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喬
摘要:狄更斯于1854年完成的《艱難時世》可謂其創(chuàng)作鼎盛時期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在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資產(chǎn)階級與無產(chǎn)階級之間的沖突。本文對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狄更斯關(guān)注的各種社會問題進行分析,探尋狄更斯的階級情感。
關(guān)鍵詞:狄更斯;《艱難時世》;階級情感
《艱難時世》這部作品誕生于英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在此階段英國完成了產(chǎn)業(yè)革命,進入了機械化時代。在此過程中資本越發(fā)集中。使得國內(nèi)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dǎo)致了由英國無產(chǎn)階級組織的憲章運動。然而由于階級力量懸殊等各種因素,憲章運動最后以失敗告終。憲章運動失敗之后,資產(chǎn)階級更加肆無忌憚地開始剝削工人階級,使得工人階級的生活每況愈下。本文對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以及當(dāng)時的各種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以此審視作家狄更斯的階級情感。
一、從狄更斯對葛萊恩的人物塑造看狄更斯的階級情感
在小說的第一章,狄更斯就開始了對葛萊恩的人物形象塑造:
“告訴你吧,我要求的是:事實。除了事實,其他什么都不要教給這些男孩子和女孩子。只有事實才是生活中最需要的。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要培植,一切都該連根拔掉……要抓緊事實不放,老師!”
從這幾句描述,我們看出,葛萊恩是一個奉行“事實哲學(xué)”的人。而狄更斯把葛萊恩的這種奉行事實哲學(xué)推到極致的描述則是他打算把自己的女兒露伊莎嫁給比她大三十歲的龐得貝:
虛照年齡來說,你已經(jīng)二十歲了;龐得貝先生虛照年齡來算的五十歲。從你們兩人的年齡來說,是有些不相稱,但是從你們的財產(chǎn)和地位來說就沒有什么不相稱的;相反,倒非常門當(dāng)戶對呢。
從上述描述我們可以看出,葛萊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實用主義者。而從狄更斯對葛萊恩的描述 “那正方形的手指,點來點去”,“四四方方像一堵墻壁般的額頭”等都說明了這一切。然而在小說結(jié)尾,當(dāng)他想要送走他的兒子小湯姆,卻遭遇了畢周。他與畢周的對話:
“畢周”,葛萊恩先生垂頭喪氣,可憐巴巴地畢恭畢敬跟他說,“你有心肝沒有?”
“老爺,要是一個人沒有心,血液怎樣還能循環(huán)呢?任何人……我當(dāng)然有心?!?/p>
“難道你那顆心不能為憐憫所左右?”
從葛萊恩與畢周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葛萊恩已經(jīng)動搖了他的“實用哲學(xué)”信念,然而畢周卻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個堅定的實用主義者。在小說的結(jié)尾部分對葛萊恩的描述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作者狄更斯對他的同情,結(jié)尾部分對于葛萊恩的描述不再那么犀利,轉(zhuǎn)而是“但第二天吃早飯時候,他出來坐在老位子上??磥硭隙嗔?,背駝了,頭垂到胸口;但看來比他從前不要別的只要事實的時候明白得多,好得多了?!币虼宋覀兛梢钥闯?,作者狄更斯對于資產(chǎn)階級制度并非深惡痛絕。從對葛萊恩這個人物的刻畫我們可以看出,葛萊恩的道德觀念是盲目的。
二、從狄更斯對龐得貝的人物塑造看狄更斯的階級情感
狄更斯筆下的龐得貝是焦煤鎮(zhèn)上的一個呼風(fēng)喚雨的人物,他掌握著焦煤鎮(zhèn)的命運。是一個銀行家、商業(yè)家,同時又是一個工業(yè)家,狄更斯把他塑造成了19世紀50年代英語資本主義社會的大資本家。作者狄更斯把龐得貝描述成一個沒有仁慈之心、傲慢自大、厚顏無恥的大資本家:
“你注意了吧,赫德豪士先生,我的老婆比我年輕,我不知道她看中我什么跟我結(jié)婚,但是我想,我總有什么地方被她看中了,要不然她就不會嫁給我了。”
“那時我腳上連一只鞋子都沒有……我白天在陰溝里過,夜晚在豬圈里過……”
在三次大聲反復(fù)吹噓了自己之后,他的虛榮心才算得到滿足。
“你最好立刻告訴我們,斯拉克布瑞其那家伙并不在鎮(zhèn)上鼓動工人們造反……你想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些。你為什么不說呢?”
從狄更斯對龐得貝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龐得貝這樣一個毫無道德底線的大資本家至始至終都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然而作者在小說中別沒有倡導(dǎo)推翻以龐得貝為代表的大資產(chǎn)階級。
三、從狄更斯對社會底層人物塑造中看狄更斯的階級情感
首先,我們看一下狄更斯對頗具代表性的底層人物斯梯芬的描寫:
他有點駝背,眉頭老皺著,臉上總顯得在沉思……
他善操動力織機,是個非常淳厚誠實的工人……
從狄更斯對斯梯芬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狄更斯把斯梯芬描述成一個被憐憫的對象。斯梯芬屬于工人階級,但是狄更斯卻沒有把斯梯芬塑造成英國工人階級中的先進力量。在很多人都參加了憲章運動的情況下,作者卻把斯梯芬描述成一個對憲章運動持懷疑態(tài)度的人。然而當(dāng)龐得貝得知斯梯芬沒有參加工人運動,想要拉攏他時,他卻態(tài)度堅決地一口回絕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狄更斯至少是把斯梯芬塑造成了一個有道德的人。
其次,斯梯芬的老婆同樣屬于社會的底層人物,然而我們看看作者對她的描寫:
這樣的一個女人!一個醉醺醺的廢物,用一只齷蹉的手撐著地板才勉強坐了起來……一個看起來那樣令人惡心的家伙,穿得破破爛爛,渾身點點斑斑,盡是污泥……
很明顯,狄更斯對這個女人既沒有好感,又沒有一絲憐憫。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甚至可以看出狄更斯對這個女人十分厭惡。雖然狄更斯對像西絲這樣的底層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的憐憫之心。但作者對底層人居住的環(huán)境的描述中多次用到“狹窄”、“骯臟”等消極詞匯,毫不掩飾地描寫對底層生活的厭惡之情。這也許與狄更斯童年的遭遇有關(guān)吧。那段痛苦的經(jīng)歷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恐懼。
最后我們來看看狄更斯對工人運動的領(lǐng)袖斯拉克布瑞其的描述:
演講者站在會場中的臺子上,發(fā)著怒,帶著泡泡沫沫吐出這許多話來。他說得慷慨激昂,臉熱聲嘶……
他不是那么誠實,他不是那么有丈夫氣概,他不是那么和善;他以奸猾代替了他們的率真,他以激情代替了他們的實事求是和可靠的辨別力。
斯拉克布瑞其就是演說者的姓,他露出獰笑四處看了看……
小說對于斯拉克布瑞其的描述在一開始并沒有提到他的名字,而是用演講者來代替這位工人領(lǐng)袖。狄更斯的這種描述顯然有其用意。在斯拉克布瑞其這個人一出場,狄更斯便把他定位成一個善于宣傳鼓動的人。在沒有任何具體情節(jié)表明此人的品質(zhì)時,狄更斯便用了一系列的排比來表達自己對此人的不認同。這種做法顯然有失客觀。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狄更斯對斯拉克布瑞其的描述代表了他自身對于無產(chǎn)階級運動的抵觸。
四、狄更斯在《艱難時世》中對于英國教育的描述
狄更斯在小說的開頭,就對當(dāng)時的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抨擊:
“畢周,”湯瑪士·葛擂硬說,“你給馬下個定義。”
“四足動物,草食類。四十顆牙齒,其中二十四顆臼齒,四顆犬齒,十二顆門牙……從牙齒上可以看出它年紀?!?/p>
從狄更斯對于小說中描述的英國的教育問題,他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的反對和不滿,以至于在小說的一開始就對教育問題進行描述。他對教育的描述可以看出狄更斯對事實哲學(xué)特別反感。從狄更斯的其他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狄更斯對于工業(yè)發(fā)展、科技進步漠不關(guān)心。即使在這部小說中寫到了工人階級,但對于工人在工廠里的紡織工作則一筆帶過。
五、結(jié)語
從狄更斯對小說中的葛萊恩和龐得貝這兩個人物的塑造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葛萊恩與龐得貝同屬于資產(chǎn)階級,但是作者對這兩個人物的處理卻是截然不同的。在小說的結(jié)尾作者把葛萊恩描述成了對自己心靈懺悔的人,他否定了自己的“實用哲學(xué)”的觀點,這也是作者想要借助于葛萊恩的塑造間接表明自己的觀點。而對龐得貝的描述卻是始終如一。龐得貝被狄更斯描繪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功利主義者,一個傲慢自大,卑鄙齷蹉的大資本家。小說中僅僅塑造了這么唯一的一個大資本家。在小說的結(jié)尾,作者成功地否定了“實用哲學(xué)”,否定了龐得貝這樣的大資本家。但是小說至始至終都沒能讓我們看到狄更斯對資產(chǎn)階級的否定。作者對龐得貝的否定,至多可以看成是對龐得貝道德方面的譴責(zé);如若硬要說成是狄更斯對資產(chǎn)階級深惡痛絕,但令人遺憾的是狄更斯沒有給我們指明一條前進的道路。
從小說對底層人物的塑造來看,狄更斯把斯梯芬塑造成一個老實、樸素并不聰明的形象,從小說的言語描寫中透露著狄更斯對斯梯芬這樣一位處于社會底層,但卻老實樸素的人的憐憫。如若把這本小說看成是狄更斯對19世紀50年代英國社會的抨擊,作者卻沒有把這樣一位老實樸素的工人塑造成英國工人階級的先進力量。這顯然可以看出,狄更斯對于英國社會出路的茫然。他并不認為通過工人運動會實現(xiàn)英國的社會變革。而對斯梯芬的老婆的描述則讓我們看出了狄更斯對于底層社會的那種毫不掩飾的厭惡之情。而我們不免會想到他的這種厭惡之情源于他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狄更斯的童年生活無疑帶給了他不可磨滅的陰影。這種陰影潛移默化地滲入狄更斯的每一部作品中。在對小說中的工人領(lǐng)袖斯拉克布瑞其的塑造中,狄更斯顯然很著急地要將他定性為卑鄙無恥、老奸巨猾的人。在其一出場,作者便使用了“演講者”一詞來定位斯拉克布瑞其,意在傳達這位工人領(lǐng)袖僅僅是一個善于宣傳和鼓動的家伙。狄更斯沒有占用一點篇幅,沒有任何情節(jié)發(fā)展,直接將斯拉克布瑞其定性為一個善于宣傳鼓動,老奸巨猾的人。這顯然不具客觀性。因此我們也只能理解為這是狄更斯的主觀意識。那么既然斯拉克布瑞其代表著無產(chǎn)階級,顯然我們就可以推斷出狄更斯并不是一個無產(chǎn)主義者,亦或是他對無產(chǎn)階級缺乏信心。
從狄更斯對于小說中教育的描述,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狄更斯對于以實用主義為導(dǎo)向的教育持反對態(tài)度。作者也通過了葛萊恩這個人物的刻畫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然而狄更斯僅僅在小說中表現(xiàn)出他的不滿,并沒有提出解決這種問題的應(yīng)對措施,不免令我們感到遺憾。
綜上所述,無論從狄更斯對人物的塑造還是狄更斯對于教育這個重要問題的探討,我們都沒看到狄更斯給我們的明確指引。狄更斯表達了他對資產(chǎn)階級代表人物的痛恨,但卻沒有表達出他對能夠推翻這一階級的無產(chǎn)階級代表人物的認可;狄更斯表達了他對英國教育制度的不滿,卻也沒有提出應(yīng)該如何改變這種教育制度。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假設(shè):狄更斯只是表達了他的一種期望:他期待資本家應(yīng)該懷有人仁慈之心,這樣工人階層也就不需要進行各種運動了。然而小說中,狄更斯在道德觀層面一直是堅定的,他始終強調(diào)人的道德觀念。
參考文獻:
[1]狄更斯著,全增瑕,胡文淑譯.艱難時世[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Foster, John. The Life of Charles Dickens[M]. London: Chapman and Hall,1872.
[3]Eagleton, Terry. The English Novel: An Introduction[M]. Malden,MA: Blackwell,2005.
[4]趙炎秋.狄更斯長篇小說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