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安
關(guān)于漢唐時期外來的餅類食物品種,目今眾所周知者,有胡餅、餢飳、饆饠(餃子的前身①高啟安:《吐魯番出土“餃子”名物考》,東方學(xué)研究論集刊行會編:《高田時雄教授退休紀(jì)念——東方學(xué)研究論集》(中文分冊),[日]株式會社臨川書店,2014,第95~112頁。)、燒餅;鮮為人知者,有“饅頭”、“歡喜丸”②高啟安:《絲路名點“歡喜丸”鉤沉》,《絲路文明》第一輯,2016年,第169~179頁;高啟安:《饅頭名物再申》,見陜西歷史博物館、敦煌研究院主辦“長安與絲綢之路論壇”會議論文集,2017年2月,中國:西安。等。不為人知者還有不少,其中就有“髓餅”。
有關(guān)“髓餅”一物,飲食史學(xué)界關(guān)注較少,幾無人作專門探討。其實,髓餅是漢代餅食家族東傳中一味原料特殊、制作方式別致的美食?,F(xiàn)敷陳為文,一申其來歷及流變。
“髓餅”一名,最早出自劉熙《釋名》?!夺屆め岋嬍场?“蒸餅、湯餅、蝎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雹廴卫^昉:《釋名匯?!?,齊魯書社,2006年,第205頁。
《齊民要術(shù)·餅法》中有其制作方式:“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jīng)久?!雹埽ū蔽海┵Z思勰著、繆啟愉校注:《齊民要術(shù)校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8年,第632頁。
關(guān)于髓餅,《大智度論》記載了一個故事,良可作為髓餅添加料以及添加方式的記錄:
如一婆羅門修凈潔法,有因緣事至不凈國。念言:我當(dāng)云何離此不凈食得清凈食耶?見一老母賣白髓餅,便語之言:“我有緣住此百日,常作此餅來送與我,多與汝直?!崩夏溉杖账椭?,婆羅門歡喜貪著飽食。后時作餅日漸無色無味,即問之言:“何緣爾耶?”老母答言:“癰瘡已差?!逼帕_門言:“此何語耶?”答言:“我大家夫人隱處有癰,以面、酥、甘草傅之,癰熱膿出和合酥餅,日日如是,是故餅味及色俱好。今夫人癰差,何處更得?”婆羅門聞之,以拳自打槌胸干嘔,“我當(dāng)云何破此凈法,我為了矣!”棄舍緣事,馳還本國。行人亦爾,著好飲食,觀見不凈,不復(fù)可貪。今借喻假想意亦如是,身如癰餅,謂之為凈;若知不凈,還于涅槃清凈本國①龍樹菩薩造,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25冊,No.1509,第231頁。。
此段借髓餅不僅解說了關(guān)于凈潔的觀念,而且較為詳細地揭示了“髓餅”原料及制作方式,就是在制作餅時,要加以肉末或動物油脂和合面,正與《齊民要術(shù)》所述相同,則髓餅是印度等地流行的一種餅食。
《佛說優(yōu)婆塞五戒相經(jīng)》中也出現(xiàn)了髓餅:“龍復(fù)雨雹,莎伽陀即變雨雹作釋俱餅、髓餅、波波羅餅。龍復(fù)放霹靂,莎伽陀變作種種歡喜丸餅。”②(劉宋)求那跋摩譯:《佛說優(yōu)婆塞五戒相經(jīng)》,《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24冊,No.1476,第943頁?!帮灐本鶎懽鳌安Ⅺ湣?。
由《齊民要術(shù)》和《大智度論》可知,髓餅之所以名之為“髓餅”,并非“隨形而名之”,而是其添加動物脂髓原料為特征的緣故。這種添加與饆饠、饅頭等以面粉皮包裹餡料的制作方式不同,而是在溲面時將脂髓揉和在面中。從田野調(diào)查可知,今天,許多地區(qū)仍有這樣制作肉餅的方式,就是將肉切成末,加以動物脂肪,揉和在面中,烤制或烙熟。
彭衛(wèi)謹(jǐn)慎地說“髓餅即是在面粉中放入骨髓和蜜的方形烤餅,這種餅與古代羅馬的‘祭餅’和‘餅干’十分相似,不知二者之間是否有某種關(guān)聯(lián)?”③彭衛(wèi):《漢代飲食雜考》,《史學(xué)月刊》2008年1期,第19~33頁。
唐人慧琳所著《一切經(jīng)音義》探討了“髓餅”的不同寫法及讀音,但未指出其原料特征:“髓餅,思累反……律文作?,思累、弋累二反?!蹲謺罚?,餐也?!斗窖浴罚褐?,非此義。餐,音一月反,豆飴也?!雹苄鞎r儀校注:《一切經(jīng)音義三種校本合刊》卷五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538頁。
唐代徐堅等人所編《初學(xué)記》卷二十六引晉人盧諶《祭法》:“春祠用?頭、餳(湯)餅、髓餅、牢丸,夏、秋、冬亦如之?!雹荩ㄌ疲┬靾缘染帲骸冻鯇W(xué)記》,中華書局,2010年,第643頁。
《太平御覽》曾引“髓餅”資料多條:“《雜五行書》曰:十月亥日食餅,令人無病?!妒辰?jīng)》有髓餅法,以髓脂合和面?!R諶《祭法》曰:四時祠用?頭、餲餅、髓餅、牢九(丸);夏祠別用乳餅;冬祠用白環(huán)餅?!雹蓿ㄋ危├顣P等纂:《太平御覽》卷八百六十,中華書局,1960年,第3819~3820頁?!梆g餅”,《初學(xué)記》為“餳餅”;“體”,《初學(xué)記》作“髓”,缺一“餅”字。則髓餅在東漢時已在中原流播,晉時,進入了祭祀供獻食物的行列。
“髓餅”以原料特殊而名,顯然也是漢地流行食物,其名稱體現(xiàn)了漢語表食物原料的特征。那么,佛經(jīng)中數(shù)次出現(xiàn)髓餅,是翻譯者按照佛經(jīng)中載其特殊原料、形制及制作方式與漢地相似而取用“髓餅”名?還是該食物本就是西方傳入而取用了一個漢語化的名字?
顯然,鳩摩羅什(344~413)在翻譯《大智度論》時,正是髓餅在漢地較為流行、已經(jīng)取得祭祀食物行列地位的時代,鳩摩羅什在涼州居住有年,熟悉髓餅。因此,將《大智度論》中的該食物取用“髓餅”名,正與佛經(jīng)中“歡喜丸”等食物譯名方式相同,屬于意譯。
僅佛經(jīng)中有其名,尚不足以肯定《釋名》中的“髓餅”為外來物。但《釋名》中還列有“胡餅”、“蒸餅”、“湯餅”(即“馎饦”)等,皆為外來食,且均為意譯,則髓餅此時期傳入中原亦屬合理。
從歷代史籍所記髓餅之原料、流行地乃至加工具的演變等,亦可判斷其為外來食。
髓餅所添加原料為“脂髓”和蜂蜜?!墩f文解字》謂:“脂,戴角者脂,無角者膏。”因此,早先髓餅中添加的“脂”主要為牛羊的脂肪或骨髓。后世《圣惠方》中所載髓餅所添加物正是“羊筒髓”和“黃牛酥”可證。蜂蜜為西方制作餅食時添加原料的傳統(tǒng)之一。如“歡喜丸”、“葉餅”、末涂失啰餅等①“其葉餅是天竺餅法,以糖蜜諸味和面蘇油煮之,至為甘美……末涂失啰餅,亦著,兼以糖蜜涂之。”(唐)一行撰《大毘盧遮那成佛經(jīng)疏》卷7,《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39冊No.1796,第658~659頁。,均加蜜或涂蜜食用。
而《齊民要術(shù)》等史料記載髓餅早期多在不可“反覆”的爐中烤制。
《東京夢華錄》卷四“餅店”一節(jié)中記載“胡餅店”制作、售賣“髓餅”:“凡餅店,有油餅店,有胡餅店。若油餅店,即賣蒸餅、糖餅、裝合、引盤之類。胡餅店即賣門油、菊花、寛焦、側(cè)厚、油碢、髓餅、新樣、滿麻。毎案用三五人,捍劑卓花入爐。自五更卓案之聲遠近相聞,唯武成王廟前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毎家有五十余爐?!雹冢ㄋ危┟显现?、伊永文箋注:《東京夢華錄箋注》,中華書局,2006年,第443~444頁?!昂磩┳炕ㄈ霠t”者,是將面劑搟開,用特殊工具在其上戳紋飾。筆者在烏茲別克市場曾購買兩件專用戳花工具(圖版叁-5)。吐魯番不僅出土了戳花的餅子,而且也出土了正在搟劑子的陶俑(圖版叁-8)。北宋首都開封“胡餅店”之盛,各家有多座爐子,其中一產(chǎn)品即“髓餅”?!八栾灐痹凇昂灥辍敝谱鞒鍪?,正說明“髓餅”也是一味胡食。
日本學(xué)者中村喬先生敏銳地注意到了《齊民要術(shù)》“便著胡餅爐中”這句話,證明早期髓餅的烤制方法是放置在如同缸形的胡餅爐中烤制,一旦貼到爐壁上,則不能“反覆”。然而,首都南遷臨安后,在《夢粱錄》和《武林舊事》中不見有“髓餅”的記載。因此,中村喬先生也認為“髓餅”主要是一種流行在北方的食品③中村喬:《宋代の料理と食品》,[日]中國藝文研究會,平成十二年(2000),第270~271頁?!绑l餅”は《東京夢華録》餅店にもその名があげられている。しかし、それは主に北で用いられた食品だったようで、南に移つてから移つたから《夢粱録》や《武林舊事》などにその名を見いださない。。
到明代《竹嶼山房雜部》的時候,制作髓餅已經(jīng)由早期的缸形爐變成了鐵鍋。“骨髓餅:用白糯米粉五升,牛骨髓半斤,白砂餹半斤,酥四兩,沸湯溲為餅,鐵鍋中熯熟。”④(明)宋詡《竹嶼山房雜部》卷二,臺灣商務(wù)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1冊,第139頁。其實,這正是胡餅、髓餅類食物由西向東傳播過程中,其主原料間或使用糯米粉,烤制方式也發(fā)生變化的一個顯著例證。我們知道,以土爐烤制餅類食物,一直是從西域到西亞的一個傳統(tǒng),至今依然(圖版叁-4)。胡餅類食物東傳后,傳入的不僅是“餅”本身,其加工方式乃至加工具樣式也隨之傳入。因此,在《齊民要術(shù)》時代,賈思勰等人尚能看到這樣造型的爐子,稱作“胡餅爐”。宋代以后,這種土爐在中原內(nèi)地逐漸消失,代之以鍋釜。今天,我們除了在新疆能看到加工馕的土爐(當(dāng)?shù)亟小扳慰印保┩?,?nèi)地很少能看到此類烤餅爐(圖版叁-6、7)⑤兩圖由包郎提供。。
中村喬先生認為《東京夢華錄》中的那些“胡餅爐”應(yīng)該為一種“缸形爐”,而不是在如同鏊子一樣的鐵盤上烤制⑥中村喬:《宋代の料理と食品》,[日]中國藝文研究會,平成十二年(2000),第271頁:“つまり麵を骨髄の脂と蜜とでこねて焼いた厚手の扁平な餅である。なお、胡餅鑪は胡餅を焼く鑪であるが、鑪を鏊と見て鉄盤(鏊)で焼くとするには説もある。し かし、‘胡餅鑪の中に著けて’との表現(xiàn)は、鉄盤の上で焼く意にはそぐわないのでわないか。鑪は鑪であり、その表現(xiàn)は今日、缸爐(缸形爐)の內(nèi)壁に貼って焼く缸爐焼餅をいうのに適合するとおもう。この缸爐では當(dāng)然‘反覆し’をすることはできない?!保撅灎t的樣式很多,西域以西的烤餅爐多高出地面,用土坯等砌成,也有在地上挖成土爐,周壁抹泥而成者;而中原的烤餅爐則多用缸、甕等陶器作外壁,內(nèi)壁抹泥成烤爐)。但到了《夢粱錄》、《武林舊事》所敘述的南宋首都臨安,髓餅的烤制方式已經(jīng)變?yōu)殄伕恕?/p>
宋代《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有“藥髓餅子方”一味:
“治五勞七傷、腎氣虛冷、腰膝疼痛、小便遺瀝。藥髓餅子方:……蜜一合,棗一百枚,去核細切,羊筒骨髓三(五)兩,白面二斤,黃牛酥三兩。右件藥,搗細羅為面,入諸物同和作餡,分去八分,以溲面包裹,如常作髓餅,入爐,上下著火煿,則須徹里過熟,每日空腹食一所,覺腰腎及膀胱暖則止?!雹伲ㄋ危┩鯌央[等編:《太平圣惠方》,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8年,第3116~3117頁。
“以溲面包裹,如常作髓餅”句,說明藥用髓餅的制作方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某種改變,由脂髓和合到面中,變作與其他藥物“和餡”。但“入爐,上下著火煿”的烤制方式,應(yīng)該是在類似鏊子的加工具中烤熟,其形狀必是扁平狀。
其實《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還記有一味“藥餅方”,其原料、制作方式與“髓餅”大致相同:
“治五勞七傷,下焦虛冷,小便遺精,宜食啖腰腎壯陽道。藥餅方……羊髓三兩,大棗二十枚,煮去皮核,漢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酥二兩,蜜四兩,白面一升,黃牛乳一升半。右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面與酥蜜髓乳相和,入棗穰熟溲于盆中,蓋覆勿冷通氣風(fēng),半日久,即將出,更溲令熟,搟作胡餅大,面上以筯子琢之,即入爐鏊中,上下以火煿令熟。每日空腹食一所,入酵和面更佳?!雹冢ㄋ危┩鯌央[等編:《太平圣惠方》,第3116頁。
“藥髓餅子方”和“藥餅方”的制作方式均為“入爐”或入“爐鏊”。雖出現(xiàn)了用鏊子加工的形式,但尚不用鍋釜。不僅與早先的髓餅制作方式同,就是將脂髓等原料和合在面中,而且要在其上以筷子“琢”成某種圖案。
用特殊工具在劑子上戳某種圖案,不惟美觀,亦且有粘貼牢固、快熟的功能。面劑受熱后會排出因發(fā)酵而產(chǎn)生的氣體,容易形成空鼓而導(dǎo)致脫落,筷子戳的孔可以排出這種氣體。
而后,髓餅屢次出現(xiàn)在時人的筆記當(dāng)中,甚至成為皇家招待外國使節(jié)的上等食物。
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一記載集英殿招待金國使節(jié)時的食單,其中也有“髓餅”:“集英殿宴金國人使,九盞:第一肉咸豉,第二爆肉雙下角子,第三蓮花肉油餅骨頭,第四白肉胡餅,第五群仙炙太平畢羅,第六假圓魚,第七柰花索粉,第八假沙魚,第九水飯咸豉旋鲊瓜姜??词常簵?子、髓餅、白胡餅、環(huán)餅(淳熙)。”③(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79年,1997年二版,第2~3頁。則“髓餅”在宋時仍較為流行,甚至進入了皇家食譜,在南宋宮廷招待使節(jié)宴飲過程中,屬于最后的“看食”,可見其珍美。
《遼史·禮志》:“正旦,國俗以糯飯和白羊髓為餅,丸之若拳,每帳賜四十九枚。”④(元)脫脫:《遼史》卷五十三《禮志》第六,中華書局,1974年,第877頁。則遼代的髓餅與傳統(tǒng)髓餅稍異,主原料為糯米,和以羊髓,摶成拳頭大的丸子。這樣的髓餅出現(xiàn)在正旦,說明不產(chǎn)糯米的北方以此為貴,制作成髓餅用來賞賜。推想遼代契丹人中可能流行傳統(tǒng)髓餅。
直到明代,“髓餅”仍舊是皇家為奉先殿所供獻的食物:
據(jù)清人孫承澤撰《春明夢余錄》卷十八記載:“初一日卷煎,初二日髓餅,初三日沙爐燒餅……”⑤(清)孫承澤撰:《春明夢余錄》,臺灣商務(wù)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8冊,第212頁。
綜上所述,“髓餅”其實也是一種外來食物,其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劉熙的《釋名》當(dāng)中,為意譯,其傳入中原的時代和胡餅、饅頭等相同;約在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取得了祭祀供獻食物的尊貴地位。其特征主要為添加牛羊脂髓,添加方式有別于有餡類食物,是直接和合在面粉當(dāng)中,烤制方式最早和胡餅一樣,為缸形烤爐,即類似西域以西的烤制餅類食物的土建烤爐。大約在南宋,其烤制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可置于鏊子、鍋釜中烤制。今天,類似的餅類食物仍在一些地方流行,但已有了別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