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筆者提出這一觀點,主要是針對時下風起云涌的學前教育將學校教育前置的現(xiàn)象,家長們踏著“贏在起跑線”的號子,將兩三歲的幼兒過早地套進了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框子。真正決定一個孩子成長與未來發(fā)展的教育握在每個父母手中,家庭教育的意義是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尤其是幼兒教育。
1.游戲即學習
小兒初學拼圖,完全是照貓畫虎,看到我們能將一堆凸凹不一的卡片拼接得嚴絲合縫,他也興致勃勃地對接凸凹。但他的注意力不在卡上的圖,而在每個小卡片的凸凹部分,這種拼組當然是十分耗費耐心的,因為有時任兩個卡他得翻來掉去試接數(shù)次,可以推算6張卡片如此下去得多少時間,常常是急、氣得哭叫,過程并不愉快。我無數(shù)次伸出手想幫忙,但都被他固執(zhí)地拒絕,他完全像一頭犟牛犢??墒瞧D難地拼完后,他會長舒一口氣,有一種成就感,再加周圍人夸張地表揚,他更有了一種自豪感、自信感。
有很長時間他沉迷于這種活動,有大一點的孩子或親戚示范給他快速拼組的方法,都被我攔住,我不贊成將現(xiàn)成的方法灌輸給小兒,這種中國式的先入為主的教學實際上從頭就斬斷了孩子探究的興趣,更別說體驗過程,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了。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一句名言:“每一次你告訴孩子一條知識,都是阻礙了一次他對世界的發(fā)現(xiàn)。”
小兒“拼組凸凹”的階段終于宣告結束,我注意到他開始關注卡片上的圖了,先不急著拼接,而是挑選,嘴里念叨著“這是腿”“這是腳”,然后快速地將最底部的三張拼組在一起,這種拼法是他自己在很多次拼組中摸索總結出來的,而且將其推廣到其它的拼圖。這實際就是我要教給他的,現(xiàn)在看來不用教了。我覺得可貴的不是他學會了快速拼圖的方法,而是在這個過程中養(yǎng)成的探究的耐心,一種鍥而不舍的恒心。如果將這種行為養(yǎng)成為一種恒定的習慣,即上升為探究精神,相信這種通過實踐活動形成的品質(zhì)將受用終身。老子說得太深刻了“無為而為之”“無為而無不為”。 兒童教育家盧勤說的是,要等孩子,讓孩子慢慢來,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而不是急功近利地灌輸。
我們總是抱怨我們的孩子缺乏主動性,總一味的指責應試教育抹殺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事實上,一個孩子的很大一部分個性是在入學前就形成了的,古語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這個理。幼兒入學前的三五年時間,看似無所事事,實際是人一生中最高效的學習階段,學會了摸爬滾打可謂高難動作,認識了成百上千種事物,說一口地道的方言……做父母的誰也沒有像督促孩子寫作業(yè)一樣督促幼兒練說話,練跳躍奔跑吧,你不得不震驚幼兒強大的學習能力,同時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對于幼兒,游戲即學習,生活即學習。作為父母,“給”孩子的一切一定要慎重,我們的原則是“值得給”,雖然只三個字,但需要父母有足夠的智慧去斟酌。父母要做一個有心人,要“有心栽花”,也要“有意插柳”,要有所作為但做到無痕。
2.給孩子一個項目玩
小兒的拼圖游戲也可以說是玩項目,由小動物到“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再到較復雜的“奧特曼”“賽爾號”,難度在逐步升級,后來玩拼木制中國地圖,他用半個月時間拼熟了29塊省市的位置。我所看重的不是他學會了拼中國地圖,也不是記住了各省市的位置,而是在反復學拼過程中一貫保持的興趣與專注。玩項目同時也鍛煉了他的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思維力。
他會把有些省的模塊端詳很久,甚至幾天愛不釋手,還可以做豐富的想象,把江蘇說成是鱷魚,把廣西說成貓頭。我也會瞅準時機引導他發(fā)散聯(lián)想,在認識“寧夏”時,我會問“我們的家在哪里” “寧夏在哪里”“中國在哪里”“地球在哪里”等問題,這些問題讓幼小的他建立一個模糊的空間概念(家-寧夏-地球-宇宙)。我也會繼續(xù)延伸讓他認識地球儀,人在地球上怎么站立,頭下腳上為什么不會掉下去等,這些問題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繼而迷上了各種版式的地圖。教育最大的功效不就是激發(fā)人的求知欲嗎?
玩轉(zhuǎn)游戲(項目)是有檔次之分的:模仿、探究、創(chuàng)新。小兒學拼圖經(jīng)歷了前兩個階段,但他拆卸組裝玩具達到了創(chuàng)新水平。新買的玩具能完好地保持一天時間,甚至有時還不到就被卸得七零八落,我從不阻止,他卸不掉的螺絲或卡子我會幫他。卸掉以后自己試著組裝,常常忘記原來的模型,需要大人幫忙。再后來,他把所有的玩具卸開堆放在紙盒子里,開始東拼西湊地創(chuàng)造玩具,每拼裝出一個新造型總會興奮地在我面前炫耀。那些個大大小小的玩具零件都是他的寶貝,甚至小米粒大的螺絲釘也不讓我們?nèi)拥?。這種無盡的拆卸組裝的活動既鍛煉了動作協(xié)調(diào)能力,也培養(yǎng)了注意力,長久地關注一件事,不斷地完善一個作品。在其以后的成長中定會折射幼兒時期養(yǎng)成的品質(zhì)。因為他的一句話讓我深信不疑,小兒盯著家里那臺老式縫紉機出神許久撂了一句話:“等我長大了拆開來看看里面什么構造!”
美國教育有值得中國父母借鑒的東西:從幼兒園起就給孩子一個項目接一個項目地玩,到了小學就有各種調(diào)查研究,高中大學階段就有機會參加教授的研究團隊做項目。這真是一個卓越的教育思想。印象最深的是薛涌的《參與孩子的成長》“鼓勵孩子做項目”章節(jié),寫到他十歲的女兒帶回一個作業(yè):學習羅馬史后作一個讀書報告。她選擇了“布匿戰(zhàn)爭”作為課題,之后查閱各種百科全書,閱讀《布匿戰(zhàn)爭》《劍橋古代羅馬史》等,作為大學歷史教授的薛涌放手讓女兒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折騰,只做適時的提醒,女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帶給老師和同學別開生面的報告,贏得了為下一屆新生講一節(jié)歷史課的殊遇。
當然中國的教學方式與美國的教學方式不同,作為父母也無力左右我國教育現(xiàn)狀,但將孩子培養(yǎng)成有創(chuàng)造力的未來人才是天下父母的心愿吧。孩子成長的敏感期多集中在學齡前,父母守候著孩子最寶貴的時光卻寄希望于學校教育,實在讓人痛惜。
3.最急需的不是幼兒園,而是父母園
什么工作都有個崗前培訓、持證上崗,可是當父母沒有。普天之下最多的大概要數(shù)各種名堂的學前教育機構,卻少有父母培訓機構。曾有報道日韓女子結婚前有個“婚前培訓”,培訓如何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開始覺得有趣,今天我立足教育的角度再看是有其深遠意義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傳授給孩子的不是學科知識,而是言傳身教的潛在的品質(zhì),這些潛在的品質(zhì)決定著孩子入學后學習文化課的潛力。
作父母的需要學習。不必說你的本科文憑足以教小學兒子的數(shù)學語文,也不必說你上學時的艱苦與勤奮足以給高中女兒以榜樣,作父母的必須學習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了解孩子各個階段成長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材施教。但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域,要父母自發(fā)地學習,實在有諸多困難,我們需要類似幼兒園一樣的父母培訓機構來領頭,擔當起父母教育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