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艷
摘要:被害人虛假陳述引發(fā)的錯案不在少數(shù),而其卻沒有像證人證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那樣受到專家學(xué)者們的重視,目前,對被害人陳述之概念尚且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本文從被害人陳述之概念,被害人虛假陳述之主客觀原因以及被害人虛假陳述之對策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以防被害人陳述所引發(fā)的錯案。
關(guān)鍵詞:被害人;虛假陳述;概念;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066-01
被害人陳述具有主觀性、易變性、片面性等特征,故可靠性較低,但其又具有獲取方式簡易,收集成本較低,證明直接性等優(yōu)點而廣受公安司法機關(guān)的親睞。近年來,學(xué)者們對被害人陳述的探究較少,可被害人虛假陳述引發(fā)的錯案不在少數(shù),如被媒體廣泛報道的“哈爾濱張某強奸案”、“河南胥某搶劫案”、“吉林吳某強奸案”等。因此迫切需要研究被害人作出虛假陳述的因素并對之提出可行性的應(yīng)對策略。
一、被害人陳述之概念
目前,對被害人陳述的界定尚模糊不清,專家學(xué)者們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學(xué)者認為“被害人陳述是指作為自然人的刑事被害人(指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包含自訴案件中的自訴人)就其所感知的案件事實(包括其被害情況)在刑事訴訟的審前程序及審理程序中依法向公安司法機關(guān)所做的陳述。”筆者更認可此種定義方式,因為它明確了被害人陳述的適格主體、被害人陳述的對象、被害人陳述的內(nèi)容。被害人陳述的適格主體包括公訴案件的被害人,自訴案件的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以及反訴成立的部分反訴人,而不包括單位被害人。被害人陳述的對象是公安司法機關(guān),包括公安機關(guān)、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當然,律師有調(diào)查取證權(quán),在被害人委托訴訟代理人的案件中,被害人的訴訟代理人也會成為被害人陳述的對象,所以說,辯護人和訴訟代理人也應(yīng)該被包括其中,除此之外,被害人向他人所做的陳述,都不屬于被害人陳述。至于被害人陳述的內(nèi)容,只有被害人對案件事實所作的陳述才是證據(jù)學(xué)上所說的被害人陳述,包括遭受侵害情況,如侵害方式,工具,過程等,還包括加害人情況,如性別,體貌特征,身高等,而被害人控訴、主張及見解皆非被害人陳述。
因被害人陳述導(dǎo)致“錯判”和“錯放”的案例比比皆是。應(yīng)對被害人虛假陳述,首先要分析導(dǎo)致被害人虛假陳述的原因。
二、被害人虛假陳述之因素
(一)被害人虛假陳述之主觀因素首先,被害人人身利益或者財產(chǎn)利益遭受損害,難免產(chǎn)生憤怒、不滿甚至仇恨等情緒,伴之產(chǎn)生的可能就是報復(fù)、復(fù)仇心理,于是可能編造定罪或量刑情節(jié)。其次,被害人可能出于害怕名譽受損的顧慮而改變之前的真實陳述,這常存在于強奸案件之中。最后,被害人在犯罪所得返還給自己以后,發(fā)現(xiàn)自己并未受到太大損失,而犯罪分子可能要受幾年牢獄之災(zāi),或者犯罪分子也是無奈之舉,于是被害人就產(chǎn)生了憐憫之心,改變之前對犯罪分子有罪或者罪重的陳述,這常存在于盜竊、搶劫等案件之中。
(二)被害人虛假陳述之客觀因素如辦案人員違反法定程序獲取被害人陳述,某些辦案人員在獲取陳述的過程中對被害人進行引誘、欺詐或者實施暴力相威脅,使被害人作出他們想要的陳述。又如,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親屬,為了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法律制裁,采用暴力或非暴力(如物質(zhì)、金錢、名利、地位等予以引誘)的手段,逼迫被害人改變陳述或做出虛假陳述。
三、被害人虛假陳述之對策
(一)全面詳細固定被害人最初陳述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害人在當時高度緊張或驚嚇的情形下的記憶可能會變得模糊不清,又或者是被害人想盡快擺脫痛苦的回憶,而不愿再對當時的情景有所提及。而且,最初的陳述所受到的“污染”最小,被害人還未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威脅與利誘,還未受到各種心理顧慮的影響。所以,辦案人員要在第一時間全面詳細詢問被害人,力求避免詢問缺漏。
(二)查明辦案程序是否合法,排除非法證據(jù)若被害人陳述發(fā)生變化,則應(yīng)查明辦案程序是否合法,排除非法證據(jù),查明原有被害人陳述中是否有偵查人員誘逼等現(xiàn)象,或詢問程序、制作筆錄是否存有不當。此外,還要深挖被害人陳述變化的背后原因,如是否存在他人威逼、利誘,若存在,則要加強對被害人的保護。
(三)確立被害人陳述的補強規(guī)則所謂被害人陳述補強規(guī)則是指“如果沒有其他必要證據(jù)的補強,被害人陳述不能作為被告人判決的唯一證據(jù)”。因為被害人陳述屬于言詞證據(jù),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其證明力不穩(wěn)定,需要得到其他證據(jù)補強,而且要和補強證據(jù)相互印證并且沒有矛盾沖突,才能作為定案依據(jù)使用。若僅依被害人陳述對被告人進行定罪量刑,則要承擔很大的訴訟風(fēng)險,因此有必要像確立口供補強規(guī)則一樣,確立被害人陳述補強規(guī)則。
[參考文獻]
[1]董菲.被害人陳述制度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10.
[2]歐衛(wèi)安.被害人陳述的概念辨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8(1).
[3]張麗云.刑事錯案與七種證據(jù)[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