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銀霞
教育的關(guān)鍵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鑄造美好的心靈,陶冶高尚的情操,鑄造健康的人格,而我們的語文教材所顯示的人文精神就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料。如果我們語文教師能發(fā)揮語文中情感教育的功能,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能在語文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修養(yǎng)身心,完善自我,健全人格,那么無疑將對學生的整個人生產(chǎn)生莫大的影響。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應(yīng)如何運用情感教育來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呢?
一、利用教材的人文因素,喚醒學生的情感,塑造健康人格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課本本身就具有情感美。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格思想素質(zhì)的目的。如袁鷹《白楊》體現(xiàn)的是情操美,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窮人》、許申高《別餓壞了那匹馬》體現(xiàn)了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zhì),許地山的《落花生》、無名氏《釣魚的啟示》包含著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這些名篇無一不是作者感情宣泄的力作,無一不是作者感情噴涌的結(jié)晶。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人文因素,以情感人,以情入理,加強對學生的情感熏陶,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
怎樣才能加強對學生的情感熏陶?首先要在教學中“披文入情”,引導學生透過文字把握文中宣泄的奔騰的感情激流,領(lǐng)悟字里行間所跳動的感情脈搏。如教學《搭石》一文時,先了解什么是搭石,再抓住2-4自然段的中心句“搭石,構(gòu)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 這句關(guān)鍵句,作為“披文入情”的切入口,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進入課文情景:生活中,能被稱之為風景的,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杭州西湖,黃山奇石??蛇@么幾塊平平常常的石頭,怎么能說構(gòu)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呢?其原因究竟何在?讓我們再度走進課文,去細細尋找,精心品味吧!圍繞“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年輕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畫面,回旋復沓、層層深入地去叩擊文本,深化對“一道風景”的理解。從看得見的景美,到看不見的情美、人美,到抒寫心中的美,整堂課教學的主線就是“發(fā)現(xiàn)美”“尋找美”“感受美”“抒寫美”。學生在這樣的語文教學中,當然能提高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思維品質(zhì)和文化品位,以達到發(fā)展學生健康個性,形成他們健全人格的目的。
其次,進行情感熏陶還要寓于朗讀訓練之中。教師的范讀,除了示范作用之外,還能把教師個體的情感體驗通過有表情的、高質(zhì)量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學生朗讀不只是為了熟悉課文,更重要的還是情感體驗的交流和深化,從而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水到渠成的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情感的漣漪。教學《慈母情深》時,教師先有感情地誦讀全文,誦讀時,教師的聲調(diào)、表情、體態(tài)無不反映教師的情感以及對課文人物和事件的感情態(tài)度,然后,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最能打動你的句子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并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談感受。有的學生讀到作者向母親要錢買一本長篇小說——《青年近衛(wèi)軍》時,母親用龜裂的手毫不猶豫地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給了作者后談到自己每天回家都有好飯好菜,而有一次作者偶然回家看到自己的父母飯桌上只有一小碟咸菜和一碗菜湯時,竟哽咽得說不出來,此時,其他同學也被他父母感動,想到自己的父母,教室鴉雀無聲,許多同學在周記中紛紛表示要孝敬父母,努力學習。
二、利用作文教學,溝通感情,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很多語文教師,在教作文時,只注意寫作技巧,忽視學生在文章流露出的感情,而學生的作文恰恰是學生裸露心聲的最佳場所。作為教師,應(yīng)重視學生在作文中反映出來的可貴的真實感情、真實心靈。因為這種真實的感情和心靈一旦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那是對我們教師極大的信賴。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直接提供一些關(guān)于人格題材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對人格教育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正面思考。例如,我在教學四年級時,在一次作文課上,要求學生給父母寫一封信。在課上我飽含深情地講述了我和我女兒之間的故事,回憶了女兒小時侯的趣事,也講述了女兒成長之時,我們母女之間的“熱吵冷戰(zhàn)”,又說到在女兒的成長中,我對女兒的一些愧疚。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最后,我便拿出女兒讀初二時寫的一篇作文——《給媽媽的一封信》,信中講述的是一個長大的女兒對母親的理解,字里行間藏著無限的愛。同學們沉浸在我們母女之間的深情當中,不少同學還悄悄拭淚。我就這樣鼓勵學生在信中與自己的親人交流,已經(jīng)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不僅啟發(fā)了學生的思路,更深入觸及到學生心靈深處。同學們普遍都能寫出父母關(guān)愛自己的真實的事例來,流露了要以優(yōu)異成績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真實情感。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