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口即景
閑暇之日,我離開城市的喧鬧,向著東郊的泗河大堤去尋覓一份清涼與清凈,信步來到了黑風口的所在。
泗河流經(jīng)兗州,古人在此地積石堰水而筑金口壩,又在上游西側河堤底部壘石砌洞建閘,引河水西行,入城而為府河之源。河水進洞時漩渦迭起,出洞時洶涌奔騰,水流湍急,而呼呼聲風,人稱“黑風口”。從三河村東行至大堤口,順大路而下數(shù)十步,即可踏上橫臥在河面的金口壩;沿小徑上行至堤面,折向北行不足二百步,腳下便是黑風口了。
眼前的黑風口,全然沒有了舊時的氣勢。河堤東側,有一依堤而筑的近水平臺,呈北寬南窄狀狹長;平臺中間的一條渠道,從東湍引入河水,從西端注入黑風口的涵洞。渠中流水歡快而平穩(wěn),有波無瀾,雖動猶靜。河堤西側是近些年建造的水閘,調節(jié)西區(qū)的水量,四扇閘門,上有三層閘房。閘下池水平靜如鏡,些許浮萍綠意盎然。此時雖然沒有直接看到黑風口的面貌,也可以想象那里無意是水波不興了。東側平臺上,北有房舍數(shù)間,白墻紅瓦;涼亭一座,尖頂飛檐。南有白楊樹十余株,樹蔭下幾只大紅公雞安閑覓食,一位白衣少年斜靠在竹椅上捧卷誦讀。此情此景,愈顯得與人們心目中的黑風口相去甚遠。
然而,平靜并非平庸。由此南望可及的金口壩,始建于北魏時期。它所欄蓄的河水,正是經(jīng)由黑風口源源西去,不僅灌溉著兗州城西的大片,更繼續(xù)西行,而成為大運河的重要水源。2007年,我曾在杭州大運河南端廣場上看到一塊大運河水系的大型刻石,上面清晰地標注著金口壩。遠至元明清各代,近至新中國以來,金口壩屢次得以重修,近年來又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標志性建筑,金口壩與黑風口相伴而生,相互為用。金口壩造福千年,名垂百世,黑風口功不可沒。由此向北百余步,為紀念唐朝大詩人李白居住兗州而建的青蓮閣,靜靜地依偎在泗河大堤西側。清朝時人們認為李白的《魯東門泛舟》兩首詩所描寫的景象與兗州城東門外完全相符,遂與黑風口稍北的龍王廟內建閣以示崇敬,而今廟廢閣存,仍可表明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在此流連吟哦。
寬闊的泗河從東北方蜿蜒而來,又向西南方延展而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已經(jīng)是兩千五百多年之前了。從那個時候以來,泗河兩岸發(fā)生了多少令人情動神往的故事?河水默默無語地流向遠方,并不告訴我們答案。河堤兩側遍植挺拔高聳的白楊樹,濃密的樹蔭把舉目可望的樓房和院落全都掩映其中。樹葉嘩嘩作響,更顯樹蔭下靜謐;一縷微風吹來,使人頓覺清爽。西去二三里許, 繁忙的京滬鐵路上人流物流川流不息,古老的兗州城正煥發(fā)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流經(jīng)黑風口的泗河水依舊晝夜不停地注入府河,使這座小城更加富有靈氣。
歷史與現(xiàn)實在這里交匯,自然與人文在這里交融。黑風口之地小如彈丸,卻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和壯舉,激蕩著現(xiàn)代人的思緒和情懷。
(濟寧市兗州區(qū)農(nóng)委 劉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