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機減退是二語習得和外語學習動機研究領域重要的研究問題。通過系統(tǒng)回顧國內(nèi)外學者關于二語學習動機的研究成果,聚焦于學習動機研究里的動機減退現(xiàn)象,結合我國教育環(huán)境尤其關注大學生群體的“動機減退”問題,分析了影響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減退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英語學習動機的提升策略,指出教師在提高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方面大有作為。
【關鍵詞】二語習得;學習動機;動機減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189-02
自20世紀50年代起Gardner和Lamber就編制了動機測量量表。到了90年代初,很多學者分別從教育心理學以及動機心理學的理論框架對動機這一研究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諸多心理動機模型。我國的動機研究雖滯后, 但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也圍繞學習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者因素的相關性和動機與策略的互動關系等進行了大量的探索[1],隨著學習動機研究的不斷深入,動機減退問題也成為了學者們?nèi)找骊P注的焦點,動機減退的研究有助于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辦法和建議來激勵并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一、學習動機研究
作為外語學習的驅動力,動機研究一直是國內(nèi)外語言教育界的熱門話題。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加拿大的兩位學者Lambert和Gardner就開始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研究動機問題,強調母語與二語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環(huán)境對二語學習動機的影響。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之后,動機研究發(fā)生了一次研究方向的變更,其焦點開始轉向課堂環(huán)境,強調課堂教學環(huán)境里各項因素,諸如教師角色、課堂設置和同伴影響等元素,該階段的研究被學者認為是二語動機的認知-情景階段,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英國學者Dornyei的二語動機三層次理論和Williams&Burden的社會建構主義模式。其中Dornyei的三層次理論聯(lián)系了課堂教學和理論研究,將動機解分為語言層面、學習者層面和學習情境層面[2]。
二、動機減退現(xiàn)象研究
(一)動機減退的研究背景。動機研究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外語學習的“動機減退”(demotivation)現(xiàn)象,因而學者針對“動機減退”問題的研究從上世紀90年代逐漸得到重視,Dornyei針對“動機減退”問題進行過全面介紹,并把其定義為“讓人們對某一行為減少或失去動力的具體的外部力量?!辈⑶彝ㄟ^訪談的方式發(fā)現(xiàn)9個引起外語學習動機減退的因素,這其中既包括外部因素也包括內(nèi)在因素,當中教師因素占有最大比例。然而最早在外語教學領域展開外語學習動機減退調查的是英國學者Chambers,但他并未全面概括動機減退對二語學習造成的影響,后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不少學者也證實了“動機減退”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學者針對“動機減退”都進行了相關實驗,指出影響二語學習者“動機減退”的主要因素。作為外語學習的大國,我國的外語教育工作者從上世紀80年代也針對二語動機開展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然而在“動機減退”方面的研究卻相對較少,胡衛(wèi)星和蔡金亭教授采用問卷的方式對一定數(shù)量的教師和學生調查之后,研究了影響動機減退的因素,并構建了造成英語學習動機減退的最終因果模型,進而發(fā)現(xiàn)學習環(huán)境、效價、學習目的、學習興趣、焦慮都對動機減退有著直接的影響,并且各變量之間還相互作用并共同影響英語學習動機的減退。湯聞勵結合自己的研究指出大學生中存在“動機減退”現(xiàn)象,并且大部分的“動機減退”都是由教師因素引起的。
(二)動機減退的因素研究。綜合上述的關于“動機減退”的國內(nèi)外研究,其結果都顯示外語學習的動機會受到外部因素和內(nèi)部因素的影響,比如父母、教師、同學等外部因素以及態(tài)度、興趣、信心等內(nèi)部因素。同樣地,“動機減退”的問題也會受到內(nèi)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孫云梅和雷蕾采用問卷和訪談的方式調查了大學生英語動機減退的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數(shù)據(jù)分析之后發(fā)現(xiàn),學生動機減退的因素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教師、教學內(nèi)容、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個人。從研究結果來看,影響動機減退的因素受到學習者外部因素和內(nèi)部因素的綜合影響,再次向我們闡釋了動機會呈現(xiàn)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也再一次證明了動機研究的復雜性。結合目前我國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這里所呈現(xiàn)的影響學生動機減退的四個因素具有概括性,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在課堂接受英語語言的輸入,所以課堂是學生獲取語言知識的主要陣地,自然教師和教學所扮演的外部因素不容忽視,相關學者做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劉宏剛在全面概括了中國學習者英語學習動機減退的實證研究之后,認為動機減退因素可以歸納為教師、學習環(huán)境、課程、他人和學習者五個因素[4]。教師自然會成為影響學生語言學習動機衰退的重要因素。
(三)動機調控策略的使用。Dornyei指出動機調控同樣是外語動機研究領域一個值得關注的方面。外語學習可以說是一場“持久戰(zhàn)”,如果要在這一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一直保持學習的動力,學習者的動機就一定要有頑強的生命力,然而事實是很多學習者無法長期地保持對于外語學習的持久動力,甚至會出現(xiàn)動機缺乏和動機減退的現(xiàn)象,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如何保持學習者較強的學習動機就成為一個焦點,這就涉及到如何在外語學習過程中進行積極有效的動機調控。Christopher A. Wolters教授是最早進行動機調控策略研究的學者,歸納了5種動機調控策略:自我激勵、環(huán)境控制、掌握目標喚起、成績目標喚起和興趣提升。在隨后的研究當中,Dornyei所進行的二語習得領域的研究也從理論層面切入了成功外語學習者所適用的自我激勵策略,這5種策略包括目標控制策略、元認知控制策略、興趣控制策略、情感控制策略和環(huán)境控制因素策略[5]。外語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學習者個體的特點自然會對不同的動機調控策略有著偏好,諸如學習者的年齡、性別、專業(yè)與語言基礎和地區(qū)差異等,同時動機策略的使用也會受到教師和課堂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三、提升動機策略與建議
在外語動機提升策略方面,高校教育者的責任就顯得更為重要,作為直接和學生接觸的一線教育者,要意識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是可以受到外在因素的激發(fā),語言教師則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來幫助學生獲得積極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提高外語課堂的吸引力[6],通過對外在因素的改變來影響學生的內(nèi)在因素,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一)教師應明確身份特征,夯實自身實力,真正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高校的語言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要不斷地汲取最新的語言知識來加強自身的功底,同時還要注重培養(yǎng)自身在教學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多樣化和趣味化地安排課堂教學活動,真正讓學生融入到課堂教學里來,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里去感受語言、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
(二)轉化教師角色,增強情感投入,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語言教師應適應現(xiàn)代的教育背景,尊重學生差異和個性,在教學中要成為學生的引導者與促進者,課堂內(nèi)外教師應加強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諧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從而保障學生的內(nèi)部學習動機,溝通交流過程中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可以產(chǎn)生求知欲,引發(fā)學習熱情,教師要將教學結合學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力。
(三)調整語言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教師的職責是服務于學生,同時用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去引導感染學生,課程的設置應考慮到不同學生群體的需求,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材料應當依據(jù)具體的實際教學環(huán)境,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和課堂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去體驗語言學習。
(四)改進教學手段,適應科技信息化條件下的高等教育。如今的學生出生在科技信息繁榮的年代,教師在課堂中應有意識地融入多媒體諸如電腦計算機、手機、平板等硬件設備的使用,同時也可以使用翻轉課堂等形式結合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體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營造靈活、形象的課堂氛圍。綜合使用各種教學手段有助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同時先進教學設備的引入也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加強新老教師的溝通交流,提升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教師的自我效能有助于增強教師的自我價值,教師注重自我提高,不斷與同事切磋交流,經(jīng)常性地進行教學反思,加強專業(yè)學習和教育學心理學學習,收獲教師這一職業(y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積極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增強教師使用動機提升策略來喚醒學生的語言學習動機,同時教師的自我效能也有助于教師不斷修煉個人的人格魅力,讓自己不僅僅是可以給學生帶來知識上進步的人。
(六)作為個體學習者,要正確處理外部因素和內(nèi)部因素間的關系,同時要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無論是近期目的還是遠期目的,都有助于學習者學習動機的提高,還要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學習興趣,不斷總結和調整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學習過程中可以積極使用動機自我調控策略,產(chǎn)生積極歸因和正向學習情感,不斷增強和保持自己的學習動機,提高期望與信心。
四、結論
二語習得動機研究的系統(tǒng)分析和梳理,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因素,動機不僅是外語學習的原動力,也是語言學習過程中一種持續(xù)的驅動力。實際情況中,學習動機并非一成不變的,它呈現(xiàn)了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的發(fā)展過程。外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復雜過程,當中會出現(xiàn)許多干擾學習者動機的因素,比如學習任務太難或者枯燥以及教師講課模式單一等外部的影響等,最終造成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出現(xiàn)減退的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動機缺乏或者動機降低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采取一定的調節(jié)策略才可能幫助學習者堅持下去。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我們進一步探討了“動機減退”現(xiàn)象廣泛存在于我國大學生學習群體里,正是教育環(huán)境、教師等外部因素和學習者內(nèi)在因素共同影響了學習者的動機而造成動機減退,更多地關注從教師層面如何綜合運用各種提升策略來改善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斷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參考文獻:
[1]胡衛(wèi)星,蔡金亭.英語學習動機減退的模型構建[J].外語教學,2010,(1):42-49.
[2]Dornyei,Z Conceptualizing mo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J].Language Learning,1990,(4):43-79.
[3]孫云梅,雷蕾.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衰退影響因素研究[J].外語研究,2013,(5):62-64.
[4]周慈波,王文斌.大學英語學習者負動機影響因子調查研究[J].中國外語,2012,(1):48-56.
[5]劉宏剛.中國學習者英語學習動機減退實證研究述評[J].山東外語教學,2014,(5):69-71.
[6]王永亮,李冬青,李思涵.個體差異中動機因素對二語習得的影響—論如何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動機[J].新聞傳播,2015,(06):24-25.
作者簡介:
管鵬雎(1987-),男,河南三門峽人,單位: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碩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