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不同認知方式個體句法成分整合歧義消解的眼動研究*

2017-02-01 08:58
心理學報 2017年12期
關(guān)鍵詞:工作記憶眼動歧義

(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273165 山東 曲阜)

1 問題提出

句子是由詞匯按照一定的句法規(guī)則建構(gòu)出來的語言單元, 其認知加工的有效性取決于句法加工的有效性。由于該過程涉及到詞素形態(tài)、句法、語義、文本、概率信息等多種語言線索的評估和整合,加之句子成分是漸次引入句子加工過程的, 句法分析表現(xiàn)出漸增性特點, 這就使得即臨的句子成分存在多種句法整合的可能性, 產(chǎn)生句法整合歧義(syntactic integration ambiguity), 造成句法分析困難。

句法整合歧義是語言認知領(lǐng)域比較常見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 造成該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類語言是一套含有復雜遞歸和嵌套關(guān)系的知識體系(Carroll& Ruigendijk, 2013; Lin, 2008; Piantadosi, Tily, &Gibson, 2012)。如在(1)中, 后置從句“who was on the balcony” 既可以修飾“the servant”, 體現(xiàn)出高依附偏好(high attachment preference), 也可以修飾“the actress”, 表現(xiàn)為低依附偏好(low attachment preference)。

(1) Someone shot the servant of the actress who was on the balcony.

來自印歐語系的研究發(fā)現(xiàn), 人們在從句依附歧義消解方面表現(xiàn)出鮮明的跨語言差異性。英語、羅馬尼亞語、瑞典語、挪威語、巴斯克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等語種傾向于低依附偏好(Carreiras & Clifton,1999; Ehrlich, Fernández, Fodor, Stenshoel, & Vinereau,1999; Ziardegi, Carreiras, & Laka, 2004), 而西班牙語、荷蘭語、希臘語、德語、法語、俄語則傾向于高依附偏好(Carreiras & Clifton, 1999; Brysbaert &Mitchell, 1996; Hemforth, Konieczny, Seelig, & Walter,2000; Papadopoulou & Clahsen, 2003)。為了解釋從句依附偏好跨語言差異性的原因, Gibson, Pearlmutter,Canseco-Gonzalez和Hickok (1996)提出了參數(shù)調(diào)節(jié)理論。該理論認為, 從句依附傾向受到謂詞鄰近和即臨性(predicate proximity and recency)兩條原則的支配。即臨性是句子加工領(lǐng)域極具普適性的句法原則, 根據(jù)該原則, 如果語法允許, 句法分析器傾向于將即臨的句子成分整合到剛剛加工過的名詞短語上, 目的是為了節(jié)約工作記憶資源, 該原則在以英語為代表的詞序驅(qū)動語言領(lǐng)域獲得了普遍的解釋力。謂詞鄰近性原則主要是針對非結(jié)構(gòu)性語言,該原則是指句法分析器傾向于將句子成分整合到核心謂詞短語上。由于不同語言中, 核心謂詞所處的位置有差異, 因此表現(xiàn)出不同的從句依附偏好。

為探究影響句法成分依附偏好的因素, 近年來,學者們在該領(lǐng)域開展了大量研究(Caplan, DeDe,Waters, Michaud, & Tripodis, 2011; Meltzer & Braun,2013; Novick, Hussey, Teubner-Rhodes, Harbison, &Bunting, 2014)。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句法成分依附歧義的消解除受到詞匯亞范疇信息(DeDe, 2012)、語境(Pan& Felser, 2011)、句法復雜性(Kim & Christianson,2013)等語言自身層面因素的影響外, 還受到諸如工作記憶容量、認知控制能力、語言經(jīng)驗、加工速度等非語言信息的影響。Kim和Christianson (2013)通過語義判斷任務(wù)研究發(fā)現(xiàn), 工作記憶容量與從句依附偏好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

r

= ?0.27,

p

< 0.05), 高工作記憶被試傾向于低依附偏好, 低工作記憶被試傾向于高依附偏好。Gross等人(2012)基于磁共振成像技術(shù)(MRI)發(fā)現(xiàn), 被試在加工含有句法依附歧義的句子時, 負責執(zhí)行控制功能的前額葉皮層、頂葉腦區(qū)有顯著激活, 說明句法整合歧義消解受到執(zhí)行控制功能的影響。然而, Payne等人(2014)在從句依附歧義消解實驗中卻發(fā)現(xiàn), 雖然句子閱讀速度和理解準確率與個體言語能力(

r

= 0.56,

p

< 0.01)、詞匯流暢性(

r =

0.29,

p

< 0.05)和心理沖動性(

r

= 0.35,

p

< 0.05)存在顯著相關(guān), 但從句依附偏好并不受個體認知控制能力和心理沖動性的影響。既然有研究表明, 心理控制能力和句法歧義消解存在關(guān)聯(lián)性,為什么Payne等人(2014)的研究沒有發(fā)現(xiàn)效應(yīng)呢?本研究認為其主要原因來自于他們的實驗設(shè)計。Payne等人(2014)的研究主要是考查工作記憶、年齡和閱讀經(jīng)驗對從句依附偏好的影響, 僅是把心理沖動性作為一個控制性條件, 故而其研究中并沒有直接通過操縱心理沖動性來考查該變量是如何影響從句依附偏好的。因此, 他們的實驗主要是從認知結(jié)果上反映心理沖動性和從句依附偏好間的關(guān)系, 而不是從具體的認知過程中去揭示二者的關(guān)系。基于此, 本實驗擬使用眼動追蹤技術(shù), 進一步從認知過程上考查心理控制能力和句法成分依附歧義消解之間的關(guān)系。

與 Payne等人(2014)的研究不同, 本研究采用“認知方式”這一心理變量作為考查心理控制能力的指標。在本文中, 心理控制能力主要是指個體在認知活動中, 抑制干擾、抵御誘惑和心理沖動性,以便更為合理的開展認知活動的一種心理能力。而認知方式則主要是指個體在認知活動中所慣用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學界對此有多種分類方式, 本研究擬采納當前研究最多的劃分標準:場依存和場獨立。場依存型個體傾向于利用外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jù), 而場獨立型個體則傾向于更多的利用內(nèi)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jù)。同時, 有研究表明,不同場依存類型的被試在句子加工或文本閱讀中對語境冗余信息的抑制能力不同。一般說來, 場依存型個體心理控制能力相對較差, 容易受語境等額外因素的干擾, 認知行為方面表現(xiàn)出一定的沖動性,而場獨立型個體則能較好的抑制額外信息的干擾,表現(xiàn)得較為沉穩(wěn)(Goodman, 1971; 李壽欣, 徐增杰,陳慧媛, 2010; 李壽欣, 陳慧媛, 陳建鵬, 2013; 宋廣文, 韓樹杰, 2007)。

句法成分依附歧義在漢語領(lǐng)域中也有存在, 如例(2a), 短語“佩戴領(lǐng)帶(動賓結(jié)構(gòu), VP)”和“在會議室(介賓結(jié)構(gòu), PP)”既可以修飾經(jīng)理(NP1) (

低依附

), 也可以修飾秘書(NP2) (

高依附

), 表現(xiàn)出修飾依附上的歧義。但是, 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上, 漢語與印歐語系有著鮮明的差異性。以英語為代表的印歐語言大多屬于核心詞前置(謂詞前置)、修飾成分后置句式。如例(1), 修飾從句 “who was on the balcony”處于2個潛在修飾核心名詞 “servantactress” 后面,而漢語則屬于核心詞后置(謂詞后置)、修飾成分前置語言。如例(2), 修飾成分“佩戴領(lǐng)帶在會議室”處于潛在修飾名詞的前面。這種句法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性, 很可能導致成分依附歧義消解認知過程的差異性。因為, 在印歐語系中, 當人們碰到修飾從句時,該從句可以掛靠的核心名詞已經(jīng)存在于大腦中, 人們僅是根據(jù)先行名詞的特性選擇從句依附的對象,體現(xiàn)出“核心名詞信息”引導句法成分依附傾向。所以, 認知方式對從句依附偏好的影響較小。但對漢語來說, 由于人們首先加工的是修飾成分, 接著又先后碰到可能依附的核心名詞。所以, 心理控制較弱的個體很容易受該語境的影響而將修飾成分依附到最先碰到的名詞上, 而心理控制能力強的個體則有可能采取“等等看(wait-and-see)”的加工策略。因此, 我們推測認知方式對漢語句法成分的依附應(yīng)當存在影響。另外, 動賓結(jié)構(gòu)(VP)和介賓結(jié)構(gòu)(PP)句法成分依附是漢語領(lǐng)域中兩種較為普遍的句法成分依附現(xiàn)象。由于動賓結(jié)構(gòu)(VP)涉及到論元建構(gòu),即需要將謂詞和與其對應(yīng)的動詞整合在一起, 形成合理的論元, 并在此過程中完成施事和受事的指派,所以需要消耗較多的認知資源。而介賓結(jié)構(gòu)(PP)由于不涉及到動詞和謂詞的整合, 也就不存在施事和受事指派的心理操作, 所以消耗的認知資源相對較少(Gibson, 1998)。漢語句法成分依附歧義消解傾向是否會因修飾成分的句法屬性不同而有差異呢?這也是我們在預(yù)實驗中需要考察的一個問題。

總之,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探究漢語領(lǐng)域中句法成分依附偏好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2)探究句法成分屬性對漢語句法成分依附偏好的影響。(3)探究不同認知方式的個體句法成分依附歧義消解的認知機制。

2 預(yù)實驗

預(yù)實驗旨在通過離線方式考查漢語句法成分依附偏好效應(yīng), 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實驗依據(jù)。根據(jù)句法成分整合即臨性原則, 我們預(yù)期漢語句法成分傾向于依附在第一個名詞上(NP1), 表現(xiàn)出低依附偏好。而根據(jù)謂詞鄰近原則(Gibson et al., 1996), 我們預(yù)期漢語句法成分傾向于依附在第二個名詞上(NP2), 表現(xiàn)為高依附偏好。因為, 有研究表明, 較之于以核心詞前置為典型句法特征的印歐語言, 漢語屬于核心詞后置語言(Lin, 2008), 即修飾成分往往處于被修飾成分的前面。如在“嘲笑看電視的爸爸”、“表揚刷碗的媽媽”等句子中, “爸爸”和“媽媽”是論元動詞指向的焦點, 是核心謂詞。

2.1 方法

2.1.1 被試

40名在校大學生, 年齡18~25歲, 其中男生12名, 被試母語皆為漢語, 右利手, 裸眼或矯正視力正常, 無重大疾病史, 實驗后給予少量報酬。

2.1.2 材料

實驗材料為 24套含有句法成分整合歧義的句式, 如例(2)。其中, (2a)含有“動賓結(jié)構(gòu)”修飾成分,(2b)含有“介賓結(jié)構(gòu)”修飾成分。之所以選擇這兩類句式, 是因為這兩類句法修飾結(jié)構(gòu)在漢語中較為常見, 兩類句子在詞匯水平上完全一致。

(2a) 警察發(fā)現(xiàn)佩戴領(lǐng)帶的經(jīng)理的秘書在會議室開會。(動賓結(jié)構(gòu), VP)

(2b) 警察發(fā)現(xiàn)在會議室開會的經(jīng)理的秘書佩戴領(lǐng)帶。(介賓結(jié)構(gòu), PP)

為確保實驗材料語義合理性, 另選取 40名未參加本次實驗的被試對句子語義合理性進行主觀評定。評定采取 7 點量表, “1”表示“最不合理”, “7”表示“最為合理”, 評定結(jié)果顯示:

M

= 4.68 ± 1.04;

M

= 4.59 ± 1.22。說明實驗材料語義較為合理, 能夠使用。同時, 為克服因語義偏好而造成修飾成分依附偏好, 另選取 20名被試就兩個名詞與修飾短語間的行為契合性(如“經(jīng)理”和“秘書”誰佩戴領(lǐng)帶更合適)做5點計分主觀評定, 配對t檢驗結(jié)果顯示不存在顯著差異,

M

= 2.6,

M

= 2.4,

t

(19) = 1.17,

p =

0.26。

24套實驗句按照偽隨機方式分成兩個序列,確保相同詞匯水平的句子不出現(xiàn)在同一個序列中,另外, 為防止被試發(fā)現(xiàn)實驗材料句式特點, 每個序列中加入長短與實驗句類似, 但句式各異的句子72個, 這樣每個被試共閱讀96個句子。

2.1.3 程序

采用 E-Prime 2.0 編程, 刺激項目以整句的方式呈現(xiàn)在屏幕中上方, 呈現(xiàn)時間為 3500 ms。句子消失后, 緊接著呈現(xiàn)問題, 如“誰佩戴領(lǐng)帶?”或“誰在會議室?”, 被試根據(jù)剛才閱讀過的句子通過按數(shù)字鍵做出選擇, “1”表示“經(jīng)理(低依附偏好)”,“2”表示“秘書(高依附偏好)”。

2.2 結(jié)果及討論

填充句的理解正確率平均為 93.45% (

SD

=0.45), 說明被試進行了認真閱讀, 因此, 實驗中所有試次的數(shù)據(jù)皆進入數(shù)據(jù)分析。結(jié)果如圖 1所示,比例數(shù)據(jù)配對比較顯示:在動賓結(jié)構(gòu)下, 句法成分高、低依附差異邊緣顯著,

t

(39) = 1.5,

p

= 0.07;

t

(23) = 1.9,

p

= 0.07, 被試傾向于高依附偏好; 在介賓結(jié)構(gòu)下, 差異顯著,

t

(39) = 1.82,

p

< 0.05;

t

(23) =2.3,

p

< 0.05, 同樣表現(xiàn)為高依附偏好。該結(jié)果說明,在離線加工條件下, 漢語傾向于高依附偏好。結(jié)論支持Gibson等人(1996)提出的“謂詞鄰近原則”。

圖1 “動賓”、“介賓”結(jié)構(gòu)下漢語句法成分依附偏好

3 正式實驗

預(yù)實驗結(jié)果顯示, 在離線任務(wù)加工條件下, 無論是VP結(jié)構(gòu), 還是PP結(jié)構(gòu), 被試都傾向于高依附偏好, 其認知結(jié)果并沒有受到句法屬性的影響。鑒于離線任務(wù)更多的是從結(jié)果的角度反映人們的認知情況, 難以揭示具體的認知加工過程, 為此, 正式實驗中擬使用眼動追蹤技術(shù), 就其認知過程做進一步探究。同時, 又考慮到修飾成分的句法屬性對依附偏好結(jié)果沒有影響, 所以接下來的正式實驗中僅是對更具有代表性的動賓結(jié)構(gòu)(VP)進行研究。

如上所述, 場依存型個體在認知活動中, 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因此在面臨含有句法成分依附歧義的句子時(如 3a), 由于心理控制能力較弱, 容易按照依附即臨性原則, 將修飾成分依附到最先碰到的名詞上(如“小偷”), 但是當加工到第二個名詞時(如“家人”), 受語言經(jīng)驗和依附習慣的影響, 認識到前面的句法分析可能是錯誤的, 于是重新修正原來的句法分析, 而將修飾成分依附到第二個名詞上(如“家人”)。場獨立型個體由于心理控制能力較強, 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更傾向于使用整體性句法成分整合策略, 待所有語言信息出現(xiàn)之后,基于語言結(jié)構(gòu)的自身特征和相應(yīng)的語言經(jīng)驗完成句法成分依附。因此, 在第二個名詞區(qū)域(如“家人”), 場依存型個體需要付出較多的認知資源, 表現(xiàn)為閱讀時間顯著長于場獨立型被試。但對于不存在依附歧義的句子來說, 加工情況則有不同。對(3b)來說, 由于修飾短語(如“投案自首”)和 NP1(如“小偷”)在語義上具有高相關(guān)性, 我們預(yù)測無論是場依存型被試還是場獨立型被試都傾向于在此處完成成分依附, 即使隨后NP2的出現(xiàn), 也不會導致句法的再分析, 因此兩類被試在(3b)上是不存在閱讀差異性的; 對于(3c)來說, 由于修飾短語(如“大義滅親”)和 NP1(如“小偷”)在語義上存在沖突, 兩類被試加工到此處時, 都會因心理上的詫異而暫緩句法成分組合, 待 NP2(如“家人”)出現(xiàn)后, 才認識到前面的修飾成分是用來修飾NP2的, 于是在此處完成句法成分整合, 故兩類被試在(3c)上依然不存在差異性, 但(3c)中 NP1的加工可能要難于(3b)中的NP1。

3.1 方法

3.1.1 被試

選取 150名大一學生,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認知方式圖形鑲嵌測驗”。測驗由三部分構(gòu)成, 每部分時限為4 min, 完成測驗共需12 min。按照修訂的評分標準進行計分。根據(jù)被試得分, 選取得分前36名(

M =

19.88;

SD =

2.1)被試為場獨立型, 其中男生5人, 女生31人。得分后36名(

M =

19.94;

SD

=1.5)被試為場依存型, 其中男生7人, 女生29人。被試母語為漢語, 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右利手,無重大疾病史。參照 Daneman言語工作記憶測量方式, 自編閱讀廣度測量工具, 測驗結(jié)果顯示, 兩類被試差異邊緣顯著,

M =

78.11 (7.92),

M =

75.08 (6.85),

t

(70) = 1.74,

p

= 0.09。實驗后贈送被試小紀念品作為報酬。

3.1.2 材料與實驗設(shè)計

實驗材料為 20套含有句法成分依附不同偏好的句式, 如例(3)。其中, (3a)為依附歧義句, (3b)為低依附偏好句式, (3c)為高依附偏好句式。三類句子除修飾依附短語在詞匯水平上不同外, 其余部分完全一致。

(3a) 警察目送打探情況的小偷的家人走出警局。(依附歧義句)

(3b) 警察目送投案自首的小偷的家人走出警局。(低依附偏好)

(3c) 警察目送大義滅親的小偷的家人走出警局。(高依附偏好)

為確保實驗材料語義合理性, 另選取 20名未參加本次實驗的被試對句子語義合理性進行主觀評定。評定采取 7點量表, “1”表示“非常不合理”,“7”表示“非常合理”, 評定結(jié)果顯示:

M =

4.93± 0.18;

M

= 4.91 ± 0.22;

M =

4.81 ± 0.18,三類句式在語義合理性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

F

(2, 38)

=

2.07,

p

= 0.14, 都可以使用。為盡可能保證語義操縱對修飾成分依附傾向有顯著作用, 我們同時就修飾成分與其對應(yīng)的名詞間的語義契合性做了7點主觀評定(格式如表 1)。結(jié)果顯示:

M =

5.62 ± 0.21;

M =

2.13 ± 0.11;

M =

3.53 ± 0.13, 語義操作效應(yīng)顯著,

F

(2, 38) = 2.96,

p <

0. 001, η= 0.91。另外, 三種句式名詞NP1前的修飾短語在筆畫上也做了匹配:

M =

31.9 ± 5.51;

M =

34.4 ± 8.46;

M =

34.75 ± 7.43, 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

F

(2,38)

=

0.91,

p =

0.41。

按照實驗?zāi)康? 實驗材料分成 3個序列, 以便于每個被試只能看到每套句子中的一種句式, 每個被試總共閱讀20個實驗句。另外, 每個序列還包含60個句式各異的填充句式, 并以拉丁方的形式摻雜于實驗句中。這樣, 每個被試共閱讀80個句子。

表1 語義契合性主觀評定示例

采用2 × 3兩因素混合實驗設(shè)計。其中認知方式(場獨立、場依存)為被試間變量, 修飾成分依附傾向(依附歧義、低依附、高依附)為被試內(nèi)變量。因變量為被試的眼動指標。

3.1.3 實驗儀器

采用加拿大 SR Research公司生產(chǎn)的 Eyelink 1000 plus 型眼動儀, 采樣率設(shè)置為1000 Hz, 采取瞳孔+角膜模式采集數(shù)據(jù)。呈現(xiàn)刺激的顯示器為21英寸的CRT, 刷新率為100 Hz, 分辨率為1024×768像素。

3.1.4 實驗程序

采用 E-Builder軟件編制實驗程序。以白底黑字的方式在CRT上呈現(xiàn)刺激。

實驗在隔音、隔光較好的眼動實驗室內(nèi)進行。實驗開始前先單眼校準(右眼), 被試距屏幕60 cm。閱讀材料逐句呈現(xiàn)在屏幕中央, 字號為 24號宋體,每個字的視角約為 0.8°。句子結(jié)束后, 緊接著呈現(xiàn)問題屏(如“誰走出警局?), 被試根據(jù)所讀句子內(nèi)容選擇相應(yīng)答案, 并按對應(yīng)鍵(f = 小偷; j = 家人)。被試自己控制閱讀速度, 讀完一句后按鼠標翻頁。實驗前有8個練習句子, 目的在于讓被試熟悉實驗程序。實驗大約需要40分鐘。中間休息一次, 休息結(jié)束后, 仍需要進行校準。

3.2 結(jié)果與分析

因個別被試問題回答正確率較低(< 80%)及實驗操作誤差原因, 6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被刪除, 最終被試為66名(場獨立34名, 場依存32名)。數(shù)據(jù)分析前, 首先將注視點小于60 ms和長于4000 ms 的極端數(shù)據(jù)剔除(188例), 剩余數(shù)據(jù)中, 再剔除超過平均數(shù)3個標準差(± 3

SD

)以外的數(shù)據(jù), 約有1.64%的數(shù)據(jù)被剔除。

基于已有類似研究和本研究的目的, 實驗中主要分析三個區(qū)域的眼動指標:NP1 (如“小偷”)、NP2(如“家人”)、句尾區(qū)域(如“走出警局”)。每個興趣區(qū),主要考察4項眼動指標:首次注視時間是指讀者第一次注視該字或詞的時間, 通常認為該指標代表了對詞的早期識別過程以及對詞匯的加工難度的敏感性。第一遍閱讀時間是指在讀者注視點落到另外一個詞匯之前, 對當前所注視字詞的總注視時間。有研究認為該指標不僅反映了詞匯的通達時間, 還反映了對句子內(nèi)容的整合時間(Inhoff, 1984)?;匾暵窂綍r間指的是從某區(qū)域的首次注視開始到較早一次從這一區(qū)域向右運動之前的所有注視時間之和,該指標是反映后期加工的良好指標??傋⒁晻r間是指讀者對某個字詞區(qū)域所有注視時間的總和, 該指標是一個晚期注視時間的指標, 反映了對信息加工的總時間(Liversedge, Paterson, & Pickering, 1998)。

3.2.1 NP1 區(qū)域(如“小偷”)的閱讀時間(見表 2)

表2 NP1區(qū)域眼動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括號內(nèi))

總閱讀時間:重復測量協(xié)方差分析顯示, 工作記憶效應(yīng)不顯著,

F

(1, 63) = 1.91,

p =

0.15;

F

< 1,句子類型主效應(yīng)不顯著,

F

< 1, 認知方式主效應(yīng)亦不顯著,

F

< 1, 句子類型和認知方式交互作用不顯著,

F

< 1。

3.2.2 NP2 區(qū)域(如“家長”)的閱讀時間(見表 3)

3.2.3 句尾區(qū)域(如“走進警局”)的閱讀時間(見表4)

首次注視時間:重復測量協(xié)方差分析顯示, 工作記憶效應(yīng)不顯著,

F

s < 1, 句子類型主效應(yīng)不顯著,

F

s < 1, 認知方式主效應(yīng)不顯著,

F

s < 1, 認知方式和句子類型交互作用不顯著,

F

s < 1。

表3 NP2區(qū)域眼動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括號內(nèi))

表4 句尾區(qū)域眼動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括號內(nèi))

回視路徑時間:重復測量協(xié)方差分析顯示, 工作記憶效應(yīng)不顯著,

F

s < 1, 句子類型主效應(yīng)不顯著,

F

s < 1, 認知方式主效應(yīng)不顯著,

F

s < 1, 認知方式和句子類型交互作用不顯著,

F

s < 1。

3.3 討論

基于眼動追蹤技術(shù)考查了漢語領(lǐng)域內(nèi)不同認知方式個體句法成分整合認知機制的差異, 結(jié)果顯示, 場依存型個體和場獨立型個體在加工含有句法成分整合歧義的句子時, 在加工機制上確實存在差異性。具體表現(xiàn)為, 在歧義消解區(qū)域(NP2)的多項眼動指標上, 句子類型和認知方式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簡單效應(yīng)分析發(fā)現(xiàn), 對于含有依附歧義的句子, 場依存型個體的閱讀時間顯著長于場獨立型個體, 但對于高依附或低依附偏好的句子, 兩類被試差異不顯著。其原因可能在于, 場依存型個體由于心理控制能力較弱, 容易將修飾成分依附到最先碰到的名詞(NP1)上, 但是當加工到后面的名詞(NP2)時, 基于語言經(jīng)驗和習慣的影響, 認識到前面的句法分析可能存在錯誤, 于是啟動句法再分析過程,從而導致閱讀時間的延長。另外, 在NP1區(qū)域, 多項眼動指標顯示, 高依附偏好句式的加工時間顯著長于依附歧義句和低依附偏好句式。這是因為, 在NP1區(qū)域, 受依附鄰近性原則的影響, 人們傾向于將修飾成分掛靠到最先碰到的名詞(NP1)上, 但是由于修飾成分(如“大義滅親”)和名詞(NP1)在語義上存在沖突, 不符合人們的世界知識(如“小偷”),因而導致NP1加工較為困難。該現(xiàn)象從另一面說明,句子加工過程中, 人們傾向于將鄰近的成分首先整合在一起。在NP2區(qū)域, 同樣發(fā)現(xiàn)了顯著的句子類型主效應(yīng), 依附歧義句加工最為困難, 其次是高依附句式, 低依附句式加工相對最為容易。之所以如此, 原因可能在于依附歧義句由于修飾成分在依附位置上存在歧義, 導致人們認知上的猶豫不決和句法再分析, 所以需要消耗較多的認知資源。高依附句式則因為修飾成分和 NP1在語義匹配上存在沖突, 導致人們認知上的詫異, 從而延緩了認知加工。在句尾區(qū)域, 除了在第一遍閱讀時間眼動指標上發(fā)現(xiàn)了顯著的句子類型效應(yīng)外, 其余各項指標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多重比較顯示, 依然表現(xiàn)為依附歧義句和高依附偏好句子加工較為困難, 低依附句子加工較為容易。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 可能來自句子加工中的溢出效應(yīng)。

4 綜合討論

本研究通過兩個實驗考查了漢語領(lǐng)域句法修飾成分依附偏好及其影響因素效應(yīng)。離線加工結(jié)果顯示, 漢語句法成分依附表現(xiàn)出高依附偏好, 而且,該傾向不受修飾成分句法屬性的影響。眼動實驗表明, 認知方式對句法成分依附有顯著影響, 在面對含有依附歧義的句子時, 場依存型個體表現(xiàn)得較為困難??傮w來看, 實驗結(jié)果支持句法成分整合謂詞鄰近原則, 但該原則同時又受到語義、認知方式等因素的影響。

句法成分依附歧義是人類語言領(lǐng)域內(nèi)經(jīng)常碰到的語言現(xiàn)象, 該現(xiàn)象的存在為探究人類句法認知機制提供了有效窗口。當前, 有關(guān)句法依附歧義消解理論主要是基于印歐語系建構(gòu)起來的, 這些理論是否具有語言普適性一直受到質(zhì)疑。一些學者認為,人類語言雖然在文字形態(tài)、語法結(jié)構(gòu)上表現(xiàn)各異,但卻有著共同的語言加工機制, 受人類普遍語法規(guī)則的制約(Frost, Armstrong, Siegelman, & Christiansen,2015)。為驗證上述觀點, 學界開啟了大量的跨語言研究, 漢語因其句法結(jié)構(gòu)的特異性而備受推崇。與印歐語言比較起來, 漢語具有其典型的句法特征。首先, 漢語是一種句法形態(tài)相對貧乏的語言, 在主謂一致、數(shù)一致、性別一致、人稱及時態(tài)方面沒有明確的格標記。因此, 漢語句法結(jié)構(gòu)的分析及語義的整合必須充分考慮詞匯間的關(guān)聯(lián)及其語言背景;其次, 漢語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具有SVO語序, 卻又將核心詞后置的語言(He & Chen, 2013); 另外,漢語還是一種話題突顯的語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或題元驅(qū)動語言(thematic driven) (Lin,2008), 即漢語句子的建構(gòu)和理解可以不依賴于純粹的詞序關(guān)系, 而由要表達的話題和所處的文本環(huán)境直接驅(qū)動。較之于英語等具有固定語言形態(tài)及嚴格句法關(guān)系的“主語突顯性語言”, 漢語句子結(jié)構(gòu)相對較為隨意, 語義更多受制于語境、語用等能突出話題語言信息的影響。根據(jù)Gibson等人(1996)的“參數(shù)調(diào)節(jié)理論”, 漢語修飾成分的依附主要受“謂詞鄰近性”原則的支配, 漢語應(yīng)當屬于高依附偏好語言。本研究結(jié)果較好的支持了上述理論。同樣, 來自韓語、日語等其它核心詞后置語言的研究, 在某種程度上也支持了該理論的有效性(Jun, 2003)。

從離線加工結(jié)果上看, 漢語修飾成分高依附偏好并沒有受到修飾成分句法屬性的影響, 無論是“動賓結(jié)構(gòu)(VP)”, 還是“介賓結(jié)構(gòu)(PP)”, 都有著一致的依附傾向。如前所述, 由于“動賓結(jié)構(gòu)”涉及到論元整合, “介賓結(jié)構(gòu)”不涉及論元整合, 所以二者在加工難度上是存在差異性的, 這種認知難度上的差異性為什么對漢語句法成分依附偏好沒有影響呢?原因可能如下:首先, 因為漢語屬于核心詞后置語言, 人們傾向于將前面的多個成分都看成是后置“核心名詞”的定語, 所以不論前面修飾成分的句法屬性是什么, 都不會改變?nèi)藗兊倪@一語言習慣;其次, 雖然“動賓結(jié)構(gòu)”和“介賓結(jié)構(gòu)”的加工需要投入不同的認知資源, 但這種資源差異性不足以改變?nèi)藗兊恼J知模式, 何況預(yù)實驗中我們沒有操縱被試的工作記憶, 這也是后續(xù)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再次, 由于我們使用的離線判斷加工, 這種研究方式對考查認知資源的影響并不敏感, 可能不足以探測其真實效應(yīng), 今后可采取對認知資源需求較為敏感的在線加工方式繼續(xù)考查該問題。

從眼動指標上看, 在句法成分依附歧義消解區(qū)域(3a中的“NP2”位置)上, 無論是反映早期詞匯識別的眼動指標, 還是反映晚期論元建構(gòu)、語義整合的眼動指標, 都說明場依存型被試在該位置經(jīng)歷了較多的困難。但根據(jù)句法即臨性加工原則, 場依存型被試和場獨立型被試都可能存在將修飾成分(如“打探情況”)掛靠到首先出現(xiàn)的核心名詞(NP1)上,而后隨著(NP2)的出現(xiàn), 再基于語言經(jīng)驗和習慣重新調(diào)整句法分析。既然如此, 為什么在(NP2)位置上,兩類被試的閱讀時間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呢?原因可能如下:第一, 兩類被試有著不同的句法成分整合機制。人類語言大多是由左至右逐詞展開的, 由于人類工作記憶認知資源的有限性, 人們總是傾向于將即臨的句子成分盡快整合到剛剛加工過的句法結(jié)構(gòu)上, 以減輕記憶負擔。正因為如此, 人們往往會陷入句法加工誤區(qū), 導致園徑效應(yīng)(garden-path effect)的發(fā)生(Christianson, Luke, Hussey, & Wocha,2017)。為盡量避免發(fā)生園徑效應(yīng), 人們需要更好的監(jiān)控自己的認知過程、有效抑制句中后續(xù)成分的干擾。由于場獨立型個體在完成認知任務(wù)中具有較強的抑制控制能力, 能較好的控制認知過程中心理沖動性, 使得他們可能不是依賴于局部句法成分建構(gòu)句法表征, 而是從整體上來建構(gòu)句法表征。但對于心理控制力相對較弱的場依存型被試來說, 由于受修飾語境的影響, 他們傾向于將依附成分掛靠到首先碰到的名詞(如“NP1”)上, 而當閱讀到后一個名詞時, 受語言習慣和經(jīng)驗的影響, 方才認識到前面的句法分析存在錯誤, 需要重新進行句法分析, 故而導致(NP2)加工時間較長。第二, 兩類被試都有可能傾向于按照句法即臨性原則完成句法整合, 因為在NP1區(qū)域, 我們發(fā)現(xiàn)高依附偏好句式的閱讀時間在多項眼動指標上都顯著長于依附歧義句和低依附偏好句式。但由于場獨立型被試心理控制能力相對較強, 在碰到(NP2)時, 能夠較為容易的擺脫原先句法分析的束縛。而場依存型被試由于心理控制力相對較弱, 不容易擺脫先前的句法分析, 從而導致閱讀時間上的差異性。

當然, 也有研究認為, 工作記憶容量差異可能是導致認知方式不同的個體擁有不同句法成分依附歧義消解機制的原因, 因為有研究表明, 場獨立型個體的工作記憶容量大于場依存型個體(Cochran& Davis, 1987)。較高的工作記憶容量, 不僅使得場獨立型個體可以即時存儲更大單位的句法信息, 而且使得他們在集中于句法信息加工過程的同時, 還可以將更多的認知資源分配到對認知過程的監(jiān)控上。而且, 本研究中的兩類被試在工作記憶容量上并不完全等同, 存在著邊緣差異。如果說兩類被試在句法整合歧義消解方面的差異性是由于工作記憶所導致的話, 那么, 對于不存在依附歧義的句子(如“3b”和“3c”)來說, 也應(yīng)該表現(xiàn)出類似的閱讀模式, 但(NP2)位置的眼動指標顯示, 在首次注視時間、第一遍閱讀時間和總閱讀時間上, 句子類型和認知方式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 簡單效應(yīng)分析發(fā)現(xiàn), 僅是在歧義句上, 場依存型被試的閱讀時間顯著長于場獨立型, 其余兩類句子則不存在差異性。另外, 為盡可能排除工作記憶的影響, 我們以工作記憶為協(xié)變量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在三個考察區(qū)域上,工作記憶主效應(yīng)均不顯著, 說明認知方式對句法成分依附歧義的消解具有其獨立效應(yīng)。

5 結(jié)論

(1)離線加工任務(wù)下, 漢語領(lǐng)域句法成分依附表現(xiàn)為高依附偏好, 而且該效應(yīng)不受修飾成分句法屬性的影響, 結(jié)果支持“句法成分整合謂詞鄰近理論”。

(2)認知方式對句法成分依附歧義消解機制有顯著影響, 場依存型被試表現(xiàn)得較為困難。

(3)不同依附傾向的句子間在加工難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依附歧義句加工最為困難, 其次是高依附句子, 低依附句子加工最為容易。

Brysbaert, M., & Mitchell, D. C. (1996). Modifier attachment in sentence parsing: Evidence from Dutc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9A

, 664–695.Caplan, D., DeDe, G., Waters, G., Michaud, J., & Tripodis, Y.(2011). Effects of age, speed of processing, and working memory on comprehension of sentences with relative clauses.

Psychology and Aging, 26

(2), 439–450.Carreiras, M., & Clifton, G. (1999). Another word on parsing relative clauses: Eyetracking evidence from Spanish and English.

Memory & Cognition, 27

, 826–833.Carroll, R., & Ruigendijk, E. (2013). The effects of syntactic complexity on processing sentences in noise.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42

, 139–159.Christianson, K., Luke, S. G., Hussey, E. K., & Wochna, K. L.(2017). Why reread? Evidence from garden-path and local coherence structure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0

, 1380–1405.Cochran, K. F., & Davis, J. K. (1987).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ference proces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1

, 197–210.DeDe, G. (2012). Lexical and prosodic effects on syntactic ambiguity resolution in Aphasia.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41

, 387–408.Ehrlich, K., Fernández, E., Fodor, J. D., Stenshoel, E., &Vinereau, M. (1999, March).

Low attachment of relative clauses: New data from Swedish, Norwegian and Romanian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12Annual CUNY Conference on Sentence processing, New York.Frost, R., Armstrong, B. C., Siegelman, N., & Christianson, M.H. (2015). Domain generality versus modality specificity:The paradox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

(3), 117–125.Gibson, E. (1998). Linguistic complexity: Locality of syntactic dependencies.

Cognition, 68

, 1–76.Gibson, E., Pearlmutter, N., Canseco-Gonzalez, E., & Hickok,G. (1996). Recency preference in the human sentence processing mechanism.

Cognition, 59

, 23–59.Goodman, D. R. (1971).

Cognitive style factors in linguistic performance with ambiguous sentenc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York University, Canada.Gross, M., Gross, R. G., Moore, P., Dreyfuss, M., McMillan, C.T., Cook, P. A., … Siderowf, A. (2012). Difficulty processing temporary syntactic ambiguities in Lewy body spectrum disorder.

Brain & Language, 120

, 52–60.He, W. G., & Chen, B. G. (2013). The role of animacy in Chinese relative clause processing.

Acta Psychologica, 144

,145–153.Hemforth, B., Konieczny, L., Seelig, H., & Walter, M. (2000).Case matching and relative clause attachment.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29

(1), 81–88.Inhoff, A. W. (1984). Two stages of word processing during eye fixations in the reading of prose.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3

, 612–624.Jun, S. A. (2003). Prosodic phrasing and attachment preferences.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32

(2), 219–249.Kim, J. H., & Christianson, K. (2013). Sentence complexity and working memory effects in ambiguity resolution.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42

, 393–411.Li, S. X., Chen, H. Y., & Chen, J. P. (2013).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positioning on ambiguity resolution for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s.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36

(5), 1073–1077.[李壽欣, 陳慧媛, 陳建鵬. (2013). 語境位置對不同認知方式個體歧義句歧義消解的影響.

心理科學, 36

(5), 1073–1077.]Li, S. X., Xu, Z. Y., & Chen, H. L. (2010). Eye movements of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s while reading text with distraction.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2

(5),539–546.[李壽欣, 徐增杰, 陳慧媛. (2010). 不同認知方式個體在語篇閱讀中抑制外部干擾的眼動研究.

心理學報, 42

(5),539–546.]Lin, C. J. C. (2008). The processing foundation of head-final relative clau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9

(4), 813–838.Liversedge, S. P., Paterson, K. B., & Pickering, M. J. (1998).Eye movements and measures of reading time. In G.Underwood (Ed.),

Eye guidance in reading and scene perception

(pp. 55–77).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Meltzer, J. A., & Braun, A. R. (2013). P600-like positivity and left anterior negativity responses are elicited by semantic reversibility in nonanomalous sentences.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26

, 129–148.Novick, J. M., Hussey, E., Teubner-Rhodes, S., Harbison, J. I.,& Bunting, M. F. (2014). Clearing the garden-path: Improving sentence processing through cognitive control training.

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 29

(2), 186–217.Pan, H. Y., & Felser, C. (2011). Referential context effects in L2 ambiguity resolution: Evidence from self-paced reading.

Lingua, 121

, 221–236.Papadopoulou, D., & Clahsen, H. (2003). Parsing strategies in L1 and L2 sentence processing: A study of relative clause attachment in Greek.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5

, 501–528.Payne, B. R., Grison, S., Gao, X. F., Christianson, K., Morrow,D. G., & Stine-Morrow, E. A. L. (2014). Ag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binding during sentence understanding: Evidence from temporary and global syntactic attachment ambiguities.

Cognition, 130

, 157–173.Piantadosi, S. T., Tily, H., & Gibson, E. (2012).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ambiguity in language.

Cognition, 122

, 280–291.Song, G. W., & Han, S. J. (2007). The inhibitory mechanism of dependent-in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s.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5

(2), 100–104.[宋廣文, 韓樹杰. (2007). 場依存—獨立認知方式干擾抑制的比較.

心理與行為研究, 5

(2), 100–104.]Ziardegi, E. G., Carreiras, M., & Laka, I. (2004).

Bilingual sentence processing: Relative clause attachment in Basque and Spanish

.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17annual (CUNY)conference on human sentence processing.

猜你喜歡
工作記憶眼動歧義
基于眼動的駕駛員危險認知
工作記憶負荷對反饋加工過程的影響:來自腦電研究的證據(jù)*
PTSD易感性人格特質(zhì)、工作記憶能力和創(chuàng)傷期間認知加工對模擬創(chuàng)傷閃回的影響*
淺談歧義容忍度與二語習得
海豹的睡眠:只有一半大腦在睡覺
語文教學及生活情境中的歧義現(xiàn)象
為什么有人能同時做多件事,有人卻不行?
工作記憶容量對理工類院校大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影響
基于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歧義消除研究
動物很可能也做夢
西充县| 平原县| 普定县| 米林县| 竹山县| 杭州市| 隆昌县| 繁峙县| 衡阳市| 循化| 东至县| 象山县| 建瓯市| 胶州市| 遵义市| 墨脱县| 荃湾区| 乡宁县| 奉化市| 淅川县| 青岛市| 桦甸市| 巴林右旗| 江源县| 东城区| 平乐县| 郯城县| 武宁县| 澄城县| 台前县| 中卫市| 抚州市| 舒城县| 耿马| 贵溪市| 开阳县| 呼图壁县| 枣阳市| 武义县| 沭阳县| 河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