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佳琪
電影《七月與安生》給人的感覺就像咖啡的香醇在口中慢慢散開,在腦中勾勒出一幅精致而迷人的畫面。
兩個女生同時喜歡一個男生的套路在青春片中屢見不鮮,而《七月與安生》之所以脫穎而出,則是因為在故事中兩位女性角色成了主角,影片也是以女性的視角切入正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做法沒有流于形式,而是吻合了原著,恰到好處地刻畫了女性之間那種奇妙而曖昧的化學反應,沒有說清道明,但誰都能看得出其中的端倪。
在敘事手法上,《七月與安生》一改單調的單線敘事方式,以及故弄玄虛的回憶方式,用書里書外的世界為故事做出了三個結局。從起初還算圓滿的好聚好散,到后來七月留下孩子去過自己追求的生活,再到最后的那張死亡通知單。雖然每一次的結果都沒有過于出乎意料,尤其是對于“原著黨”,但不斷反轉的不僅是劇情,更是層層遞進的情感與命運荒唐的嘲弄。
其實“反轉”在戲里戲外都是《七月與安生》的關鍵詞。首先是對人物結局的反轉,最終死在27歲的不再是書中叛逆灑脫的安生,而是那個終于開始面對現(xiàn)實并主動去尋找自我的七月。該片在演員的選擇上更是大有突破,《山楂樹之戀》中的純情少女飾演叛逆不羈的安生;而《左耳》以及《盜墓筆記》中的“壞女孩兒”卻要飾演“好學生”七月,這無疑在觀眾的心中形成一次反差強烈的反轉。
而真正的反轉在于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兒最終的歸宿。七月與安生兩個人就如同硬幣的兩面,看似如此不同但相互吸引,不可分離。安生從小沒有良好的家庭,叛逆的她向往著自由與未知,把在外闖蕩與漂泊視為自己的歸宿。而七月則像大多數(shù)女孩兒那樣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地學習、考大學、找男友,平穩(wěn)地規(guī)劃著未來與人生。之所以我們都能在這對女孩兒身上多少找到自己的影子,是因為兩人的爭吵與分歧追根溯源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糾結與迷惑?在人生最美好卻也是轉瞬即逝的年齡,那些偶像劇中的情節(jié)不屬于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平凡的美好與未來的不可知,讓我們在興奮與擔憂中一步步長大,即使我們絲毫沒有意識到我們所邁出的每一步對未來的影響。
平靜與熾烈,壓抑與爆發(fā),束縛與自由,一個男人成為點燃這些隱含對立,走向正面沖突的導火索。但兩人都喜歡的家明不過是作為催化劑存在罷了,實則是嫉妒成了撒在傷口上的鹽,也許她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弄清究竟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絕非易事,有人終其一生都在找尋。片中人物命運的反轉過程也如同這樣的一場找尋,我不相信每一個安于現(xiàn)狀的靈魂沒有一瞬間渴望飛翔的沖動,我也不相信每一顆孤獨漂泊的心沒有一剎渴望安穩(wěn)。七月與安生其實在內心深處都渴望對方的生活,兩個女孩兒原本的軌跡被一個男生改變,兩個人都選擇犧牲自己來保護對方。時間讓七月越來越像曾經(jīng)的安生,而安生也越來越像曾經(jīng)的七月,其實這不是命運弄人,而是她們真正需要的是彼此。
這樣的訴求簡直比同行們不知高到哪里去了,畢竟同行們還處在一個角色智商及格就已經(jīng)感天動地的水準,還能奢求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