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銳
從大同思想到共和觀念的實踐
——羅芳伯行跡管窺
鄧 銳
同眾多客家人一樣,羅芳伯的祖先也是南遷的客家人。在海外,羅芳伯改進大同思想,發(fā)展共和觀念,并將之付諸實踐,成立蘭芳公司。羅芳伯是一位杰出的華人僑領,也是一位有遠見的域外統(tǒng)治者,更是中國華僑歷史上的一位政治先鋒。經過調查走訪,筆者將羅芳伯的行藏爬梳如下。
據(jù)《羅氏族譜》,我們可以知道羅芳伯(又名羅芳柏)的祖先,是從贛南遷居嘉應州白渡堡(現(xiàn)梅縣區(qū)白渡鎮(zhèn))。歷經五代,再遷梅縣區(qū)石扇鎮(zhèn)開基立業(yè)。從白渡的開基祖羅九清至羅芳伯,歷經十四代。羅芳伯之父羅啟?。ㄊ雷妫钍?,生芳柏、葵柏、臺柏三子。羅芳伯原配李氏,生子羅子增。羅子增娶妻郭氏,生子元翰、元亨,為第十六世,是羅芳伯留在石扇的遺裔。據(jù)查,羅子增沒有隨父前往坤甸,故在坤甸一帶難尋與羅子增有關的資料。羅芳伯平定東萬律后,曾娶名叫勞子的土著人(即“Dayaks”,傣雅克人;又有資料其名叫“嘮子”)為妻。嘮子是否生育兒女,因資料缺失無從考證。羅家歷代皆以耕讀為業(yè),亦有于農隙作商販者。
大同思想可以分為農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國寡民”理想和儒家的“大同”理想等三種主要類型。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農家類型的大同理想實際上是儒家大同文化思想的影子。
大同思想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海之內皆兄弟、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有難同當、有福共享等是大同思想的重要表現(xiàn)。其內核,是社會制度上的天下為公(全民公有);管理體制上的選賢與能;人際關系上的講信修睦;社會保障上的人得其所;社會道德上的人人為公;勞動態(tài)度上的各盡其力,具體而言就是思想上的“共和”。隨著幾次歷史性的遷徙事件,大同思想浸潤了一路遷徙的客家人,不斷深入客家人的心靈。
1644年農歷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自縊,明太子朱慈烺被梅縣松口人士、東宮侍讀李士淳趁亂帶回梅州藏匿?;侍觼淼交洊|,集聚了反清復明的力量。
據(jù)史料記載,梅州人入遷臺灣始于宋代,高峰期在明末清初,1661年隨鄭成功入臺的12萬軍民,其中有相當部分是客家人。1662年,鄭成功派心腹大將劉國軒到閩西及粵東一帶招募大批客家青壯年到臺灣墾殖,他們帶去了先進的思想,也帶去了大同思想,并在當?shù)厝诤习l(fā)展。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統(tǒng)一臺灣,那些在明鄭時期入臺的客家軍民,有的被迫遣返大陸,有的留在原地開基繁衍,他們將新的大同思想帶回。
天地會的傳入,促進了大同思想的發(fā)展。清初,福建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復明斗爭中與天地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清王朝深為忌恨,遣兵焚毀,有五個少林高手逃脫不死。清兵從東面與南面兩邊進攻,由于福建的地理位置東部和南面是向海,只能朝西、北方或西北方向逃走,北走是汀州(現(xiàn)在的福建長汀一帶),西南是廣東大埔。他們經過秀篆鎮(zhèn)到達九峰,經過梅潭河到達大埔,沿梅潭河經三河壩、過梅江、韓江,向粵東撤退。
客家人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愛國心和勇于革命的精神,因此天地會很快傳入梅州,并在閩粵贛邊區(qū)形成一個重要的基地,客家人成為天地會的重要組成人員。
據(jù)《光緒嘉應州志》卷二十三人物羅芳伯傳載,“芳伯,少負奇氣,業(yè)儒不成,去而浮?!薄白杂讓W文習武為群兒冠”“遇事勤奮,鄉(xiāng)里稱之”。由此可見,羅芳伯少年時的抱負與才能。但是,時乖命蹇,羅芳伯鄉(xiāng)試不第,為了改變現(xiàn)狀,為了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理想,羅芳伯加入了天地會,很快就成為一個小頭目。在清廷軍隊的追殺下,羅芳伯落荒而逃,另謀出路。
十八世紀的婆羅洲,荷印殖民當局尚未正式統(tǒng)轄該地區(qū),而是由二十多個馬來王國分別統(tǒng)轄。1740年前后,由于華人文化水平較高,受到當?shù)厝说闹匾暎瑧习赏?Mampawa)土王之邀,二十多位華人礦工,從北部的渤泥(Brunei)到南吧哇境內的百演武(Soengei Doeri)開發(fā)金礦,取得成功,婆羅洲島上其他馬來首領爭相效仿。南洋開金山的消息在中國國內不脛而走,大批粵東移民隨著南航的舢板船,前來婆羅洲。在淘金潮的沖擊下,鄉(xiāng)試失意的羅芳伯動了遠赴婆羅洲的念頭。羅芳伯在《游金山賦》中寫道:“蓋聞金山之勝地,時懷仰止之私衷。地雖屬蠻夷之域,界乃居南海之中”“既從虎門而出,定直達乎龍宮”。從中可以看出,雖然是無奈離鄉(xiāng),但是他已經暗暗下了決心,要以大同思想到異域去闖出一片天地來。1820年成書的《海錄》,是由清代旅行家、航海家、有中國“馬可波羅”之稱的梅州人士謝清高所著。在《海錄》“昆甸國”條中稱羅芳伯“其人豪俠,善技擊”。而在中國古代,龍虎常常緊緊相連,并且都是王者的象征,龍宮也是皇宮的代名詞,羅芳伯在這篇賦里流露出了要在異域建立霸業(yè)的思想。乾隆37年(1772)深秋,他與十多位親戚朋友從虎門漂洋過海,來到盛產金礦和鉆石的婆羅洲(即今印度尼西亞)西部的加里曼丹島。據(jù)溫雄飛《南洋華僑通史》(卷下)“魁杰”羅芳伯傳記載,芳伯至坤甸后,乃“糾合同志,拜盟結義,潛拉勢力,以待時機,奮力擴廣天地會之制度于茲土。蓋遠離清人勢力,可以公開,無需秘密也”。
在當時,婆羅洲的坤甸、東萬律、沙拉滿、山口洋各地,尚未開發(fā),到處荊棘叢生,僅有少數(shù)廣東嘉應州、潮州、惠州各屬的華僑在這片地廣人稀的地方采礦和墾荒。羅芳伯到來以后,以地緣和血緣關系為紐帶,在婆羅洲的坤甸駐扎下來。羅芳伯有文化、有膽識,又懂武術,身體壯實,既能團結僑胞,又能與當?shù)赝寥撕献鳎虼松钍墚數(shù)厝嗣窈腿A僑的擁戴。站穩(wěn)腳跟后,羅芳伯積極聯(lián)絡蘇丹和當?shù)赝磷孱^人,成立華僑與當?shù)孛癖娤嘟Y合的軍隊,東征西討,奮力擊退外來入侵者,勢力日益壯大,不久轄區(qū)內便有了10多萬之眾的百姓和南北數(shù)十里的產金地,如弟恩、豬打崖、龍岡、沙拉蠻和山心等地,都歸羅芳伯管轄。
在南洋各地活動的秘密會社,不用天地會之名,大都稱為公司。因為秘密會社組織龐大,人數(shù)眾多,費用浩繁,不得不找些生財之道。這時,荷蘭人、英國人都紛紛組織公司在南洋各地活動,因而他們也建立起公司組織。1777年6月,羅芳伯根據(jù)當?shù)厝说囊庖?,以東萬律為首府,在管理上選賢與能,成立“蘭芳公司”,建立蘭芳大總制,羅芳伯成為第一位總長,并號召:共同努力邁向共和。其時,美國十三州才剛剛宣布獨立,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不久,各國仍處于專制的政體下,羅芳伯建立蘭芳大總制的追求與向往,充分顯示了中華大同思想的氣魄。
蘭芳公司的組織形式,有濃厚的天地會色彩,其組織管理制度與秘密會社——天地會的組織幾乎完全相似。據(jù)《蘭芳公司歷代年冊》的記載,羅芳伯創(chuàng)建蘭芳公司總廳,被尊稱為羅大哥。大哥即為天地會內部的兄弟長輩之稱。公司各行政區(qū)域單位均設有大哥、副頭人、尾哥和老大四個職位,也都是由天地會組織移植過去的。天地會的大哥成為公司的負責人——客長,天地會的副頭人,就成了公司的功爺(管武器),天地會的尾哥、老大,就成為公司的財庫或正副書記等等。由于天地會傳至南洋便以公司為名,于是公司就成了華人秘密會社或天地會的同義詞。
羅芳伯擔任蘭芳公司大客長后,領導僑民和當?shù)厝嗣駝?chuàng)辦學校,提高當?shù)厝嗣窈腿A僑的素質和文化水平。改進落后的農業(yè)耕作技術,變荒山野嶺為沃野良田。擴大礦產的開采,發(fā)展交通事業(yè)。為了維護轄區(qū)內的安全,羅芳伯采取了全民皆兵的措施,組織青壯年參加軍事訓練,平時務工務農經商,戰(zhàn)時集結打仗,并設立兵工廠,制造槍炮,建立堅固的防線。由于采取了這些措施,蘭芳大總制轄區(qū)內秩序井然,百姓各安其業(yè),文教事業(yè)獲得了較大發(fā)展,與中國的貿易也日益頻繁。婆羅洲的坤甸、東萬律、沙拉滿、山口羊各地,由荒涼之地一躍成為富庶的“金礦之鄉(xiāng)”“魚米之鄉(xiāng)”,成為當?shù)厝嗣窈蛢S民的美麗家園。在羅芳伯的管治之下,西婆羅洲社會變得平和有序。謝清高1782-1795年間在南洋各國的見聞與經歷,第一次提到閩粵移民在西婆羅洲開礦、種植、貿易以及羅芳伯被尊為“客長”的事跡。1795年,羅芳伯于西加曼丹逝世,終年58歲。從1777年算起至1884年,蘭芳公司一共持續(xù)了108年。
羅芳伯傳承的大同思想,一是禮讓。在1941年羅香林所著《羅芳伯所建婆羅洲坤甸蘭芳大總制考》中寫道:“蓋自蘭芳大總制建立,芳伯威信大行,對內對外,本可以王位自居。乃芳伯以謙卑為懷,反取極富民治色彩之總長名號,而口頭上則稱為頭人。及至將卒。又復諄囑須選舉賢能,繼為總長,而蘭芳大總制之選賢制度,因以確立。此種禮讓精神,乃蘭芳大總制最可貴者?!倍侨蕫?。羅芳伯的《祭諸神驅鱷魚文》載,“樂民之樂者,必當憂民之憂;受民之奉者,必當治民之事”。羅芳伯逝世后,西婆羅洲以至英屬北婆羅洲等地所在鄉(xiāng)民均建立祭祀羅芳伯的廟宇。在他管轄下的11萬民眾一致?lián)泶魉Q他為“大唐總長”,敬稱“芳伯”。
[1]光緒《嘉應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2]謝清高述、楊炳蘭錄.海錄[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3]溫雄飛.南洋華僑通史[M].東方印書館,1929.
[4]高廷著、袁冰凌譯.婆羅洲華人公司制度[M].蘭芳公司歷代年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5]羅香林.羅芳伯所建婆羅洲坤甸蘭芳大總制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1.
鄧銳,男,廣東蕉嶺人,梅州市外事僑務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