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劍 ,師延峰,陳欣,陳瑩,聶康康
(1.廣西參皇養(yǎng)殖集團有限公司 2.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IB)是由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傳染性病毒病,主要侵襲雞只的呼吸系統和泌尿生殖系統。臨床上發(fā)病雞只主要表現為呼吸道感染、腎臟病變、輸尿管病變、產蛋雞的產蛋率下降及蛋的品質降低等情況。目前該病在各個地區(qū)的各品種雞群中均有流行,影響雞只的生長發(fā)育及死亡率、淘汰率增加,給家禽養(yǎng)殖業(yè)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傳染性支氣管炎于1930年首先由Schalk和Hawn發(fā)現于美國北達科他州。1936年被Beach等證明該病病原為病毒,最終命名為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我國于1978年鄺榮祿等在廣東首次分離到IBV。1956年Jungherr分離到第一株變異株Conn株,并首次證明IBV存在不同的血清型。同年,在荷蘭分離出H株,疫苗株H52、H120就是由該分離株馴化致弱而來。從此H52和H120在全世界得到廣泛使用。
1990—1991年間在英國發(fā)現一種新的IB變異株,能夠引起雞只的肌肉病變,表現為深部胸肌蒼白、腫脹,肌肉表面出血甚至出現膠凍樣水腫。經實驗室證明該病毒是一種新的血清型病毒,最終被稱之為4/91型或793/B型。
王曉紅等1994—2009年間從我國免疫雞群中分離的37株IBV毒株,發(fā)現超過67%的毒株屬于QX型(簡稱QX-like,亦稱LX4-type)。Han等對過去15年分離的220個IBV毒株的S1基因進行了分析,發(fā)現這些分離毒株至少可以分為9個基因型,其中有超過50%的毒株屬于QX型。張小榮對2009—2011年間分離到54株IBV流行株的S1基因分析,結果顯示54個分離株中,有42株QX型,占分離株總數的77.8%。
總之,近年來IBV毒株持續(xù)變異,不斷出現新的基因型。其中以QX型的毒株流行最為廣泛,給我國的養(yǎng)禽業(yè)傳染性支氣管炎疾病的防控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
各種類型的傳支病毒均能造成產蛋雞的產蛋率的下降,蛋殼顏色變淺,沙殼蛋、軟殼蛋、畸形蛋增加,蛋黃周邊的濃蛋白減少,蛋白稀薄如水;傳支病毒感染雛雞,尤其是3周齡內的雛雞,造成雛雞輸卵管永久性的萎縮,導致“假母雞”的產生。
傳支感染雞只后,造成雞只采食量降低,導致消化、吸收功能減退,抗病力降低,導致雞只生長緩慢甚至停止,最終影響雞只的生長發(fā)育。
雞只感染傳支后,往往容易繼發(fā)或并發(fā)大腸桿菌、支原體、溫和型流感、非典型新城疫等,造成雞群的大量死亡。
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尤其是空舍期雞舍的清掃、消毒及全封閉的條件下采用甲醛進行熏蒸消毒。同時,制定飼養(yǎng)期內的雞場消毒及帶雞消毒的合理性方案,比如,雞場采取每周消毒一次,帶雞消毒每周2~3次,帶雞氣霧消毒要選擇戊二醛、碘制劑等對呼吸道粘膜及眼結膜刺激性小的消毒劑,并貫徹實施,同時要注意消毒劑的輪換使用。
加強飼養(yǎng)管理,尤其要注重早期飼養(yǎng)管理過程中雞舍內溫差的控制,控制雞舍內前后端的溫差、雞舍內的晝夜溫差。冷應激是雞群發(fā)生IB的最為主要的誘因。
由于傳支血清型眾多,交叉保護不佳,因此要選擇對型的疫苗株進行防控,尤其要注重對當前優(yōu)勢流行性基因型QX型的防控,因為當前H120、Ma5、2886等疫苗不能為QX型毒株提供有效的免疫保護。同時,加強早期傳支活疫苗的防控,尤其是1日齡傳支活疫苗的噴霧免疫,早期防疫的目的是傳支的疫苗毒在雛雞呼吸道粘膜進行占位,防止雞舍內野毒的早期感染。
由于傳支感染雛雞后的損失最為嚴重,主要造成生殖系統的損傷,要注重雛雞的早期防疫。蛋雞在開產前建議至少4次新支活苗免疫,在60日齡前要進行3次防疫,開產前至少2次傳支油苗防疫。傳支病毒污染嚴重地區(qū),可考慮1日齡雛雞噴霧免疫含QX型新支二聯活疫苗。開產后,建議間隔2~3個月,采用新支二聯活疫苗進行點眼免疫或者飲水免疫。
綜合來說,當前傳支優(yōu)勢流行基因型為QX基因型。傳支防控首先要注重管理過程中雞舍內溫差的控制,包括雞舍內晝夜溫差的控制及雞舍前后端溫差的控制;選擇對型的傳支活疫苗或新支二聯活疫苗進行早期防控,防止野毒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