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張承凱
關鍵詞:吉城;研經(jīng);魯學;讀史;班書
摘要:吉城一生研經(jīng)宗齊魯學,讀史通馬班書,旁及辭賦、金石之學,扌為張古義,先后撰寫國學研究論著三十一種,被譽為清末民初著名的經(jīng)史學家。文章介紹了吉城先生在讀書、寫書、藏書等方面的成就。
中圖分類號:G2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1-0139-02
吉城(1867—1928),江蘇東臺人(祖籍丹徒),字鳳池(一作鳳墀),別字經(jīng)郛、更嬰,號曾甫(曾父),晚清廩貢生,授文林郎候選訓導,歷任山東沂州府書院閱卷、江陰南菁書院閱卷、南京上江公學堂教習、安徽廬州府中學堂教員、東臺縣中學堂兼師范學堂教員,系清末民初著名的經(jīng)史學家、詩人、書法家、藏書家。他讀書、寫書、藏書的精神一直被后人稱贊,一生與讀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被學術界公認為清末民初一代宿儒、藏書家,《江蘇藝文志》和《鹽城歷史名人》等文獻中均詳列其名其著。
1吉城個人經(jīng)歷及其影響
1.1吉城生平經(jīng)歷
吉先生從小就愛讀書,且過目不忘,被親友譽為神童,從事教學后所得束脩大多用來購置書籍,其書齋中插架深深、環(huán)列四壁的古籍早已破萬卷。其一生博覽群書,且始終以經(jīng)史子集四部之學為骨架,旁及辭賦、金石之學,扌為張古義,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
吉城小時候師從宿儒孫大生、丁紹籛,受“四書五經(jīng)”。入縣學,成為生員;歲試中受江蘇學政黃體芳宗師賞識,拔為府學并補廩生;受江蘇學政王先謙宗師,并與興化李詳一起成為王先謙門下入室弟子;先后參加東臺西溪書院、三賢書院,上海求志書院、格致書院,寧波辨志書院的課試。青年時代,吉城經(jīng)清廷頒發(fā)執(zhí)照,由廩生拔為貢生,并授文林郎候選訓導;受山東沂州府知府丁立鈞之聘,遙領沂州府書院閱卷之任;發(fā)起組建了東臺以文會友的集會——青冰文會,臺城及周邊學者爭相加入。中年時代,吉城再次受江陰南菁書院院長丁立鈞之聘,遙領南菁書院閱卷之任;發(fā)起創(chuàng)建了東臺第一家公益性圖書館——能群書會;創(chuàng)建了東臺第一所公立學堂——能群學堂,主持能群學堂教務,廢除舊式書院“八股式”教學法,開設國語、國文、經(jīng)學、史學、修身、算學、美學、音樂、外文等新式教學科目,眾多學子踴躍入學。
吉城40歲時受淮揚海道、按察使蒯光典之聘赴南京,先后擔任蒯公館塾師和南京上江公學堂教員;41歲時受安徽省學務襄辦、諮議局議長李國松之聘赴合肥,擔任合肥廬州府中學堂國文和歷史科教員;43歲時受東臺縣知縣何元泰之聘,回鄉(xiāng)擔任東臺縣中學堂教員,執(zhí)教經(jīng)學、文學、修身三科;50歲時受東臺縣知事彭世祺之聘,擔任東臺縣修志局名譽協(xié)修。民國十七年(1928),吉城病逝于東臺縣城寓所,享年61歲。
1.2吉城人生的重要轉折及其影響
1.2.1吉城自清光緒十二年(1886)成為王先謙宗師門下入室弟子后,學業(yè)愈精,境界愈高,宏通博雅,思精識銳。為了科舉應試,他以經(jīng)史子集四部之學為骨架,廣涉博撰時文,打下了深入鉆研“四書五經(jīng)”的基本功。為了研究學問,他將研經(jīng)與讀史結合起來,重點研究“齊魯學”與“馬班書”,且以考據(jù)為主,經(jīng)史互參互證,扌為張古義,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
1.2.2吉城自清光緒二十年(1894)參加江南鄉(xiāng)試未舉后,就不再迷戀科舉,他提出了“孟荀為體、管商為用”的治國與治學指導思想,且視八股文為尤無益者。從此以后,吉城乃以教學生和治學問為終身職業(yè),將畢生精力都用到教賢育才、學術研究和著書立說上。他致力于新式教育,在東臺、南京、合肥等地的新式學堂任教,培桃育李而碩果累累。他對經(jīng)學的研究跳出了八股文圈子而轉為系統(tǒng)性的章句與甄微;他對歷史、輿地的研究則從中國走向了世界;他將治學領域拓展至語言文學、辭賦學、金石學等學科。
1.3吉城交游狀況及其影響
吉城生前交游甚廣,所交之友多系文人學者和社會賢達,其中既有滿腹經(jīng)綸的耆宿,也有才華橫溢的晚學;既有入朝為官的政要,也有不履仕途的文彥。如:清末秀才陳獨秀、清末翰林徐謙、清亡后遺老鄭孝胥等政界要人,都與吉城有文字交;晚清狀元張謇、晚清翰林繆荃蓀、桐城派古文家馬其昶、書畫篆刻家吳昌碩、國學大師柳詒徵等學界精英,也與吉城結翰墨緣。吉城在南京講學期間,還與蒯光典、繆荃孫、朱孔彰、陳汝玉、張錫恭、李詳、吳涑、梁公約、陳祺壽、程先甲、殷孟喬等蘇皖學者一起組建了南京國文研究會,在宣傳國學、提倡國粹、反對全盤西化等方面都有較大影響。
總而言之,吉城在其50多年的讀書舉業(yè)與教學治學生涯中,體現(xiàn)的是淡泊明志,踐行的是詩文會友,雖未能入仕途,但終以學術成就名士,成為學術界公認的一代宿儒,從而自立于高郵學派之門墻。
2吉城豐碩的論著成就
吉城喜愛收集書籍以及文史資料,先后撰寫了國學研究論著31種,詩詞500余首,記錄生平經(jīng)歷日記25冊,另作短篇藝文不計其數(shù),這些作品的鈔本現(xiàn)均被視為珍稀文獻而入藏國家圖書館古籍館。
2.1論著
吉城所撰的31種論著為:《易象禮征》1卷、《尚書微子注》1卷、《檀弓壹學》2卷、《夏小正約義》1卷、《左氏詩學》1卷、《左氏許義》1卷、《左氏鄭義述》1卷、《左傳旗考》1卷、《左傳兵事用旗考》1卷、《左傳小識》1卷、《穀梁范注家法考》1卷、《魯論語大義述》1卷、《論語問答》1卷、《論語弟子名字古義述》1卷、《論語王充義》1卷、《讀經(jīng)積微》1卷、《論語齊魯學長篇》1卷、《讀史積微》1卷、《讀碑積微》1卷、《吉氏譜系考》1卷、《石鼓文考證》1卷、《嘉祥縣西漢石壁畫記疏證》2卷、《魯學齋金石跋》2卷、《孫卿賦章句》2卷、《莊子閑詁》2卷、《墨子經(jīng)說句指》1卷、《太玄經(jīng)釋文校語》1卷、《楚辭甄微》4卷、《亭林詩補注》2卷、《魯學齋文鈔》4卷、《魯學齋詩鈔》4卷。
由于吉城晚年時子亡孫幼,家道中落,上述論著均未能在其生前刊刻成書。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方由吉城嫡孫吉伊儔整理出其中2種,其《楚辭甄微——〈天問〉十五則》于1982年發(fā)表在中華書局《文史》第13輯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江蘇藝文志·鎮(zhèn)江卷》也收錄了吉城上述論著中的16種。
2.2《吉城日記》
吉城從21歲開始撰寫日記,自清光緒十三年(1887)六月起至清宣統(tǒng)三年(1911)七月止,歷時25年。吉城在日記中除了記述個人日?;顒优c生活瑣事,還記述了各地發(fā)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會上、家族里的各種趣聞逸事。吉城還將自己讀書的札記、研學的心得、學術考據(jù)的見解、詩文會友的作品以及對經(jīng)典著作、章句的評論、按語等,全都記錄在日記之中??偟膩碚f,《吉城日記》所記述與記錄的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2.2.1吉城的為學生涯。包括:①在江蘇東臺、興化、鎮(zhèn)江、南京和安徽合肥等地學習、工作、生活、交往、旅游的經(jīng)歷。②與一大批著名學者互相交流、砥礪學術的經(jīng)過,涵蓋其讀書求學、參加科舉、從事教學、研究學問、著書立說、以文會友、居家生活等各個方面。③研讀的經(jīng)史子集、科舉的考試題目、執(zhí)教的書院學堂、教學的科目課程、結交的文人學者、游覽的名勝古跡、知悉的奇聞逸事等。
2.2.2吉城記錄的東臺、興化、鎮(zhèn)江、南京、合肥等地的實況。包括政治動態(tài)、經(jīng)濟行情、文化氛圍、歷史掌故、城鎮(zhèn)風貌、鄉(xiāng)土風情、名人軼事、名流行蹤、環(huán)境變遷、物候變化、天災人禍等。對于彼時學子苦讀求學、學生科舉應試、學者集會研學、學堂開課教學的各種詳情與細節(jié),吉城在日記中也記載得十分具體而透徹,真實而可靠。
2.2.3吉城所作各種體裁詩詞500余首。其中大多系吉城與親朋好友的唱和與酬應之作,主要包括抒懷言志、詠物紀事、書畫題識、游覽寄興、感嘆時局、緬挽故友、贊頌先賢、獎掖后生等方面。吉城的詩作格律嚴謹,用典精辟,意境深遠,韻味濃厚,賦比興俱佳。經(jīng)學大師劉師培曾贊吉城詩作“精煉處似義山(李商隱),松脫處似放翁(陸游)”。
2.2.4吉城所撰論著的名稱、讀書的札記、評論的按語以及其創(chuàng)作的藝文和楹聯(lián),識讀的金石和書畫等。對于國學典籍的各種注疏,特別是“齊魯學”與“馬班書”的章句與甄微,吉城注重考據(jù),闡明自己的見解,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自有其獨到之處,不僅令人信服,而且發(fā)人深省。中國近代圖書館創(chuàng)始者、一代鴻儒繆荃孫曾贊吉城論著“語語精清,高郵學派自有真?zhèn)?,欽佩奚似”。
《吉城日記》既有較多的史料價值,又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其中有些內(nèi)容可與通行文獻相互印證,有些可訂正通行文獻中的訛誤,有些可補東臺、興化、鎮(zhèn)江、南京、合肥等地的地方志、檔案之遺缺,有些可供研究國學的專家學者作參考資料。2010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將《吉城日記》納入國家“珍稀日記手札文獻資料叢刊”并影印出版了全部的《吉城日記》。
3結語
吉城一生著述頗豐,他不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還撰寫了許多高質(zhì)量的文章,豐富了古文獻內(nèi)容。吉城先生的著作由其后人捐贈給各級各類圖書館收藏,是他留給后世的一大筆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吉城.魯學齋日記(外2種)[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201-211.
[2]吉家林,吉世芳.中華吉氏源流研究集[Z].吉氏資料(內(nèi)部交流),2000:98-103.
[3]吉城.魯學齋日記[M].吉家林,張承凱,整理.黃山:黃山書社出版社,2014:82-85.
(編校: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