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在諸位面前的是一款非同尋常的唱片,曲目是馬勒的《大地之歌》,封面上的兩個人頭像,左邊那位漂亮的女士是英國女低音歌唱家凱瑟琳·費麗爾,右邊那位老先生則是我們已經比較熟悉的大指揮家瓦爾特。這張由迪卡(DECCA)公司在1952年錄制的單聲道唱片,是唱片錄音史上罕見的具有無比珍貴價值的藝術品。唱片的珍貴之處來源于三個因素:作品、指揮和女歌唱家。
首先是作品,馬勒這部帶有女低音和男高音聲部的交響樂,傳統(tǒng)上翻譯為《大地之歌》,實際上依筆者看來叫做“塵世之歌”似乎更確切,因為作品中“ERDE”(德文,相當于英文中的“Earth”)是相對于天堂而言的,主要指人世間之意。人們大都知道,這部作品的歌詞來自中國的七首唐詩,馬勒是在臨終前終于從古老的中國詩詞里找到了譜寫具有重大特色的歌與交響樂的靈感。馬勒這個偉大的作曲家,一生的創(chuàng)作都在死神的巨大陰影之下,他謳歌死亡,把死亡描繪成最好的解脫,描繪成通往天堂的大門,但又不是完全厭世的。筆者認為,中國的偉大詩人之中,與馬勒對應的,實際上是李太白。從純音樂的角度而言,馬勒總能充分發(fā)揮每件樂器的表現(xiàn)力,形成絢麗無比的管弦樂色彩,再根據(jù)音樂的思想內容加上人聲,以表現(xiàn)其人生哲理。因此,不論音樂迷還是發(fā)燒友,喜歡馬勒的大有人在。
至于瓦爾特,他不僅是解釋莫扎特和貝多芬作品的權威,更是馬勒作品的頭號權威,因為他是馬勒的學生和最親密的朋友。馬勒的前八部交響曲,都由他自己指揮,直到1911年5月逝世前,他把已完成的《大地之歌》和《第九交響曲》總譜托付給瓦爾特。這一年11月,瓦爾特在慕尼黑指揮了《大地之歌》的首演,1912年初,又在維也納指揮了《第九交響曲》的首演。這兩部作品的權威唱片,一是他后來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錄制的《第九交響曲》,一個就是眼前的《大地之歌》。這個版本,獲得過幾乎所有的重要音樂評論獎。
最后,必須提到這張唱片的女低音獨唱。凱瑟琳·費麗爾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歌唱家,她早年生活貧寒,一邊當電話接線生,一邊學習音樂,直到1943年她31歲時才登上舞臺。然而,僅僅10年以后,她就因患癌癥而溘然長逝了!錄制這款唱片時,距她逝世只有4個多月。當時瓦爾特已是76歲的老者,而費麗爾正當40歲盛年。在馬勒的所有聲樂作品中,費麗爾都是至高無上的權威,瓦爾特與她既是惺惺相惜,又有一種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慟。瓦爾特曾飽含深情地寫到:“從首演以來,我從來不發(fā)愁沒有歌手(下面是一大串當時著名歌唱家的名字),但是在我的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是與費麗爾的會見。她演唱的《大地之歌》——像《亡兒悼歌》及其他歌曲一樣——始終是我的音樂生活中最深刻、最美好的藝術享受。我第一次聽她演唱時,就被她那優(yōu)美無比的音色所打動。她不但具有一副動人的歌喉,還有一顆美好的心靈,而且對馬勒作品理解最深,可說是馬勒靈魂的真實體現(xiàn)。我常想如果馬勒能有機會聽到她那對他作品理解得十分透徹的演唱,該多有意思啊!”
費麗爾這個人,有點神秘莫測。她有一種天使般的性格,總是無憂無慮,有說有笑,樸實無華,談吐直率,完全不像一個重病纏身的人。這種神秘色彩貫穿于她的整個演唱之中。她探索藝術的每一層深度,把自己創(chuàng)造的所有財富統(tǒng)統(tǒng)賜給了她演唱的作品。她的秘訣是藝術的統(tǒng)一。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的外貌,她的心靈,她的嗓音,她的表情,等等,從喜劇到悲劇,表演路子很寬,感情極為豐富。她生來就有一種神秘的魅力,光彩奪目,令人總是心曠神怡。她過早地離開人世,也許這就是籠罩著這位偉大藝術家一生的最大神秘。因此有人說,費麗爾就是上帝專門派來向大家介紹馬勒作品的天使,任務完成,立即返回天國去了。
幸虧有了錄音技術,保存了她的演唱錄音。不過遺憾也正在這里——如果這位天使能在地球上再停留兩年,到1955年,立體聲技術就問世了,人們聽到的將是更完美的天使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