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妹
提到手游行業(yè),很多游戲開發(fā)商和運營商在玩家心里的第一印象就是“黑”。但是這是一個“黑吃黑”的時代,在手游市場中,玩家未必是整個食物鏈中的最底層,有時候某些廠商也會不小心陰溝里翻船,變成別人眼中的賺錢工具。
跨界合作,看起來有點美?
說到現(xiàn)在手游圈內比較火熱的關鍵詞,跨界合作肯定會位列其中。現(xiàn)在一個手游產品如果沒什么跨界合作案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人氣手游。但是優(yōu)質的合作方就那么幾個,就跟優(yōu)質IP一樣,一個不小心就被別人先占了位置。這時候有合作方主動上門,說自己想要和手游搞個跨界合作,而且手游開發(fā)商運營商的付出幾乎是零成本,是不是很吸引人呢?
而當很多人食指大動的時候,也許就已經(jīng)進入了別人的圈套之中。
前段時間有不少人氣手游開發(fā)商表示,自己就遭遇了“假跨界合作”——中間商自己上門,然后大談自己的成功合作案例,以及與相關廠商之間的“過硬”的關系。
最后這些中間商就提出,可以免費幫手游與知名廠商牽線搭橋,手游開發(fā)商這邊只要提供一些禮包,就能完成這樁跨界合作。
對于手游開發(fā)商這邊來說,這種合作看上去真是天上掉餡餅的好買賣,于是乎他們砸出了各種禮包,將其交給中間商。期間中間商也會時不時提供給手游開發(fā)商這邊跨界合作的相關證據(jù)——比如什么地鐵廣告和印有禮包碼的飲料瓶等,以證明自己正在做事。
目前為止,看起來一切很正常對不對?但是如果手游方去查—下這些禮包的激活率以及在合作開啟之后,手游的注冊用戶有沒有增加,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禮包激活率極高,而注冊用戶卻并沒有顯著提升。這顯然與正常邏輯不符。那么這其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
想要撿便宜就中招了
為什么說好的跨界合作,感覺卻在什么地方有點不一樣?讓我們把鏡頭轉向中間商這邊。中間商在忽悠到了禮包碼之后,就會轉頭將這些禮包碼全部掛到淘寶等交易平臺中去,以低于禮包自身價值的價格賣出去。由于這一產業(yè)鏈實在已經(jīng)過于成熟,以至于很多玩家要深入體驗某一款游戲的時候,首先就是跑到淘寶上去找游戲禮包以及各種所謂的“首充號”。但是這樣的玩家通常本身就已經(jīng)是游戲玩家了,所以他們兌現(xiàn)禮包的行為并不會為游戲本身帶來什么新鮮客流量。
在此過程中,誰是受害者?看起來誰都不是。手游方貢獻的只是數(shù)據(jù),并沒有出哪怕一分錢、玩家以很低的價格買到了高價值禮包、中間商狠狠賺到了一筆。雖然看起來誰都沒有受到損失,但是就是讓人不爽。
不爽怎么辦?很多手游方干脆就拿起“封”字訣,既然這些禮包只能通過交易平臺買到,那么只要按圖索驥把激活禮包的玩家給封號不就完了?但是這樣于事無補,且公司聲譽會受影響,還會直接導致玩家流失。
于是乎,很多手游開發(fā)商只能一邊不爽一邊在游戲里刷屏,警告玩家不要使用非法渠道獲得的禮包碼,但是又無法對已經(jīng)使用了的玩家實施真正有威懾力的懲罰。
不要以為這樣的事情只要發(fā)生了一次,就不會發(fā)生第二次了。在手游方中招了第一次之后,中間商會通過“友情推薦”,將其介紹給其他圈內好友,大家一起痛宰肥羊。甚至還有手游方在受騙之后,渾然不覺,又將中間商介紹給其他手游方的事情發(fā)生。誰能搞清楚,下一次主動上門要搞跨界合作的人,背后到底是誰在操控呢?
騙子為什么能屢屢得手?
那么,為什么這些專門盯著手游方的騙子能屢屢得手呢?原因很簡單:
除了上文提到的手游方不需要為此支付費用,所以有一種“不做白不做”的心理(很多廠商就是因為不需要支付合作費用,所以不用簽訂合同,導致就算東窗事發(fā),也難以追責)。另外還在于跨界合作更看重品牌曝光,手游方對數(shù)據(jù)量化提升訴求不強烈,很難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甚至有些人發(fā)現(xiàn)了為了不擔責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不知道。
此外,這些合作模式通常會安排在手游開發(fā)商觸及不到的地方,比如手游開發(fā)商明明公司開在廣州,中間商卻以“我認識南京地鐵的老大”為名,把所謂的“合作地點”搞到南京地鐵去,事后再給幾張PS過的照片交差。對此,手游方往往不會親自跑到現(xiàn)場去看,以至于很多開發(fā)商恐怕至今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