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梅
內(nèi)容提要:朝陽市紡織廠北住宅建設工地在施工建設時共發(fā)現(xiàn)了四座唐墓,其中二號墓隨葬品豐富,據(jù)志文知墓主人為王君,隋代為官,志文涉及隋煬帝征伐高句麗之事件,對研究隋代與高句麗的民族關系等具有重要價值。
1999年9月,朝陽市博物館考古工作隊在市紡織廠北住宅建設工地進行文勘探時發(fā)現(xiàn)四座唐墓,其中二號墓隨葬品豐富,出土大量精美的陶瓷俑,包括唐代樂伎俑一組造型極其生動。此外還出土墓志一盒,據(jù)此知墓主人為王君?!冻柤徔棌S唐墓發(fā)掘簡報》1寇玉峰等:《朝陽紡織廠唐墓發(fā)掘簡報》,《邊疆考古研究》2009年第12期。發(fā)表了王君墓志的拓片照片與抄本,并對志文做了簡單的論述。本文不揣冒昧對志文略作淺釋,不當之處敬請賜教。
王君墓志一盒二塊。志蓋呈正方形,邊長62 厘米,厚12 厘米。盝頂式,四剎較緩,四面坡線刻青龍白虎等四神圖案,四邊飾蔓草紋。蓋頂粗線刻界格,橫豎各四行,格內(nèi)刻篆文四行“隋2隋,碑文中做“隨”,《九成宮醴泉銘》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隨之仁壽宮也”將“隋”寫成“隨”;《朝陽勾龍墓志》現(xiàn)藏朝陽博物館:“隨授大都督”;《魯善都墓志》現(xiàn)藏朝陽博物館,“祖牙隨冀州刺史……父端隨鷹郎將”均將“隋”寫成“隨”。隋文帝楊堅父親楊忠在北周時曾被封為“隨國公”,下同建節(jié)尉汲加朝散大夫王君墓誌銘”共15字。志石方形,邊長59厘米,厚11 厘米,四邊線刻十二生肖圖案。志石上刻三行橫線,上楷書志文,共24 行,滿行每行23個字,除空字及漫漶不清的3字外,總計共521字。
志文前后行加“」”以示分行隔斷,志文中的繁體字照錄不改,錯別字、異體字改為正字。與原《簡報》相異處加注說明,并按現(xiàn)代語法加注標點符號。
公諱君,字逹,北海劇人也。不常厥處,爰宅營州柳3“柳”碑文做“桺”,為“柳”的異體字,下同。城縣焉。派」姬水之靈源,踵緱山4“緱”,原簡報為“維”,志文中為“緱”?!渡胶=?jīng)》:“緱山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泉水出焉,上有飲鶴池?!薄逗幽细尽罚骸熬椛剑诳h南40里,孤峰突出,原靈王太子晉升仙于此。”還有傳說西王母姓緱也曾在此修煉,故得名緱山?!端鍟さ乩碇尽吩凇昂幽蠋Эぁ睏l下記“緱氏舊廢,東魏置。開皇十六年廢,大業(yè)初又置。有緱氏山,軒轅山,景山。”之仙裔。道高業(yè)晟,慶逺光重。純嘏紛以」殷流,英賢嶷而間出。曾祖 仁,齊儀同三司、文水縣令。祖」貴,隋朝散大夫、東平郡主簿???逹,隋建節(jié)尉,後任朝散大」夫,並行成表綴,道合珪璋。調(diào)下形賈子之言,祿微軫楊公之」歎。公生有異姿,長懐竒操,倜儻多逺志,交游5“游”,碑文原“逰”,為“游”的異體字。無近狎。載駈6出自《詩經(jīng)·鄘風》:“載馳載駈,歸唁衛(wèi)侯。”“駈”古同“驅(qū)”。竹」馬,摽譽於7於,原簡報做“扵”,“扵”古與“於”同。甘。公來謁龍門,見稱於司隸。踐庠敬業(yè),校武習文。」窮周孔之奧區(qū),盡孫吳之秘府。乍叅漁陽之鼓,時談右室之」琴。有藝必該,無學不綜。有隨全晟,爰應明楊。既光舉首,遂超」恒級。蒙授吏部將仕郎,高陽郡書佐。其後玄夷放命,出車問」罪。公屈指料敵聚米盡圗有,會天衷果申竒策,元戎唘路,制」勝無遺,雖妖寇未平而茂功已著,特降綸綍,加朝散大夫,剋」嗣家聲,聿脩前軄。類繒衣之重襲,等驄馬之並駕。聲明爰被」,文物載光。晟列冠於棘門,榮名溢8“溢”原簡報為“謚”,志文中為“溢”。謚是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給的稱號。隋唐時高官死后,只有職事官三官以上,散官二品以上才有請謚特權,王君職事官和散官官階都不足以請謚,故無謚號。這里為溢,當滿、充塞講。於柳塞。但生涯有極,性命」難延。災成晉豎之謀,裯驗秦醫(yī)之說。終於館舍,春秋六十有」八。夷落相悲如聞聘國使之殞,兇9“兇”,原簡報為“兇”,為“兇”的異體字。奴灑泣猶惜中朗之亡。息」徹孝德淳深,履霜哀感,爰謀卜筮,安厝神塋?;浺源筇讫埶贰乖隁q次辛酉八月甲子朔廿一日甲申遷葬於本縣西北」五里之平原,式旌不朽。乃為銘曰:」芳枝梃桂,美玉生崑。顯允公子,出自高門。心貞松竹,道葉蘭」蓀。合豪吐鳯,矯矢猿啼。竒功允集,茂賞斯繁。名目價重,位以」德尊。薤曝晨露,舟移夜壑。未極南溟,俄歸北郭。車旋」蓋騖,泉扃旐落。柳瑩禁采,蘧墳□託。海揚輕塵,表棲仙靏。千」秋已矣,九原可作。
志文在涉及曾祖、祖及父親名諱時,前面空一格,以示尊敬。
志文稱王君曾祖父名王仁,在齊時儀同三司,文水縣令。祖父王貴,隋時朝散大夫、東平郡主簿。父親王達,隋建節(jié)尉,后任朝散大夫。兒子王徹,仕否志文未提及。墓主王君隋時吏部將仕郎、高陽郡書佐加官朝散大夫。祖孫五代,查史書均未見載。從墓志看,其家族世系相當簡單,列表如下:
王仁—王貴—王達—王君—王徹
志稱墓主人姓王,名君,字達,北海劇縣人,后遷居到當時的營州柳城縣。王君具體生卒年,志文沒有記載,只是記其享年六十八歲,于大唐龍朔元年(661)歲次辛酉八月甲子朔廿一日甲申遷葬于本縣西北五里之平原,屬于二次葬。
下面分別就志文中的有關官職、地名等作簡單的分析:
曾祖王仁,《北齊書》無載?!褒R”從年代上推斷應該為北齊(550—557年)。三司,是指司馬、司徒、司空,《漢書》百官公卿表記:“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薄端鍟ぐ俟僦尽罚骸昂簖R制官,多循后魏……置太尉、司徒、司空,是為三公?!麓斡袃x同三司。”儀同三司,是指朝廷對于非三司的官吏而給予與三司同等的待遇。魏晉南北朝時,以儀同三司為一種官名,并置開府儀同大將軍、儀同大將軍等官,《隋書·百官志》記:“儀同三司……為第二品。”隋唐以后為文散官的最高官階,是一種榮譽和社會地位的象征。縣令分為上中下三個官階,自從六品上至七品下。
文水縣,《隋書·地理志》:“有摩笄山文水舊曰受陽,開皇十年改焉。有文水、泌水。壽陽開皇十年改州南受陽縣為文水,分州東故壽陽置壽陽。”查《漢書》、《北史》并未見水文縣的記載,王君墓志為唐代龍朔元年時人所撰,記文水縣當是指隋唐時地名,而并非北齊地名,地在今山西文水一帶。
王君祖父名王貴,隋時為官。朝散大夫為文散官號,非職事官,隋代始置?!端鍟ぐ俟僦尽匪褰▏?,隋文帝楊堅“采后周之制……又有特進……朝散大夫,并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聲者,并不理事……居曹有職務者為執(zhí)事官,無職務者為散官?!?0《隋書》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百官下》。文帝時三年“吏部又別置朝議、通議、朝請、朝散、給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郎”,“朝散大夫,為正四品?!敝翢蹠r改散官官號,自從一品到九品,共九大夫、八尉,八尉為:建節(jié)、奮勇、宣惠、綏德、懷仁、守義、奉誠、立信,以八尉代文帝時八郎,朝散大夫改為從五品。
東平郡,《隋書·地理志》:“東平郡后周置魯州,尋廢。開皇十年置鄆州。統(tǒng)縣六”即:鄆城(隋開皇初曾改為萬安縣,“十八年改曰鄆城”)、鄄城、須昌、宿城、雷澤、鉅野。轄境相當于今天山東濟寧市、汶上、東平等縣地。主簿,為各級官吏屬下掌管文書帳簿的佐吏,“郡,置太守,丞、尉、正,光初功曹,光初主簿,縣正,功曹,主簿……市令等員”11《隋書》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百官下》。。說明主簿是州、郡縣級官署的事務官,為基層小官。
王君的父親名王逹,隋時封建節(jié)尉,為武散官名,煬帝時設立八尉,即建節(jié)、奮勇、宣惠、綏德、懷仁、守義、奉誠、立信,官階從正六品至從九品,建節(jié)尉官階為正六品。
王君之子王徹,按志文記載“孝德淳深”,為至純至孝之人,仕否未見載。
汲,縣名,《隋書地理志》記載:“汲,東魏僑置七郡十八縣,后齊省,以置伍城縣?!薄对涂たh志》于“汲縣”條下云:“本漢舊縣,屬河內(nèi)郡,后魏于此置義州及伍城郡伍城縣,周改義州為衛(wèi)州,伍城縣屬衛(wèi)州。隋開皇六年改伍城縣為汲縣?!睋?jù)此,汲縣原為東魏所置,到北齊時改汲縣為伍城縣,隸伍城郡,隋開皇七年又將伍城縣改為汲縣,《讀史方與紀要》記載,“汲城,在衛(wèi)輝府城西西南二十五里”,即今河南昌汲縣西南。
關于北海,西漢時曾有封國名北海國?!蹲x史廣與紀要》記載:“劇城在壽光縣東南三十里,漢置劇縣,后漢為北海國治,三國魏廢北海國,以縣屬東莞郡,晉因之。劉宋屬北???,后魏因之?!北砻鲃】h曾為北海國治,至北魏時北海國已不存在,后魏時為北海郡,《魏書·地形志》北??ゎI下密、劇縣、都昌、平壽、膠東五縣。北齊時天保七年廢劇縣、平壽、膠東三縣,只領下密、都昌二縣,后將北??じ拿哧柨?,《隋書·地理志》有所記載:“北海,舊曰下密,置北海郡。后齊改郡曰高陽,開皇初廢郡。”隋煬帝繼位后,于大業(yè)初置北???,下轄十縣,分別為:益都、臨淄、千乘、博昌、臨朐、都昌、北海、營丘、下密。北??v史上幾經(jīng)廢立,據(jù)王仲犖先生研究,“北海郡初治平壽,及改郡為高陽,而平壽縣亦已屬入下密,郡乃移至下密。下密自漢至后魏,縣治皆在今山東昌邑縣東界,至北齊改為郡治,乃移下密于今濰坊市東十里古城社也”。墓志說王氏為“北海劇人也”,當是指王氏為北海郡劇縣人,在今山東壽光一帶。
營州柳城,已經(jīng)考古界證實地在今遼寧朝陽,《魏書·栗磾傳》記栗磾“子洛撥,世祖時出為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寧東將軍、和龍鎮(zhèn)都大將軍、營州刺史”。據(jù)此知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二年(436)朝陽其地尚名和龍鎮(zhèn),至真君五年(444)置營州昌黎郡治和龍城。后相繼為北齊、高保寧所據(jù),隋滅北周后于“開皇初置總管府,大業(yè)初府廢”。營州總管府下轄建德郡和龍城縣,大業(yè)初年廢府置遼西郡,“尋又廢郡,改縣為龍山,十八年改為柳城”。墓主人死后二次遷葬,“遷葬于本縣西北五里之平原”,葬地在今朝陽市紡織廠,這里的本縣應指的是柳城縣,唐代每里合今約540米,按此推算,距葬地西北五里應是老城區(qū)的位置,由此可以證明:唐代營州柳城縣的治所應就在今朝陽的老城區(qū)。
吏部為古代官署。隋時正式確立三省六部部制,三省為尚書省、門下省和內(nèi)史省。尚書省是行政中心,主要由吏部、禮部、兵部、民部、刑部和工部等六部組成。吏部長官為吏部尚書,掌管官員選受、升遷、封賞、祭祀、考績等人事業(yè)務。將仕郎為隋代文散官名,為從八品。
高陽郡,漢桓帝始置高陽郡,治高陽,其地在今河北高陽縣舊城村。晉時高陽郡治遷至博陸,北魏時將治所又遷回高陽,《隋書·地理中》:“高陽舊置高陽郡,開皇初郡廢?!彼彘_皇(581—600)初年廢除高陽郡的行政設置。大業(yè)九年(613)十月,隋煬帝下詔:“博陵昔為定州,地居沖要,先皇歷試所基,王化斯遠,故以道冠《豳風》,義高姚邑。朕巡撫氓庶,爰屆茲邦,瞻望郊廛,緬懷敬止,思所以宣播德澤,覃被下人,崇紀顯號,式光令緒,可改博陵為高陽郡,緩境內(nèi)死罪已下,給復一年?!?2《隋書·煬帝紀下》。到了大業(yè)九年的時候隋煬帝又下令重新設置高陽郡,但郡治已經(jīng)不在高陽而在博陵,可知隋高陽郡是在大業(yè)九年(613)由博陵改名而成,那么王君所任高陽郡書佐一職也當在大業(yè)九年十月以后。書佐是州郡門下及諸曹主辦文書的官吏,也稱門下書佐。
據(jù)上述推論,王仁致仕于北齊,王貴與王君皆致仕于隋朝,王徹仕否,志未提及。王氏一家原籍應為北海郡劇縣,地在今山東壽光東南,曾祖父王仁在北齊時任文水縣縣令,地在今山西文水一帶,祖父王貴任隋東平郡主簿,主簿一職作為管理地方事務的事務官,以隋之前是不需要朝廷任命的,只需當?shù)毓偈鸹虻胤焦倮羧蚊纯?,東平郡轄境相當于今天山東濟寧市、汶上、東平等縣地。王君任職在高陽郡,但不論是原籍貫北海郡還是文水、東平郡以及高陽郡,都屬于漢人聚居區(qū),表明王氏一族為漢人的可能性比較大。
志文對于隋征高麗的事件作了如下表述:“玄夷放命,出車問罪。公屈指料敵聚米盡圗有會天衷果申竒策,元戎唘路,制勝無遺,雖妖寇未平而茂功已著,特降綸綍,加朝散大夫?!?/p>
“玄夷”一名出自《后漢書·東夷傳》:“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玄夷、風夷和陽夷。”據(jù)《隋書》東夷和北狄卷記載,當時隋東、北部主要生活著高麗、百濟、新羅、靺鞨、流求國、倭國、突厥、契丹、奚等。高麗(亦作高句驪、高句麗)本為漢朝臣工,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wèi)氏朝鮮后,于第二年在其管轄之后先后設置了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玄菟郡初治朝鮮半島,后遷治于今遼寧新賓地區(qū),下轄高句麗縣。十六國時期,高句麗不斷向外進行擴張,407年后燕被推翻,代之為王建立北燕的就是慕容寶養(yǎng)子慕容云。慕容云“即天王位,復姓高氏”13《晉書》卷一百二十四載記第二十四。。據(jù)載,慕容云“祖父和,高句驪之支庶,自云高陽氏之苗裔,故以高為氏焉”14《晉書》卷一百二十四載記第二十四。。高云能得眾人擁戴而成王就表明此時的高句麗移民在遼西地區(qū)的勢力已經(jīng)日漸強大。隋統(tǒng)一中原后,周邊國家大多數(shù)成為其屬臣,文帝封高句麗首領高元為高句王并賜璽書,然而高元陽奉陰違,于開皇十八年(598)先發(fā)制人,“元率靺鞨之眾萬余騎寇遼西,營州總管韋沖擊走之。高祖聞而大怒”15《隋書》卷八十一《東夷·高麗傳》。,隋文帝下詔罷黜高元官爵,準備興兵問罪,“乙巳,以漢王諒為行軍元帥,水陸三十萬伐高麗”16《隋書》卷二帝紀第二《高祖下》。。高句麗王元懾于隋軍威匆忙遣使上表謝罪,“元亦惶懼,遣使謝罪,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云云”17《隋書》卷八十一《東夷·高麗傳》。。于是文帝罷兵,恢復冊封,高句麗也重新恢復了對隋的朝貢。但“高麗小豎,狼顧燕垂”18《隋書》卷六十六《陸知命傳》。,其野心未死,屢屢挑釁,于是才有了后來煬帝三次征代高句麗。
大業(yè)三年(607)高句麗王元背隋私通突厥,突厥可汗“啟民不敢隱,引之見帝”19《隋書》卷三帝紀第三《煬帝上》。。對此,隋煬帝給予警告沒有對高句麗采取制裁措施:“歸語爾王,當早來朝見。不然者,吾與啟民巡彼土矣?!?0《隋書》卷三帝紀第三《煬帝上》。然高元不從隋煬帝的旨意,煬帝怒,“大業(yè)七年,帝將討元之罪,車駕渡遼水”21《隋書》卷八十一《東夷·高麗傳》。,八年(612)正月壬午,下詔:“高麗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間,薦食遼穢之境。雖復漢魏誅戳,巢窟暫傾,亂離多阻,種落還集?!瓪v年永久,惡稔既盈,天道禍淫,亡征已兆。……曾不懷恩,翻為長惡,乃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2《隋書》卷三帝紀第三《煬帝上》。出兵“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號二百萬”23《隋書》卷三帝紀第三《煬帝上》。,分左右兩翼,每翼又分為12 路軍,共24 路,意在威嚇高元使其臣服,并沒有真正做戰(zhàn)爭準備,讓士兵自己背運糧食,導致士兵負擔過重,糧食受到損失,結(jié)果大敗而還,死傷慘重,“渡遼九軍三十萬五千人,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24《隋書》卷六十一《宇文述傳》。。
第二年九年(613)正月初二,隋煬帝下令“詔天下兵,募民為驍果,集于涿郡”25《隋書》卷四帝紀第四《煬帝下》。,三月御駕親征,開始了第二次征伐高麗。六月,就在隋軍即將勝利的時候,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h東北)舉兵反隋并進逼東都。史書對此有記載云:“九年,帝復親征之,及敕諸軍以便宜從事。諸將分道攻城,賊勢日蹙。會楊玄感作亂,反書至,帝大懼,即日六軍并還。”26《隋書》卷八十一《東夷·高麗傳》。為平叛楊玄感,隋煬帝不得不急令大軍回師平叛,第二次征高麗又無攻而返。
大業(yè)十年(614)二月戊子,隋煬帝下《收葬遼東戰(zhàn)亡者詔》:“竭力王役,致身戎事,咸由徇義,莫匪勤誠,委命草澤,棄骸原野,興言念之,每懷愍惻。往年出車問罪,將屆遼濱,廟算腹略,具有進止。而諒昏兇,罔識成敗,高颎愎恨,本無智謀,臨三軍為兒戲,視人命如草芥,不尊成規(guī),坐貽撓退,遂令死亡者人,不及埋藏。今宜遣使人分道收葬,設祭于遼西郡,立道場一所。”27《隋書》卷三帝紀第三《煬帝下》。煬帝派人收葬棄于荒野的征遼士兵骨骸,設立道場為死者超度亡靈。辛卯,下詔:“蕞爾高麗,僻居荒表,鴟張狼噬,侮慢不恭,抄竊我城鎮(zhèn)。是以去歲出軍,問罪遼竭,殪長蛇于玄菟,戮封豕于襄平?!蕻斢H執(zhí)武節(jié),臨御諸軍,秣馬丸都,觀兵遼水,順天誅于海外,救窮民于倒懸。”這樣就開始了第三次東征。連年征戰(zhàn),已經(jīng)使高句麗人疲馬乏,顆粒無收,全國大饑,無力再戰(zhàn),于是遣使,上表乞降。第三次征遼之役,以高句麗臣服而結(jié)束。志文中“雖妖寇未平而茂功已著”應指的就是第三次東征高麗。
綜上,王君先是被隋吏部授將侍郎,于大業(yè)九年(613)十月?lián)嗡甯哧柨?,大業(yè)十年(614)跟隨隋煬帝出征遼東,并定居柳城,加官朝散大夫,最高官階為從五品,入唐后,無致仕,直至病逝,年月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