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轉(zhuǎn)紅
教學文本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和文本對話的過程,正是這不斷的對話使教材更趨完善。筆者在教學七年級上冊語文的過程中,對課本中的兩處注解產(chǎn)生了疑問,現(xiàn)臚出拙見,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荷葉·母親》中“菡萏”一詞該如何理解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課本遴選了冰心的著名散文詩《荷葉·母親》,其中有這樣一句:“那一朵紅蓮,昨天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睂Α拜蛰獭币辉~課本這樣注解:菡萏,荷花[1]。
如果按課本注解品讀原文,將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那一朵紅蓮,昨天還是荷花,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顯然,這不合邏輯。那一朵紅蓮,無論昨天還是今天,它都是紅蓮,均逃不出荷花的范疇,難道說它昨天還是荷花,今天就不是了嗎?當然不是。我們再來看下句“今晨卻開滿了”,由此推測,文段這里要表達的意思是:那一朵紅蓮,昨天還是未開放的,今晨卻開滿了;這里的“菡萏”應理解為“花骨朵兒或含苞待放的”。帶著這樣的疑惑和推測,筆者查找了相關(guān)資料: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菡萏,〈書〉荷花?!沅N翠葉殘[2]。
《古代漢語詞典》則這樣解釋:菡萏,荷花骨朵。泛指荷花。清代李漁《閑情偶寄》卷十四:“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蔽宕咸啤だ瞽Z《山花子》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盵3]
《說文解字》:“菡萏,芙蓉華未發(fā)為菡萏,已發(fā)為芙蓉”[4]。
終于,心中的迷霧散去了。事實證明,我們的推測是正確的。課文中菡萏是“花骨朵兒”之意。李漁的“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就是最好的佐證。課本注解“菡萏”為“荷花”是引申義,而忽略其本義,導致讀者產(chǎn)生疑問。
二、《塞翁失馬》中“其父”一詞該如何理解
《塞翁失馬》一文中三次用到“其父”這一詞語,如“人皆吊之,其父曰”、“人皆賀之,其父曰”和“人皆吊之,其父曰”。對“其父”,課文并沒有做出任何注釋,而對“其父”的理解直接關(guān)系到對文中人物關(guān)系的理解。教讀本課時,我讓學生先結(jié)合注釋自譯課文,學生翻譯時理所當然地將“其父”錯譯為“他的父親”,這導致文中出現(xiàn)祖孫三代三個人物:善術(shù)者、善術(shù)者的父親、善術(shù)者的兒子。但從結(jié)尾“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笨矗瑧撌莾纱?,這樣文章本身就出現(xiàn)矛盾,也使得文中的“善術(shù)者”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強調(diào)其“善術(shù)”則成為多余之筆,這在惜墨如金的寓言中是絕對不允許的。
而《教師教學用書》則巧妙地避開直譯將它譯為“他”,并在譯文后特意說明:“譯文基本上是直譯,也有個別語句是意譯?!盵5]看來《教師教學用書》的編者是將“其父”看做個別語句,把“其父”意譯為“他”。那“父”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參教材不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一個清楚的交代。
其實“其父”是應該可以直譯的,要準確地翻譯“其父”,首先要弄清“父”字的讀音?!案浮痹谖闹袘x“fǔ”,表達的意思是“對老年男人的尊稱”[6]。類似解釋在文言文中不勝枚舉,以《史記》中兩次出現(xiàn)為例:《項羽本紀》中有“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張釋之馮唐列傳》中云:“唐以孝著,為中郎署長,事文帝……文帝曰:‘吾居代時……父知之乎?唐對曰……”另外,這意思同上一篇寓言《智子疑鄰》中的“鄰人之父”的“父”是相同的(兩篇對“父”均未釋義)。這樣“其父”的意思就有了著落,“其”是代詞,即“那”;“父”指老年男子,“其父”就是那老人或那老頭的意思,也就是說“善術(shù)者”和“其父”是同一個人物——塞翁。
這樣文中的人物就明朗了,即善術(shù)者和他的兒子。這樣才符合文后的“父子相?!?,也符合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钡囊馑迹衔恼滤f的“其父”料事如神,幾次“賀”“吊”均在其意料之中。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jù),由于教材對關(guān)鍵詞語注解失當或不加注釋,而教參在翻譯中又或有意或無意地回避,因此造成師生們的望文生義,做出錯誤的理解,這是在事理之中的??梢娊處熢诮虒W中認真研讀教材,客觀對待教參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人教版,2009:126.
[2]莫衡,主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M].金盾出版社,1999年10月修訂版:337.
[3]祝熹鴻,主編.古代漢語詞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2000:313.
[4][漢]許慎,著.[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63:20下.
[5]教師參考用書[M].人教版2007:272.
[6]祝熹鴻,主編.古代漢語詞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20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