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平
(北京理工大學 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8)
博觀而約取 厚積而薄發(fā)
——《現(xiàn)代設計史》教學研究與思考
高振平
(北京理工大學 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8)
設計史既是設計學的專門史,同時涉及的知識面廣闊。這就決定設計史一方面在走向專業(yè)縱深的同時,一方面走向通識教育。本科階段的設計史課程需要建立一定的歷史觀念,養(yǎng)成嚴謹學術態(tài)度,培養(yǎng)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現(xiàn)代設計史教學中要融會思想史、風格史與一體,對各家史學觀點進行探究與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
思想史;風格史;多視角;表述語言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設計史伴隨著人類的歷史源遠流長,然而只有當人類的步伐邁入到蒸汽時代,設計才真正從以往的各種手工藝中分離出來,彰顯出其重要性與豐富性的特質?,F(xiàn)代設計史是一部藝術與工業(yè)融合的探索史;現(xiàn)代設計史是一部為大眾服務的理想史;現(xiàn)代設計史是一部不斷革新的創(chuàng)造史,同時現(xiàn)代設計史也是一部批判的歷史。
設計史作為一門嶄新的學術領域開啟了藝術史論研究的新篇章,開啟了一片新的廣闊的學術領域,在這里藝術與設計感應之微妙,設計與科技關聯(lián)之敏銳,設計與社會互動之神奇等等一切都把以往細分的學科通過設計學而整合起來統(tǒng)觀了。從縱向觀看,設計史是一部思想史,思想的傳承與沿革勾畫出一幅壯麗的時代精神之宏大畫面。設計史也是一部風格演變史,風格誕生與其形式感的來龍去脈,清晰展現(xiàn)出藝術意志的軌跡。設計史是一部充分體現(xiàn)出“盡精微致廣大”的學術特性,一部作品、一個細節(jié)無不關聯(lián)著整個人類的文明世界,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與價值取向。
設計史作為一門課程在藝術學設計類專業(yè)本科和碩士研究生課程中開設。其教學與研究任務之艱巨,教學本身的目的與實際教學效果差距之大,非一日之功,非一篇之論可以解決的。需持之以恒地建設,一點一滴的積累,多視角多層面的研究,方可有所裨益。
現(xiàn)代設計史的教學與研究首先要重視思想史的研究,這是設計史的史學價值與尊嚴所在,也是一些歷史學的生命。思想史揭示歷史學的學術魅力,可是這種魅力最難教授與傳達給學生。把一門歷史變成一堆事件的疊加,正如羅列菜單一般,還需要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那無疑葬送了歷史學的學術生命。當然,理解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必要的記憶和背誦是學習的一種基本手段,可是僅僅停留在這里,而接觸不到燦爛的思想之光的啟示,那無疑是教學中的失敗。學生會厭惡這些課程,因為他們根本摸不著頭腦。失敗的教學使得歷史人物、名稱、時間、作品、事件等等元素缺乏關聯(lián),混成一團,雜亂無章。這些元素在其思想中形成了混亂的圖景,反倒成為了學生的思想負擔。他們不敢想象要弄清這些,需要下多少學究式的苦工,他們?yōu)榇硕贰?/p>
關注思想史是現(xiàn)代設計史教學的重中之重,以思想史為主線和突破口,貫穿整個通史。通史之通,重要在于思想體系之貫通。通史教學的必要性在于給學生一種整體的觀念與思想流變的完整性印象。思想的誕生有其必然的歷史關聯(lián),思想的形成有其現(xiàn)實的意義,思想的沿革與流變,就如同滔滔大江一樣波瀾壯闊,這種思想形成思潮承載著時代精神奔流不息。人物、事件、作品都成為思潮中的組成部分,猶如珍珠一樣耀眼,如同星辰一樣燦爛,它們都是歷史長河中的記憶。德國出生的英國籍設計史學家先驅尼古拉斯·佩夫斯納曾形象地形容現(xiàn)代設計史如同汩汩泉水匯成河流,最后奔向大海的過程。這一切都體現(xiàn)出了思想史的魅力。
英國哲學歷史學家科林伍德描述自己小的時候,獨自溜進父親的書房,翻開了一本康德的書,可是他吃驚的發(fā)現(xiàn)書里的字在他全能看懂的情況下,但書中的意思他卻全部看不懂。這一刻,他意識到了思想的價值,也是從這一刻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思想這個迷人的事業(yè)。終其一生的努力,科氏得出了“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偉大論斷??屏治榈碌囊饬x不在于別人對這個結論的望文生義,而在于他的推論過程和思想體系。
在設計史的課程教學與閱讀中,學生也難免會有科林伍德小時候在父親書房中的困惑,全能聽懂老師的語言或者全能看懂書中的文字,但是不能體會其中的微妙。學會思考,在學習中如此重要。
思想史的教學是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獨立思考空間的開拓?;诂F(xiàn)實的問題而對歷史問題重新思考是歷史學的起點,也是現(xiàn)代設計史這個專門史的起點。意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克羅齊提出“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同樣要除去望文生義,理解其思想的體系性與邏輯性。對待歷史的思想論斷去除望文生義的表象,進入到望洋興嘆的反省、頓悟,這才是一種進步。
現(xiàn)代設計史中要深入理解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社會變革,同時也要了解人的工作生活的改變,要通過一些歷史史料來還原當時的社會畫面。由社會矛盾所引發(fā)的文化批判精神和這種精神的可貴性,探究西方批判精神的根源。對于威廉·莫里斯這位備受爭議的“現(xiàn)代設計之父”要重點研究,不可僅僅從教科書簡要的介紹中“望文生義”,要細致閱讀他的著作和演講稿,這樣你就會窺視到其真正的光輝。直到今天莫里斯的思想仍具有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莫里斯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傳播于世界的?又是如何發(fā)展沿革的?莫里斯同時代還有哪些思想共存,其他立志于美學改革的是如何做的?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探究。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感到了望洋興嘆的磅礴大氣,才達到了登堂入室的位階。
設計史語境中的思想往往與設計作品的風格有密切的關聯(lián),在深入研究其思想價值外要對應其作品的風格特征進行研究。風格一詞在藝術史或者美術史中應用較為普遍,在現(xiàn)代設計史中風格一詞除了藝術史中的固定涵義外,還具有功能與形式的屬性。功能與形式之辯延續(xù)了幾個世紀,1739年,美國雕塑家霍雷肖·格里諾(Horatio Greenough)首次提出了“形式追隨功能”。這句話后來被建筑師路易斯·沙利文發(fā)揮到了極致,成了他的口號。后來,他的弟子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干脆表述為“形式與功能實質是一回事”。這種形式與功能的二元論最終在后現(xiàn)代思潮的沖擊下被打破,功能需要重新定義。
接著維克多·帕帕奈克對設計的本質定義突破了“好看”和“好用”對立統(tǒng)一的二元論,他用6個方面的功能聯(lián)合體來揭示設計的本質。這個6個方面包括:方法(工具、材料、程序)、使用(作為工具、作為交流、作為象征)、目的性利用(自然、社會、技術成見)、需求(生存、認同、目標構成)、美學(完形、感知、異常清晰的生物社會學的“指定”)、聯(lián)想(家庭與早期環(huán)境、教育、文化)。每個方面都同樣包含一個陰陽圖,意指柔與堅、情與思、覺與智的融合,這決定了每個方面的評價標準。①
彼得·多默在他的《現(xiàn)代設計的意義》一書中,把設計分為“界限之上”與“界限之下”,簡而言之,“界限之上”意指的是風格設計,“界限之下”意指的是工程?!帮L格是一種視覺語言,它告訴文化,它正成功地安排著工作、休閑和習俗的生產(chǎn)模式。對事物的安排不僅確保一種文化可以延續(xù),而且卻確保它將會發(fā)展壯大?!雹?/p>
不論如何發(fā)掘設計定義的本質,美學的標準一直沒有被忽視,因此風格問題在現(xiàn)代設計史的教學與研究中,需要深入地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風格演變的關聯(lián)性。例如,工藝美術運動中設計作品對20世紀的預示性,莫里斯的紅屋設計對現(xiàn)代住宅的啟示。新藝術運動的風格特征,跨越了繪畫、裝飾、設計、建筑中的新藝術運動的曲線特征的分析。每個國家的新藝術風格會有所不同,每個設計師的新藝術風格也具有自身個人的特點。這些基于形式感的敏銳,要在教學過程中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風格特征與藝術個性。格拉斯哥學派的新藝術作品與歐洲大陸的新藝術有明顯的不同,但也有形式上和精神上的關聯(lián)之處。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的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的設計風格需要細致的分析與研究。他那粗獷的風格與高迪的建筑和以后的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在風格語言上如此相似。他特有的纖細而有力的線條裝飾與理想的直線相搭配,就如冰與火的結合。
在風格認知的教學中,需要提供很多圖片和作品的局部細節(jié)供學生觀看。同時也可以收集一些設計的視頻進行分析。關于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的建筑,BBC就拍攝了一部《攀爬世界建筑群》的精彩紀錄片,其中就有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巨大的建筑,通過攀爬的一種身體體驗,感受不同視點,加深對該建筑的認識。
現(xiàn)代設計與現(xiàn)代藝術的關聯(lián),很多時候很微妙,甚至很隱蔽。也不排除兩者之間有的時候會很直白,例如里特維德的施羅德住宅和紅藍椅與荷蘭風格派的繪畫的關聯(lián)。在現(xiàn)代設計史的教學中,更重要的是感受現(xiàn)代設計與現(xiàn)代藝術的整體性關聯(lián),即感受那些并沒有直白的對應出的、隱藏著的、微妙的關聯(lián)。而且,兩者是互通的,有時現(xiàn)代藝術影響現(xiàn)代設計更加明顯一些,但有時現(xiàn)代設計影響了現(xiàn)代藝術。現(xiàn)代設計史的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具有一定的現(xiàn)代藝術史的知識背景,并在合適的章節(jié)相互穿插講解。要看懂現(xiàn)代設計需要看懂現(xiàn)代藝術,要理解現(xiàn)代藝術同時也要理解現(xiàn)代設計。二者相互支持、相互影響、同位而交錯。
設計史是伴隨著現(xiàn)代設計運動而誕生的,佩夫斯納的《現(xiàn)代設計的先驅》奠定了設計史的歷史譜系,這是一部廣泛被閱讀的設計史經(jīng)典著作。而后的很多設計史的書籍都是基于佩夫斯納所奠定的史學框架而撰寫的。佩夫斯納的著作精妙而博大,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研讀佩夫斯納的著作是學習設計史的一種最直接道路,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導讀。其次,設計史到底是什么形狀?這個問題需要反思。設計史作為一種專門史,自有其自身的特質。對設計史的研究和建構,需要多視角的展開。不可只局限為一種語境中的特定表述程式。長期以來人們在佩夫斯納所建立的規(guī)范中,人云亦云,缺乏獨立的見解和自我的認識。
針對于此,英國設計史家阿德里安·福蒂(Adrian Forty)的《欲求之物——1750年以來的設計》一書,挑戰(zhàn)佩夫斯納與其清一色的追隨者們的觀念,從設計與社會的關系角度來進行設計史的研究與寫作。突破了對設計師個人英雄主義的描述,而把設計的場景放大到了社會的大舞臺中,從新的角度來觀察物質世界。福蒂在序言中寫道:“文化單一性讓設計囿于視覺角度,失去了思想和經(jīng)濟的關聯(lián),這給設計及其歷史的研究造成了障礙……同樣地,設計對于我們思維方式的影響也未受多少關注……因為設計能將我們對自我和行為的認知鑄造成具體而永久的形式?!雹鄹5侔炎约旱倪@本著作就看作是特殊歷史時期的歷史事件。
“好的設計”作為優(yōu)良設計和經(jīng)典設計的標準與導向曾幾何時成為眾口一詞的惟一指向,直到1971年帕帕奈克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一書問世,才顛覆了這個根深蒂固唯我獨大的觀念。帕帕奈克之劍毫不留情的劃破人們的虛偽欲望和自欺欺人的固有觀念。書中明確提出了設計倫理,提倡為社會邊緣人士,為第三世界做設計?!叭巳硕际窃O計師”的觀念取代了精英設計,設計團隊的觀念取代了英雄主義的神秘。耐心的閱讀他討人嫌的語句,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生活在一種非??膳碌氖澜缰?,可是設計并沒有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來改善這些。帕帕奈克的這本書不是史學書,是理論書,可是他提供了一種重新研究設計史的角度。帕帕奈克的書是一個歷史的事件。
設計史的形狀應該是什么樣的?這直接決定了設計史教學的觀念。設計史的形狀不應該只是一種形狀,不應該只是泉水匯集為河流,最終歸于大海的一種風景。設計史的形狀應該是立體主義繪畫的形狀,有多個視點,最終均衡于一起。在多視角和多視點中不斷構建現(xiàn)代設計史的豐富性和整體性。這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學術視野,并且在授課的表述中避免語言的不嚴謹與簡陋的表述。需要給學生指出更多的路徑,啟發(fā)學生對多視角的研究方式的認識。
對設計史書籍的導讀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對設計史論書籍的導讀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同時得到閱讀的一些要領,不會在經(jīng)典著作中因為迷失而厭棄學習。
設計史既是設計學的專門史,同時涉及廣闊的知識面。這就決定設計史一方面在走向專業(yè)縱深的同時,另一方面走向通識教育。本科階段的設計史課程需要建立一定的歷史觀念,養(yǎng)成一定的嚴謹學術態(tài)度,培養(yǎng)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研究生階段的設計史教學重在對各種學術主張的分析學習,更加深入地研究設計史中感興趣的課題。大學通識教育中,設計史可以與藝術史都作為通識教育面向大學各個專業(yè)的學生展開。這樣可以引發(fā)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對設計史的興趣,并且有利于設計史的建設。在人人都是設計師的時代,現(xiàn)代設計史作為通識教育向大學開設,具有一定的意義。
在現(xiàn)代設計史教學中要融會思想史、風格史于一體,對各家史學觀點進行探究與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要對設計史的“情與理、變與通”進行深入的體味與研究。教師表述語言本身就是學術功力的體現(xiàn),準確而嚴謹、豐富而幽默、形象而生動、言外與暗示都是可以感染學生的。因此,教師本身就是著作,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歷史事件。■
本文為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教學質量工程《現(xiàn)代設計史》優(yōu)質課項目(2016023YZK)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美)維克多·帕帕奈克.為真實的世界設計[M].周博,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7.
②(英)彼得·多默.現(xiàn)代設計的意義[M].張蓓,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18.
③(英國)阿德里安·福蒂.欲求之物——1750年以來的設計與社會[M].茍嫻熙,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5-6.
[1](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納.現(xiàn)代設計的先驅者——從威廉·莫里斯到格羅皮烏斯[M].王申祜,王曉京,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2](英)尼古拉斯· 佩夫斯納.現(xiàn)代建筑與設計的源泉[M].殷凌云,等譯;范景中,校.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3](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納,J·M·理查茲,丹尼斯·夏普,編著.反理性主義者與理性主義者[M].鄧敬,王俊,楊矯,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2003.
[4](英)尼古拉斯· 佩夫斯納.美術學院的歷史[M].陳平,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5](英)阿德里安·福蒂.欲求之物——1750年以來的設計與社會[M].茍嫻熙,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6](美)維克多·帕帕奈克.為真實的世界設計[M].周博,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7.
[7] 許平,周博,編.設計真言——西方現(xiàn)代設計思想經(jīng)典文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8] 影響世界畫壇的十五革流派[M].藝術與設計雜志社,編譯.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0.
[9](英)雷納·班納姆.第一機械時代的理論與設計[M].頂亞雷,張筱膺,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
[10]高振平.世界現(xiàn)代設計通鑒[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Get Something Concisely from a Broad Reading and Act with Restraint on the Best of a Large Accumulation. Thought and Research about Teach of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GAO Zhen-p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hai, Zhuhai 519088, China)
The design history is a professional history of design history,and also comes down to a wide knowledge. Due to this, it was decided that the design history comes to the deep profession on one hand, and it also comes to the liberal education. The design history lesson of this phase shall need to build up a certain historical opinion, and cultivate a severe academic attitude, a scientific learning method, and fine reading habit. I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design history, we should combine the thought history with the style history; explore and study all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viewpoints, to enrich our knowledge.
history of thought; history of style; multi-view; representation languages
G420
A
1008-2832(2017)01-0138-03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