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現(xiàn)代人經(jīng)常抱怨工作壓力大,考核嚴,但實際上和古代比,現(xiàn)代考核制度文明多了。
古代上班有不同的叫法,到公堂衙門上班的叫“上衙”“衙參”“上值”;中央高級官員去皇宮上班開會的叫“上朝”“朝參”。與此相對應的,下班則有“散衙”“放衙”“散值”“散朝”“退朝”“放班”等多種叫法。
現(xiàn)代上班是早上去下午回,即所謂“朝九晚五”。古代早上上班時間大大提前,往往雞叫時分就得起身準備?!对娊?jīng)·齊風》中有一首《雞鳴》,描寫的就是春秋時齊國官員的上班情況:“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公雞打鳴時,官員已準備上朝了;“東方明矣,朝既昌矣”——當東方已亮時,官員都已站滿朝堂。
具體來說,古代是“卯時上班”。卯時對應現(xiàn)代24小時制是早上5點至7點。這時間的確是夠早的,古代中國是農(nóng)業(yè)國家,上班族的作息制度與農(nóng)民是一致的,所以,古代的上班族就上班時間來說,比現(xiàn)代上班族要辛苦多了。
現(xiàn)代辦公場所一般都設有“門禁”,古代也不是隨便進出的,“辦公大樓”前往往設有“門籍”。據(jù)晉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籍者,尺二竹牒,記人之年名字物色,縣(懸)之宮門,案省相應,乃得入也?!睋?jù)此解釋可以知道,古代的門籍是一尺二寸長的竹片做成的,上面寫有官員的名字和特征,懸掛于宮門上,等門衛(wèi)查驗后方可進門上朝。這種“門籍”很像現(xiàn)代的“花名冊”“點名簿”。
到了唐宋以后,門籍為隨身攜帶的身份證明所取代,如唐宋有“魚符”“虎符”,明清有“牙牌”“腰牌”,這既是一種“身份證”,又是上班“通行證”“工作證”。
門籍、魚符、腰牌什么的,相當于今中央部委高級官員所用。他們上班就是參與由皇帝主持的相當于現(xiàn)代早班會的朝會。朝會有大朝會、小朝會兩種,小朝會是常會,每天例行的早班會,時間不是很長,多在辰時(相當于現(xiàn)代上午7點至9點)結束。朝會結束,上午也就下班了,通稱“散朝”。
對于地方上班族來說,上下班時間與京官并沒有什么區(qū)別,也要卯時到崗。從程序上來說,“擊鼓升堂”是地方主政官員每天辦公的開始;下午下班也要打鼓,稱為“散堂鼓”。
在古代,上班考勤比現(xiàn)代要求嚴格。比如京官,如果不能上朝,需要說明情況和理由,并且在“花名冊”上注明,稱為“注門籍”。如身體不好,便在名字下注明“病”字。
正常情況下,官員是不能不上班的,特別是在京高級官員,不參加例行朝會屬嚴重錯誤,用現(xiàn)代話來說這叫“違紀”。平常只有出現(xiàn)雨雪這類極端天氣,或是皇帝主動取消朝會時,早上才可以不上班,即所謂“放朝”。放朝只是取消出席皇帝主持的早班會,但并不是不用上班,仍要到衙署坐堂,處理“署事”。
地方公務人員的考勤,相對京官朝參來說,因為天高皇帝遠,并不十分嚴格,但同樣有一套成熟的制度。上班族每天要參加點名或簽到,因為點名時間設在卯時,故稱“點卯”;如果不點名,就搞簽到,時間也設在卯時,故又叫“畫卯”。
后來比較規(guī)范、認真的考勤不再簡單地畫卯,而是和注門籍一樣,在簽到簿上簽到。即使因公出差,也要先在簽到簿上注明不能到崗的原因,方便檢查。元代的《元典章·吏部七·公規(guī)一》中就有這樣的考勤規(guī)定:“京府州縣官每日早聚圓坐,參議詞訟,理會公事,除合給假日外,毋得廢務。仍每日一次署押公座文簿,若有公出者,于上標附?!?/p>
雖然有嚴格的考勤制度,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遲到、早退、曠工現(xiàn)象,于是各朝都出臺有相應的懲罰制度。如在唐代,《唐律疏議·職制》中規(guī)定:“諸官應值不值,應宿不宿,各笞二十,通晝夜者,笞三十”;“諸官人無故不上(班)及當番不到,若因暇而違者,一日笞二十,三日加一等;過杖一百,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邊要之官,加一等?!?/p>
宋代考勤制度和唐代相同。需要說明的是,在唐宋兩代,即便上班族沒有品級,也一樣受罰。明清兩代則相對寬松,懲罰強度有所減輕,但也比現(xiàn)代嚴厲?!洞竺髀伞だ袈伞ぢ氈啤分芯鸵?guī)定:“凡大小官員,無故在內(nèi)不朝參,在外不公座署事,及官吏給假限滿,無故不還職役者,一日笞一十,每三日加一等,各罪止杖八十,并附過還職?!?/p>
上述考勤制度實際上已成了司法條款,上班遲到、曠工不是“違紀”,而是“違法”了。
雖然考勤制度這么嚴厲,但在好多朝代很多時候,形同虛設,官員“晚至早退,政務廢弛”很常見。有的人畫過卯就離崗了,甚至不去坐堂上班,如在宋代趙匡胤(宋太祖)當皇帝時,便有地方州縣官員不到衙門坐堂的現(xiàn)象。
那么,古代由誰來負責考勤呢?這要分情況。就明清來說,地方上由地方官吏來考勤;高級別的京官,由主事太監(jiān)來考勤,遲到早退,門口值班太監(jiān)都會登記下來。有正當理由和經(jīng)過允許提前下班的,也要記錄下來,以備核查。
為了對付點卯后“溜號”,古代還有上班時間多次點名、抽查的現(xiàn)象。如在唐朝,就有多次點名的規(guī)定即“頻點”:“內(nèi)外官司應點檢者,或數(shù)度頻點,點即不到者,一點笞十”。但一天最多懲罰兩次,即“笞二十”。如果一次也沒有參加點名,則以全天無故曠工論處。
與現(xiàn)代一樣,古代上班也會有工作午餐,而且多是“免費午餐”。參加朝會官員的工作午餐叫“朝食”,比較高級,因為是皇帝埋單,故又稱“賜食”。午飯之后,照例是午休時間,上進心強的官員往往利用這段可自由支配時間讀書“充電”,著書立說。北宋史學家宋敏求就很珍惜這段時間,“予以諫議大夫奉朝請,每退食,觀唐人洎本朝名輩撰著以補史遺者”,寫成了史料筆記《春明退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