,因為它是由一行行長句壘砌而成,像一堵密不透風的墻。你想進入這樣的詩,不能以風的態(tài)度妄圖輕易穿過,而必須同樣把自己變成一堵靜默的“墻”,與它連接,或者相對,觀察它的觀察,思考它的思考,靜默它的靜默,然后這堵墻才會移動,不是通過你進入它,而是它進入你,讓你窺探到這首詩的內(nèi)部,就像看到自己的內(nèi)部一般。
你讀它,首先應該像讀一幅風景畫。在一片濕地里,擱淺著一艘船,這首船失事很久,破損到整體框架像人的肋骨暴露出來,而且生滿苔蘚,一群蒼鷺的到來破壞了船體原本的平衡,劇烈的搖晃迫使原先停留在這里的白鷺伸展雙翅。而在船底,有螃蟹在搜尋著鱸魚……
你讀它,就應該發(fā)現(xiàn),詩人將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像水澆混凝土一般澆筑到組成墻體的每一塊石子之間的縫隙,或者說,將思考和情感嚴實地壓進每一個所觀察到的事物。這一種寫作的技巧,讓我不由得聯(lián)想起北島翻譯的里爾克的那句名詩:“把最后的甘甜壓進濃酒?!蔽姨矚g這個“壓”字了,如果你不了解一些傳統(tǒng)的食用油壓榨工藝,你可能就體會不到這“壓”的妙處。我把沃爾科特的這種將思想和情感融入事物的觀察的技巧,稱之為“壓入式”,含著有力的物理性的神奇。
布羅茨基這樣評價沃爾科特的技藝:“在視力敏銳方面,這位詩人……通過將目光固定在一株被自己的露水鎖住的植物或固定在一個物體上,完成了任何博物學家都未完成的事情——他賦予它們生命?!边€有一位美國評論家說得更準確:“沃爾科特把詳細觀察的全部重量都壓在了詩行之上?!?/p>
他看到那艘破船,看到破船生滿苔蘚的肋骨,那船體的搖晃,那蒼鷺的飛來,白鷺的展翅,同時把自己平生為了追求名譽而做的努力、嫉妒和高尚行為的損耗灌注進這破船的肋骨,同時暗示這正是“我用盡了所有精力,探索一種更豐富的生活,而不是三心二意的尋求”之后的結果。這讓作者聯(lián)想起另一個地方,一只青蛙沖著星星和車流伸出舌頭。這里沒有使用任何修辭,而只是“想起”,不過這種想起,已經(jīng)告訴讀者,天堂就在這里,在船體搖動的水面上,如此神奇,如此不可思議。
寫到這里,大家可能仍然費解,詩人為什么突然被一片濕地之光“治愈”呢。其實這首詩是作者于80歲高齡時寫完的一本詩集《白鷺》中的第31首,原詩沒有標題。整部詩集飽含著詩人對一生的回顧和清理,所以你為什么會讀到“我的狂亂平復下來”,“我用盡了所有精力,探索一種更豐富的生活……”最終這片荒涼而絕美的濕地啟示了他,在充電的黃昏和蟾蜍的叫聲中,看到了天堂。
在《白鷺》的不少詩篇中,都出現(xiàn)過白鷺的身影。每一首詩的白鷺都為其他詩提供互文式的注解。比如在《在鄉(xiāng)村》組詩中,他寫道:“看那些白鷺/在散亂的隊列中吃力地走向草地……它們是一位老人的回憶錄中/褪色的遺憾……”在這里,詩人巧妙地將“白鷺”和“遺憾”對應,因為“白鷺”(egret)和“遺憾”(regret)如此相近。
所以說,各位,不要急著轉發(fā),默默讀完這首詩,默默吸取它“格物致知”般觀察事物的力量,你會探索到比此時此刻之前“更豐富的生活”,你會看到一個在自己思緒中不可思議搖動的小小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