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東杰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淺論中西法文化和法思維
康東杰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一國主流文化的發(fā)展影響其法律文化之發(fā)展,法律文化的發(fā)展會影響其法律思維和法律實踐。我國古代的法律發(fā)展歷程蜿蜒曲折,對法律的重視度各朝有異,而其決定因素是其主流文化。同樣,歐洲歷史的發(fā)展中主流文化對其法律文化的發(fā)展和司法審判模式的影響也是決定性的。本文從比較法文化出發(fā),望能從比較中窺見法律文化對法律思維的重要影響。
法律思維;法律文化;歷史;比較
(一)秦以前的法制
秦以前的法制主要是指夏朝到戰(zhàn)國時期的法,“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和對大自然的原始崇拜決定了這一時期的法律文化,從各部落的連年征伐到形成國家的過程中,部落首領為了相對穩(wěn)定的統(tǒng)治,制定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當然,這些法律制度是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完善的。社會形成的嚴密的宗法制度使得法律只為一部分社會階層所壟斷,直到春秋以后,才有全面向社會公布的成文法,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動蕩時期,戰(zhàn)國李悝的《法經》是這一時期的巔峰之作。
(二)秦朝的法制
秦朝法律的發(fā)展得益于戰(zhàn)國時期秦國商鞅的變法,變法從孝公起,經數(shù)代國君的發(fā)展,到完成中央集權的的統(tǒng)一國家,一直沿用下來了。法家思想幫助秦國完成了大一統(tǒng),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不積極改進,導致其在短時間內引起大量的社會矛盾,最終傾國。秦國的法制象征著中國古代成文法體系的全面確立,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其“法治”思想影響深遠,對后代的法制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秦以后的法制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思想占據(jù)了主流。中國各種思想開始了儒家化的過程,法家也不例外,但法家思想的精髓還是保留了下來。從“儒法之爭”到“禮法結合”的產物——《唐律疏議》,達到了中國古代法制的最高峰。唐以后的法律體系只是對《唐律疏議》的延續(xù)和“改進”,符合“律垂邦法為不易之常經,例準民情在制宜以善用”,只是對社會新情況的應對。
(一)西方法律思想的起源
前蘇格拉底時期主要是哲學家推動著法律思想的發(fā)展,和中國早期一樣,起初西方的法律思想也來源于神話傳說,其法律思想往往蘊含在相關的諺語和著述當中。智者派關于“自然法”和“人定法”的爭辯為法律思想的發(fā)展指明了道路。公元前5世紀左右,古希臘“三圣”對法律的理解和解釋在西方法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斯多葛學派的“自然法思想”和伊壁鳩魯?shù)摹吧鐣跫s論”是西方古代法律思想發(fā)展的兩座高峰。
(二)西方法律思想發(fā)展流派
不同于中華法系的統(tǒng)一性,西方法學流派呈現(xiàn)出多樣性,如古羅馬的薩賓派和普拉庫拉派,中世紀的自然法學派和注釋法學派等。自由資本主義時代以前西方法律思想主要是自然法思想以及由此衍生的相關學派,尤其中世紀基督教對自然法的重新解釋,使得宗教的力量異常膨脹。隨著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資產階級思想家們建立了現(xiàn)代西方法治的雛形,以古典自然法學派為首,加之康德、黑格爾等的哲理法學派,以薩維尼、梅因等為首的歷史法學派和以邊沁為首的功利主義法學流派等,其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
(三)西方法律思想的價值追求
秩序、正義、自由等法的價值,是許多法律問題的出發(fā)點或落腳點。無論柏拉圖的《法律篇》,還是格蘭威爾的《法律論》,抑或近現(xiàn)代西方各國的憲法和法典,都是對公平正義的不謝追求。我們要建立的不是一個集權的人治社會,是一個“良法得到普遍遵循”的社會。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從來是不斷選擇和優(yōu)化治理模式的過程。
(一)歸納和演繹的邏輯思維
古代西方的法律文化中形成的是歸納的法律邏輯(當然這并不排除某個時期的統(tǒng)治和司法模式),善于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合理處理矛盾的。這一點不論是大陸法系,還是判例法系,都有很明顯的體現(xiàn)?;蛟S西方人注重“形”,而中國人注重“意”。我國古代的法律思維遵從演繹邏輯,古代中央集權的中華帝國歷朝歷代都有由中央統(tǒng)一布施與天下的法律,中央的律條往往需要地方官的解釋。
(二)“依法裁判”和情理法決案
較之中國古代的法律形態(tài),西方的法律制度在不同歷史時期,或者說在不同國家中的發(fā)展是有差別的。在中世紀及以前制定的法律文件主要以對大自然、智者的崇拜和對宗教的信仰和恐懼等方面構成的。而中世紀后的幾次改革使這種局面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觀,直到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兩大法系。中國古代的案件審判是情理法的結合,“法律不外乎人情”,地方官員在審判案件時會結合法律和當?shù)氐牧晳T、風俗,以及對正統(tǒng)儒家思想的理解(以經釋法),最終得出一個使兩造都滿意的結果,此乃“法”之“道”也。
[1]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嚴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D
A
2095-4379-(2017)24-0118-01
康東杰(1990-),男,漢族,甘肅漳縣人,甘肅政法學院,2015級法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法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