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金霞
法治是說理的生活方式
文/王金霞
給出理由也即說理,貫穿于法治的整個過程。經(jīng)過立法階段的充分說理和爭論,一項良善的法律才有可能制定出來;在執(zhí)法和司法的層面,給出理由也可視為法治的核心要素;公民對法律的遵守也不是機械地遵守法律的條文,更多的是認可法律背后的理由或文化。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法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法治作為治國方略,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nèi)容被一再強調。然而,國家層面的法治需要落實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才可能具有根基,所以,諸多學者提出“法治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命題。然而,法治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呢?
如果說權利作為法治生活方式的基石是從實質意義上來講的話,說理作為法治生活方式的典型展開則更多的是從程序或形式的角度來說明。從法治本身來說,法治可以作為理由之治。在當代法律體系中給出理由的法律義務是法治的核心成分,美國學者瑪?shù)贍柕隆た露鳎∕athilde Cohen)在2010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給出理由可能是法治最為重要的特征。從形式上來說,給出理由可以使法官或行政官員做出的決定更加具有一致性和融貫性;給出理由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認識法律是什么;更為關鍵的是,給出理由容許爭論,公共機構就做出的決定給出理由,相關公民則可以就每一個正當理由進行爭論并提出相反論據(jù),給出理由成為使國家權力免于專斷的主要方式。從實質意義上來說,給出理由具有認識上的價值,它可以引致更好的決定,真正給出理由對于公共商談是必要的,它也能夠提高公共辯論的質量;給出理由本身也具有一種文明化的力量,給出理由的要求會強迫做出決定者為他們的立場找出令人信服的論據(jù),并制止他們運用利己主義的、不道德的論據(jù)??傊?,法治可以最小化的定義為給出理由的要求。
盡管不能像柯恩一樣決斷,法治即為理由之治,但給出理由確是法治的一項重要特征。英美法當中有兩項古老的最低限度程序正義原則,即自然正義原則:一是任何人就自己的訴訟不得自任裁判官;二是任何人的辯護必須被公平地聽取。換言之,其核心思想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公平聽證規(guī)則,即任何人或團體在行使權力可能使別人受到不利影響時必須聽取對方意見,每一個人都有為自己辯護和防衛(wèi)的權利;二是避免偏私原則,即任何人不能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也就是說某案件的裁決人不得對該案件持有偏見或利益。聽取對方意見也即聽取對方的理由,為自己辯護和防衛(wèi)也即為自己的行為找出理由,避免偏私則是為更好地給出理由提供保障。可見,給出理由內(nèi)在地包含于自然正義的要求之中。美國學者沃爾德倫(Jeremy Waldron)指出,法治概念的討論不能忽視程序的維度,指出法治內(nèi)在的包含了除實質要求和形式要求之外的第三個層面(third layer)的要求即程序性要求。這些程序性要求主要包括如下十個方面:
1.在由法律規(guī)范支配的懲罰、恥辱和不利益實施之前,必須經(jīng)過不偏不倚的裁判機構的聽證,這項聽證也必須經(jīng)過正式的證據(jù)和論辯程序。2.必須由經(jīng)過法律訓練的法官進行裁判,而且法官獨立于其他政府機構。3.有請律師代理的權利,并且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準備案件。4.有權在程序進程的各個關鍵階段出席。5.有權對反對自己的證人進行質證。6.有權要求由政府提供的證據(jù)以合法的手段收集。7.有權提供對自己有利的證據(jù)。8.有權就證據(jù)的相關性和法律適用的相關性進行爭辯。9.有權在法官作出裁判時獲知裁判的理由,這些理由必須對之前的證據(jù)和爭論進行有效回應。10.有上訴到一個更高的具有相似特征的裁判機構的權利。
盡管以上十項對法治的程序性要求并不一定十分全面,但確是典型的程序性要求。它們都和說理直接相關或是為當事人更充分地行使說理權利提供保障。第1、2、3、4、10項為充分說理提供保障,第5、6、7、8、9項則是直接的說理權利的表達。說理處于法治程序性要求的核心,保障充分說理,基于充分說理而得出判決,其他公共決斷接受充分說理的監(jiān)督等,都是法治運行過程的核心意義所在。
給出理由也即說理,貫穿于法治的整個過程。經(jīng)過立法階段的充分說理和爭論,一項良善的法律才有可能制定出來;在執(zhí)法和司法的層面,給出理由也可視為法治的核心要素;公民對法律的遵守也不是機械地遵守法律的條文,更多的是認可法律背后的理由或文化。
至此,我們已展現(xiàn)了說理在法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什么是說理之“理”?一般認為,擺事實和講道理是說理的基本組成部分。法律上的“理”則有自己的特點,但擺事實和講道理同樣構成法律上說理的重要構成部分?!袄怼笔紫仁恰笆吕怼保甘聦嵣系睦碛?,用事實說話。法律上的說理首先要把事實看清楚,事實存在還是不存在,事實如何存在,客觀事實是否可以納入法律事實等問題都是事實說理的重要部分。法律上的爭議很多都是事實上的爭議,事實清楚了,糾紛也就迎刃而解。法律上的“理”其次是“法理”,即法律上的理由(規(guī)范性的理由、請求權基礎或法條依據(jù))。法律上的“理”第三個方面就是“事理”和“法理”之間對應關系說明?,F(xiàn)實當中,三個方面的理由可能并不是截然分離的,可能展現(xiàn)為相互之間的融合或更為復雜的形態(tài),但是基本上可以納入這三個方面的范圍。
法律上的理由具有如下幾個特點,首先它是公共性理由,公共性意味著理由不是某種私人化的理由,而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或普遍性,可以適度普遍化。例如對請假的理由分析,生病了難以繼續(xù)工作可以作為一個普遍性的理由,而如果以我有其他事情要做,如照顧老人和小孩(指正常情況而非緊急情況),則不是一個可以普遍化的理由。法律上的理由其次必須是某種正當化的理由,正當化在實質內(nèi)容上指具有規(guī)范上的依據(jù),在程序上則指經(jīng)過正當程序而得出結論。法律上的理由也必須是權威性的理由,實質上和程序上的正當性可以給權威性理由提供證明,權威性還體現(xiàn)在是由一個有權威的機構所做出的理由說明。例如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杰克遜曾經(jīng)說,“我們說了算并不是因為我們正確,我們正確是因為我們說了算?!贝藭r,權威性來源于整體的制度框架和長期以來的習慣性權威。法律上的理由是規(guī)范性和排他性的理由,這里是相對于其他理由而言的。法律的規(guī)范性可以從一種后規(guī)范性(metanormative)來理解,一條正式的法律規(guī)則經(jīng)常把已有的習慣納入其中,法律規(guī)則對社會行為規(guī)則的內(nèi)容作出權威性宣告,其他規(guī)則如習慣、道德、禮儀等在有了同樣的法律規(guī)則之后就只是輔助的行為規(guī)則體系,它們都依賴于法律規(guī)則而發(fā)揮作用。在道德、習慣、禮儀或其他規(guī)則都可能規(guī)范的情況下,法律的出現(xiàn)則可以排斥其他理由。規(guī)范性還體現(xiàn)在法律實證主義所說的有義務做某事。此時,法律之下有義務必須和“搶匪情境”之下的被強迫形成區(qū)分,法律義務也要和道德義務等形成區(qū)分。
不同于法律上的說理,本文所強調的是作為生活方式的說理或回歸日常生活中的說理。此時,說理指一種理性交流、表達看法、解釋主張,并對相對人產(chǎn)生說服作用的話語形式,一般而言指提出一種主張,并用證據(jù)(理由)加以論證,從而產(chǎn)生具有說服效果的結論?,F(xiàn)代社會說理文化的養(yǎng)成過程,是一種文明秩序逐漸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講究民主法治的制度條件,具有優(yōu)秀的公民素質、良好的道德教育和獨立的學校教育(公民教育),等等。和平、寬容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才能具有說理的前提,才能夠容納不同意見,特別是反對意見。西方社會政治上講究公開演講、辯論、競選,法律上講究對抗,提倡論辯和相互質證等,民主法治是對說理的一種制度上的保障,同時說理也是對民主法治的一種促進??梢哉f,西方政治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和西方的說理文化(如修辭學傳統(tǒng))形成息息相關。公民的教養(yǎng)可以使其從私人領域轉向公共領域,脫離“老婆、孩子、熱炕頭”,參與公共事物,就公共問題發(fā)表意見、進行爭辯。公民教育使得人們具有獨立的人格,為形成公民社會奠定基礎,說理教育則在公民教育中占據(jù)核心位置。此外,說理還是一整套知識和技藝,如古希臘民主傳統(tǒng)就講究在言論廣場自由論辯,在對話和論辯中形成共識。甚至有專門的講授論辯術、演說術及訴訟技巧、修辭知識和治理城邦知識的職業(yè)教師。如蘇格拉底就主要以與人辯論、發(fā)現(xiàn)“知識”為畢生追求。
正面來看,生活中的說理之“理”同樣以事理和道理為基本結構。事理與法律上的事理類似,不過不要求和規(guī)范上的事實形成對應關系,更強調看清楚事實的本來面目;道理則不同于法律上的“理”,生活中說理之“理”更為寬泛,可以是常識、經(jīng)驗、專業(yè)科學知識、自然規(guī)律、法律、道德、習慣,等等。生活中的理由同樣需要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普遍性,必須在特定群體中大家公認的、普遍的理由中尋找依據(jù)。生活中的理由同樣需要具有正當性基礎,不過這種正當性主要指實質內(nèi)容上的正當性,通常并不要求程序上的正當性。生活中的說理有時也需要一些規(guī)范性的理由,不過這種規(guī)范性通常都是初級規(guī)范性的理由,而不是“后規(guī)范性”的理由。生活中的說理往往是靠自愿遵守或選擇接受理由支持的結論,法律上的說理則由某種強制性來保障,不自愿遵守理由所支持的結論則有可能被強制執(zhí)行。同時也應該看到,生活當中的理由很多時候戴著虛假的面具,人們?nèi)菀妆黄淦垓_。很多生活中的理由都具有虛假的正當性,例如很多傳銷組織說服人們的慣常套路就是假以成功學理由的面孔。傳銷通常的話語方式是這樣的:你為什么不能成功,因為你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為什么你現(xiàn)在依然貧窮,沒有房子也沒有車子,因為你不主動向別人推銷自己。只要你善于推銷,擁有廣泛的人際關系,我們的產(chǎn)品就可以給你巨額的利潤回報。簡單的因果關系,虛假的快速來錢渠道,現(xiàn)實的底層地位和高額的利潤回報之間的巨大漩渦一般是誘使人們參加傳銷組織的最有說服力的理由。生活中理由也可能常常處于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可能摻雜了各種私人的理由、不道德的理由。生活中的理由可能具有不同的權重關系,人情的理由、關系的理由、利益的理由常常超越法律、道德等具有正當性的規(guī)范理由。因此,生活中的說理可能成為法律上說理的阻礙。法律上的說理則具有清晰、明確的特點,理由之間的權重關系更加分明。它的意義在于,要更加突出具有公共性、普遍性、正當性、規(guī)范性、權威性的理由在說理中的權重,更有利于一個社會的性格朝向正派、誠實的方向轉變。進而,我們需要強調法律上的說理對生活中的說理的某種適度的干預,使得法律上的說理和生活上的說理之間呈現(xiàn)良性互動關系。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法理教研室講師、中國政法大學法治與文化研究中心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