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腳色:官員職司、履歷與民間常用語

2017-02-12 07:33范德怡
關(guān)鍵詞:戲曲官員

■范德怡

腳色:官員職司、履歷與民間常用語

■范德怡

腳色一詞最早在唐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最早的腳色是指某種具體的職司,后用于指記載官員過往職位信息的檔案,與官員考核密切相關(guān)。一直到明代中期以前,腳色都是用來指官員履歷或記載官員個人信息的文書。明代中后期以后,民間大量使用腳色一詞表示普通民眾的身份或底細(xì)。宋代以來的以色或以腳稱演員在明代中后期終于合流,作為戲曲術(shù)語的腳色一詞由此出現(xiàn)。在以上兩種背景之下,原來用于表示官員身份、職位信息的腳色則被履歷、根腳取而代之。

腳 色 腳色 履歷 根腳

“腳色”是中國古代戲曲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對該詞的研究已經(jīng)有很長的歷史。以往的研究已經(jīng)注意到該詞最早并不是戲曲術(shù)語,他們或從腳色可以表示形貌的角度入手,探討腳色一詞與戲曲角色的外貌扮飾的關(guān)聯(lián);或從該詞曾用于表示履歷之意入手,探討腳色一詞與戲曲角色的履歷之間存在的共通之處。但一直到明代中期以前,腳色都是用來指官員履歷,或用來指記載官員個人信息的文書,明代中期以后才逐漸用于稱戲曲演員。并且戲曲中的“腳色”并不是直接從官員職務(wù)、履歷搖身一變,成為對演員分類的總稱的,戲曲演員從稱色、稱腳到稱腳色經(jīng)歷了相當(dāng)長的歷史過程,另有一條相對獨(dú)立的發(fā)展演變的歷史。

一、唐代的腳色:低級官員的職位、職務(wù)

“腳色”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典籍《唐六典》中?!短屏洹肪淼诙迨鲋T衛(wèi)府各官職,其中左右監(jiān)門衛(wèi)一段先總述官職名及其數(shù)量:“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中郎將各四人,正四品下?!本o接著詳述各官職的職責(zé):

左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將軍之職:掌諸門禁衛(wèi)門籍之法。凡京司應(yīng)以籍入宮殿門者,皆本司具其官爵、姓名,以移牒其門,(小注:若流外官承腳色,并具其年紀(jì)、顏狀。)以門司送于監(jiān)門,堪同,然后聽入。凡財(cái)物器用應(yīng)入宮者,所由以籍傍取左監(jiān)門將軍判,門司檢以入之;應(yīng)出宮者,所由亦以籍傍取右監(jiān)軍門將軍判,門司檢以出之。其籍月一換。若大駕行幸,則依鹵簿之法,率其屬于牙門之下以為監(jiān)守。中郎將掌監(jiān)諸門及巡警之法。凡宮殿門及城門皆左入右出。其監(jiān)門官司檢校者,聽從便門出入。[1](P.640)

此段詳述左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將軍掌諸門禁衛(wèi)門籍之法,多次提到“籍”的使用。所謂“籍”,據(jù)《漢書》卷九《元帝紀(jì)第九》顏師古注引應(yīng)劭曰:“籍者,為二尺竹牒,記其年紀(jì)名字物色,縣之宮門,案省相應(yīng),乃得入也?!保?](P.399)可見“籍”所記載的內(nèi)容包括年紀(jì)、名字和物色。因此,門籍制度是指進(jìn)出宮門需要提供身份證明的這樣一種制度。所謂“京司”,就是指“在京諸司”,也就是各部門的京官,相較于“外官”而言。一般京官需要進(jìn)宮門者,由他所在的機(jī)關(guān)將記載他官爵、姓名的“牒”移送到監(jiān)門衛(wèi),再由監(jiān)門衛(wèi)送到特定的宮門,待宮門衛(wèi)查驗(yàn)之后才可以進(jìn)入?!半骸笔翘拼闲泄牡囊环N,“九品已上公文皆曰牒”[1](P.11)。所謂“流外官”,據(jù)杜佑《通典》卷十九《職官·官品》載:

隋置九品,品各有從。自四品以下,每品分上下,凡三十階,自太師始焉,謂之流內(nèi)。流內(nèi)自此始焉。又置視正二品至九品,品各有從,自行臺尚書始焉,謂之視流內(nèi)。視流內(nèi)自此始。大唐自流內(nèi)以上,并因隋制。又置視正五品、視從七品,以署薩寶及正袚,謂之視流內(nèi)。又置勛品九品,自諸衛(wèi)錄事及五省令史始焉,謂之流外,流外自此始。[3](P.482)

可見隋代官職有九品,分為流內(nèi)與視流內(nèi)兩大系統(tǒng)。唐承隋制,同樣將官職分為流內(nèi)與視流內(nèi),又增加了流外官這一新的系統(tǒng)。但據(jù)任士英《唐代流外官研究·上》的研究,官制九品,起自曹魏,品各有從,則自北魏始。流外官的設(shè)置,至遲不晚于北魏,官分流內(nèi)與流外,隋朝也設(shè)置流外官,但并不從辨別流品的政治意圖出發(fā),而是與人事權(quán)收歸中央以后,中央集權(quán)加強(qiáng)的結(jié)果。唐代雖然不是如杜佑所說是最早設(shè)立流外官的朝代,但是進(jìn)一步完善發(fā)展了流外官制度,自唐初就已設(shè)置流外官,并且流外官普遍而廣泛地設(shè)置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內(nèi)[4](P.288)?!澳_色”一詞出現(xiàn)在“凡京司應(yīng)以籍入宮殿門者,皆本司具其官爵、姓名,以移牒其門……”句后的小注中。注曰:“若流外官承腳色,并具其年紀(jì)、顏狀?!笨梢娺@里的流外官特指那些隸屬京司的流外官。京司之職官欲入宮殿門者,只需由其本司出示官爵、姓名之文書。如果是流外官欲入宮門承應(yīng),當(dāng)然也是需要“本司具其官爵、姓名,以移牒其門”的,只是在遞交的文書中,除去官爵、姓名之外,還需要加注年紀(jì)、顏狀。所以,同樣是入宮承應(yīng),唐代對流外官比對流內(nèi)官的管理要稍微嚴(yán)格一些。

《唐六典》雖然只出現(xiàn)一次“腳色”,但是卻多次出現(xiàn)“部”“司”“諸司官人”“色”“諸色”“諸色人”“本色”“雜色人”“色役”“色丁”“腳直”“腳”等詞。考其含義,則“部”與“司”指中央各個職官部門,“色”指各個職能部門下面的具體職位?!短屏洹分须m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腳直”“腳”等詞,但數(shù)量較少。唐五代文獻(xiàn)其他文獻(xiàn)中也出現(xiàn)了“腳”一詞,只不過是用為“接腳”。杜佑《通典》卷十八《選舉六·雜議論下》“選舉雜議論凡七條”條載:“況其書判,多是假收,或他人替入,或旁坐代為,或臨事解衣,或宿期定估,才優(yōu)者一兼四五,自制者十不二三。況造偽作奸,冒名接腳,又在其外?!保?](P.447)《舊唐書》卷九十二《列傳第四十二》中也出現(xiàn)了“冒名接腳”一詞:“(韋陟)后為吏部侍郎,常病選人冒名接腳,闕員既少,取士良難,正調(diào)者被擠,偽集者冒進(jìn)。”[5](P.2959)兩處“冒名接腳”都是指冒名頂替職位之意??梢?,“腳”在唐代的確是職位之意。《唐六典》凡是稱“腳”,其官職等級比之于“色”都更低,因此,凡是稱“色”、稱“腳”的,都是指官職較低的人員?!澳_色”合稱,當(dāng)然也是指較低的官職。既然“腳色”是指具體的官職,承即接也,那么“承腳色”就是指頂替職務(wù)之意?!短屏洹分械摹叭袅魍夤俪心_色”,就是指流外官頂替在京官員入宮應(yīng)承的職位。

以往的研究者大多認(rèn)為《唐六典》中這個的“腳色”是作為官員履歷使用的,通過我們上面的考察可知,“腳色”的本意并不是指官員履歷,而是指某些等級較低的官職。又例如釋元皎撰《沙門元皎附請度僧表》舉薦其侄:“有侄孝常,早承天澤,謬列崇班,誠無報(bào)國之勞,志有出家之行……如天恩允許,請宣付所司,謹(jǐn)具腳色如后。沙門元皎誠惶誠恐謹(jǐn)言。大歷十三年十月九日?!保?](P.856)可見該推薦信后附有記載了被推薦人的所有過往職位的信息的文書,所記載的這些職位,因其等級較低,又可以稱為“腳色”。

二、宋代的腳色:官員履歷、檔案、名帖的同義詞

“腳色”的含義在唐宋之際發(fā)生了一次較大的轉(zhuǎn)變。宋代以后,“腳色”就不再與某種具體的職位相關(guān),也不專指低級官職,它被引申為官員的履歷、檔案之意,可以指官員過往任職經(jīng)歷、個人信息的總和,并且無論官位高低,一概都可以使用腳色。在這種背景之下,“腳色”成為宋代官員考核、選舉、任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宋史》卷一百五十七《志第一百十·選舉三》載:

舊典以太史局隸秘省,今引試局生不經(jīng)秘書,非也。……而局官等人各置腳色,遇有差遣、改補(bǔ)、功過之類,并申秘書。今乃一切自行陳請,殊乖初意。自今有違令補(bǔ)差,及不經(jīng)秘書公試補(bǔ)中者,中書執(zhí)奏改正,仍從舊制,申嚴(yán)試法。[7](P.3687)

此處的“腳色”,就是指記錄官員在任內(nèi)的履歷和考核結(jié)果的檔案。事實(shí)上,宋代對官員信息的記載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非常詳備的地步,據(jù)宋趙升《朝野類要》卷三《入仕》“171腳色”條載:“初入仕,必具鄉(xiāng)貫戶頭、三代名銜、家口、年齒、出身履歷,若注授轉(zhuǎn)官,則又加舉主,有無過犯。崇、觀間即云‘不系元祐黨籍',紹興間即云‘不系蔡京、童貫、朱勔、王黼等親屬',召保官結(jié)罪。慶元間人加即‘不是偽學(xué)'。近漸次除去。”[8](P.67)可見,這一時(shí)期的腳色不僅要記錄該官員的籍貫、祖上三代名銜,而且還要記錄他的家庭背景、年齡、出身等情況,崇觀、紹興、慶元年間,更需要附注他的政治背景,由此可見北宋時(shí)期腳色所指信息之豐富。王明清補(bǔ)充說腳色的信息體系中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是官員的形貌,其《揮麈錄·前錄》卷之三第86條載:

本朝及五代以來,吏部給初出身官付身,不惟著歲數(shù),兼說形貌,如云“長身品,紫棠色,有髭髯,大眼,面有若干痕記”,或云“短小,無髭,眼小,面瘢痕”之類,以防偽冒。[9](P.25)

但這種詳細(xì)記載官員個人信息的制度雖然經(jīng)歷了較長的發(fā)展時(shí)間,達(dá)到了詳備的程度,但也曾一度遭到廢除。后果很嚴(yán)重:“至元豐改官制,始除之。靖康之亂,衣冠南渡,承襲偽冒,盜名字者多矣,不可稽考,乃知舊制不為無意也。”[9](P.25)可見腳色制度的重要性。但宋元之際,腳色的內(nèi)容似乎又簡省了一些?!顿Y治通鑒》卷一百八十《隋紀(jì)四·煬帝(大業(yè)二年)》載虞世基事云:

時(shí)牛弘為吏部尚書,不得專行其職,別敕納言蘇威、左翊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左驍衛(wèi)大將軍張瑾、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yùn)、黃門侍郎裴矩參掌選事,時(shí)人謂之“選曹七貴”。雖七人同在座,然與奪之筆,虞世基獨(dú)專之。受納賄賂,多者超越等倫,無者注色而已。胡三省注:“注其入仕所歷之色也。宋末參選者具腳色狀,今謂之根腳?!保?0](P.5624)

通過胡三省之注可知,在宋元之際,腳色既可以省稱為色,又可以稱作根腳,主要是指官員入仕以來所任的職位及等級,并不像南北宋時(shí)期那樣對個人信息記錄詳盡。

明代官府之中一般都有專人負(fù)責(zé)腳色檔案的撰寫與管理,《南柯記》第二十一出《錄攝》中吏白:“奶奶下了轎滿地跳。一票架閣庫整頓卷宗交代,一票承發(fā)科寫理腳色憲綱,一票雜辦吏鋪氈結(jié)彩,一票帶辦吏送心紅紙張,一票各馬驛下程中火,一票各社總選門子要一丈二尺長?!保?1](P.56)其中“承發(fā)科寫理腳色憲綱”大概是指整理官員檔案、簡歷等事項(xiàng),腳色仍然是指檔案、簡歷中的具體內(nèi)容。

此外,明代以后的腳色不僅用于官員管理與考核,還在官員的日常社交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明代下級官員謁見上級官員,要事先遞交手本,手本上的內(nèi)容正是該人的腳色。明方以智《通雅》卷二十六《事制》“注色注其履歷也”條曰:“邇來下司初見上司,猶遞手本,上開出身履歷曰‘腳色'是也。”[12]在明代官場中,寫著個人履歷名銜等內(nèi)容的手本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物品,低級官員謁見高級官員,總是需要這類物品便于官長知道自己的底細(xì)。一般可稱為稟帖或手本,有時(shí)也稱作腳色。所以《邯鄲記》第二十九出《生寤》中多位下級官員謁見位極人臣的盧生,先有“五府六部都通大堂上官共八十員名稟帖問安到堂”,又有“小九卿堂上官共一百八十員名腳色問安到堂”,再又有“合京大小各衙門官三千七百員名連名手本問安”[13](P.140),將腳色與稟帖和連名手本等并列。又例如《繡襦記》第三十七出《馳驛認(rèn)丞》中也有一段下官參見上級官員的場景:“(凈)成都驛驛丞接老爺。(外)天色晚了,就在成都驛里歇吧。(凈遞腳色手本科,外)取上來,是滎陽樂道德,是我鄉(xiāng)里了,起來作揖?!保?4](P.104)《玉環(huán)記》第十出《皋謁延賞》中韋皋謁見張延賞,對院子稱:“小生京兆至此,特來見你老爺。有一個腳色手本在此,敢勞與小生一遞?!保?5](P.32)可見腳色是手本中記載的信息。正如同上文明方以智《通雅》所說,下司初見上司,需要以腳色手本作為自我介紹的工具?!独顏喯苫ň魄亍返谒恼?,鄭府尹懷疑來人是自己的兒子鄭元和,但是鄭元和卻否認(rèn),所以鄭府尹叫張千取鄭元和遞的腳色來看,看完之后說“可知是我孩兒鄭元和?!笨梢娔_色上寫著鄭元和的個人信息。又說:“我看他腳色上寫道妻李氏,想就是那妓女了?!保?6](P.273)可見鄭元和的腳色信息中還包含了婚姻狀況?!毒劳ㄑ浴返谌怼锻醢彩y蘇學(xué)士》故事寫蘇東坡自湖州任回京之后打算拜謁王安石,首先是準(zhǔn)備好腳色手本,待到達(dá)王安石門首之后,自取腳色手本遞與守門官吏表達(dá)將于次日登門拜會之請,次日又寫了“新任黃州團(tuán)練副使腳色手本”去拜會王安石[17](P.28-29)。

三、明代以后的腳色:成為民間常用語

早在宋元時(shí)期,“腳色”一詞就已逐漸滲入民間,用于指一般人的履歷、底細(xì)、身份等。相傳為宋代話本的《京本通俗小說》中《碾玉觀音》一則中有“地理腳色”,指的是平民秀秀爹媽的住址及其他個人信息。但將腳色用于平民的,宋代僅此一例。明中期以后,腳色開始廣泛運(yùn)用于官場之外的平民大眾的日常交流之中。我們在明清時(shí)的許多戲曲和小說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腳色用以指一般人履歷名銜的例子。例如《三元記》第七出《餞行》中幾位趕考書生偶遇,凈扮衛(wèi)冰月提議要相互自我介紹:“(凈)各要報(bào)腳色過來。 (眾)報(bào)甚么腳色。 (凈)各要自稱某姓,兼做某營生?!保?8](P.17)之后各家所報(bào)之腳色的內(nèi)容正是自己的姓氏和職業(yè)。此段中衛(wèi)冰月提議說各家要報(bào)腳色之后,眾人問報(bào)什么腳色,并非不知腳色的含義,而是腳色所指的內(nèi)容較多,眾人不確定要自我介紹腳色中的具體內(nèi)容。又比如《獅吼記》第二十二出《攝對》中柳氏對判官自供腳色的陳詞“婦人柳氏,年三十六歲,系湖廣黃州人。自嫁與陳慥為妻,夫婦調(diào)和,并無過犯……”中也包含了自己的姓氏、年齡、籍貫、婚姻等內(nèi)容[19](P.73)。再比如《醒世恒言》第三十卷《李汧公窮邸遇俠客》中李勉一行五人投宿,“店主人見他們五人五騎,深夜投宿,一毫行李也無,疑是歹人,走進(jìn)來盤問腳色,說道:‘眾客長做甚生意?打從何處來,這時(shí)候到此?'”[20](P.682)這里的腳色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底細(xì),指一個人的身份來歷。還比如《警世通言》第八卷《崔待詔生死冤家》中崔寧與妻子逃到建康開了碾玉鋪,妻子要求接爹媽來一起住,崔寧便寫了地理腳色請人去接。[17](P.100)這地理腳色的內(nèi)容應(yīng)該包含了岳父母的年齡、外貌、姓名等相關(guān)詳細(xì)信息和住址。還比如《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趙太祖千里送京娘》中有一段情節(jié)是公子與京娘旅館投宿時(shí),外面一個人在房門口探頭探腦,公子大喝:“什么人敢來瞧俺腳色?”[17](P.289)此處的腳色也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身份來歷。

清代將腳色作為官員履歷來使用的例子幾乎很少見到,這大概是因?yàn)槊耖g盛行用腳色指演員,所以官場中便不再使用腳色一詞表示個人名銜履歷之意了,取而代之的是履歷或者根腳。至遲在清代前中期時(shí),官場中的腳色一詞就已經(jīng)被履歷取代了。例如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三《考索》“札樸”條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或問:‘今之履歷有典乎?'桂未谷曰:‘今之履歷,猶古之腳色也。'”[21](P.74)桂未谷認(rèn)為現(xiàn)在使用的履歷一詞,是取代了歷史上的腳色而來。事實(shí)上,履歷的來源相較于腳色來說其實(shí)更古老,漢魏以來履歷就被用來表示官員過往身份、職務(wù)、功過等信息的詞語,清袁枚著《隨園隨筆》卷十五《政條類》“投履歷”條載:“《水經(jīng)注》引《宜都記》曰:‘目所履歷,未之有也。'‘履歷'二字始見。今下屬見上官必先呈履歷。按《漢書·朱博傳》:‘博命游徼王卿赍閥閱詣府',宋制,百僚未參選者具腳色,似即今之投履歷矣。 《世說》:‘夏侯榮能記人爵里刺',刺即履歷也?!保?2](P.263)可見清代只是重新啟用了履歷一詞來表達(dá)與腳色相同的意思。大概正是因?yàn)槊髑鍟r(shí)期的民間用語多用腳色來表示底細(xì)、履歷、身份,所以官場逐漸用履歷、根腳取代了腳色。同時(shí),腳色被履歷、根腳取代,還與腳色一詞成為戲曲術(shù)語,常被用來稱演員有一定的關(guān)系。

宋元時(shí)期,演員以稱色為常。最早的以色稱演員的記載出現(xiàn)于宋耐得翁《都城紀(jì)勝》一書中的“瓦舍眾伎”條:

散樂,傳學(xué)教坊十三部,唯以雜劇為正色。舊教坊有篳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箏色、方響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雜劇色、參軍色,色有色長,部有部頭。[23](P.113)

宋代宮廷教坊十三部包括三部十色,不僅以部稱演員,還可以色稱演員,可見部與色二者都是宋代宮廷管理演員的組織形式及其單位。宋教坊藝人除了演奏篳篥、大鼓、杖鼓這三種器樂的演員之外,其余的演奏拍板、笛、琵琶、箏、方響、笙、歌板等七類演員都是稱色的,此外,承擔(dān)舞旋、雜劇和參軍表演職責(zé)的藝人也是稱色的。在散樂傳學(xué)教坊十三部色中,演員以色稱的總共有十種。其中,雜劇色之下的各位演員仍然是以色稱的,《都城紀(jì)勝》“瓦舍眾伎”條載:“雜劇中,末泥為長,每四人或五人為一場,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日‘艷段'。次做正雜劇,通名為兩段。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副凈色發(fā)喬,副末色打諢,又或添一人‘裝孤'?!保?3](P.114)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伎樂”條亦載:“且謂雜劇中末泥為長,每一場四人或五人。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作正雜劇、通名兩段。 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副凈色發(fā)喬,副末色打渾。 或添一人,名曰‘裝孤'?!保?4](P.126)兩書在列舉宋雜劇腳色時(shí),無論是末泥色、引戲色、副凈色,還是副末色,都是以色稱的。

夏庭芝《青樓集》記載女演員腳色,也常常以色稱。如魏道道條:“妝旦色有不及焉?!保?5](P.24)又如李芝秀條:“當(dāng)時(shí)旦色,號為廣記者,皆不及也?!保?5](P.29)再如米里哈條:“回回旦色。”[25](P.34)以及孫秀秀條:“都下小旦色。”[25](P.39)還有事事宜條:“其夫玳瑁斂,其叔象牛頭,皆副凈色,浙西馳名?!保?5](P.39)在元代,無論是女演員還是男演員,無論是旦色還是副凈色,都是以色稱。

以腳稱演員的,最早出現(xiàn)在元末。《青樓集》中第一次出現(xiàn)以外腳稱演員:“‘雜劇'則有旦、末。旦本女人為之,名妝旦色;末本男人為之,名末泥。 其余供觀者,悉為之外腳?!保?5](P.7)《青樓集》“大都秀條”:“姓張氏。其友張七,樂名黃子醋。善雜劇。其外腳供過亦妙。”[25](P.36)也是以外腳稱演員。《青樓集》中兩次出現(xiàn)“外腳”,都是相對于正色或正腳而言的,可見“腳”與“色”在某些時(shí)候是意思幾乎相同的詞。明末王驥德《曲律》一書中也出現(xiàn)了以腳稱演員:

嘗戲以傳奇配部色,則《西廂》如正旦,色聲俱絕,不可思議;《琵琶》如正生,或峨冠博帶,或敝巾敗衫,俱嘖嘖動人……其余卑下諸戲,如雜腳備員,第可供把盞執(zhí)旗而已。[26](P.159)

傳奇發(fā)展到明代后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腳色,如雜腳色和眾腳色,主要扮演一些過場角色,與之前凈、末、丑三類腳色的用法相同,只是扮演的過場角色的數(shù)量不如凈、末、丑類腳色那么多。王驥德所說的雜腳備員,大概就是指這類腳色。從《青樓集》與《曲律》兩例來看,以腳稱的都是雜腳、外腳,與正色有別。在《唐六典》中,以“腳”稱的役隸的地位也總是比“色”稱的官員的地位低。

戲曲文獻(xiàn)中的“腳”與“色”,雖然一個多用于雜腳、外腳,一個多用于正色,但是二者并無實(shí)質(zhì)上的差異,所以二者合稱是遲早的事情。最早的“腳”與“色”合稱出現(xiàn)在南戲劇本《張協(xié)狀元》中,但《張協(xié)狀元》中的“后行腳色”是整個宋元時(shí)代以“腳色”稱演員的孤例,與官宦子弟做業(yè)余演員有關(guān),不能作為戲曲中“腳色”正式形成的標(biāo)志。明中期以后,為了將正色和雜腳合稱,以統(tǒng)稱所有的正雜演員,戲曲中的“腳色”才正式形成了①。明正德間陳鐸《嘲川戲》【八煞】中出現(xiàn)了較早的“腳色”合稱:“樁樁腳色都標(biāo)致,一個妝興等地梳斜了鬢,一個愛晃平空紋細(xì)了眉,一個快刀兒常把髭髯剃?!保?7](P.220)這里的“樁樁腳色”正是合稱所有的正雜演員。在明代中后期以后的戲曲劇本及相關(guān)文獻(xiàn)中,已經(jīng)是常??梢娪媚_色指演員的現(xiàn)象。明末刊本傳奇《望湖亭記》第二十三出《迎婚》演錢青迎親晚宴時(shí)以梨園助興,末白中有:“若是腳色少,學(xué)生也在里頭?!保?8]即是以腳色稱演員。又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出《向觀察升官哭友,鮑廷璽喪父娶妻》:“此時(shí)季守備才曉得這人姓鮑。后來漸漸說到他是一個老梨園腳色,季守備臉上不覺就有些怪物相。”[29](P.323)也是以腳色泛稱演員。

清初李漁著《閑情偶寄》時(shí)開始有意識使用腳色稱演員,該著的多個章節(jié)中都出現(xiàn)了腳色一詞,是該書中最為常見的戲曲術(shù)語之一。例如《詞曲部·結(jié)構(gòu)第一》“減頭緒”條中有:“殊不知戲場腳色,止此數(shù)人;便換千百個姓名,也只此數(shù)人裝扮,止在上場之勤不勤,不在姓名之換不換?!保?0](P.18)《詞曲部·科諢第五》“重關(guān)系”中有:“科諢二字,不止為花面而設(shè),通場腳色皆不可少。生、旦有生、旦之科諢,外、末有外、末之科諢,凈、丑之科諢,則其分內(nèi)事也?!保?0](P.63)從李漁對“腳色”一詞的使用來看,他是比較主動地使用“腳色”而不是“角色”來指演員②。李漁在《閑情偶寄》中統(tǒng)一使用“腳色”,表現(xiàn)出理論的自覺。李漁《閑情偶寄》一書之外,李斗《揚(yáng)州畫舫錄》也是清初影響較大的戲曲論著,該著卷五《新城北錄下》“城內(nèi)蘇唱街老郎堂”一段中首次提出“江湖十二腳色”的說法[31](P.122)。 《閑情偶寄》和《揚(yáng)州畫舫錄》二著對腳色的使用,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終使腳色確定了自己作為正式戲曲術(shù)語的地位,從此戲曲演員以腳色稱成為主流。

盡管以腳色稱演員在明代中期以后逐漸成為主流,但是宋代以來以色或以部色稱演員的現(xiàn)象在明末乃至清代仍然時(shí)有出現(xiàn)。如臧懋循在《玉茗堂傳奇引》中仍稱部色:“琵琶諸曲,頗為合調(diào),而鋪敘無當(dāng),如登程折、賜宴折,用末、凈、丑諸色,皆涉無謂?!保?7](P.623)上文所舉例的王驥德《曲律》在第三十七章《雜論第三十九下》專設(shè)“論部色”一節(jié),將正旦、正生、小丑、小旦等以部色稱[19](P.159)。姚燮《今樂考證·緣起》中亦有“部色”一節(jié),但其內(nèi)容正是討論歷代腳色及其含義。以部色代腳色算是一種復(fù)古的用法,畢竟戲曲演員稱腳色正是源于宋代教坊十三部色之色,指演員的職務(wù),本質(zhì)上是指演員的分工。

結(jié) 語

《唐六典》是我國最早的關(guān)于官制的行政法典,記錄了唐代中央及地方各級管理的名稱、員品、職掌以及它們自《周禮》以來的沿革?!短屏洹分须m然只出現(xiàn)一次“腳色”,但卻多次出現(xiàn)“部”“司”“諸司官人”“色”“諸色”“諸色人”“本色”“雜色人”“色役”“色丁”“腳直”“腳”等詞。 “部”與“司”多用于指中央各個職官部門,“色”多用于指各個職能部門下面的具體職位,“腳直”“腳”一般用于役隸之徒??梢?,凡是稱“色”、稱“腳”的,都是用于官職較低的人員?!澳_色”合稱,當(dāng)然也是用于較低的官職,如流外官。宋代以后,腳色一詞內(nèi)涵擴(kuò)大,可以指一切官員之履歷或文書,是從官職這個原始含義引申出來的用法。腳色一詞的內(nèi)涵進(jìn)一步擴(kuò)大,就用來指所有人的經(jīng)歷、履歷了。宋代宮廷演員以色稱,反而是用了腳色的原意,即較低的官職。明代中期以后,一切戲曲演員均以腳稱、以色稱或以腳色稱,則是宮廷樂官官職在民間的運(yùn)用。戲曲腳色與宮廷樂官的官職和職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提醒我們有必要重新看待以往的戲曲腳色的研究。稱呼戲曲演員的“腳色”一詞與角色的形貌、經(jīng)歷等也許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它的本意可能是指戲曲演員扮演角色的分工和職司。

注 釋:

① 《張協(xié)狀元》中“后行腳色”一詞明確是指器樂演奏演員,而不是扮演角色的演員?!稄垍f(xié)狀元》中的“后行腳色”是整個宋元時(shí)代以“腳色”稱演員的孤例,不能被視為戲曲中“腳色”正式形成的標(biāo)志。筆者有《〈張協(xié)狀元〉中的“后行腳色”辨》一文專門討論這個問題,未刊稿。

② 角色一般被讀作[jué sè],但有時(shí)候也會被讀作[jiǎo sè]。 腳色一般被讀作[jiǎo sè],有時(shí)候也被讀為為[jué sè]。由于腳色與角色音同,所以二者常常被混淆,把“角色”寫作“腳色”和把“腳色”寫作“角色”都已經(jīng)有很長的歷史。但腳色與角色各有自己獨(dú)特的發(fā)展歷史和特定的使用方法,其實(shí)是非常不同于彼此的概念。為了研究的嚴(yán)謹(jǐn)和便利,我們提倡在中國古代戲曲研究中用“角色”指具體的、個性化的人物(character),用“角色類型”指稱類型化的角色(role),用“腳色”指所有的生、旦、凈、末、丑這類稱呼演員的特殊符號,涉及腳色制的內(nèi)容則直接用腳色制而不用角色制。

[1](唐)李林甫等.陳仲夫點(diǎn)校.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該條文獻(xiàn)由劉曉明首次發(fā)現(xiàn),詳參《雜劇形成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23頁。

[2](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bǔ)注.漢書補(bǔ)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diǎn)校.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4]任士英.唐代流外官制研究(上)[A],唐史論叢[M],1990.

[5](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唐)釋圓照.代宗朝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M].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五十二)[Z].

[7](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宋)趙升編;王瑞來點(diǎn)校.朝野類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7.

[9](宋)王明清.揮麈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10](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1](明)湯顯祖.南柯記.(明)毛晉.六十種曲(四)[Z].北京:中華書局,1958.

[12](明)方以智.通雅[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明)湯顯祖.邯鄲記.(明)毛晉.六十種曲(四)[Z].北京:中華書局,1958.

[14](明)薛近兗.繡襦記.(明)毛晉.六十種曲(七)[Z].北京:中華書局,1958.

[15](明)楊柔勝.玉環(huán)記.(明)毛晉.六十種曲(八)[Z].北京:中華書局,1958.

[16](元)石君寶.李亞仙花酒曲江池.(明)臧懋循.元曲選[Z].北京:中華書局,1958.

[17](明)馮夢龍.警世通言[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18](明)沈齡.三元記.(明)毛晉.六十種曲(二)[Z].北京:中華書局,1958.

[19](明)汪廷訥.獅吼記.(明)毛晉.六十種曲(十)[Z].北京:中華書局,1958.

[20](明)馮夢龍.醒世恒言[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21](清)錢泳.履園叢話[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2](清)袁枚.隨園隨筆[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23](宋)耐得翁.都城紀(jì)勝.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唐宋元卷)[Z].合肥:黃山書社,2006.

[24](元)吳自牧.夢粱錄.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唐宋元卷)[Z].合肥:黃山書社,2006.

[25](元)夏庭芝.青樓集.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Z].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26](明)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Z].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27]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明代卷)第一集[Z].合肥:黃山書社,2009.

[28](明)沈自晉.望湖亭記[M].長樂鄭氏藏明末刊本.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輯:《古本戲曲叢刊》二集[Z].上海: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55.

[29](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0](清)李漁.閑情偶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Z].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31](清)李斗.揚(yáng)州畫舫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0.

Title:A New Research on Jiaose:from Functions and Resumes in Official Documents to a Folk Vocabulary

Author:Fan Deyi

Jiaose first appeared during the Tang Dynasty,and refers to some specific functions of an official.It later took on the meaning of an archive that kept information about previous jobs of officials,and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evaluations of officials.Until the mid-Ming Dynasty,jiaosehad often been used to refer to the resumes or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the officials.Since the late Ming Dynasty,the word jiaose has been used extensively to indicate the identities of the ordinary people.During the Song Dynasty,the compound word jiaose instead of jiao or se began to be used as a theatrical term referring to an actor.For the above two reasons,words like “resume” or “background” took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jiaose to refer to the identity and position of an official.

jiao;se;jiaose;resume;background

J80

A

0257-943X(2017)04-0080-09

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

猜你喜歡
戲曲官員
戲曲從哪里來
富連成社戲曲傳承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
戲曲其實(shí)真的挺帥的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的發(fā)生學(xué)述見
官員在線
官員在線
官員在線
官員在線
方城县| 旬邑县| 浦东新区| 南召县| 裕民县| 那坡县| 东阳市| 都兰县| 泗水县| 亚东县| 新闻| 丰镇市| 东宁县| 濉溪县| 清丰县| 尚志市| 夏邑县| 湖北省| 大田县| 溧水县| 玛沁县| 鹿邑县| 兴城市| 定日县| 桐城市| 盐边县| 阳曲县| 贞丰县| 合肥市| 普宁市| 陕西省| 增城市| 腾冲县| 视频| 江源县| 濮阳县| 化州市| 深圳市| 郸城县| 平阴县| 章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